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防治及无机盐防治
- 格式:docx
- 大小:13.68 KB
- 文档页数:2
切实做好稻田福寿螺防治工作福寿螺是重大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每年4-10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危害期,它啃食茭白、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
直播稻秧苗期、水稻插秧后的分蘖期是主要受害期。
它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一般危害田块减产10%左右,严重田块减产50%以上。
当前,正值四月春季,福寿螺开始进入产卵和孵化高峰,部分乡镇福寿螺为害严重。
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福寿螺的数量和扩散蔓延。
请各乡(镇、街道)高度重视,及时指导农户开展防治,可有效减少田间基数,降低全年防治压力。
初发田块防治时建议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发生严重造成缺苗的水稻田块要及时补苗。
一、农业防治1、清淤除草灭螺。
福寿螺通常聚集稻田边、水沟边杂草上,清除杂草,清理稻田边水沟渠淤泥和福寿螺,带离沟渠集中暴晒、碾碎或挖坑深埋。
2、安置拦网灭螺,在稻田进排水口安置拦截网(40~60目),阻止福寿螺幼螺和成螺随水传播。
3、人工捡拾。
在产卵高峰期,结合田间管理摘除田间、沟渠边卵块,人工捡拾带离稻田压碎杀灭。
4、晒田灭螺。
利用幼螺抗性差的特点,在水稻分蘖期,稻田适当脱水露田几天,以消灭福寿螺幼螺。
有条件的,可在早稻田一侧深挖水沟蓄水,引诱田间剩余福寿螺聚集,药水施杀。
5、实行水旱轮作,例如稻油、稻稻油等,使福寿螺缺水死亡。
二、生态调控在福寿螺的发生田块放鸭,利用鸭群取食,将其杀灭。
每亩稻田放鸭20~30只,可以移栽后30天至抽穗前、收割后反复多次放养鸭群。
三、科学用药1、使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50%或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36%烟酰苯胺等,按产品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
2、茶粕,亩用3~5公斤,与底肥混合后均匀撒施。
四、注意事项1、施药时严格按照农药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药时注意人员的安全防护。
2、四聚乙醛防治福寿螺时,24小时内如果遇大雨,需补施药。
但应避免过量使用污染水源,造成水生动物中毒,禁止在河塘等水体清洗施药器具。
如何防治稻田福寿螺?
福寿螺在湖区水田种比较严重,这些年有加重趋势,主要为害水稻,福寿螺是一种外来物种入侵,目前有效的防除方式还是化学防治。
综合治理方式介绍
人工捡拾,或者养鸡鸭鹅之类,事实上这些都是不现实的,劳动力成本高,养鸡鸭鹅吃了福寿螺也祸害了秧苗,得不偿失。
还有人用石灰或者茶枯防治,茶枯似乎在农村不容易找寻了,石灰的成本也不低。
事实上,只要化学防治能让农户接受程度高一些。
化学防治福寿螺方法
目前正式登记在福寿螺上药剂是杀螺胺乙醇胺盐、杀螺胺、四聚乙醛,其中杀螺胺乙醇胺盐登记最多,杀螺胺次之,四聚乙醛最少。
杀螺胺乙醇胺盐、杀螺胺属于同一类型,这是当前杀福寿螺市场最为普遍的药剂,但两个药剂面临问题就是剂量不够时,福寿螺可能复活,而且这两种药剂对于水生生物毒性大。
四聚乙醛,在水稻上使用并不多,可以在秧苗播种后拌砂石撒施来防治。
这个药剂对于水生生物还是比较安全的,四聚乙醛急性毒性高,注意自身防范。
阿维菌素,近几年有厂家在推广高剂量阿维菌素来杀灭福寿螺,效果不错,但至今没有登记。
结束语
以往传统杀螺剂五氯酚钠、三苯基乙酸锡已经禁止使用,未来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剂型将是主流,建议大家可以使用杀螺胺乙醇胺盐或阿维菌素来防治当前福寿螺。
福寿螺是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与常见的田螺不同,其食性广,啃食水稻、莲藕、茭白等农作物,是农作物的“杀手”,现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灾害。
福寿螺繁殖力强、食量大,极易造成农作物减量减产。
同时,其体内寄生虫很多,特别是管圆线虫对人体危害较大。
汉寿县采取多种技术措施综合防控福寿螺,收效显著。
一、农业防治1.沟渠清理 福寿螺在水温低于5℃时(约11月中下旬)停止产卵,逐步进入越冬状态,冬眠时喜欢栖息于水体边缘浅水区2~3厘米的淤泥和杂草中。
可以利用冬季农闲季节,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整修沟渠、清理淤泥,铲除沟渠边缘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减少福寿螺越冬基数,阻止福寿螺种群的建立。
2.旋耕碎螺 春耕时使用拖拉机旋耕作业,利用耙刀旋转打击螺体,降低田间螺体数量。
3.水旱轮作 福寿螺对水的依赖性较强,其长期在缺水的环境下几乎没有繁殖力和为害能力。
汉寿县大力推广水旱轮作,春夏季种植水稻的地区,秋冬季改种大豆、玉米等其他旱地作物。
4.控灌晒田 在不需要大水漫灌的时候保持稻田无积水,在螺卵盛孵期注意排水并进行适当露田晒田,以降低福寿螺的存活率。
二、物理防治1.插签诱卵 福寿螺主要在离水面10~20厘米的杂草、作物植株或沟渠石壁上产卵。
利用福寿螺的产卵特性,在田间插签引诱福寿螺在签上产卵(图1),再集中处理螺卵。
在水稻生产区,于福寿螺开始产卵的季节(3月底至5月、6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水稻秧田、苗期大田中,以及沟渠边,插入高度100~150厘米的竹片、木条等,引诱福寿螺产卵,每667平方米插30根左右,靠近田边、水沟边适当多插,每隔2~3天摘除卵块集中销毁。
2.拦网滤螺(图2) 在区域内主灌水口设置网孔密度4~6目的滤螺网、支渠进水口设置6~8目滤螺网、稻田进水口安装10目滤螺网,实行三级滤螺,防止福寿螺随水流传播。
滤螺网四周必须与进水口砌面贴合,网上缘至28 2022年第9期少超过水面20厘米,并及时清理拦截区的漂浮物和杂草。
