手工熬制传统黑膏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19
黑膏药的民间熬制方法
黑膏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外用制剂,常用于治疗风湿痛、骨折、软组织损伤等问题。
民间熬制黑膏药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将介绍其中一种常见的民间熬制方法。
材料准备:
1.天南星:透风干燥的天南星鲜草根(取其根茎部分),切碎备用;
2.麝香:麝香碎末,有助于药性渗透和祛风活络;
3.磁石:研磨成磁石末,具有消肿止痛的功能;
4.琵琶生石膏:取其透风干燥的石膏,捣碎备用;
5.地龙:透风干燥的地龙鲜草,研磨成粉末备用;
6.丁香:透风干燥的丁香鲜花,研磨成末;
7.龙骨、牛黄:透风干燥的龙骨、牛黄碎末备用;
8.紫草:透风干燥的紫草鲜草,研磨成粉末备用;
9.温水:用于熬制药膏。
制作步骤:
1.取一锅清水烧沸,将天南星的根茎部分放入锅中,加热2-3分钟;
2.关火后,将麝香、磁石、琵琶生石膏、地龙、丁香、龙骨、牛黄、紫草分别加入锅中,搅拌均匀;
3.再次加热锅中的药材,煮沸5-10分钟,期间不断搅拌,注意火候不能过大,以免煮沸过度;
4.关火后,待药液稍凉时,取出药渣,只保留药液;
5.将药液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搅拌均匀,同时不断加入温水,搅拌
至药液变得比较稠密;
6.最后将药液倒入一个浅盘中(最好凹底的盘子),放置于通风处晾干,晾干后即可用于外用。
注意事项:
1.在熬制黑膏药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以免糊底或糊锅;
2.熬制药液时,火候要适中,以免过度煮沸导致药性损失或药液变质;
3.熬制黑膏药的器皿要清洁干净,以免杂质污染药液;
4.药液晾干后,应保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总结:。
黑膏药的详细制作方法
黑膏药制作方法:
1. 准备材料:
- 熟地黄500克
- 当归500克
- 川芎500克
- 白芷500克
- 川牛膝500克
- 红花500克
- 黄柏500克
- 桃仁500克
- 精盐适量
- 水适量
2. 将材料清洗干净,晾干水分。
3. 将每种药材分别研磨成细末。
4. 将所有药材混合在一起,并加入适量的精盐。
5. 将混合好的药材用水调成糊状,搅拌均匀。
6. 将药糊均匀地涂敷在一块净布上,厚度约为0.5厘米。
7. 将涂满药糊的布卷起,用纱布或绷带固定好。
8. 将药囊晾干,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止发霉。
9. 等药囊完全干燥后,可以切割成合适大小的膏药片使用。
注意事项:
- 制作黑膏药时,每种药材的比例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调整。
- 使用黑膏药前,要将皮肤清洁干净,以免影响药效。
- 若出现过敏或皮肤不适等情况,应停止使用黑膏药并咨询医生。
- 黑膏药的保存时间一般为1年左右,请在有效期内使用。
黑膏药制作方法简介黑膏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外用制剂,主要由中草药材制成。
它具有温热、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扭伤等外伤疾病。
本文将介绍黑膏药的制作方法,供大家参考。
材料准备制作黑膏药所需的材料如下:•黑陈皮:30克•丁香:10克•生晒姜:10克•绵油:适量•活络油:适量•蜂蜡:适量•羊脂:适量•甘油:适量以上材料都可以在中药店或者药材市场购买到。
制作步骤步骤一:材料处理1.将黑陈皮、丁香和生晒姜洗净备用;2.将黑陈皮切成小片,丁香和生晒姜切成细末状。
步骤二:基础膏药的制作1.取适量绵油倒入锅中,用小火加热;2.待绵油热化后,加入蜂蜡和羊脂,搅拌均匀熔化;3.加入甘油继续搅拌,使各种成分充分混合;4.关火待基础膏药冷却至一定温度后停止搅拌。
步骤三:添加草药成分1.将步骤一中处理好的黑陈皮、丁香和生晒姜加入基础膏药中,搅拌均匀;2.继续保持适当的温度,持续搅拌10分钟,让草药成分与基础膏药充分融合。
步骤四:保存和使用1.将混合好的黑膏药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密封保存;2.使用时,取适量黑膏药均匀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至药物渗透。
注意事项1.需要注意草药的质量,选择新鲜、干净的草药进行制作;2.制作过程中要控制好加热温度,避免过热造成成分损失;3.制作时要注意卫生,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杂质污染;4.使用黑膏药时,遵循医嘱,按照适当方法使用,并注意个人卫生。
