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江汉平原地区稻虾共作田福寿螺防控技术探讨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江汉平原地区稻虾共作概述 (4)2.1 稻虾共作模式介绍 (5)2.2 江汉平原地区稻虾共作的优势与挑战 (6)3. 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8)3.1 福寿螺的形态特征 (9)3.2 福寿螺的繁殖与扩散 (9)3.3 福寿螺对稻虾共作的影响 (10)4. 稻虾共作田福寿螺防控技术 (12)4.1 物理防控技术 (13)4.1.1 水稻种植密度调整 (14)4.1.2 水体环境改良 (16)4.1.3 防护网设置 (17)4.2 化学防控技术 (17)4.2.1 生物农药应用 (18)4.2.2 化学农药使用原则与方法 (19)4.3 生物防控技术 (20)4.3.1 天敌生物引入 (21)4.3.2 生物制剂应用 (23)4.4 综合防控技术 (24)4.4.1 防控策略制定 (25)4.4.2 防控效果评估 (26)5. 稻虾共作田福寿螺防控案例分析 (27)5.1 案例一 (28)5.2 案例二 (29)6. 防控技术优化与展望 (30)6.1 防控技术优化策略 (31)6.2 未来研究方向与建议 (32)1. 内容综述江汉平原地区的稻虾共作模式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高效农业生产方式,其结合了稻田养殖小龙虾与水稻种植,形成了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然而,在这种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福寿螺的泛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福寿螺大量繁殖不仅会争夺水稻生长所需的营养,还会破坏稻田环境,影响小龙虾的生长与存活。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江汉平原地区稻虾共作田中福寿螺防控技术的应用策略。
首先,将分析福寿螺入侵稻虾共作田的原因及对水稻和小龙虾的影响。
然后,介绍目前常用的福寿螺防控技术,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治等方法,并探讨不同技术的优缺点。
结合具体案例,提出适合江汉平原地区稻虾共作田的福寿螺综合防控策略,旨在为实现稻虾共作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福寿螺防治情况工作方案
福寿螺是一种对农作物和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害虫,在福寿螺防治中,可以采取以下工作方案:
1. 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福寿螺危害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课程、展览等方式,向农民、学校、社区和公众普及福寿螺的特征、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2. 监测和评估:建立福寿螺的监测系统,定期对农田、水域等潜在的福寿螺繁殖地进行调查和评估。
使用专门的工具和技术,如水样调查、捕捉网、人工捕捉等,对福寿螺的分布和种群密度进行监测,及早发现和控制螺情。
3. 生态调控:通过生态方法调控福寿螺的种群。
可以引入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福寿螺的增长,如鸭子、鱼类、注册杂草、蚯蚓等,以减少福寿螺的数量和影响。
4.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来控制福寿螺的种群。
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药方式,遵循使用说明,确保安全和环保。
5.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福寿螺繁殖地的管理和改造。
修建和维护农田的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减少福寿螺栖息地的数量。
此外,加强农田的平整度、割草和除草,减少福寿螺的生存条件。
6. 合作联防: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机制,加强福寿螺防治工作的协调和配合。
通过农业、环境、卫生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联防联控的合力,共同应对福寿螺的威胁。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福寿螺防治情况工作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调整。
同时,要加强对福寿螺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完善福寿螺防治工作,确保农作物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
