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画龙点睛》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 格式:pdf
- 大小:60.74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语文画龙点睛教案优秀小学语文画龙点睛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13个二类生字,会写7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宋代有一个人叫范成大,与尤、杨万里、陆游合称“四大家”。
他很有才气,多次做官,他常常写一些描写农村风俗的诗。
一年夏天,恰好是江南一带农忙的时候,他来到了江南,看到了金黄的梅子和肥肥的杏子都成熟了,小麦也到了扬花授粉的阶段,油菜花多数都已经谢了,可是却不见人影,原来人们在大忙的季节里,都下田地去了,只有蜻蜓蝴蝶飞过。
看到了此情此景,诗人范成大写下了《夏日》这首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新授(一) 读诗、赏诗,感悟诗意1. 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 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学生感悟古诗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诗中的意思。
汇报(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重点讲肥、稀、惟、蛱、篱。
3. 巩固复习二类字猜字游戏完成三、朗读、背诵古诗。
四、作业:熟背古诗小学语文画龙点睛教案优秀「篇二」《四季的脚步》是一首诗歌,以拟人的写法生动地写出了四季的特点。
根据新大纲要求,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的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是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讲行讲话训练。
我将本课教学分为看、读、说、画四个环节:一、看(观看插图,谈话引入)上课伊始,结合插图,感知四季的样子。
《画龙点睛》教案画龙点睛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教案名称:画龙点睛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画龙点睛技巧,提高绘画技能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安排教室环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绘画空间和必要的绘画工具。
- 提前准备一些龙的图片和素描素材作为参考。
- 准备一些丙烯颜料和画笔,作为学生进行上色的材料。
2. 学生准备:- 每位学生自备一张绘画纸和铅笔。
- 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和欣赏一些经典龙的图片或表演,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龙这一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引入 (5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有关龙的图片或视频,并引发学生对于龙的好奇和兴趣。
-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对龙有什么了解?龙在我们文化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学习绘制龙的基本形状 (2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使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龙的基本形状,不要求细节,主要着重于大致形状的把握。
- 学生根据已给出的龙的图片或素描素材进行模仿,并将龙的基本形状画在纸上。
3. 细化龙的外形和特征 (3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绘制好的龙形状,添加龙的细节特征,如鳞片、爪子、眼睛等。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创作,让龙更加独特和生动。
4. 画龙点睛技巧的讲解和实践 (3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画龙点睛的技巧,即通过一个小细节来补充龙的表情或特征,使整幅画更加生动。
- 学生可以选择龙眼睛、嘴巴、或者瞪眼龙、威武龙等特殊点睛技巧进行练习。
- 学生开始进行点睛练习,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帮助。
5. 上色和润色 (30分钟)- 学生使用准备好的丙烯颜料和画笔,对已经完成的龙进行上色。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上色,并注意渐变和层次的表达。
-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上色和润饰。
6. 展示和总结 (10分钟)- 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可以进行一定的互评和点评。
-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画龙点睛的重要性和技巧,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绘画中运用。
画龙点睛教案关键信息:1、教案的教学目标2、教案的教学重难点3、教案的教学方法4、教案的教学过程5、教案的教学评估方式6、教案的使用范围和限制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典故。
学生能够掌握“画龙点睛”在写作和表达中的运用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画龙点睛”的含义和寓意。
学会在实际写作中恰当地运用“画龙点睛”的技巧。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典故中领悟“画龙点睛”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创新地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画龙点睛”的典故、含义和用法,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案例,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33 练习法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4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品中“画龙点睛”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4、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展示一幅未完成的画作,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画龙点睛”的话题。
4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画龙点睛”的典故出处、历史背景和含义。
结合实例,分析“画龙点睛”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效果。
4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画龙点睛”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画龙点睛”的效果。
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4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短文,并运用“画龙点睛”的技巧。