结语黑膏药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制剂,在外伤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文介绍的制作方法,你可以在家中制作黑膏药,方便随时使用。
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草药的质量和个人卫生,确保安全有效地进行治疗。
希望这篇文档对你有所帮助!。
传统黑膏药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如下:
1.准备器具和材料。
包括炉灶、铁锅(2个)、搅拌棍、称量工具、
450℃温度计、小铁勺、筷子、过滤器、盛药油的细瓷盆、浸膏
药用的水缸、磨碎机(或碾子、药碾槽)以及膏药被子等。
2.准备药品。
包括植物油(如香油、桐油等)、铅丹(又称红丹、
广丹、黄丹、朱粉、丹粉、陶丹、章丹)、药材等。
3.炸料。
将植物油炸至枯黄,炸至一定程度后,将质地轻泡不耐
油炸的(花、草、叶、皮)等药材放入锅中炸至枯黄后加入。
4.炼油。
将油加热至300℃,炼到滴水成珠的状态,过“老”或太“嫩”
都会影响膏药的质感和效果。
5.下丹成膏。
将油加热到270℃,油丹的比例为500:150~200,
根据实际情况可适量增减。
下丹后不断搅拌,直到膏药变得嫩
滑。
6.去“火毒”。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去除膏药的火毒,需要将膏药静
置一段时间,使火毒自然挥发。
7.摊涂。
将膏药均匀地涂抹在膏药被子上,然后进行摊涂,一般
需要等待膏药冷却后才能进行这一步。
黑膏药的制备工艺流程一、概述黑膏药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以其独特的制备工艺和临床疗效在中医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黑膏药具有贴敷便利、药效持久等特点,常用于治疗各种痹症、痛症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黑膏药的制备工艺流程,以期为相关制药企业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二、原材料准备1. 中药材:根据处方要求,选取地道、优质的药材。
去除杂质、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2. 基质:主要包括植物油、黄丹粉、松香等。
植物油具有润燥、解毒等功效;黄丹粉具有收敛、生肌等作用;松香具有祛风、止痛等作用。
三、炮制1. 炸药:将药材放入植物油中,加热至适宜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于油中。
2. 去渣:将炸药后的药渣去除,使油更加清澈。
四、炼油1. 将去渣后的油加热至适宜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油中的水分充分蒸发。
2. 炼油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使油受热均匀,防止焦糊。
五、下丹成膏1. 将黄丹粉缓慢加入炼好的油中,同时不断搅拌,使黄丹粉充分溶解于油中。
2. 待黄丹粉完全溶解后,停止加热,继续搅拌至膏体呈现黑色。
六、收膏1. 将膏体加热至适宜温度,加入适量的松香,搅拌均匀。
2. 待膏体冷却至适宜温度,即可进行收膏操作。
将膏体倒入模具中,整理平整,放置一定时间,待膏体凝固后取出。
七、后期处理1. 对取出的膏药进行修边、切割等处理,使其符合标准尺寸。
2. 将处理后的膏药晾干,包装入库。
总结:黑膏药的制备工艺流程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对最终的产品质量和临床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在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各环节的操作条件和工艺参数,确保膏药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应注重原材料的质量和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以提高黑膏药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