早稻本田期福寿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摘要通过对早稻本田期福寿螺发生规律的调查,揭示早稻移栽后,田间螺、卵量不断上升;福寿螺个体大,且田水深灌,危害重。
危害早稻主要时期是移栽后至分蘖期(即本田前期)。
实施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能有效控制福寿螺的发生危害。
关键词早稻;福寿螺;发生规律;防治1发生规律1.1越冬情况早稻田的福寿螺,在本地主要在晚稻荒田、沟渠表土下及河流中越冬。
据1999~2000年越冬前(3月11日)调查,晚稻荒田面积104m2活螺7只,沟渠面积5.94m2活螺5只。
当春季气候回暖,越冬螺破土而出成为早稻本田主要螺源之一,且随着春耕灌水而向田间扩散。
1.2产卵习性福寿螺卵圆形鲜红色;卵块呈桑椹状排列,每块卵粒平均200粒左右。
越冬代螺于4月中旬开始交配产卵,早稻本田,随着早稻移栽、越冬螺的迁入,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产卵;其后不断繁殖,世代重叠。
产卵场所广泛复杂,只要条件适宜到处可产。
早稻田内一般产在地埂边杂草或田间杂草、早稻茎秆基部离水面5cm左右处。
而地埂边杂草处的产卵量明显高于田内早稻茎秆基部。
1.3田间螺量消长规律福寿螺危害早稻主要以越冬代为主,其次为第1代。
越冬代福寿螺(4月下旬)随着早稻春耕灌水进入稻田内活动。
早稻移栽后,越冬代福寿螺边危害、边交配产卵,并与第1代重叠,田间螺量随之上升,至早稻分蘖盛期(5月下旬至6月初),最高螺量达15.5只/m2;其搁田后田间螺量显著下降。
1.4危害早稻(苗)特点福寿螺孵化后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
早稻插秧后至晒田前,稻苗小、分蘖苗幼嫩是福寿螺的主要危害期;拨节期后茎秆粗壮、植株高大,难以啮食。
在早稻生育前期,它主要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
从田间危害情况观察,灌深水的,稻叶淹没,福寿螺随水上浮活动,危害相对加重。
并且危害与田间螺量密切相关,螺量高、危害重。
据早稻移栽后8d(2006年5月11日)株危害率调查,福寿螺1只/m2株危害率6.1%,2~3只/m2株危害率12.1%,4只/m2株危害率21.2%,6只/m2株危害率33.3%,9只/m2株危害率36.4%。
2014年第10期邹朝晖,42岁,浏阳市北盛镇百塘村人,是浏阳市机插秧手阳光工程培训学员。
邹朝晖高中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承包工作,是当地较为富裕的包工头。
2009年,他流转土地53公顷,成立五塘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水稻种植。
邹朝晖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之后认识到,水稻种植要产生效益,必须规模化经营,而规模化经营就必须走机械化道路。
于是,他一边争取政策支持,一边四处筹资购置农机具。
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购置了大型拖拉机6台、烘干机1台、高速插秧机5台、收割机2台、全自动水稻播种流水线设备9台、催芽桶5个、植保飞机1架和担架式喷雾器5台,建设高标准连体钢架大棚近2万平方米和中棚3万平方米、库房600多平方米。
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和农业部门的指导,他迅速掌握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及水稻育秧大棚综合利用等一系列实用技术。
2013年,邹朝晖共承包耕地124公顷,新建工厂化育秧大棚4个,培育早稻机插秧4.6万盘,除自身机插67公顷早稻外,还代育代插当地农户早稻约73公顷、中稻40公顷、晚稻67公顷。
经过几年的拼搏,邹朝晖成为了浏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邹朝晖的生产基地被列为了长沙市工厂化育秧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试验基地,还是北盛镇乡镇干部“一人学一技”的示范基地。
在邹朝晖的带动下,浏阳市北盛镇涌现了一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大户,他们正带领当地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共同致富。
浏阳市农业局李敏绿色环保福寿螺是大型淡水螺类,又称大瓶螺、苹果螺,是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
该螺抗逆性强、食性杂、繁殖极快,近年来在南方主要水稻耕作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入侵危害,并呈扩散蔓延之势,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发生特点福寿螺以幼螺或成螺在水生作物基部或水田土表下二三厘米深处越冬,亦可在田边或灌溉渠、河道中越冬。
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在水面以上植株或干燥物体的表面产卵,如水稻、莲藕、茭白、石砌沟壁、灌溉渠、田埂、杂草等。
如何防治稻田福寿螺?
