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故事-赵孝成王是谁?他是怎么死的?
- 格式:docx
- 大小:24.98 KB
- 文档页数:2
故事背景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文中的赵太后曾是一位青史留美名的人物,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
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
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但在这篇文章中,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君和居高位的执政者应该让自己的子女去为国家建功立业,以取得人民的拥戴,决不能使子女安享由父母的权势而得到的尊位、高薪和宝器。
安富尊荣,坐享其成,不仅业无继者,就连已有的财富也将荡然无存。
编辑本段文章原文赵太后(1)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2)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3)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4)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5)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6)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7)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8)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9)之数,以卫王宫(10)。
没死(11)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12)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13)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14),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
赵国君主赵孝成王简介赵孝成王原名赵丹,是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的儿子。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赵孝成王人物简介赵孝成王原名赵丹,是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的儿子,他在位21年期间,守卫邯郸,退却秦军合纵诸侯,收复上党屡破燕国,晚年重用廉颇,算是弥补了长平之战的错误。
公元前262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军45俘虏,赵国一蹶不振险些灭国,幸好后来在邯郸之战中打败秦国。
赵孝成王人物生平赵孝成王,嬴姓,赵氏,名丹,赵惠文王之子。
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
秦将白起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战死,四十五万赵兵被坑杀,赵国大震,史称长平之战。
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
入齐为质孝成王元年,秦伐赵,拔三城。
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入,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耳。
”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闲者殊不欲食,乃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不和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韂王宫,昧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长安君成蟜一、绪论许多年前我看过的一部叫做《秦始皇》的电视剧,里边有一个人物,是秦始皇的弟弟,后来造反被杀了,当时印象不是很深刻,转眼几年过去了,去年在写一篇小文章《说说秦王子婴》的时候,偶尔看到了他,因为有种说法说子婴有是成蟜的儿子,推断比较合理,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前两天写《秦始皇的身事》的时候看了几篇相关的文章,里边也涉及到了成蟜,于是我就想仔细看看这个人。
成蟜,这个名字已经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两千多年了,对于其人,历史上记载很少。
在正史中对于他的直接记载只有寥寥数字,涉及他的内容也少得可怜。
而且记载他的事迹的内容主要是在《史记》里边,我查了一下,《史记》出现成蟜这个名字只有一处,出现“长安君”的有十处。
其中有两处指的是成蟜,其他八处指的是赵惠文王之子长安君。
这两处“长安君”第一处在《秦始皇本纪》中,说“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
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
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
”第二处在《史记赵世家》,说“(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
魏与赵邺。
”然而这句话尚有争议,这里的长安君是谁还不确定。
《史记》对于他的记载仅限于此。
至于《汉书》中的记载只有一处,即在卷二十七中记载:“史记秦始皇八年,河鱼大上。
刘向以为近鱼孽也。
是岁,始皇弟长安君将兵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迁其民于临洮。
”,也是引用史记的话。
资治通鉴》对于他也是没有任何记载。
此外,有种说法说《史记》与《战国策》中的“盛桥”就是成蟜。
如果可信,那么《史记春申君列传》中的“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
”应当也可以算是了吧。
通过查询一些资料,我想通过本文基本了解成蟜的生平、去世、他的后代和他的评价问题。
这就是本文的目的。
查询的方式很简单,也就是上述的几句正史、各种网络内容和工具书,正是一般以为可信,其他的慎重选择。
根据这一方法的指引,我查询了包括《辞海》、《中国地名大全》等数十种工具书和相关的史籍,虽然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但也能整理一下了。
赵括简介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生平代颇为将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
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赵孝成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军的将帅。
”赵孝成王因此就让赵括当将军,以代替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主将。
其母阻谏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
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
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
”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孝成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
”赵孝成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
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赵孝成王答道:“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战死沙场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
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分享的简短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简短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 安然⽆羔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王去世,他的⼉⼦太⼦丹接位为赵孝成王。
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赵威后是⼀个⽐较贤明⽽有见识的中年妇⼥。
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
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长安君送到齐国作⼈质,然后再出兵。