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黑膏药的制备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相信未来会有更加科学、高效的黑膏药制备方法问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黑膏药的民间熬制方法民间, 膏药第一步.炒黄丹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注意.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丹炒过头膏药则老.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第二步炼油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开始油水之气会直向上升,再过一时则气体会向锅周旋升,急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上,成珠不散,为炼油已成注意,香油即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吾习惯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掺碱.不但溢锅,而且膏药不粘第三步火上下丹这时继续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缓缓放入沸油内,用槐木或柳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则急用竹筷点油滴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注意;万万不可用铁器搅拌,此时铁器与锅底相碰,一锅膏药起火而毁. 个人体会;火上下丹比之离火下丹则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药不痒.!第四步;加入药面离火候油稍凉.药面则缓缓加入其中.急用木棍搅拌.侯其油平.则再加贵细药面,注意;热油加凉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点点加入药面,急搅拌则无事,不然一锅膏药溢出而废. 第五步;摊膏药急把尚未冷凉的膏药.用竹筷团起,随布大小,以竹筷点布之中心.作顺时针摊一周,则为膏药已成注意;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温的稀面糊中,趁热混和揉均.搭与高处晒干,此为浆布已成,膏药则不渗,不痒,贴七天无事.第六步;贴膏药贴前需用生姜切片檫洗皮肤.遇高度过敏者,膏药上撒点薄荷冰. 放酒精灯上烤软,既可摊贴黑膏药制作心得先说炒丹:炒丹的目的不是改变药性,主要是去除丹里的潮气,便于过细.把炒好的丹放于地面的纸上,待冷却后用细箩过一遍,过细以后的丹就不要再动它,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避免再次形成结块.2.用油,很多人的介绍中,包括过去的书籍记载都是用麻油,即小磨香油.实际上用现在的桶装油,如花生油,调和油.大豆油均可.但土法轧的油不行,否则入药或入丹即溢.3炸药:我一般是油热后再入药,个人觉得先下后下关系不大.4.关于滴水成珠.:初学者很容易理解为油到水里成为圆珠样,其实不然,是将熬成的油取一点滴到水面上,油聚成一个点,久久不散,是为成珠.初学者可在熬油的不同阶段滴水试验,体会一下.5.下丹:我一般捞出药物以后,再加热一段时间,保持较高的油温是离火下丹,比较安全,最好是两人操作,一人下丹,一人不断搅动.防止结底,同时备一点冷水,如果油锅将溢即用口喷水成雾状,可消除油沫.黑膏药的老嫩问题黑膏药的过老过嫩,是我们在制做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往往与气候,地域,人为等因素有关,直接影响到临床的疗效和使用,如何有效预防呢?下面是我个人总结的一点经验:基层医生,乡村医生' 其一,黑膏药过老其主要原因是药油熬的太过,比如熬油时火太大或时间太长,一般情况下本人用小火熬三个半小时,要随时调整火的大小,要使油温稳定上升.再一个原因就是油丹比例不对,我用的比例是1:0.38~0.45,油是熬完以后的重量,我们不能忽视了麻油的消耗,比如10斤麻油经过泡药炸药后约消耗1~1.5斤,再经过长达3.5小时的高温熬制还会消耗1.5~2斤,最后还剩约6.5~7斤左右的药油,这时候的油丹比例是比较精确的.膏药过嫩一个是油丹比例不对,再一个是药油熬的太嫩,熬的时间不够油温太低,没有达到滴水成珠的最高境界. 其二,如何补救呢?我建议在下完丹后(丹油反应完毕锅面平静后)即进行老嫩试验,用汤勺取少许膏药入冷水中反复揉捏,不粘手,一拉有丝,再拉就断,手上无油,贴在纸上纸背面不能滋油为老嫩合适,如果粘手,太粘,拔丝太长不易断为太嫩,揉捏费力,太硬,一拉即断为太老.太老应加入1/10(总量)的麻油继续熬炼,过嫩应直接加热继续熬炼直至老嫩合适.较嫩的膏药一旦出锅冷却后不宜再回锅熬炼,这样会越熬越粘,总之,膏药过嫩是最为常见的情况,补救也较为困难,本人的做法是再熬一锅老的掺一下,虽麻烦但这是最好的补救办法,因此要宁老勿嫩.结合霍氏膏药熬制方法谈下膏药老嫩问题。