福寿螺在湖区水田种比较严重,这些年有加重趋势,主要为害水稻,福寿螺是一种外来物种入侵,目前有效的防除方式还是化学防治。
综合治理方式介绍
人工捡拾,或者养鸡鸭鹅之类,事实上这些都是不现实的,劳动力成本高,养鸡鸭鹅吃了福寿螺也祸害了秧苗,得不偿失。
还有人用石灰或者茶枯防治,茶枯似乎在农村不容易找寻了,石灰的成本也不低。
事实上,只要化学防治能让农户接受程度高一些。
化学防治福寿螺方法
目前正式登记在福寿螺上药剂是杀螺胺乙醇胺盐、杀螺胺、四聚乙醛,其中杀螺胺乙醇胺盐登记最多,杀螺胺次之,四聚乙醛最少。
杀螺胺乙醇胺盐、杀螺胺属于同一类型,这是当前杀福寿螺市场最为普遍的药剂,但两个药剂面临问题就是剂量不够时,福寿螺可能复活,而且这两种药剂对于水生生物毒性大。
四聚乙醛,在水稻上使用并不多,可以在秧苗播种后拌砂石撒施来防治。
这个药剂对于水生生物还是比较安全的,四聚乙醛急性毒性高,注意自身防范。
阿维菌素,近几年有厂家在推广高剂量阿维菌素来杀灭福寿螺,效果不错,但至今没有登记。
结束语
以往传统杀螺剂五氯酚钠、三苯基乙酸锡已经禁止使用,未来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剂型将是主流,建议大家可以使用杀螺胺乙醇胺盐或阿维菌素来防治当前福寿螺。
福寿螺是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与常见的田螺不同,其食性广,啃食水稻、莲藕、茭白等农作物,是农作物的“杀手”,现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灾害。
福寿螺繁殖力强、食量大,极易造成农作物减量减产。
同时,其体内寄生虫很多,特别是管圆线虫对人体危害较大。
汉寿县采取多种技术措施综合防控福寿螺,收效显著。
一、农业防治1.沟渠清理 福寿螺在水温低于5℃时(约11月中下旬)停止产卵,逐步进入越冬状态,冬眠时喜欢栖息于水体边缘浅水区2~3厘米的淤泥和杂草中。
可以利用冬季农闲季节,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整修沟渠、清理淤泥,铲除沟渠边缘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减少福寿螺越冬基数,阻止福寿螺种群的建立。
2.旋耕碎螺 春耕时使用拖拉机旋耕作业,利用耙刀旋转打击螺体,降低田间螺体数量。
3.水旱轮作 福寿螺对水的依赖性较强,其长期在缺水的环境下几乎没有繁殖力和为害能力。
汉寿县大力推广水旱轮作,春夏季种植水稻的地区,秋冬季改种大豆、玉米等其他旱地作物。
4.控灌晒田 在不需要大水漫灌的时候保持稻田无积水,在螺卵盛孵期注意排水并进行适当露田晒田,以降低福寿螺的存活率。
二、物理防治1.插签诱卵 福寿螺主要在离水面10~20厘米的杂草、作物植株或沟渠石壁上产卵。
利用福寿螺的产卵特性,在田间插签引诱福寿螺在签上产卵(图1),再集中处理螺卵。
在水稻生产区,于福寿螺开始产卵的季节(3月底至5月、6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水稻秧田、苗期大田中,以及沟渠边,插入高度100~150厘米的竹片、木条等,引诱福寿螺产卵,每667平方米插30根左右,靠近田边、水沟边适当多插,每隔2~3天摘除卵块集中销毁。
2.拦网滤螺(图2) 在区域内主灌水口设置网孔密度4~6目的滤螺网、支渠进水口设置6~8目滤螺网、稻田进水口安装10目滤螺网,实行三级滤螺,防止福寿螺随水流传播。
滤螺网四周必须与进水口砌面贴合,网上缘至28 2022年第9期少超过水面20厘米,并及时清理拦截区的漂浮物和杂草。
科普惠农ZH C O iN cG zH I Jl SHU早防早治稻田福寿螺■陈晓娼张鸿卢代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近年来,外来生物福寿螺在各地稻田发展蔓延 势头不减,危害局面已经形成。
在四川省新津安西 镇、乐山市中区等曾经危害严重的稻区,由于福寿 螺科学防控技术的推广和灭除活动的现场示范,稻 田福寿螺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
但福寿螺群体易随 稻田排灌水扩散,其科学防控技术还没有被农民、种粮大户甚至基层农技人员所了解和掌握,福寿螺 的扩散范围逐年加大,在新扩散区的危害也逐年加 居L笔者建议加强对福寿螺的早防早治、及时防控, 这将有利于实现水稻绿色发展、控害保产、优质髙 产的目标。
1稻田福寿螺发生及危害现状福寿螺属于外来人侵生物,上世纪80年代初从 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引人我国,198年引人四川省,后 流人农田湿地环境,因繁殖力强,种群数量猛增,随 灌溉水迅速由点及面在稻区扩散分布。
福寿螺食性 杂,可在沟渠水塘中大面积取食水生植物嫩茎、嫩 叶,造成秧田大面积缺窝。
