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1.84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生态城市建设的4个环节高翠琳,王明浩(天津市城乡建设研究所,天津300051) 摘要:阐述了生态城市理念的演化过程和生态城市的不同提法,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应主要抓好的4个环节:和谐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发展是生态城市的动力,绿色是生态城市的生命,文明是生态城市的精髓。
关键词:生态城市;文明;和谐;发展;绿色空间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 )09088(原1002-1264)(2009)05-0011-03Four L i nks i n Eco-c ity ’s C on struct ionG AO Cui 2lin,WA N GM ing 2ha o(Tianjin U rban&Rural Construction I nstitute,Tianjin 300051,China )Abstrac t:The evoluti on and s om e different f or mula tions about the eco -city were described .To be ai m ed at m any pr oble m s in the eco-c ity ’s constructi on,we should m ake eff orts to the f our links :har monywas the core,developm ent was the powe r,gr een was the life,and civilization was the quintessence .Key wor ds:eco-city;c ivilizati on;har mony;devel opm ent ;green space 城市是人类主要聚居地,从聚居形态的变迁来看,人类文明的过程就是人类走向城市和城市发展的过程。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十五)中新天津生态城人口规模测算本专题的研究目标是根据中新生态城城市定位、产业发展、环境承载和规划容量、建设进度等,进行生态城人口发展动态预测,包括人口规模和结构的预测分析,重点是对人口的就业类型、年龄构成和社会构成的预测分析,提出与生态城建设阶段相匹配的人口指标,为制定生态城总体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生态城区位与周边人口状况中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八个功能区之一的海滨休闲旅游区内,地处蓟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至入海口的区段,是京津冀发展主轴和环渤海产业带的交汇处,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0公里,距离中心城区40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生态城周围分布着滨海新区多个产业功能区。
南面的开发区和塘沽城区作为滨海新区的标志区和核心区,二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很快。
2006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2.73平方公里,塘沽城区和天津港建成区面积达95.37平方公里,两者连成一片。
北面的汉沽城区相对较小,建成区面积为16.16平方公里。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2020年塘沽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6平方公里,汉沽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
另外在中心城区与塘沽城区之间还规划了几个重点建设地区,其中航空城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71平方公里,东丽湖休闲度假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 TEDA西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41平方公里,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3平方公里,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海滨休闲旅游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1平方公里。
这些规划内容意味着中新生态城的建设将会处在一个高度分工的城市和专业化建设区体系之中。
2005年天津市总人口1169.28万,其中常住人口1042.53万,暂住人口126.75万,常住人口比1990年时的884万,增长了158万,年均增长1.04%。
基于指标管控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思考摘要: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基于指标管控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
总体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被依次分解至管控分区和控规地块,建立从排水分区到控规地块的指标管控体系。
上述海绵指标为海绵城市纳入控规提供基础数据,为地块的海绵城市设计提供强制性约束条件,为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有序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管控、指标分解引言2015年至今,国家先后启动了30座城市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各试点区率先开展。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是专项规划两项重要指标,而指标取值和分解则是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1]。
目前,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指标分解多是结合建设情况、现状下垫面情况、规划用地开发情况等条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进行分解试算[2],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解到管控单元或控制分区,对于无明显内涝,但水环境污染严重地区指导意义较弱。
而且,指标多分解到管控单元(或控制分区),对于源头地块指标控制无法定量,与控规结合不紧密,后续难以指导地块单体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
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探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地块指标分解方法,建立从管控分区到控规地块的海绵城市指标管控体系,为海绵城市指标纳入控规提供依据。
1.生态城概述中新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蓟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距滨海新区核心区约15公里,是滨海新区沿海城市发展带的北翼,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战略合作项目[3,4]。
2016年4月天津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生态城是两个试点片区之一。
生态城建设标准较高,城市景观优美,水系、绿化生态骨架基本形成,城市竖向科学,源头以生态理念绿色住宅标准建设,落实了海绵城市理念中下凹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内容,地下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制,末端构建湿地统筹解决污染削减。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孙晓峰摘要: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将生态城建设成为宜居示范新城。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始终将可持续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在可持续社区的规划设计中,生态城重点围绕土地利用、能源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公共设施配套、保障房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五年的规划建设,生态城8平方公里起步区已经初具规模,可持续社区的各方面特点已经显现。
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建设方面经验的总结,为国内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1中新天津生态城基本情况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市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
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35万,计划10-15年建成。
生态城的发展定位是: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国家级生态环保培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建设的交流展示窗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
按照中新两国要求,生态城将努力实现“三和三能”建设目标,即: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为了实现生态城的定位和目标,生态城从总体规划到项目建设,始终以建设宜居城市为核心,以生态、环保、节能为建设重点,积极进行可持续社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2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要点2.1土地集约利用生态城在保证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布局,规划建设用地的人口密度为1.4万人/平方公里。
