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及福寿螺的生物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8
福寿螺情况汇报近年来,福寿螺作为一种常见的淡水贝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福寿螺是一种对水质要求较低的软体动物,其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因此在一些地区成为了水生生物入侵的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福寿螺的情况,以下将对福寿螺的相关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福寿螺的种群数量在近几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在一些水域中,福寿螺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生生态系统。
福寿螺的大量繁殖导致了水域中水质的下降,对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其次,福寿螺的生长速度较快,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福寿螺在适宜的水温和养分条件下,能够迅速繁殖并形成大规模的种群。
这种特性使得福寿螺在一些水域中成为了优势种群,对当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福寿螺对水质的要求较低,能够适应不同的水域环境。
这使得福寿螺在一些水域中成为了难以控制的有害生物。
在一些湖泊、河流和水库中,福寿螺的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给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威胁。
针对福寿螺的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其数量和扩散。
首先,加强对水域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福寿螺的种群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其次,加强对福寿螺的生物学研究,探索其生长繁殖规律,为有效控制福寿螺的数量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对水域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福寿螺的生存空间。
综上所述,福寿螺作为一种常见的淡水贝类,其数量增长迅速,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福寿螺的数量和扩散,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学措施,加强对福寿螺的监测和研究,保护水域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有效控制福寿螺的数量,保护水域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2022.31.福寿螺——一种从“宝贝”变成麻烦的入侵物种福寿螺又名金苹果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
因其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且食性杂、个大、繁殖速度快而被人们引为食用或用作养鱼和养鸭的蛋白来源。
上世纪60~80年代,日本、美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相继引入人工养殖,但由于口味不受消费者欢迎,福寿螺迅速丧失商业价值,被大量遗弃,泛滥成灾,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
我国在1981年由巴西籍华人将福寿螺引入广东中山市养殖,被视为高蛋白食品,并很快被人工引至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浙江等地。
同样由于口感不佳、市场接受度差而弃养,在田野大量繁衍蔓延,给农业生产及水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近年来,浙江省磐安县周围的缙云、永康等县(市)都发现有福寿螺踪迹。
2020年磐安双溪乡西溪河流、玉山区域的茭白田都有福寿螺存在。
据调查,双溪乡西溪河流的福寿螺系2016年由该乡在余杭打工的人带回,放在池塘里养殖而扩散;2021年磐安发生的螺量密度已有明显增加,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以免造成更大危害。
2.福寿螺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1)形态特征福寿螺的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具有螺旋状螺壳,但福寿螺的螺壳体短,尾部相对平小,螺壳口呈喇叭状,贝壳薄、易碎,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
幼螺一般呈黄色,成螺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外壳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螺壳内壁有数道横螺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
成年福寿螺螺壳外径平均5.83厘米,体重多在60~80克之间,最大可达600克。
(2)生活习性①生存习性。
福寿螺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群栖于河道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
因有肺和鳃的呼吸功能,所以其环境适应能力极强,不仅可以在水中生存,还可以在陆地上潜伏休眠。
有试验发现,将福寿螺装在塑料袋中,在隔绝水源、食物的前提下,在夜间通过同类相残获取食物能存活数月之久。
防治福寿螺实施方案
福寿螺是一种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破坏性的有害生物,其大量繁殖会对水产养殖、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福寿螺,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制定并实施福寿螺防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于福寿螺的防治,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生物特性和繁殖规律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生态习性和扩散规律。
通过科学的实验和调查研究,掌握福寿螺的生长繁殖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福寿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建立福寿螺监测网络,加强对水体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福寿螺的分布和数量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在防治措施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引入天敌和天敌种群扩散技术,控制福寿螺的数量;同时,可以利用生物杀灭剂和化学杀灭剂对福寿螺进行防治,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对于福寿螺的防治还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福寿螺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福寿螺防治的良好氛围。