因此,水稻秧苗期和移栽 期是福寿螺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抓住这段关键期,充 分做好福寿螺的防除工作,效果事半功倍,对水稻优 质稳产髙产具有重要意义。
2稻田福寿螺早防早治的技术对策2.1加强福寿螺防治宣传,提升福寿螺防治意识福寿螺是外来有害生物,在许多新近扩散的稻 区,人们对田间出现的福寿螺缺乏了解,只有稻田出 现大面积毁苗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往往这 个时候田间福寿螺种群已经积累到相当大的数量 了,防治起来也比较困难。
因此,建议基层主管部门 和农技推广单位,一定要大力宣传防控稻田福寿螺 的重要性,对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民都要宣传到 位,真正提升稻田福寿螺的防治意识,将福寿螺的防 治纳人水稻生产的常态化管理之中。
2.2农业和物理防治是稻田福寿螺防治的首要措施稻田福寿螺主要随水进行扩散,因此在灌溉主渠人水口、支渠人水口甚至稻田人水口安装滤螺钢 丝网或纱网,能有效阻止福寿螺从上游稻区扩散到下游稻区,显著减缓福寿螺扩散速度和繁殖速度,极大地降低福寿螺的种群数量和危害损失。
水稻田防除福寿螺
水稻田的福寿螺防除技术:
福寿螺又名金宝螺,是目前水稻生育初期的主要害虫,遍布于任何有水的地方,繁殖力非常旺盛,其危害特征是将刚插秧后的水稻嫩株从茎杆基部剪断。
如果水稻生育初期不加以防治,危害将严重至必须进行补植,造成生产成本浪费。
目前防治的方法是使用毒性相当强的化学合成农药进行防除,虽然其效果非常好,但是因其具有高毒性,因此建议尽量避免使用。
苦茶粕是使用于水稻有机栽培,防除福寿螺效果非常好的植物性废弃物,因其防治福寿螺时,同样土壤中的其它生物如水蛭、蚯蚓等亦会致死,因此施用时不宜过量,每公顷以50~100公斤为原则,水稻插秧后在田埂四周均匀撒布,即可达到防除效果。
因苦茶粕防除福寿螺的效果与化学合成农药的防除效果相同,但其对人体不会构成危害,因此建议水稻栽培农户用苦茶粕来防除福寿螺,尽量避免使用高毒性的化学合成药剂。
水稻田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福寿螺对农作物的危害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此,介绍了福寿螺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性,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福寿螺;水稻田;为害;防治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是一种水生螺类,喜食植物。
福寿螺原产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我国广东。
由于福寿螺肉营养价值高,含有大量的食物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磷、钠、钾、核黄素等,可被人类和动物所食用,作为特种经济动物进行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我县福寿螺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致富门道引进养殖,可是,由于福寿螺口感较差,味道不好,没有被消费者接受,一直鲜有销路。
因此,养殖户普遍不愿意再养殖福寿螺而将其遗弃野外,因而迅速传播开来。
1福寿螺的生活习性
福寿螺一生经过卵、幼螺、成螺等3个阶段。
在浙江省的发生为不完全二代,包括越冬代和第一代,世代重叠。
福寿螺繁殖力强,扩散蔓延迅速,性成熟的雌螺交配后24h即可产卵,产卵母螺寿命一般为4~8个月,平均6个月。
连续产卵期2~4个月,交配次数最多可达44次,产卵量在1 100~4 000粒。
福寿螺主要以幼螺、成螺在农田、池塘、沟渠及土壤中越冬,越冬代成螺一般为直径2~3cm的中型螺。
5~7月和9~10月是福寿螺的2次繁殖高峰期。
5月上中旬福寿螺成螺开始产卵,卵可以产在茭白植株、杂草、石块等任何物体上,但主要产在离水面10~40cm的植株中基部。
初产卵块呈明亮的粉红色至红色,在快要孵化时变成浅粉红色。
福寿螺耐旱力极强,耐饥力也很强,但是福寿螺不耐低温。
试验表明,冬季暴露在空气中的福寿螺对1~2℃以下的低温十分敏感,持续1d的低温可导致100%的死亡;而3~5℃的温度处理30d,没有发现任何福寿螺的死亡。
进入11月份后,由于气温下降,水稻收割后,福寿螺钻入水稻丛基部或田土表下2~3cm 的地方越冬,部分福寿螺在水稻田边的灌溉渠和附近的河道中越冬。
福寿螺有多种传播途径,既可通过从虫源地、发生地携带卵块、种螺和邮寄卵块等方式引进福寿螺作为开发动物饲料而饲养扩散,也可以附着在土壤中或水生植物的根部、茎基部随运输而扩散,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因素。