新农村2022.31.福寿螺——一种从“宝贝”变成麻烦的入侵物种福寿螺又名金苹果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
因其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且食性杂、个大、繁殖速度快而被人们引为食用或用作养鱼和养鸭的蛋白来源。
上世纪60~80年代,日本、美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相继引入人工养殖,但由于口味不受消费者欢迎,福寿螺迅速丧失商业价值,被大量遗弃,泛滥成灾,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
我国在1981年由巴西籍华人将福寿螺引入广东中山市养殖,被视为高蛋白食品,并很快被人工引至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浙江等地。
同样由于口感不佳、市场接受度差而弃养,在田野大量繁衍蔓延,给农业生产及水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近年来,浙江省磐安县周围的缙云、永康等县(市)都发现有福寿螺踪迹。
2020年磐安双溪乡西溪河流、玉山区域的茭白田都有福寿螺存在。
据调查,双溪乡西溪河流的福寿螺系2016年由该乡在余杭打工的人带回,放在池塘里养殖而扩散;2021年磐安发生的螺量密度已有明显增加,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以免造成更大危害。
2.福寿螺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1)形态特征福寿螺的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具有螺旋状螺壳,但福寿螺的螺壳体短,尾部相对平小,螺壳口呈喇叭状,贝壳薄、易碎,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
幼螺一般呈黄色,成螺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外壳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螺壳内壁有数道横螺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
成年福寿螺螺壳外径平均5.83厘米,体重多在60~80克之间,最大可达600克。
(2)生活习性①生存习性。
福寿螺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群栖于河道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
因有肺和鳃的呼吸功能,所以其环境适应能力极强,不仅可以在水中生存,还可以在陆地上潜伏休眠。
有试验发现,将福寿螺装在塑料袋中,在隔绝水源、食物的前提下,在夜间通过同类相残获取食物能存活数月之久。
防治福寿螺实施方案
福寿螺是一种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破坏性的有害生物,其大量繁殖会对水产养殖、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福寿螺,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制定并实施福寿螺防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于福寿螺的防治,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生物特性和繁殖规律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生态习性和扩散规律。
通过科学的实验和调查研究,掌握福寿螺的生长繁殖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福寿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建立福寿螺监测网络,加强对水体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福寿螺的分布和数量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在防治措施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引入天敌和天敌种群扩散技术,控制福寿螺的数量;同时,可以利用生物杀灭剂和化学杀灭剂对福寿螺进行防治,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对于福寿螺的防治还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福寿螺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福寿螺防治的良好氛围。
最后,对于福寿螺的防治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加强对福寿螺防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形成多部门合作、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确保福寿螺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福寿螺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科学的研究和技术支持,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法规保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防治福寿螺,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
希望各级相关部门和广大市民朋友能够高度重视福寿螺防治工作,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建设美丽的水域环境。
河道福寿螺卵防治方法
物理防控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对福寿螺卵进行清除,以减少或消除其孳生环境。
