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案一. 教材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节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来源,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思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问题想起,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来源,认识到解决问题可以从问题想起。
2.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能运用该策略解决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从问题想起,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和问题。
2.学具:准备相关学具,方便学生操作和思考。
3.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问题,让学生尝试从问题想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突破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类似的问题,加深对从问题想起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进行解决。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教研组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从问题出发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策略性,对于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从问题出发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问题案例。
3.小组合作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从问题出发的策略。
练习题:小华有8个橙子,他想把这8个橙子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橙子?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从问题出发的策略。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组类似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小红有12个糖果,她想把这些糖果分给她的6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糖果?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个稍复杂的问题,运用从问题出发的策略。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8元裤子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
(指名板演) 48元裤子元上衣(3)列式解答。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可能回答:①方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
②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1+3=4;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
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引导思考: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上衣的价钱)和上面一题相比,什么不变?(已知条件)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48元裤子上衣(2)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岁小芳妈妈师讲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3.1《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3.1《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效率。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画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往往只依赖于算术运算,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效率。
3.让学生感受画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画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4.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
2.准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画图解决问题策略的掌握。
3.准备画图工具,如直尺、圆规等,方便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明家有3只鸡,小华家有5只鸡,他们两家一共有几只鸡?”让学生尝试用算术运算解决问题,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了解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2 解决问题的策略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问题的本质是找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2.学会用图形、模型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2.学会用图形、模型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规律;–借助模型;–利用已知条件;–分析问题;–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2.综合应用。
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2.合作学习法;3.讨论法;4.探究发现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通过讲解或视频演示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让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学习新课(30分钟):1.基本策略讲解和示范(10分钟):老师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通过具体问题的例子和演示,将策略的要点呈现给学生。
另外,老师强调策略的综合应用,启发学生探索多种策略的组合应用。
2.练习实践与讲解(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问题,要求他们先将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尝试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和分享。
3.课堂扩展(10分钟):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实际性强的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应用所学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4.课后拓展和巩固(20分钟):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找到与课堂所学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交流和分享的方式来深化对所学策略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估通过平时的观察和课堂练习,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策略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七、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规律–借助模型–利用已知条件–分析问题–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教授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这些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运用实际、直观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策略的运用,同时也要注意尽可能地使得课堂活动丰富多样,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受转化策略1.任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观察,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肯定数方格是个好办法。
2.再出示例1图,仔细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研究研究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教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4.提问:(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
这样一转化(板书:→),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大小没变)(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
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①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②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章《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讲述了简单的一步和两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存在着直接列式解答的倾向,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能够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检验解答的正确性,提高解答问题的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解决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的解决策略。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练习的素材。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和香蕉,一共花了20元,苹果每千克5元,香蕉每千克3元,问妈妈买了多少千克的苹果,多少千克的香蕉?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尝试解答问题。
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解决策略,如:先算出苹果和香蕉的单价之和,再用总价除以单价之和,得出苹果和香蕉的千克数。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第1~4题。
1.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积累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
学会正确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分析题目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课件。
▍流程一:引入新课出示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能说出: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两款运动服分别是130元一套、148元一套,两款运动鞋分别是85元一双、108元一双,两顶帽子分别是16元和24元一顶。
问题是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流程二:画图分析1.提问:想一想,怎样理解“最多还剩多少元?”学生发现,要剩下的钱最多,也就是要花掉的钱最少,所以选择一套便宜的运动装和便宜的运动鞋。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2.根据学生回答追问: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数量关系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数量关系式:原有的钱-用去的=还剩的3.提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先求出什么?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1)学生交流,得出结论:生1:应先选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鞋子分别算一算看谁花的钱少。
生2:不用比较,只需要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价格最低的运动鞋,就能求出最多剩下多少元。
引导学生发现,需要先算出一套最便宜的运动服和一双最便宜的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算式:130+85=215(元)4.提问:接下来呢?学生回答:只要在300里面去掉215就可以了,因为原有的钱—用去的=还剩的。
5.提问: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①回忆解题步骤:读题——分析——列式——解答。
②回忆思考过程:我们刚才先算的是一共用去多少元,再算的是剩下多少元。
像这样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从问题出发,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出先算什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从问题出发的含义,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
但是,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会分析问题、不会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素材。
3.学具:准备一些数学学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呈现的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受转化策略
1.任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观察,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肯定数方格是个好办法。
2.再出示例1图,仔细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研究研究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教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4.提问:(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
这样一转化(板书:→),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
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
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①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②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四)解决问题,深化转化策略
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
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会想到把右边图形中的直条边通过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肯定学生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指名学生用手指出右边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段围成的
生:(边指边说)是这些线段围成的总长度
师:对,那如何来计算它的周长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把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这两条横着的边移到这儿,这两条竖着的边移到这儿。
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把这两条竖着的线段向右平移,这两条横着的线段向上平移。
这样一来,原来的图形就转化成了一
个长方形,而它的周长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现在你能快速计算它的周长了吗?
生:(3+5)×2=16(厘米)
师:完全正确!通过这个练习,我感觉同学们的转化水平又提高了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成员听,再全班交流。
①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扇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整个圆面积的1/4。
②通过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正方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长方形的1/2。
③把两个空白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空白部分一共占了6个方块,剩下的10个方块就是涂色部分,因此涂色部分占5/8 。
4.一块草坪被四条一米宽的小路平均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看如何计算比较简便?
生:可以把小路通过平移移到草坪的四周,这样很容易看出要求草坪的长为(45-2)米,宽为(27-2)米。
师: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都能被大家轻松攻破了,真不错。
(五)总结延伸,渗透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学完今天这节课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
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
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的策略,才能有效解题。
(六)作业布置,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转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课后可查阅资料看多媒体中给出的问题是他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
相信今后同学们能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让它帮助你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不规则图形──→规则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