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常识
- 格式:ppt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元曲欣赏常识一、曲的特点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的出现,给百花争艳的中国文学园囿增添了一朵奇葩,带来新的繁荣时期,出现了新的高峰。
清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引《弦索辨讹》称: “三百篇后变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
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之北。
北曲不谐于南而始有南曲。
”明王世贞《曲藻》则称: “曲者,词之变。
”“词不快兆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而后有南曲。
”这些都说明曲与词有渊源关系。
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曲的宫调、调名和体制,有不少来源于词。
一些词调直接变成了曲调;曲的小令,源于寻常的词;曲的联套源于联章词;北曲的带过曲,源于词的犯调等。
为什么词会变而为曲?这是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关系。
还是王世贞说的: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
急缓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眉之。
”到了南宋,尤其是到了元代,一种与燕乐不同的胡乐在北方兴起,并逐步代替燕乐。
因而,为胡乐配词的曲,便逐渐代替了为燕乐配词的词。
至于杂剧,则是我国戏曲艺术,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形成和发展之后,用北曲谱写而成的。
元曲,包括无科白串连的清唱曲和有科白串连的戏曲两种。
散曲,有三种体裁:一是小令,与词的小令基本相同,不过几乎全是单调的;二是套数,它是根据不同调的性质,如“黄钟”、“南吕”、“双调”等组织起来的;三是带过曲,是从套数里摘出来两支或三支连唱的曲调,如中吕调的【十二月带尧民歌】、双调的【雁儿落带清江引碧玉箫】,是间于小令、套数之间的体裁,跟双叠或三叠的词调相似。
戏曲,即金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杂剧。
它的构成,有动作、有说白、有歌唱。
表示动作的术语叫做“科”,两人对话叫做“宾”,一人自说叫做“白”。
整个剧本的重点是歌唱,每折戏都由主角一人(生或旦角)担任,一唱到底,其他角色都有说无唱。
戏中主角的唱词,就是各种曲调组成的散曲。
散曲的兴起,在元杂剧之先。
元杂剧常识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今天一起来看看元杂剧常识吧!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四折一楔子”(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如果是你,你还会添一些什么东西呢?(舞蹈
3、元杂剧的角色:旦、末、净、丑
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元杂剧常识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1) [元曲四大家]关于元曲的简介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曲牌”中,哪一首字数最少的为标准定格)。
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元曲以支曲为单位,不像词有两叠、三叠或四叠。
但是,它不仅有带过曲、重头、集曲等小令的变体和复杂多变的套曲,还有除正常格调以外的多种俳体。
其体式的多样,更增强了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元曲散佚不少,现在流传下来的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的辑录》,有名姓可考的作者200余人,小令有3800多首,套曲400多套。
这与唐诗、宋词的数量实在相差甚远,但其题材和内容并不逊于唐诗,比之宋词则更加广泛深刻。
元曲的兴起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导语: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名称来历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
一新制作。
”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
元代钟嗣成的《录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
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
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常识积累:元曲四大喜剧盘点一、《拜月亭》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关汉卿的代表作。
简介: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
共四折一楔子。
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
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
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
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
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
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
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
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
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
二、《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甫的代表作。
简介:主要写了崔莺莺、张生的爱情和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歌颂了青年男女为爱情自由而进行的斗争。
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作者根据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塑造了莺莺、张生和红娘三个典型形象。
后来人们把红娘指代媒婆也是出自这部作品。
其次,曲作诗情画意般的描绘,细致入微的内心活动的抒写,华美清丽的语言,都成为后来写爱情剧争相模仿的范本。
到现在很多爱情剧都能看的到这部作品的影子。
三、《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白朴的代表作。
简介:该剧讲述李千金独居深闺,心里苦闷,于春暖花开的季节到花园中游玩,在墙上看望,遇见品貌兼优的裴少俊坐在马上经过。
两人一见倾心,私下结成夫妻,并生了子女。
但裴少俊怕被父亲裴行俭知道,便把李千金及子女藏在自家花园之中,住了七年。
后来被裴行俭发现,斥李千金为娟妓,把她赶走。
裴少俊后来进士及第,去接她回来,她坚决不肯。
这时裴行俭夫妻也去恳求,她也不允。
最后由于儿女的痛哭哀求,才夫妻团圆。
四、《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郑光祖的代表作。
简介:主要讲述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
元曲常识介绍•• 元曲概述••曲源••曲律••声情••小令专用曲牌••小令套数兼用曲牌••小令杂剧兼用曲牌••带过曲所用曲牌••定格句•小令作法•散套作法•杂剧体制•著名元曲•元曲概述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
