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x
- 大小:33.25 KB
- 文档页数:11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全省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06•【字号】赣府字[2012]11号•【施行日期】2012.02.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全省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的通报(赣府字[2012]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战略,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多项指标实现重大突破。
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突破60亿美元,达60.59亿美元,增长18.8%;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2579.2亿元,增长33.8%;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达315.56亿美元,增长46.1%,其中外贸出口突破200亿美元,达218.81亿美元,增长63.1%,出口总量居中部地区首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5.85亿美元,增长51.9%。
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发挥了表率作用。
为鼓励先进,振奋精神,促进全省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决定授予九江市、南昌市、萍乡市、鹰潭市、抚州市5个设区市和南昌县等15个县(市、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奖,授予新余市、上饶市、赣州市全省利用外资先进设区市称号,授予吉安市、宜春市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先进设区市称号,授予南丰县等11个县(市、区)全省利用外资先进县(市、区)称号,授予万安县等23个县(市、区)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先进县(市、区)称号,授予吉安市、赣州市、上饶市、宜春市、景德镇市全省外贸出口先进设区市称号,授予南昌市青山湖区等35个县(市、区)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县(市、区)称号,授予上饶市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等23家企业全省外贸出口先进企业、口岸物流服务先进企业称号,授予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等8家企业全省“走出去”先进企业称号,授予省发改委等21个单位全省服务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授予南昌市外经贸委等14个单位全省开放型经济先进商务主管部门称号,授予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单位全省开放平台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建设“五个”赣州,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3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31.1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472.13亿元,增长12.4%。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9:44.4:36.7调整至2011年的17.4:47.2:35.4。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807.46亿元,增长14.3%,占GDP比重达60.4%。
图12006-2011年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2%。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总指数上涨27.0%,其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上涨59.2%,化工原料类上涨26.7%。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3%,其中冶金工业上涨60.1%,化学工业上涨30.8%,建筑材料工业上涨28.2%。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情况图22006-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以上年为100)年末全市就业人员为491.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5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103.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全年财政总收入180.32亿元,比上年增长40.5%。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05亿元,增长39.3%。
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3.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全年各项税收收入155.19亿元(不包括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增长37.6%。
表22011年税收及其增长情况图32006-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71.11万亩,比上年减少1.40万亩;烤烟面积12.39万亩,增加0.28万亩;蔬菜面积160.67万亩,增加0.75万亩;花生面积47.2万亩,增加0.35万亩。
201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创建办会为契机,务实奋进,开拓进取,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8.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人均生产总值53023元,增长11.9%。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33.31亿元,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6.7%提高到57.0%。
全年财政总收入411.1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7.6%。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7.03亿元,增长27.7%。
从收入完成情况看,完成增值税14.03亿元,增长27.6%;营业税67.36亿元,增长24.2%;企业所得税17.45亿元,增长39.4%。
县域财力显著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区达到10个,其中南昌县、西湖区超45亿元,东湖区、青山湖区超30亿元。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其中,教育支出51.13亿元,增长46.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1亿元,增长8.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6.38亿元,增长38.8%;医疗卫生支出26.45亿元,增长26.6%;农林水事务支出21.40亿元,增长19.4%;交通运输支出24.32亿元,增长38.6%;科学技术支出3.72亿元,增长4.5%;环境保护支出3.90亿元,增长1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0%。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5.7%;服务价格上涨2.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02%。
表1:2011年南昌市居民消费价格情况二、农业农业生产: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现价总产值229.70亿元,比上年增长4.6%。
2011年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日期:2012-04-09 14:15:00作者:点击数:3199南昌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昌调查队2012年3月30日201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创建办会为契机,务实奋进,开拓进取,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8.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人均生产总值53023元,增长11.9%。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33.31亿元,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6.7%提高到57.0%。