传统黑膏药的制作方法
1.准备药材:
2.炮制药材:
将白花蛇舌草、桑叶洗净后晾干,然后炒至稍微变色,使其具备一定的火候;将狗脊和蜡质研磨成细末。
3.调配药材:
将炒后的白花蛇舌草、桑叶与狗脊和蜡质的细末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和麝香,搅拌均匀,使其成为均匀的糊状物。
4.加热熔化:
将调配好的药材糊放入锅中加热,用中小火熔化药材中的蜡质,同时不断搅拌,直至药材完全熔化,成为黑色糊状物。
5.过滤制剂:
用纱布将熔化好的药材糊过滤一次,去掉其中的杂质和固体颗粒,使药膏质地更加细腻。
6.灌装保存:
将过滤好的药膏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可以用小木棍或刮板帮助将药膏填充入容器,填充至容器的四分之三即可。
盖好容器,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
注意事项:
1.制作黑膏药时要注意熔化的温度,过高会使药材变质,过低则无法熔化蜡质。
一般建议保持在适度的温度,不要过高或过低。
2.制作黑膏药时要注意搅拌的力度和频率,保持均匀搅拌,以免出现结块和不均匀的情况。
3.加入蜂蜜和麝香时,需要注意加入适量,不要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药膏的效果。
4.制作黑膏药需要使用干净的容器,并保持容器的密封性,以免药膏受潮变质。
以上是传统黑膏药的简要制作方法,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生可能有着不同的传统制作技巧和经验,因此,在制作黑膏药时,还应根据实践经验和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另外,黑膏药虽然是一种传统草药制剂,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法,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黑膏药的民间熬制方法(转帖)(麻油冰片)材料准备:1.中草药:当归、白芷、白芍、川芎、狼牙藤、白胡椒、干姜、细辛、大蒜头、鸡蛋清。
2.其他辅助材料:蜂蜜、酱油、醋、食盐、红花油。
3.工具:砂锅、搅拌勺、纱布、纸巾。
制作步骤:1.将以上中草药按各自重量的比例混合,大概为20g当归、10g白芷、15g白芍、10g川芎、15g狼牙藤、3g白胡椒、3g干姜、3g细辛、5个大蒜头。
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
2. 将砂锅放在火上,烧热后加入麻油(适量,大约为100ml),用搅拌勺搅拌均匀。
麻油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增加草药的渗透力。
3.将草药粉末加入砂锅中,继续用搅拌勺搅拌均匀,保持火力中等。
4.等草药粉末与麻油充分混合后,倒入适量的蜂蜜(大约为30ml),调味品如酱油、醋、食盐也可根据个人需求适量加入。
5.继续炒煮麻油以及草药粉末混合物,直至混合物开始变黑,发出香味。
大约需要持续炒煮约15~20分钟。
6.在炒煮的同时,将鸡蛋清打散,用纱布包裹,挤出蛋清水分。
将蛋清水分加入砂锅中,继续搅拌均匀。
7.当草药粉末变得浓稠时,关火,倒入干净的容器中。
可以使用纸巾擦拭锅底,保证最后的黑膏药完全倒入容器中。
8.等黑膏药冷却后,可以加入适量的红花油,增加药物的局部温热感。
使用方法:1.用温水将患处擦拭干净,然后将黑膏药涂在患处,并轻轻按摩。
按摩可促进药物吸收。
2.可以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覆盖在涂抹了黑膏药的部位上,以加强药物渗透和疗效。
每次涂抹时间为15~30分钟。
注意事项:1.使用黑膏药时,避免接触眼睛、嘴巴等黏膜部位,以免引起不适。
2.熬制黑膏药时,火候要适中,以免过度炒煮导致草药成分失效。
3.个别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黑膏药。
4.没有特殊需求时,不建议频繁使用黑膏药,以免对皮肤产生刺激。
总结:。
黑膏药的制备方法
黑膏药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由草药、植物油和基础软膏等材料制备而成。
以下是黑膏药的一种制备方法,仅供参考:
材料:
- 黄柏、威灵仙、香薷、川芎、薄荷等中药材
- 植物油(如花生油、橄榄油等)
- 基础软膏(可购买市售的药用软膏,或自制)
步骤:
1. 将黄柏、威灵仙、香薷等草药洗净,晾干后研磨成粉末备用。
2. 取适量的植物油放入锅中加热,然后加入上一步中研磨的草药粉末。
3. 将草药粉末与油均匀混合,继续加热搅拌,直至油温达到适宜的范围(一般不超过150℃)。
4. 关火后,继续搅拌至草药渣与油充分混合并均匀,形成草药油液。
5. 将基础软膏先加热至软化状态,然后加入草药油液,充分搅拌均匀。
6. 将草药软膏倒入容器中,待冷却凝固后,即可得到黑膏药。
这只是一种制备黑膏药的方法,由于不同地区和个人的习惯不同,制备方法可能会有所差异。
建议按照具体配方和制剂要求进行操作,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制备。
另外,请谨慎使用和购买黑膏药,以确保安全和质量。
无铅膏药和传统型黑膏药的制作方法
一、无铅膏药的制作方法:
材料:乳香、没药、槟榔、陈皮、白蜡、矾石、丁香、山梗膏、冰片、云南白药、辅料(如白矾水、植物油等)。
步骤:
1.将乳香、没药、槟榔、陈皮分别研磨成细末备用。
2.将矾石、丁香用白矾水浸泡,使其软化。
3.将白蜡用植物油熔化,并加入之前研磨的药粉。
4.按比例加入辅料,混合均匀,得到无铅膏药。
5.最后加入冰片、云南白药,继续搅拌均匀。
6.将制成的药膏装入口袋中,密封保存即可。
二、传统型黑膏药的制作方法:
材料:乳香、没药、槟榔、陈皮、硫黄、松节油、薄荷脑、辅料(如
甘油、鸭蛋清等)。
步骤:
1.将乳香、没药、槟榔、陈皮分别研磨成细末备用。
2.将硫黄加入松节油中,搅拌均匀。
3.将之前研磨的药粉逐一加入,搅拌均匀。
4.加入适量的薄荷脑,继续搅拌均匀,使之具有清凉的感觉。
5.按比例加入辅料,如甘油和鸭蛋清,使药膏质地柔软,易于外用。
6.最后将制成的药膏装入容器中,密封保存即可。
总结:
无铅膏药和传统型黑膏药是常用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一定的疗效。
无铅膏药主要用于镇痛、消炎等作用,制作方法较为简单;传统型黑膏药
则以其较强的散结效果而被广泛使用,制作过程相对复杂。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药材的研磨细度和搅拌均匀程度,以保证药膏的质量和疗效。
另外,制作后的药膏应密封保存,防潮防晒,以免影响药膏的药效。
中药熬黑膏药制作方法
中药熬制黑膏药的步骤如下:
1. 药材处理:首先,根据病症选择相应的药材,清洗干净,然后加热油料,倒入药材,慢火煎煮,不断搅拌,使药材均匀受热。
煎煮至药材颜色焦黄、枯黑等,表明药材已经达到所需的煎煮程度。
除渣过滤后,得到膏油。
2. 炼油:将药油倒入锅中,大火加热至浓烟起后改用小火。
此时,需一手拿木棍不停搅拌,另一手拿勺下丹。
每次少量分多次下丹,丹遇油变紫赫色并沉底起泡沫。
要快速搅拌使气泡充分溢出,观察锅内药油颜色变化,由紫褐变成灰黑色、泡沫由大变小。
持续搅拌至泡沫细小颜色变黑,取少许滴入凉水中,如成珠且不黏手即成。
这时的膏药应柔软拉丝。
3. 去火毒:完成膏药的熬制后,需要去除火毒。
去火毒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待膏药冷却后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昼夜,然后取出晾干存放。
另一种方法是待膏药冷却后放入冷水中浸泡一夜,然后取出晾干存放。
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师以获取准确信息。
传统黑膏药的制作方法
传统黑膏药的制作方法如下:
材料:黑膏30克、制附子0.5克、生地黄30克、白芷30克、当归30克、川芎20克、桂枝20克、甘草15克、生姜适量、大蒜适量。
制备:
1.将生姜和大蒜剁碎,加入清水中煮沸。
2.将其他草药除川芎外,先加水煎煮,煮至浓缩3倍左右。
3.捞出草药渣,加入黑膏和川芎,继续加水煮沸。
4.对较多出水的膏药在低温下反复浓缩,最后得到一定浓度的膏药。
5.将最终膏药倒入容器中,放置自然冷却成型,即可使用。
注:此方法是传统方法,只供参考,患者在使用草药前,最好先咨询医生。
传统型黑膏药的制作方法黑膏药系以食用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黄丹反应而成的铅硬膏。
一、基质原料的选择与药料的处理1.植物油:以质地纯净的麻油为好。
其优点是炼时泡沫少,有利于操作。
且制成的膏药色泽光亮,性粘,质量好。
亦可以采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黄丹:又称章丹、铅丹、红丹、陶丹,橘黄色,质重,粉末状,主要成为为四氧化三铅,纯度要求在95%以上。
(可在大型药店或化工店买到)3.药料的处理:药料可分为一般药料(粗料)与细料两类。
粗料为一般性的中药根茎叶等,细料为贵重药与芳香药。
粗料按处方取好,并进行适当的粉碎,为熬枯去渣作准备。