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
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
元曲及[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讲析教学目的及重难点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重点: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难点:体会作品构思上的新奇特点及艺术效果。
一、元曲简介A、元曲种类元曲: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散曲又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
1、小令:元人称为叶儿,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能够歌唱。
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
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就是一首小令,其曲牌是“山坡羊”。
2、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三个条件:a 、必须是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b 、大多在结尾处有一尾声; c 、不论由多少支曲子组成,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高祖还乡》是一首套曲,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3、杂剧: a 、有剧情,能演出; b 、有宾白对话、科介动作和唱曲;c 、基本结构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戏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如《窦娥冤》、《陈州粜米》。
B、元曲名家及名篇杂剧名篇:1、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2、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3、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4、郑光祖:《倩女离魂》套数名篇:睢景臣:[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小令名篇: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张养浩:[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C、元曲选读[越调·凭栏人] 《寄征衣》姚燧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不恁渔樵无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
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落梅风〕天教富,莫太奢。
无多时好天良夜。
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
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
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秋思本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目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由这一题目生出的无数感慨,已使秋思的词义本身便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
而马致远《秋思》更是包孕弘深、独具一格。
这一套曲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月的牢骚里,浓缩了他在《陈抟高卧》、《黄粱梦》等剧目和其他散曲中反复宣泄的内心苦闷,表现了他因半世磋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
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可说是文人咏怀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从先秦到两宋,凡是进步的文人,即使处在最黑暗的时代和最坎 的境遇中,无论怎样昏酣遗世,在内心深处总还多少保留着一点立功立德的理想。
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象元代这样善恶颠倒、是非不分;这样把文人打入社会的最底层。
因而元代文人对现实大多是彻底绝望的:“青史内不标名”、“把功名富贵都参破”(张养浩《辞官》),“无是无非快活煞”(孛罗御史《辞官》),仕途顺利的文人尚且作如是之想,压在社会下层的文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马致远的《秋思》正是将这种看穿一切的普遍情绪提到历史的高度来认识,更集中更凝炼地反映了元代愤世疾俗者的共同心理状态。
元曲的文学常识以下是 8 条关于元曲的文学常识:1. 元曲那可是咱中国古代文学里的瑰宝呀!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你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寥寥几笔,那意境,绝了!这是不是能让你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呀?2. 嘿,你知道吗,元曲其实也有不同的类型呢!有杂剧,还有散曲。
就好比一场精彩的演出,杂剧就是那热闹非凡的大戏,而散曲就像一段抒情的独唱。
关汉卿的杂剧那叫一个精彩,吸引人得很呢!3. 元曲的语言可有意思啦!它不像诗词那么文绉绉,特别通俗易懂。
就好像跟你聊天一样自然。
王实甫在《西厢记》里写的那些话,“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多么生动呀!你读着不会觉得有距离感吧?4. 元曲的作家们可都是大才子呀!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白朴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就像一杯醇厚的酒。
他的《墙头马上》,那故事,真是让人沉醉其中啊!这难道不让你佩服吗?5. 元曲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写出来的哟,那也是有严格格律的。
但它又没那么死板,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呢。
这就好像在规则里跳舞,能跳出独特的舞步。
郑光祖的曲作就是很好的例子呀,既有规矩,又有创意!6. 元曲里的故事那是五花八门呀,什么都有!有爱情故事,有历史传奇,就像是一个大杂烩。
你看《窦娥冤》,窦娥的遭遇多让人同情啊!这么丰富的内容,你是不是特别好奇呀?7. 元曲还有很多独特的表现手法呢,能让你一下子就被吸引住。
比如夸张、比喻,用得那叫一个妙。
乔吉的曲中就经常用这些手法,让作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难道你不想去好好欣赏欣赏?8. 元曲的影响力那可大了去了,一直流传到现在,还深受人们喜爱。
它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给后世的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不少现代作家都从元曲中汲取灵感呢!这么伟大的文学体裁,我们可一定要好好珍惜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元曲真的超棒,我们要多多去了解和欣赏它!。
元曲文学常识整理
1. 嘿,你知道吗,元曲其实分成杂剧和散曲哟!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主食和零食一样。
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杂剧的经典例子呀,那情节,真让人揪心!
