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颠利亚定稿
- 格式:ppt
- 大小:689.00 KB
- 文档页数:14
激情与理性兼胜鼓舞与思考同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群文阅读(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时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安徽省休宁中学毕小燕【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视角,感受中国革命传统类实用文激情与理性兼胜的语言特点。
2.在语言赏析中,把握文体、作者写作目的及立场和激情与理性语言的关系。
3.获取赏析激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的一般方法,并以此尝试写作。
4.在激情抒发和理性表达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品读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的激情与理性。
2.把握文体、作者写作目的及立场和激情与理性语言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我班作为此次“纪念‘五四青年节’—中国百年复兴史网络云游”活动的志愿者班级,承担起举办“椽笔·语言典范”革命作品展的重任,在整理革命作品批注本的时候,不少同学提到了感性与理性的语言,为了完善批注本,让作品展的内容更加丰富,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探究革命传统作品语言的激情与理性。
研习活动一整体感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感情抒发上的特点(预习作业汇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示例 1: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先后两次使用“站(立)起来了”这一充满自豪与喜悦的短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推翻旧制度,开辟新天地的无限自豪与欣喜之情。
示例 2: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演讲最后的三个“庆贺句”独立成段,充满气势,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
《别了,“不列颠尼亚”》示例: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句话看似客观地阐述了这一事件,但刻意强调“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饱含了中华民族强大起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固阳一中陈婕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课标中对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学习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从而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香港回归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在于:1、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在于: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新闻场景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读写法。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1、阅读法; 2、提问法(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
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
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
这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
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一)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从文体归属上来说,它是一篇特写性消息。
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素描、新闻速写、新闻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报道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也有人把它归入通讯。
在文学中存在亦此亦彼的交叉文体,如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纪实小说、报告文学等,新闻中同样有这样的情况。
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有的新闻写作教材把特写分为三种: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和场景特写。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场景特写。
它在写作上,具有以下特点:一、切入的角度小而巧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甚至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因此,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八千多名记者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通力合作,真实、准确、独特地描绘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同样报道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新华社的其他记者还于同一天写了《历史,将铭记这一刻——中英两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纪实》的报道,正面记录中英两国于公元1997年7月1日零点,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的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举行的交接仪式。
这两篇虽然都是特写,但是写作的角度是大不相同的。
可以说,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角度极小。
但是作者把英国人的撤离放在历史的背景中,通过精当的背景材料的叙述,交代英国人于156年前占领香港,而今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落下。
简明扼要地回顾了香港屈辱的殖民历史,透露了作者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欣喜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课文原文武汉,这个优美的名字,再也不能让我像过去那样悠哉地呼喊了。
我要离开了,永远离开这座城市。
但我不感到难过,只觉得前途无量,意气风发。
我来不到武汉多久——只有三年而已。
这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爱它,和故乡长江之滨的景色、人情一样深爱着它。
但是,我不能为自己的爱留下什么。
我在武汉的朋友,我爱的人总觉得我太不稳定。
他们说我太软弱,没有志气,只顾自己享受优越而忽视前途。
他们并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来驱逐那些扰乱我的小小困惑。
我并不愁未来——我有决心和自信。
我也已经看到了我走得最远时那个未知的尽头,虽然路是曲折的……教案Part One:课前热身1.分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留恋某个地方、情感与理智的斗争的经历?分享个人故事。
2.教师讲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背景信息并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Part Two:精读课文1.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标注生词。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3.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一些理解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Part Three:拓展1.针对该课文所涉及的话题:爱和人生规划,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别得出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2.学生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知识点1. 词语解析•优美:形容词,表示美好,妙丽。
•悠哉:叹词,表示自由不受约束,并且感觉轻松愉快。
•永远:副词,表示永久,没有尽头。
•意气风发:形容词,形容精神奋发,气势汹涌。
•稳定:形容词,表示镇定,不动摇。
•忽视:动词,表示对某一事物不给予重视或忽略。
•被打扰:动词短语,表示被干扰,使人无法集中精力。
•困惑:形容词,表示不清楚,感到迷糊或苦恼不安。
•未知:形容词,表示未知的事物或地方。
•决心:名词,表示坚定的决定。
•自信:形容词,表示有信心,有把握。
2. 表达方法•仔细的人物描写和感受描写。
•表达人物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不列领尼亚历史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2. 课文中的复杂句子和长篇论述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对不列领尼亚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4. 写作与展示:(1)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
(2)学生进行写作,并将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任务中的思考深度、逻辑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3篇推荐文章高中双城记读书心得五篇热度:《活着》读后感800字高中15篇热度: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范文三篇热度: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范文三篇热度: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优秀范文3篇热度: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一0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谈论探究新闻中场景的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02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03教学重点1、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学习把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欣赏本文标题的精妙之处;究新闻中的场景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04教学难点探究新闻中的场景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05教学时数 1课时。
06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之珠——香港,因为这一天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在历经156年的殖民统治后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所以先让我们来重温那激动而自豪的一刻。
《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及答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