全年财政总收入411.1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7.6%。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7.03亿元,增长27.7%。
从收入完成情况看,完成增值税14.03亿元,增长27.6%;营业税67.36亿元,增长24.2%;企业所得税17.45亿元,增长39.4%。
县域财力显著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区达到10个,其中南昌县、西湖区超45亿元,东湖区、青山湖区超30亿元。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其中,教育支出51.13亿元,增长46.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1亿元,增长8.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6.38亿元,增长38.8%;医疗卫生支出26.45亿元,增长26.6%;农林水事务支出21.40亿元,增长19.4%;交通运输支出24.32亿元,增长38.6%;科学技术支出3.72亿元,增长4.5%;环境保护支出3.90亿元,增长1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0%。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5.7%;服务价格上涨2.8%。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02-26 14:39 稿源: 安徽日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52.1∶33.9变化为13.4∶54.4∶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6986元/人,比上年增加6234元。
人均GDP达25340元(折合3923美元),比上年增加4452元。
2007—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涨幅比上年高2.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8%,分别比上年低0.7个和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3%,分别比上年高2.7个和12.3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120.9万人,比上年增加70.9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598.9万人,增加15.3万人;第二产业1038.5万人,增加22万人;第三产业1483.5万人,增加33.6万人。
年末在岗职工365.7万人,增加26.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98.5万人,增加27.7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1万人。
一季度九江市经济形势简析“十二五”开局之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战工业6000亿的战略部署,把工业作为加快推进九江赶超发展最重要、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全市经济延续了上年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起步平稳良好。
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32.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65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34.38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82.03亿元,增长13.9%。
一、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在全市上下形成各方力量向工业集中、各种要素向工业集聚、各项服务向工业聚焦以决战工业6000亿的浓厚氛围下,九江市工业经济扭转上年增势较缓的局面,实现增速连续两个月位居全省前三的良好开局。
1-3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99亿元,同比增长22.7%,增幅位居全省第3,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
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1-3月,全市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纺织服装、汽车船舶、电子信息、新能源、非金属新材料、节能电器、绿色食品等十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85.84亿元,同比增长21.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6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27亿元,增长60.5%;实现利税总额27.69亿元,增长54.0%,其中,利润总额14.51亿元,增长7.6%;规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54.08%,较上年同期提高33.2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1-3月,全市完成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6.84亿元,增长35.8%,增幅位居全省第3,实现首季开门红。
工业投资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1-3月,全市工业投资完成82.4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5.0%,同比增长32.0%。
2011年江西省各市GDP人均GDP排名与各主要经济指标(2011年 -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人均GDP(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绝对值增长%绝对值增长%人民币美元绝对值增长%绝对值增长%全省11583.812.51645.0 34.22599040243910.919.18756.127.7南昌市2688.8713.0325.50 25.5533238256761.2318.02002.6626.1景德镇564.7112.168.89 29.7355735508181.8318.5394.4715.0萍乡市658.1514.386.92 35.7354895495260.6521.0577.2939.1九江市1256.4113.2161.81 38.7265704114480.9718.31006.5439.4新余市779.2113.3111.27 38.06842010593354.4019.2626.3828.2鹰潭市426.7012.371.11 28.9379325873239.5515.0276.8623.0赣州市1335.9812.5180.32 40.5159652472430.3518.7819.5528.1吉安市879.0612.8118.31 33.5182742829330.8019.2739.2330.2宜春市1077.9812.8149.14 38.2198903080386.5021.7779.4630.0抚州市742.5112.5100.12 35.2189792938174.2719.6553.1215.3上饶市1110.5813.1151.54 33.0168792613316.2321.2828.4625.9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出口总额(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绝对值增长%绝对值增长%绝对值增长%绝对值增长%绝对值增长%全省3457.717.9 218812163.160588118.81749513.0689219.1南昌市928.3418.556567553.916816013.92074113.5848417.9景德镇165.3517.412387059.610500-13.51896413.9767617.7萍乡市183.2117.67148959.51799017.01864613.8859819.1九江市329.7418.1262644116.67725816.11791113.6677721.3新余市132.8018.2207260 3.05938311.81971913.6881317.9鹰潭市103.2717.56097068.21453521.41751812.2762322.0赣州市432.3217.325226792.587736 5.01605813.1468412.0吉安市228.4717.7207019108.25024614.21769213.8630813.3宜春市309.7618.010038580.04307719.21643114.6698120.4抚州市266.1717.29476973.91763016.31663315.1705020.6上饶市378.2318.024177259.05936617.71769813.9613415.4。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52.1∶33.9变化为13.4∶54.4∶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6986元/人,比上年增加6234元。