2. 哇塞,元曲的宫调可重要啦!这就好比一首歌有不同的调调,能表达出各种不一样的情绪呢。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的就是越调呀,那种凄凉感扑面而来。
3. 元曲里的曲牌名可有意思咯!就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
像“山坡羊”,好多元曲都用它呢,比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4. 嘿呀,元曲作家们那可都是才华横溢的呀!他们就像是璀璨的星星在文学天空中闪耀。
白朴不就是其中的一位嘛,他的作品超棒的哟!
5. 元曲中的对仗也很绝呢!就如同工整的对联,让曲子读起来朗朗上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不就是绝好的例子嘛。
6. 元曲的语言那叫一个生动形象啊!好像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古道西风瘦马”,哇,这画面感,太强了吧!
7. 元曲里还有好多故事呢!像一个个小电影,吸引着我们。
王实甫的《西厢记》不就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吗。
8. 元曲对后来的文学影响可大啦!就如同火种,点燃了更多的文学之光。
这么重要,你能不了解一下?
9. 总之,元曲真的特别精彩,充满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去品味呀!。
重庆公务员考试元曲四大家知识点: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关汉卿: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
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窦娥冤》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
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白朴: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唐明皇秋叶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
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期当斩,解送京师。
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
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
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
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
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
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
郑光祖: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代表作:《倩女离魂》《倩女离魂》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
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
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
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元曲文学常识一、元曲起源与背景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它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
元曲起源于金元时期,兴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元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诗歌和宋朝的词曲,它们为元曲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艺术灵感。
元朝时期,由于汉族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政治上的压抑,他们选择了与之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通过戏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为元曲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元曲代表作家元曲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
关汉卿是元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如《窦娥冤》、《救风尘》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人性的细腻刻画。
白朴的《墙头马上》以爱情为主题,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元曲的艺术魅力。
马致远的《秋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被誉为“万花筒中的珍品”。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则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真挚。
三、元曲题材与风格元曲的题材广泛,包括爱情、婚姻、社会伦理、历史故事等。
元曲的风格多样,有豪放、有婉约,有悲壮、有清新。
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四、元曲流传与影响元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
元曲以其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海外,元曲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等地的文学艺术发展。
五、元曲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元曲与诗词、话本等文学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吸收了诗词的韵律和表现手法,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元曲与话本相比,虽然都是叙事文学,但它们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
话本更注重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描写,而元曲则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现。
六、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代表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和完美。
元曲以其生动的情节、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个性,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高中生元曲的文学常识介绍
高中生元曲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高中生为主要主题,以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友情、爱情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诗歌、小说等形式表现出来。
高中生元曲的主题内容涉及到青春期的变化、学习的努力、友谊的珍贵、爱情的温暖等,深受高中生的喜爱,也激励着他们勇敢追求梦想。
高中生元曲的文学特点是抒发青春期的温情,展示青春期的美好,表达青春期的憧憬,反映青春期的热情。
其文字通俗易懂,表达深刻,朗朗上口,深受读者喜爱。
高中生元曲的文学形式有诗歌、小说、散文等,其中诗歌是高中生元曲的主要形式,它以诗歌的形式表达青春期的温情,抒发青春期的欢乐和悲伤,成为高中生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