赵威后舍不得⼩⼉⼦离开,但是听了⼤⾂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
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
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
“齐国的收成不坏吧?⽼百姓平安吗?齐王⾝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很不兴奋,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把尊贵的放在后⾯吗?” 威后微微⼀笑,说:“不是的。
假如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恙”。
它的意思是:平安⽆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意外。
恙,疾病,借指灾祸。
【篇⼆】简短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 励精图治 公元前74年,西汉⼤将军霍光⽴刘询为汉宣帝。
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因此⼀切朝政⼤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权,霍⽒⼀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婆仍然感到不满⾜。
她为了使⾃⼰的⼩⼥⼉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
霍光为了避免杀⾝之祸,就利⽤职权袒护了⾃⼰的⽼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的权⼒。
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不久就封他为丞相。
这更加引起了霍⽒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
一,背景:《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赵威后执政。
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
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
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二,试比较并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
触龙,老朽矣,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三,课文翻译;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
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象征国家权力的器具,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
”四,通假字:奉厚而无劳(通“俸”,俸禄)五,词类活用: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尊贵)六,状语后置: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而封之〔以膏腴之地〕七,宾语前置: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疑问句,代词作宾语提前)八,敬称、谦称、贱称及其他(扩展的)敬称:陛下、大王、皇上、君(称皇帝);子、夫子、师、先生、吾子(称师);公、将军、大夫(称官);君、足下(称尊重的人);令尊、令母、令堂(称别人的父母);令郎、令爱(称别人的儿女);媪(称老年妇女)。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赵孝成王的生平资料介绍_赵孝成王生前如何赵孝成王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君主。
为了让大家对赵孝成王有更多的了解,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赵孝成王的生平资料,欢迎大家的阅读!赵孝成王的生平介绍入齐为质孝成王元年,秦伐赵,拔三城。
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入,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耳。
”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闲者殊不欲食,乃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不和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韂王宫,昧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主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曰:“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之计短也,故以为爱之不若燕后。
中国历史故事-赵国是如何灭亡的?赵国的最后一任君王是谁?赵国是战国时候的一个诸侯国,和秦、齐、韩、魏、楚、燕并称为“战国七雄”,和魏韩并称为“三晋”。
他们是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国家,赵国就是其中的一个。
赵国在七个国家中位于北方,常年和胡人作战,受到胡人的侵袭。
但是,赵国也是所有国家中和胡人走得最近的,赵人大多和胡人通婚,其体型较其他国家的人而言要高大威猛许多。
在七个国家中,赵国不但不是实力最强的,由于他的地理位置,还是各国都想要争夺的地方。
七国中,先是有魏国经历了李俚变法,变成了七国之首,魏国的铁甲步兵更是威震诸侯。
楚国位于东南方向,既可攻又可守,土地辽阔,称霸一方。
齐国则是以国强民富而闻名于世,是战国中最富裕的国家。
秦国位于最西边的位置,虽然面对戎族进犯,但是秦军善战勇猛,秦地地势险要,不好攻打。
韩国和燕国则是实力稍逊的两个国家。
赵国实力不怎么样,地理位置却是兵家必争之地,可想而知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了。
赵国的四周都是强敌,若是不图强,赵国必然会被各国瓜分掉。
赵国的赵武灵王是一位天资卓越的统治者,也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军事家。
面临着如此的困境,赵武灵王却能够在赵国的作战中冷静观察,想办法提高赵军的战斗力,从军事上武装赵国。
他看到了胡人作战的勇猛的秘密所在,动员赵国上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
在改革时期,赵武灵王走在最前面,敢于第一个尝试穿胡服,坚定赵人的改革决心,同时也是自己要强大赵国的决心。
他不招惹其他国家,专心改革,就连秦国的内斗他也不参与。
经过一番努力,赵军成为了七国中的一支雄军,战斗力被迅速提高。
赵武灵王为了检验成果,灭中山国,打败了林胡、楼烦,将赵国的领土生生扩张了两到三倍。
从赵武灵王时期开始,赵国就开始崛起,后来齐国遭遇了五国合纵,被赵国取代了强国的位置。
赵国是战国后期发展起来的强国,在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时期,秦国这种实力强悍的国家因为忌惮赵国的威力,甚至不敢十年东出。
不过,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由最初的一个西陲小国成长为西边最大最强的国家,经过了几十代秦王的努力。
《第九十九回》原文武安君含冤死杜邮吕不韦巧计归异人话说赵孝成王初时接得赵括捷报,心中大喜,已后闻赵军困于长平,正欲商量遣兵救援,忽报:“赵括已死,赵军四十余万尽降于秦,被武安君一夜坑杀,止放二百四十人还赵。
”赵王大惊,群臣无不悚惧。
国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惟赵括之母不哭,曰:“自括为将时,老妾已不看作生人矣。
”赵王以赵母有前言,不加诛,反赐粟帛以慰之。
又使人谢廉颇。
赵国正在惊惶之际,边吏又报道:“秦兵攻下上党,十七城皆已降秦,今武安君亲率大军前进,声言欲围邯郸。
”赵王问群臣:“谁能止秦兵者?”群臣莫应。
平原君归家,遍问宾客,宾客亦无应者。
适苏代客于平原君之所,自言:“代若至咸阳,必能止秦兵不攻赵。
”平原君言于赵王,赵王大出金币,资之入秦。
苏代往见应侯范睢,睢揖之上坐,问曰:“先生何为而来?”苏代曰:“为君而来。
”范睢曰:“何以教我?”苏代曰:“武安君已杀马服子乎?”睢应曰:“然。
”代曰:“今且围邯郸乎?”睢又应曰:“然。
”代曰:“武安君用兵如神,身为秦将,所收夺七十余城,斩首近百万,虽伊尹、吕望之功,不加于此。
今又举兵而围邯郸,赵必亡矣;赵亡,则秦成帝业;秦成帝业,则武安君为佐命之元臣,如伊尹之于商,吕望之于周。
君虽素贵,不能不居其下也。
”范睢愕然前席曰:“然则如何?”苏代曰:“君不如许韩、赵割地以和于秦。
夫割地以为君功,而又解武安君之兵柄,君之位则安于泰山矣。
”范睢大喜。
明日即言于秦王曰:“秦兵在外日久,已劳苦,宜休息。
不如使人谕韩、赵,使割地以求和。
”秦王曰:“惟相国自裁。
”于是范睢复大出金帛,以赠苏代之行,使之往说韩、赵。
韩、赵二王惧秦,皆听代计。
韩许割垣雍一城,赵许割六城,各遣使求和于秦。
秦王初嫌韩止一城太少,使者曰:“上党十七县,皆韩物也。
”秦王乃笑而受之,召武安君班师。
白起连战皆胜,正欲进围邯郸,忽闻班师之诏,知出于应侯之谋,乃大恨。
皇帝故事-赵孝成王是谁?他是怎么死的?