具体方法包括清除乱堆乱放的垃圾和废弃物,清理水体底泥和渣滓,清理和修整河道沉积物,排清长滩和河床积砂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物理防锈技术,如源头隔离、疏浚整修和运动改善等。
化学防控主要是使用特定的药物或化学药剂对福寿螺卵进行灭杀。
其中常用的药剂包括杀鱼剂、杀虾剂和杀藻剂等。
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需要注意剂量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的科学性,以免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生物防控主要是利用天敌、竞争种和生物控制剂等生物因素对福寿螺卵进行防治。
例如,可以引入能够捕食福寿螺的鱼类和贝类,如草鱼、鳝鱼和鲢鱼等。
此外,还可以引入竞争种,如各类藻类、水生植物和中华绒螯蟹等,通过竞争和捕食等方式抑制福寿螺卵的繁殖。
此外,还可以使用生物控制剂,如福寿螺卵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等,通过释放和繁殖抑制福寿螺卵的孳生。
此外,还可以结合多种防治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例如,在物理防控的基础上,再结合生物防控或化学防控手段,形成多管齐下的综合防控措施。
通过综合防控,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福寿螺卵的孳生量,降低其对水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综上所述,河道福寿螺卵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防控、化学防控和生物防控等多种手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河道的特点和福寿螺卵的孳生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有效防治的
效果。
同时,需要注意防治手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安全。
水稻田防除福寿螺
水稻田的福寿螺防除技术:
福寿螺又名金宝螺,是目前水稻生育初期的主要害虫,遍布于任何有水的地方,繁殖力非常旺盛,其危害特征是将刚插秧后的水稻嫩株从茎杆基部剪断。
如果水稻生育初期不加以防治,危害将严重至必须进行补植,造成生产成本浪费。
目前防治的方法是使用毒性相当强的化学合成农药进行防除,虽然其效果非常好,但是因其具有高毒性,因此建议尽量避免使用。
苦茶粕是使用于水稻有机栽培,防除福寿螺效果非常好的植物性废弃物,因其防治福寿螺时,同样土壤中的其它生物如水蛭、蚯蚓等亦会致死,因此施用时不宜过量,每公顷以50~100公斤为原则,水稻插秧后在田埂四周均匀撒布,即可达到防除效果。
因苦茶粕防除福寿螺的效果与化学合成农药的防除效果相同,但其对人体不会构成危害,因此建议水稻栽培农户用苦茶粕来防除福寿螺,尽量避免使用高毒性的化学合成药剂。
福寿螺的危害、防治不足及盐溶液处理优势
福寿螺的危害
福寿螺食量巨大,对农作物和水生生物均居有较大影响。
此外,由于其缺乏天敌,且福寿螺本身繁殖速度极快,对生活环境适应性较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冲击。
除此以外,福寿螺可作为疾病的传播载体,诱发多种疾病。
生食或未完全煮熟即食用,可造成广州管圆线虫等疾病,进而引起脑膜炎等病症,危及人的身体健康。
不足
1.药物防治不足
虽然药物防治见效较快,且药剂种类繁多,其中一些药剂対控制福寿螺具有明显作用。
但药物的毒性也会严重影响水生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如65%螺消可溶粉剂对鱼等水生动物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药物的毒性也易于被农作物吸收,进而给人体健康埋下隐患。
同时有可能会造成面源污染,对池塘、河流、湖泊及其中的水生生物造成影响。
而随着福寿螺生物耐性的增强,不断加大剂量的药剂投放,势必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盐碱类化学药物的加入,易于造成水体富营化及土地盐碱化。
而对环境相对友好的植物提取药剂,也面临着提取难度较大,造价较高,应用于农业生产距离尚远等问题,原水难解近渴。
2.生物防治不足
同时,养鱼养鸭的防治手段易受当地环境影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大面积推广。
且防治效果有限,鱼鸭养殖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新的问题,带来不确定性。
研究意义
福寿螺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其在低温、高温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方丽(2008)发现福寿螺在pH3.5至10.5的范围内的存活率可维持在70%以上,在pH分别为强酸强碱的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也均在4~8天左右。
对福寿螺的防治需要从螺卵入手。
福寿螺虽生活在水体中,但其卵并不可在水中孵化。
Schnorbach研究表明,福寿螺的胚胎发育会受到卵粒表面水渗透的抑制。
王志高通过在不同时间对螺卵
进行不同频率的水淋洗及水浸泡发现,此种方法可有效延长卵的孵化时间,降低孵化率。
同时由于在破坏掉卵表面的保护层后,高浓度的盐溶液可以加剧卵表面渗透压变化,造成其失水死亡。
且盐溶液的添加不会像其他化学药剂一样对水体造成影响,适当的盐溶液种类及浓度,还可促进农作物生长。
同时相较于其他药剂直接添加至水体中,造成水体污染,盐溶液是针对福寿螺的卵块进行作用,节约药剂用量的同时可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
因此,找到一种安全、可靠且廉价的无机盐对福寿螺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硫酸氢钠不仅具有盐溶液的优点,同时弱酸性对卵块也有一定的杀灭效果。
同时少量的硫酸氢钠对改善土壤盐碱性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