福寿螺也可随水流扩散或逆水流逃走,尤其是可随田水串灌或提灌扩散,因此近距离传播主要是随水流传播。
2福寿螺的为害
福寿螺食性杂,动、植物都能吃,但以鲜绿多汁的植物为主,对受污染、有化学刺激性的以及茎、叶长有芒刺的植物能够回避。
福寿螺喜食水稻等水生植物的幼嫩部分,而且食量非常大,造成少苗或断苗;它对水稻的主蘖和有效分蘖进行翦咬,导致有效穗减少;被取食后的作物,伤口成为多种病菌入侵的通道,诱发各种病害,造成减产;福寿螺除为害水稻外,还侵害处于阴湿环境的水生蔬菜和喜旱莲子草、水葫芦等水生维管束植物及水域附近的紫云英、空心菜、甘薯等旱生作物。
另外,它还是某些传染病源的中间寄主,如果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
因此,2003年3月福寿螺被国家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
福寿螺集中在出水口、稻田岸边和浅水沟中,据测算,目前一般发生区水稻田中,每平方米有福寿螺30~50只(防治指标是2~3只)。
我县的福寿螺一般从4月底至5月初开始出现,并对单季稻进行为害,5月底至7月初为害严重,9月份以后为害较轻。
3福寿螺的防治
在当前水稻无公害生产过程中,稻田福寿螺的防治技术应当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必要时辅以化学防治。
3.1加强检疫,严格控制扩散蔓延
福寿螺是外来物种,由于其适应能力强、繁衍速度快、危险性大,可以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故应加强检疫,未发生区禁止人为引入和饲养。
发生区要防止向外扩散,禁止发生区植株、泥土及杂草带入无螺区。
同时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并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条例办事。
3.2生物防治法
主要是在稻田养鸭,鸭子在田间喜食小螺和卵块,抑制了福寿螺的生长,这
是减少福寿螺为害的有效途径之一。
据报道,1.25~1.5kg体重的麻鸭一次可吃掉120~150g重的福寿螺,以越冬代福寿螺平均体重2.13g计,一次可消灭56.3~70只福寿螺,以秋冬在水田放养60d计,可消灭福寿螺3 378~4 200只。
3.3人工捕螺摘卵
以鸭治螺可消灭大部分稻田的螺害,但鸭子不能直接捕食成螺,故需要通过人工拾取的方法加以解决。
由于福寿螺螺体及卵块颜色容易识别,便于捡摘;而且福寿螺成、幼螺一般在早晨和下午最活跃和最容易发现,所以此时是人工捕捉的最好时机。
平时结合农事操作见螺及卵块随即消灭,特别在春秋两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组织人工摘卵捡螺,拾取的成、幼螺可喂鸡鸭等,也可作肥料处理。
3.4加强田间管理和农业防治,减少福寿螺种群
通过灌溉水口设置拦集网,既可阻止福寿螺相互传播,又可收集大量福寿螺。
抓好水浆管理,做好单季稻搁田工作,多搁轻搁,可以减少福寿螺的为害;福寿螺主要集中在溪河渠道中和水沟低洼积水处越冬,因此要结合冬修水利,整治渠道,铲除洼边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降低越冬螺的存活,减少冬后的残螺量。
同时,对越冬螺较集中的渠道和水沟低洼积水处,施药灭螺和采用人工捕杀灭螺。
3.5化学防治法
在达到防治指标时,可用5%梅塔颗粒剂3.75~6kg/hm2,或6%密达颗粒剂7.5~10.5kg/hm2,或50%螺敌可湿性粉剂975g/hm2拌土撒施,这些药剂对环境友好,防效高。
4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虽然福寿螺引起的寄生虫病已被全社会关注,但是它对农作物的危害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农民也没有防范的意识;而且目前防治福寿螺大多是以农户单打独斗为主,他们只顾自家的田块,而一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比如水库、湖泊、山塘、江河以及田间的沟渠等等,由于没人管,从而成了螺害防治的死角,而这些地方恰恰是福寿螺栖息繁衍的场所、螺害的源头。
因此,有关部门一是要加强宣传报道,让大家都来关心外来有害生物,提高群防意识;二是要加强螺情监测,掌握螺情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发动群众防治螺害;三是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召开现场会,开展防治试验研究,提高防治效果;四是要组织成立灭螺防治专业队,对公共场所进行统一灭螺行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