人均GDP达25340元(折合3923美元),比上年增加4452元。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15110.313.5第一产业2020.34.0第二产业8226.417.9第三产业4863.61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7.510.0批发和零售业1049.612.3住宿和餐饮业226.510.7金融业446.85.5房地产业619.97.4营利性服务业696.713.9非营利性服务业1236.610.72007-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涨幅比上年高2.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8%,分别比上年低0.7个和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3%,分别比上年高2.7个和12.3个百分点。
2011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坚持“工业兴市”不动摇,加快实施“壮腰工程”,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面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043.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4%。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5.1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48.83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29.14亿元,增长11.4%。
三次产业结构为25.4:43.0:31.6,三次产业在GDP增长中所占份额分别为 16.5%、60.0 %和23.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5.3%。
分类看,食品类增长较快,上升11.5%,其中:猪肉上升39.6%、肉禽及制品上升24.8%、粮食上升 14.9%,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均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居住类上升4.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升2.7%,交通和通信类上升2.4%,娱乐用品上升1.5%。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增长 13.8%。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25万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银行信贷紧缩导致企业资金紧张,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二是原材料及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下滑;三是投资重点项目进展缓慢,增长后劲不足;四是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二、农业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2011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两区’互动、强工兴城”工作重点,不因快速发展而自满,不因换届而分神,不因遇到困难而退缩,乘势而上,全力赶超,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测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56.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69亿元,增长 4.2%;第二产业增加值735.94亿元,增长15.5%,其中工业增加值618.55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12.78亿元,增长 11.7%。
人均生产总值26464元,增长12.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5:56.2:34.3调整为8.6:58.6:32.8,第二产业的主导作用继续增强。
工业化进程继续加快,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9.2%,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61.8亿元,增长 38.6%,增幅比2010年加快3.2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1.03亿元,增长42.2%。
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2.9%,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改善。
全年税收收入140.39亿元,增长36.6%,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到86.8%。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其中食品类上涨12.1%,是带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1.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6%。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82万人,城镇就业率98%。
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8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59万公顷,增长1.0%;粮食产量155.56万吨,增长1.4%。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92万公顷,增长1.2%;油料产量20.71万吨,增长8.2%。
棉花播种面积6.07万公顷,增长2.7%;棉花产量10.45万吨,增长8.7%。
表2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2011年,全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1万公顷,零星植树1190.7万株;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9.5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5.7万公顷。
主要林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板栗5364吨,同比增长171.9%。
全年肉类总产量19.91万吨,比上年增长 4.9%。
生猪出栏204.59万头,增长2.8%;生猪存栏123.02万头,增长3.8%。
牛奶产量1091吨,下降13.3%。
全年水产品产量 36.94万吨,增长2.4%,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2.36万吨,增长4.7%。
全市全年向上争取各类农业项目资金6.6亿元,比上年增长82.0%。
其中农机购置补贴4342万元,惠及2.51万户。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00.7万千瓦,同比增长10.0%,农业排灌机械动力 111.4万千瓦,增长13.0%。
新建户用沼气池1.1万座、集中联户供气沼气工程81处,并建成村级服务网点84个。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32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44家,市级龙头企业134家。
实现销售收入403.97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29.3%。
培育了博莱、嘉盛粮油、仙客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了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现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2个,江西著名商标、名牌60多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3个(彭泽鲫、瑞昌山药、修水杭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庐山云雾茶),绿色有机食品130多个。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710家,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近百万户(次),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2000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18.55亿元,同比增长17.9%。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80.97亿元,同比增长18.3%。
十大产业集群完成工业增加值385.65亿元,增长17.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0.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8个百分点。