最后,对于福寿螺的防治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加强对福寿螺防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形成多部门合作、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确保福寿螺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福寿螺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科学的研究和技术支持,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法规保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防治福寿螺,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
希望各级相关部门和广大市民朋友能够高度重视福寿螺防治工作,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建设美丽的水域环境。
河道福寿螺卵防治方法
物理防控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对福寿螺卵进行清除,以减少或消除其孳生环境。
具体方法包括清除乱堆乱放的垃圾和废弃物,清理水体底泥和渣滓,清理和修整河道沉积物,排清长滩和河床积砂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物理防锈技术,如源头隔离、疏浚整修和运动改善等。
化学防控主要是使用特定的药物或化学药剂对福寿螺卵进行灭杀。
其中常用的药剂包括杀鱼剂、杀虾剂和杀藻剂等。
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需要注意剂量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的科学性,以免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生物防控主要是利用天敌、竞争种和生物控制剂等生物因素对福寿螺卵进行防治。
例如,可以引入能够捕食福寿螺的鱼类和贝类,如草鱼、鳝鱼和鲢鱼等。
此外,还可以引入竞争种,如各类藻类、水生植物和中华绒螯蟹等,通过竞争和捕食等方式抑制福寿螺卵的繁殖。
此外,还可以使用生物控制剂,如福寿螺卵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等,通过释放和繁殖抑制福寿螺卵的孳生。
此外,还可以结合多种防治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例如,在物理防控的基础上,再结合生物防控或化学防控手段,形成多管齐下的综合防控措施。
通过综合防控,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福寿螺卵的孳生量,降低其对水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综上所述,河道福寿螺卵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防控、化学防控和生物防控等多种手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河道的特点和福寿螺卵的孳生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有效防治的
效果。
同时,需要注意防治手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安全。
福寿螺防控工作情况汇报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福寿螺的数量在近几年有所增加,对农田和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福寿螺,我单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将对福寿螺防控工作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开展了福寿螺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通过实地走访和排查,我们对福寿螺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掌握了其繁殖和传播规律。
同时,我们建立了福寿螺监测台账,定期发布福寿螺监测报告,为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针对福寿螺的生物特性,我们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方案。
通过加强农田和水产养殖区的管理,减少福寿螺的滋生地,限制其繁殖数量。
同时,我们还推广了福寿螺的天敌,如鱼类和水鸟,以降低其数量。
在农田中,我们采用了生物防治的方法,引入天敌鸟类和外来生物,有效控制了福寿螺的数量。
另外,我们利用化学方法对福寿螺进行防治。
在水产养殖区,我们使用了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对福寿螺进行了灭杀。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化学预防和化学治理,对福寿螺进行了有效控制。
此外,在宣传教育方面,我们开展了福寿螺防控知识的宣传活动。
我们开展了福寿螺防治知识培训班,培训农民和水产养殖户掌握福寿螺防治技术。
同时,我们还利用各种媒体,对福寿螺的防治知识进行了广泛宣传,提高了农民和养殖户的防治意识。
最后,我们不断加强了福寿螺防控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我们建立了定期检查制度,对农田和水产养殖区的福寿螺防治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了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还对福寿螺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及时调整防治措施,提高了防治工作的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我们的努力,福寿螺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
我们将继续加强福寿螺防控工作,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确保福寿螺不会给农田和水产养殖业带来损失。
希望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共同为福寿螺防控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福寿螺是一种入侵性物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有效防控福寿螺的扩散,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监测和识别:建立监测系统,定期检测水体中是否存在福寿螺,及时发现并识别入侵物种的踪迹。
2.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或天敌种群,如鱼类、鸟类等,对福寿螺进行生物防治,控制其数量。
3. 物理防治:采取物理手段,如设置隔离带、屏障等,阻止福寿螺的扩散。
4.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如喷洒杀虫剂等,但要注意选择安全、环保的产品,并遵循相关规定。