赵孝成王,嬴姓,赵氏,名丹,是东周时期战国赵国的君主。
关于赵孝成王最出名的事件,便是历史上著名战役中的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是赵国方面的决策者,然而他对上的却是“老谋深算”的秦昭王,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因为贪婪敢于挑战秦昭王的权威,但却中了秦昭王的反间计,在长平之战大败给秦国,使得赵国从此再没有实力和秦国抗衡。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赵何去世了,他的儿子太子丹继位,也就是赵孝成王。
然而赵孝成王继位之时,也是赵国动荡之时,因为强大又怀有野心的秦国趁着赵国忙着内斗和新君继位的事情,发兵攻打赵国。
秦军的实力在各诸侯国中是出了名的难打,赵国算是六国中唯一有实力能够打赢秦国的国家。
赵国经过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士兵的战斗力大大提高,连强悍英勇的胡人军队也可以打败,所以是能够和秦国一战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打起来后,其他国家都不敢轻易出手,都只是隔岸观火,想要独善其身。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赵军并没有打败秦军,反而被秦军打得节节败退,一连几仗打下来,赵国已经丢失了三座城池。
不止是赵国举国震惊,其他诸侯国闻之也是一惊,秦国的军队已经如此强大了吗?那我们这些国家不就危险了!其他国家也在思考要不要帮助赵国,可是帮助赵国就代表和秦国作对,这可真是两难的选择。
赵国素来和燕国、齐国交往密切,如今燕国的国君是个不喜欢赵国的人,齐国也因为之前赵国参与了五国合纵而耿耿于怀。
赵国大臣们都觉得要求助于齐,齐国齐襄王病重,君王后要求赵国将长安君送到齐国为质才能发兵。
赵孝成王一听头就大了,因为这个长安君的身份不一般。
长安君是赵孝成王同父同母的亲弟弟,他的母亲赵威后平日里最宠爱的便是这个小儿子,舍不得长安君受半分委屈,有时候自己欺负了长安君,母亲都要帮那个小兔崽子教训回来的。
虽然赵孝成王也很宠这个弟弟,但是在面对国家大事的时候,他知道齐国的帮助对赵国来说至关重要,赵国无论如何都要满足齐国的要求。
赵威后害怕大家都来求她让长安君入齐为质,甚至还要挟辱骂那些赞成的人。
赵孝成王不敢逼迫母亲,可是大臣们着急啊,于是触龙就出现了。
触龙是赵国的一个老臣,也有一个小儿子,和长安君的年纪差不多,触龙就以此为由头来觐见赵威后。
触龙先是和赵威后拉拉家常里短,接着问了问赵威后那个嫁到燕国去的公主的情况,最后提出自己观点认为赵威后并不是真的最喜欢长安君。
赵威后一听就不乐意了,我心里明明就当长安君是掌中宝,怎么不爱他了?触龙认为赵威后无端赏赐了长安君很多东西,财宝、爵位、封地,可是长安君受到如此丰厚的嘉赏却没有任何功劳,将来一定会因此而遭受非议,赵威后这是在害长安君。
赵威后听后,觉得触龙的话有道理,最终答应了让长安君入齐为质。
齐国发兵帮助赵国,和赵国一起打退了秦国,赵国的危机解除了。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欲争夺上党之地。
上党郡郡守却私自将上党献给了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不惧怕秦国,收下了上党,于是又遭到秦国的攻打。
在此事发生之前,赵孝成王就做了一个梦,梦中的他遇到了种种离奇和不好的事情,解梦的史官告诉他,这是上天给他的启示,希望赵孝成王不要贪做不该做的事情。
赵孝成王因为贪图上党的肥沃之地,和秦国发生争执,秦国军队一开始就占据了上风。
后来赵孝成王还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使得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国家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消耗殆尽。
赵孝成王在位期间,赵国和秦国屡次发生冲突,赵国都败给了秦国,国家的实力也一损再损,再不能和秦国相比。
赵孝成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悼继位,是为赵悼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