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45 作品展示与评价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小学语文课“画龙点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画龙点睛”的成语含义和用法;(2)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例句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画龙点睛”的含义和用法;(2)设计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画龙点睛”的成语含义和用法。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画龙点睛”的成语含义、来源和用法;2. 例句演示法:通过例句展示“画龙点睛”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4. 游戏法:设计成语接龙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成语解释、例句、游戏等内容的课件;2. 成语卡片:准备含有“画龙点睛”等相关成语的卡片;3. 课堂记录表:准备用于学生记录成语接龙结果的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成语“画龙点睛”的由来和含义;(2)引导学生关注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 讲解与示范:(1)通过PPT展示成语“画龙点睛”的详细解释;(2)给出例句,让学生了解成语在句子中的运用;(3)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感受成语的魅力。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画龙点睛”进行语言表达;(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4. 成语接龙游戏:(1)设计成语接龙游戏,规定游戏规则;(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记录每组的成绩;(3)评选出最佳表现小组,给予奖励。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画龙点睛”的用法;(2)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拓展相关成语学习,增加学生的成语储备。
画龙点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学阅读会读、会认本课生字,了解“赞不绝口、张牙舞爪”词语的意思。
2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并了解成语的基本意义。
情感目标:学习课文后,学生初步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赞不绝口”“张牙舞爪”。
理解“画龙点睛”的成语意义。
教学准备:1.生字卡。
2.带有词语句子的小黑板。
3.帮助理解成语意义的两句话。
教学流程: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画一幅画,同学们认真看(师画简笔画“龙”)(在黑板上)。
师:画画完了,老师画的是什么?生:齐答“龙”。
师:老师画的龙怎么样啊。
生:(夸老师画的好)(从颜色、样子)(最好看出没画眼睛)师:刚才老师被同学们夸得飘飘然了,忘了给龙画上眼睛。
谁能把龙的眼睛画上。
生:画师:请同学们再认真看,有眼睛的龙和没有眼睛的龙有什么区别。
生:像真的、像活的。
师:没有眼睛的龙只有漂亮的样子,而有眼睛的龙即有漂亮的样子,又像活的一样。
古时候,有位画家、画龙的时候,也不给龙画眼睛。
由此,还引出了一则成语,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这个成语故事《画龙点睛》,跟老师板书。
师:古时候,这个画家是怎样画龙的呢?你想知道吗?生:想。
师:那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答案都在课文里呢。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现在就开始吧,师走入生中,边走边提示:问老师、问同桌、看拼音条等。
学完了,同学们自动坐好。
2 、同桌互学师:同学们自学的非常认真,但还有个别同学不够专心,现在同桌之间互读课文,看看同桌读的正确吗?如果同桌读得好,你就表扬他。
如果同桌有困难,你就帮帮他。
现在开始吧,互相学完就自动坐好。
师:经过观察,表扬学的好的同桌,提问哪个同桌互相帮助了,汇报一下怎样帮助他的。
怎样表扬同桌的。
生1 :谢谢。
生2 :不用谢。
生3 :你读得很好。
生4 :英语,读的好。
《画龙点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
教学重点:背诵《画龙点睛》,理解《画龙点睛》的寓意。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出示龙的图片,导入新课1. 孩子们爱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画谜,看谁能猜出来?那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呢?简单说明成语故事与寓言故事的区别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2. 介绍“龙”的形象及其由来。
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鱼的鳞,鹰的爪子。
3. 龙的形象如此复杂,要想画好他真不容易。
但在南北朝时有一位叫张僧繇的画家非常擅长画龙,还引出了一个画龙点睛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1. 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词sēng yóu sìmiào bì Ling cí xuán张僧繇寺庙墙壁金陵推辞太玄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赞不绝口美中不足腾云驾雾①指名学生读一读。
②说一说对“惟妙惟肖、赞不绝口”的理解。
③试着用上这些词语讲一讲“画龙点睛”的故事。
四、精读课文,感悟寓意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2.师生交流,游客心情变化,感悟画技高超。
小学语文课“画龙点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画龙点睛”的成语意义和用法;(2)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2)采用小组讨论、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运用成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表达自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画龙点睛”的成语意义和用法;(2)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成语的准确运用;(2)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情境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和理解成语;2. 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运用成语;3.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学会成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成语故事、图片、例句等;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卡片等;3. 教材:小学语文课本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一个关于“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2. 新课讲解:介绍“画龙点睛”的成语意义、用法和来源;3. 例句分析:分析一些典型例句,让学生学会成语的正确运用;4. 互动环节:分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成语;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用“画龙点睛”成语编写一个小故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成语的理解运用情况。
2. 小组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成语接龙游戏等环节的表现,注重团队合作和互动交流。
3. 作业评价:对课后编写的故事进行评价,主要关注成语的正确运用和故事的逻辑性、趣味性。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画龙点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画龙点睛》的故事,理解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2. 了解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成语“画龙点睛”的意义。
2. 难点: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龙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分析张僧繇画龙的过程。
- 理解游客为什么会觉得不点晴的龙更好。
- 体会画龙点睛后的效果。
4. 拓展延伸: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画龙点睛的事情。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成语“画龙点睛”的意义。
6.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