5.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家对福寿螺危害的认识,共同参与防控工作。
6. 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福寿螺入侵问题,建立跨境防控机制。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防止福寿螺的扩散,保护当地生
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生物入侵及福寿螺的生物防治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由于频繁的交流活动,很多生物被无意引入我国。
这些外来生物由于对当地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严重干扰了原有物种的生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了应对生物入侵对我国的危害,在回顾了生物入侵有关概念,分析了生物入侵对我国的危害,最后针对福寿螺这一种入侵生物的危害、防治突出了我国生物入侵的紧迫性,以期为我国生物入侵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贡献。
关键字:生物入侵,福寿螺,生物防治1 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一般而言,一国主动引进加以培养、种植养殖,以便丰富国人餐桌或用于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等,不归类为生物入侵。
“不是本国主动引进,对本土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畜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才能称为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引进是与生物入侵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任何生物物种,总是先形成于某一特定地点,随后通过迁移或引入,逐渐适应迁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环境并逐渐扩大其生存范围,这一过程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引进(简称引种)。
毋庸置疑,正确的引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如美国于20世纪初从中国引种大豆,其种植面积从600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亿多亩,目前,美国已成为大豆的最大生产国、出口国。
就中国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后,中国历史便揭开了引进外来物种的一页,苜蓿、葡萄、蚕豆、胡萝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种便开始源源不断地沿着丝绸之路被引进到了中原地区,而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芒果、槟榔、无花果、番木瓜、夹竹桃、油棕、桉树等物种也非中国原产,也是历经好几百年陆续被引入中国的重要物种。
相反,不适当的引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一国的生态安全。
此种意义上的物种引进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入侵”。
由此,这种对等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即被称为“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
此外,在外来生物入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时滞”。
就是指入侵性外来生物从开始在新的环境里定居到种群开始快速增长和迅速扩大“占领区”之间的时间延迟期(潜伏期)。
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时间不会大量繁殖、扩展领域,它们安安静静地在新到达的地方生长。
如巴西胡椒在十九世纪被引入美国的佛罗里达,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它们并不为人所知。
现在,在佛罗里达它们已经占据了280,000英亩的面积,并且群落密集,没有别的植物能与之竞争。
还有一种叫千里光的植物,它原先在十八世纪末仅生长在牛津植物园,但到十九世纪中叶很快蔓延到英国许多地方。
外来生物入侵过程中的时间延滞,或有或无,或短或长,从短短的几年到几十年或上百年,更有甚者可以持续几个世纪。
这样就使得外来生物入侵更加难以琢磨,说不定在我们周围默默无闻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某种什么外来生物会突然爆发性生长,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
1.1 生物入侵的途径一般认为,生物入侵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自然途径,另外一种是人为途径[2]。
自然途径主要是通过风、河流、鸟类迁徙等方式,将外来物种被动的引入到当地。
依靠自然途径实现的生物入侵很少。
当前,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在于人为因素,这其中,又可分为有意的引入和无意的引入。
有意的引入包括物种驯化、品种改良或者是增添生物多样性。
无意的引入主要是通过各种经济活动所实现,而这正是我国生物入侵的主要来源,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2 生物入侵的危害生物入侵的危害集中在对生态、人体和经济 3 个层面[3]。
生物入侵通过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严重干扰生态系统的运行。
生物入侵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入人体,可以给人体极大的的损伤。
生物入侵还极大的威胁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1.3 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巨大巨大的危害。
一是由于入侵种能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和立地条件,表现出了更好的竞争优势,入侵种将会极大的挤占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最终引发被入侵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二是由于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入侵将会改变原来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破坏生态系统的组成,威胁原有生态系统正常功能的有效实现,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灾难。
1.4 生物入侵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据统计,有很多外来物种都可能成为人类的病原或病原的传播媒介。
这些生物一旦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人体,将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我们的生命。
1.5 生物入侵对经济发展的危害生物入侵对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危害。
