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5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1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
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
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
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
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
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
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的印象写成新闻报道,新闻报道集记者的主观印象和现场的客观真实于一体,但记者罗森塔尔利用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发挥自己感情这一条,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在报道中直接讲述了自己与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者记者强烈的情感。
作者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让读者思考为什么没有新闻。
因为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那记者又为什么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呢,在报道中作者写出,“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这是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由题目引出的疑问在行文中就很好地解答了。
导语部分记者一开始用描写的手法写出了现在奥斯维辛的美丽场景,又点出奥斯维辛曾经是人间地狱,相互对比,渲染了沉重的氛围。
本篇报道主题部分依次写了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记者通过对环境以及参观者表情的描写,写出了情况的惨烈以及人们内心的悲恸。
本篇报道中的细节描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突显了报道的现场感,,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新新事物的生命力,写出了过去的丑恶不会影响现在的美好,未来是美丽的。
报道中的每一处描写都动人心弦,结尾处记者又与开头相呼应,写环境的美丽,孩子嬉戏,用反衬的手法写出这里的丑恶,同时表达了人们对重获自由感到兴奋。
罗森塔尔运用多重写作手法,像写散文一样写了这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别具特色,既写出历史事实,又表达了感情,同时与现实形成对比反差,使文章丰富,有内涵。
2023-11-08contents •文章背景•文章内容•文章主题和意义•文章的影响和价值目录01文章背景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1940年修建的集中营,用于关押和屠杀犹太人、同性恋者、战俘等。
该集中营在1945年被解放,据估计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实施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行的例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作者罗森塔尔在1955年访问波兰时,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并采访了一些幸存者和波兰人。
他被集中营的恐怖和人们的痛苦所触动,决定写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新闻报道。
罗森塔尔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向读者传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和恐怖,以及对于纳粹罪行的谴责和对于人类尊严的维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于1958年发表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并迅速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该文章以其深刻的思考、独特的视角和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独特描写而广受好评。
它引发了人们对于纳粹罪行的再次关注和反思,也对于推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研究和对于人权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02文章内容文章主题和主要观点文章主题揭示纳粹集中营的恐怖和残忍,以及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主要观点通过描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日常生活,强调这个地方已经没有新闻可报道,因为这里发生的事情已经众所周知。
文章结构和段落分析文章结构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入手,逐步引导读者深入了解集中营的真相。
段落分析文章分为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第一段描述了奥斯维辛的“美好”天气和“愉快”的游客,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而第四段则通过描写囚犯的日常生活,揭示了集中营的残酷和非人道。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问等,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手法,强调这里已经没有新闻可报道。
语言特点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用词准确且贴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篇新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一、精巧的结构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
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4-13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
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
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
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8-13自然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中心。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
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
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