细料如麝香等研成细粉备用,摊涂时撒在膏药表面;可溶性或挥发性的细料如冰片、樟脑、没药、乳香等可先研为细粉备用,在摊涂前投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
(细粉要过120目筛)二、传统黑膏药的制作工艺1.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锅中,微热后将药料投入,加热并不断搅拌,直至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为度。
此时温度可达220度,炸好后可用铁丝筛捞去药渣,去渣后的油为药油。
(锅最好用铜锅,控制温度可用专用高温温度计,医疗器械商场都有卖)2.炼油:取上述药油继续熬炼,待油温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达到温度,很关键),改用中火。
炼油的火候:一是看温度计,达到规定温度;二是看油烟,开始为浅青色,渐为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无风时白烟直上;三是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许药油滴于水中,不散开成珠状为度。
(本关最难,一定要炼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温度太高)3.下丹成膏:药油炼成后,离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黄丹在下前先干燥并过100目筛。
少量加丹,边加边搅动,一定要向同方向搅拌。
搅成粘稠的膏体,膏药不粘手,拉丝不断为好,过硬则老,过粘则嫩。
4.去火毒:膏药制成后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换一次水,七日后膏成。
传统型黑膏药的制作办法一、原料选择传统型黑膏药的主要原料包括乳汁状的药物、矿物质、动植物油脂以及其他辅料。
常用的乳汁状药物有冥油、川乳、狗血等。
矿物质主要有冰片、硫磺、朱砂等。
动植物油脂常选用的有蜂蜡、油麻地、冰片油等。
其他辅料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例如代用品、辅助药物等。
二、配方设计三、药材加工1.药材的清洗:将所需的药材浸泡在清水中,将沉淀和杂质去除干净,并置于干燥的地方晾干备用。
2.药材的研磨:将干燥的药材分别进行研磨,制成粉末备用。
四、制药过程1.配灰:将所需的矿物质放入炉内煅烧成灰色,研磨成细末备用。
2.炒油:将动植物油脂加热至适当温度,放入配灰的矿物质,搅拌均匀,炒制成黑色的糊状物。
炒制完成后,将油脂倒出备用。
3.磨料:将药粉和辅料按比例混合均匀,加入搅拌容器中,通过研磨机研磨成细膏状物备用。
4.加糊:将炒制好的黑色糊状物与磨制好的膏状物一起加入搅拌容器中,继续搅拌均匀。
5.入膏:将搅拌均匀的药物糊装入容器中,用专用工具抹平,使其达到所需的厚度。
6.干燥:将装有药物糊的容器放置于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使其脱水变为固体膏状物。
7.修整:将干燥完成的黑膏药取出,并切割成所需的大小和形状,进行修整。
8.包装:将修整好的黑膏药装入包装袋或盒中,并加入干燥剂,密封保存。
五、质量控制1.原料质量:选择优质的药材,控制药材的含杂率和含水率。
2.保存环境:保持药材和制成品的干燥状态,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
3.温度控制:制药过程中的加热温度要控制适宜,防止发生烧焦或变质。
4.搅拌均匀:在加糊和入膏的过程中,要确保药物的均匀分布。
5.包装密封:制成品要进行严密的包装,以防止潮湿和氧化。
通过以上制作办法,可以制得传统型黑膏药。
制药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质量,确保制成品的药效和安全性。
同时,制药过程中需遵守相关法规和规范,确保生产质量的合规性。
无铅膏药的做法和传统型黑膏药的制作方法材料:
1.无铅石膏粉:60克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0克
3.水:适量
步骤:
1.将无铅石膏粉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在干净的容器中,用搅拌棒搅拌均匀。
2.慢慢加入适量的水,不断搅拌。
水的量应该足够将石膏粉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完全湿透,但不至于过于稀薄。
3.继续搅拌至混合物成为均匀的糊状。
确保没有团块或干粉。
传统型黑膏药的制作方法:
材料:
1.白芷:60克
2.川芎:40克
3.巴豆:30克
4.枯矾:10克
5.姜黄:10克