表3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全年生产原煤74.95万吨,增长7.0%;化学纤维23.42万吨,增长89.4%;纱47.76万吨,增长13.6%;服装20287万件,增长51.4%。
表4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9.09亿元,增长50.8%;实现利税总额200.92亿元,增长33.8%;实现利润109.7亿元,增长72.7%。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6.4%,比上年提高27.8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入园投产工业企业1008家,比上年末增加17家;安置从业人数25.96万人,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5.07亿元,增长35.0%。
主营业务收入1728.66亿元,增长47.8%。
实现利润总额123.77亿元,增长55.3%。
上交税金46.04亿元,增长59.4%。
全年实现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7.4亿元,增长16.2%。
全年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52.61亿元,增长23.0%。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04.0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63.6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14.7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4.6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0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4%。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5.55亿元,增长39.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43亿元,增长59.1%;第二产业投资 728.87亿元,增长40.2%;第三产业投资268.25亿元,增长36.6%。
非国有投资777.08亿元,增长43.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4.9%上升到77.2%。
全市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76个,完成投资720.42亿元,增长71.6%。
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38个,完成投资233.65亿元,增长36.3%。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5.66亿元,增长20.8%。
商品房竣工面积192.25万平方米,下降10.6%;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326.40万平方米,增长11.4%;商品房销售额118.99亿元,增长39.7%。
表5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五、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86亿元,增长19.2%;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8亿元,增长 16.7%。
住宿业和餐饮业快速增长。
住宿业实现零售额5.15亿元,增长25.0%;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6.50亿元,增长22.2%。
此外,批发业增长15.6%,零售业17.9%。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3.19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4.53亿元,增长28.3%;食品、饮料、烟酒类16.39亿元,增长56.0%;石油及制品类37.76亿元,增长48.3%;金银珠宝类0.93亿元,增长64.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4.33亿元,增长197.5%。
六、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37.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6%。
其中出口26.26亿美元,增长116.6%。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7.73亿美元,增长16.1%。
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307.11亿元,增长53.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旅客运输量11329万人,增长 7.7%,其中,公路旅客运输量10608万人,增长7.2%;铁路旅客运输量673万人,增长17.0%。
货物运输量10828万吨,比上年增长 11.1%,其中,公路货物运输量8431万吨,增长9.8%;铁路货物运输量1110万吨,增长27.4%。
表6 2011年交通运输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84亿元,下降14.2%。
年末城市电话用户51.05万户,下降4.9%;农村电话用户32万户,下降1.4%;移动电话用户307.85万户,增长15.8%。
互联网用户达37.73万户,增长22.1%。
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为2868.76万人次,增长45.0%。
其中境外游客27.66万人次,增长10.4%;国内游客2841.1万人次,增长45.5%。
全年旅游总收入为205.68亿元,增长43.9%;其中外汇收入10500.21万美元,增长16.1%。
八、金融和保险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 1248.58亿元,比年初增加165.48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543.35亿元,比年初增加67.22亿元;个人储蓄存款余额680.15亿元,比年初增加99.79亿元。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79.05亿元,比年初增加146.2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332.81亿元,比年初增加 79.90亿元;中长期贷款为436.57亿元,比年初增加75.28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3.21亿元,增长 5.0%。
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7.87亿元,增长25.3%;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5.34亿元,下降3.1%。
赔款支出5.51亿元,增长7.0%。
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3.18亿元,增长14.8%;寿险赔款支出2.33亿元,减少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市共有普通高校7所,当年招生2.7万人,在校生8.5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9所,在校生4.93万人。
普通中学306所,在校生29.84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9.49万人,初中在校生20.35万人。
普通小学1236所,在校生45.47万人。
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成人高等专业学校招生0.5万人,在校生1.6万人。
表7 2011年各类学校招生和在校生情况单位:万人全市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5个。
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6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107项,市级74项,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741万元,增长15%。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732件,授权专利491件。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0.19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纪念馆)16个。
全市已建成千瓦中波发射台1座;千瓦调频发射台2座。
全市广播电视台13个,有线电视用户60万户。
广播人口覆盖率96.76%,电视人口覆盖率98.06%。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87个(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7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个,妇幼卫生机构14个。
医院、卫生院床位1302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