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物种对森林的危害面积年年激增。
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空心莲子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前些年发生的水葫芦、蓝藻事件更是严重威胁有关地区的发展。
1.6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在我国,复杂多变的自然特征使得许多外来物种很容易找到适宜的栖息地 ,再加上建国以来,尤其是近10年,外来种的引入多为有意识的行为,因此引入失败的很少,居留成功的倒占大多数,从而客观上促进了它们向入侵种的转变。
以下列举的均为在我国“大获成功”的典型外来入侵种的实例。
1.6.1 水葫芦 (Eichhornia crassipes)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一百年前被作为花卉引入我国,上世纪中叶始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变为野生,它繁殖力极强,合适条件下每5天就能繁殖一株新植株,因此在我国广大水域所向披靡,很快由外来种变为了入侵种。
水葫芦现已广布于我国华南、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带,尤以南方诸省危害最为严重。
原产南美洲的这种观赏植物,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成灾。
1.6.2 紫茎泽兰 (Eupatorium adenophorum)紫茎泽兰,菊科。
原产于南美 , 上世纪中叶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云南南部,现已广布于西南地区,并以每年约60km的速度向东和北扩散。
它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可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经济发展;同时,由于该植物含有有毒物质,很多当地植物和家畜的生长都受它的抑制。
另外,它还可破坏土壤可耕性或者阻碍交通等。
1.6.3 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薇甘菊原产中、南美洲。
它可攀缘于其它乔灌木植物,重压于冠层顶部,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阻碍附主植物的生长甚至导致其死,故被认为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
该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东南亚蔓延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并有向广西、云南、福建、浙江蔓延的趋势。
1.6.4 大米草 (Spartina anglica)大米草原产于英国南海岸,依地下茎及种子繁殖。
由于大米草有强抗逆性和繁殖力,它很快被宣传为保滩护岸,促淤造陆的先锋植物,优良的牧草饲料。
于是各地都开始大规模引进。
但也正由于其极强的抗逆性,使得原有滩涂生态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沿海航运及滩涂养殖。
该草于1963年引入我国。
此后,从辽宁锦西向南达广西海岸被广泛栽培。
近年来,大米草在原引种地之外滋生蔓延,形成优势种群,排挤其他植物,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1.6.5 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斑潜蝇是双翅目潜蝇科中的一个属,美洲斑潜蝇是该属中最重要的一种。
该种现分布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是一种严重危害葫芦科、蝶形花科、茄科、十字花科和菊科等植物子叶的多食性害虫。
在我国,该虫最早于1993年12月在海南发生严重危害,现已蔓延至21个省、市、自治区,危害面积达1300000平方公里以上,使我国蔬菜生产遭受了严重损失。
2 新的入侵生物——福寿螺。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e),又称大瓶螺、苹果螺隶属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瓶螺科(Ampullariidae)、瓶螺属(Pomacea),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1]。
目前,福寿螺已入侵菲律宾、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巴布几内亚、韩国和日本等国家。
1981年作为一种食用螺从中国台湾引入大陆养殖,在20世纪80年代的养殖热潮中,被引种至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甚至到达甘肃省和辽宁省,而后因食味不佳,被大量弃养。
由于其生长迅速,具两栖性,繁殖力和适应力强,很快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形成自然种群,威胁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危害农作物(水稻、茭白、白莲等)及其他水生植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福寿螺还是引起人类嗜酸性脑膜炎的广州管园线虫(Angiostrongy luscantonensis)的中间宿主,在中国温州和北京等地已有因食用福寿螺引起嗜酸性脑膜炎群体发病事件[1]。
2003年被中国环保总局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在中国,福寿螺对南方农作物危害已非常严重,然而,当前所有的物理化学防除方法都难以彻底有效地防治福寿螺,因此预防入侵比入侵后控制其大规模爆发更为有效且经济。
2.1 福寿螺防治的主要方法在推广养殖阶段,水产机构、科研院校等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促进作用,由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养殖户盲目引种和疏于管理,使福寿螺引入后很快就变成严重的农业害虫,随后的研究转变为对福寿螺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策略等方面的探讨,各地的植保部门、检疫部门及农技站等机构为福寿螺的调查、防治和杀灭做了很多工作,并且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方法,主要策略如下:2.1.1 化学药剂防治法化学防治是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办法。
最初采用的药物包括传统的灭螺药物五氯酚钠、贝螺杀(5,2’-二氯-4-硝基水杨酰苯胺乙醇盐)[12]、百螺杀、密达、百螺敌[13]、硫酸铜,这些药物的能较快地杀灭福寿螺,但是都有缺点或严重的的副作用。
五氯酚钠的毒性和残留性都很强,长期摄入受其污染的水源会致癌致畸;贝螺杀对非靶体的鱼类、青蛙等水生生物也是致命的剧毒物质,控制不严的情况下极易污染水体而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百螺杀、密达是进口药,成本较高,不利于推广;百螺敌药效慢,需要苗前施放;硫酸铜则是重金属盐,对水体有污染作用,而且有效浓度不易控制。
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其他的化学防治方法和用药方式,利用福寿螺对碳酸氢铵废料敏感的特点,提出了采用碳酸氢铵在早稻移栽前进行作为基肥使用、杀灭福寿螺的办法,但碳铵容易挥发和流失,其效果有限[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