6.炮姜:10克
7.炒黄芪:10克
8.陈皮:10克
9.白蔹:10克
10.蜡炙地龙:10克
11.薄荷脑:5克
12.羚羊角粉:5克
13.蜂蜡:适量
步骤:
1.将以上草药材料洗净,晾干后研磨成细末。
2.在炒锅中加热适量的蜂蜡,待蜂蜡融化后加入草药粉末,用小火搅拌均匀,熬煮20分钟至浓稠状态。
3.将草药糊倒入干净的药膏管中或纸张上,用刮刀刮平,待凉后切割成所需大小的膏药片。
4.冷却凝固后的膏药片可以用来贴敷患处。
简述黑膏药的制备工艺流程
黑膏药的制备工艺流程如下:
1. 药料提取:除芳香挥发性、树脂类及贵重药材外,将剩余药料研成细粉或采用油炸提取。
2. 炼油:将去渣后的药油在高温(300℃左右)下加热熬炼,使油脂氧化、聚合、增稠,直至“滴水成珠”。
3. 下丹成膏:在炼成的油液中加入红丹,使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铅盐,并促进油脂进一步氧化、聚合、增稠,直至成膏状。
油丹用量比一般为
500∶150~200(冬少夏多)。
4. 去“火毒”:将制成的膏药徐徐倾入冷水中浸渍,以去除具有刺激性的低分子产物,如醛、酮、脂肪酸等。
5. 加细料:在融化的膏药中加入贵细药,如麝香、冰片等。
6. 摊涂:取膏药团块置适宜的容器中,加热熔化(60℃~70℃保温),加
入细料药搅匀,用竹签蘸取规定量,摊涂于纸或布等裱褙材料上,折合包装,置阴凉处贮藏。
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如需更多黑膏药制备的信息,建议查阅医学书籍或咨询中医药师。
古法传承---黑膏药制法传承黑膏古法熬制【炼油下丹】第一步炸药将油料加热,倒入药料,文火再炸,不断搅动,使药物受热均匀,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为止(如变黄,炸焦黄,炸枯黑等)。
去渣滤净,即为膏油,注意:1.有时未炸前,往往需将药料在油内浸泡一定时间,经验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说。
药料倒入前须酌予碎断,太粗则不易炸出药内有效成分,太细则易于沉积锅底,不易滤净。
3.入药顺序依药料性质不同,一般有先炸、后炸之分。
肉质药及鲜药宜先炸,如甲鱼、鲜苋菜之类;质地坚实的药物也应先炸,如介壳、树根之类。
而质地疏松或形体细小的药物,宜待先炸药物已枯黄时在下锅,如花叶和种子类。
第二步炒丹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
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
注意: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丹炒过头膏药则老。
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
第三步炼油药油可选桐油、香油等。
若用香油,则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开始油水之气会直向上升,再过一时则气体会向锅周旋升,急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上,成珠不散,为炼油已成。
注意:香油即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
习惯用黑芝麻油。
油中若掺碱,不但溢锅,而且膏药不粘。
炼油之火不易过猛,如已着火,用铁锅盖将火压灭。
药油将炼成时,撩油速度要快,但应避免触及锅底,以防着火。
第四步下丹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铅丹195克计算,并注意季节(夏季铅丹可用至240克,冬季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为宜)。
经验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两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
下丹分火上下丹和离火下丹两种情况。
前者继续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缓缓放入沸油内,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断顺时针搅拌,油会上溢气泡,冒出浓烟,待烟气稍尽,则急用竹筷点油滴到凉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净水,用干手试捏,以粘手而离手时不腻手为度,急住火,或把锅抬离火炉,继续搅拌候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