生态城土地集约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分级居住体系生态城建立了“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体系(见图1)。
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为例杨保军 董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37)摘要:指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生态示范意义,总结“指标体系建立→定位与产业选择→规模确定→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确立→配套政策制订”的生态型规划步骤,从“自然生态格局、用地布局模式、绿色交通理念、生态社区模式、文化保护理念、水资源利用理念和能源利用理念”7个方面总结生态型空间布局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生态城;生态型规划1 前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综合体现。
“建设生态文明”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在这样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国内出现了若干“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尝试,中新天津生态城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
2007年11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与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共同签署了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定,中新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
以下就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探讨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
2 中新生态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从选址来看,中新生态城以非耕地为主,体现了保护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目标;位于水资源缺乏地区,在规划中将重点研究和推广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先进适用技术,体现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靠近中心城市,能够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体图1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位置现了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目标。
同时,中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这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中,具有“先行先试”的作用。
它的顺利建成,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生态城运作与管理模式的推广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意义。
新时期天津面临的生态城市建设[摘要]后危机时代,生态城市建设已逐步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
本文在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下,从比较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出发,认真分析天津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生态城市;机遇;挑战;举措随着城市发展实践的深化,城市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
城市发展中日益面临的自然、经济与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予以反思,并迫切需要探寻科学的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要求,逐渐成为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天津应充分抓住中新生态城建设的契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1天津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11原始生态资源为天津建设生态城市奠定良好基础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洼淀、滩涂等多种地形地貌和森林、草地、湿地、海洋等多样生态类型并存的生态环境景观。
全市现有湿地总面积17178平方公里,共有湿地生物资源1000多种。
山地面积65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6583平方公里。
流经天津市域的一级河道有19条,二级河道79条,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40座。
全市共有植物1300多种,动物1100多种,还有丰富的油气、海盐、地热等资源,资源种类多达30余个。
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天津实施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程,并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极大地提升了天津的城市环境质量,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12中新生态城建设成为引领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中新生态城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
中新生态城作为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是新时期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对创新城市发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措施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剧增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制约着城市的整体发展,使得城市功能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是推进城市生态化、绿色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1 生态城市建设概述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由原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
该理念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技术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生产力与创造力得以有效保护;物质、信息、能量的高效率运用;生态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的出发点在于解决环境污染、追求优美环境,并且其内涵融合了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因素,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复合系统,该理念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理想化城市的追求。
1989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首次开启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成为第一个生态城市建设试点,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逐日普及,从1995年开始,我国成都、天津、扬州等城市先后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由此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全面拉开序幕。
2 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問题2.1 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协调在改革开放之初,受总体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将主要精力置于发展经济之上,片面追求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实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持与保护,甚至以牺牲城市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
受这种传统发展思想理念的遗留影响,在我国后续城市建设中,依然不能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提起应有的重视,城市发展规划中依然将经济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对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没有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此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逐渐意识到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先前的遗留影响依旧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2.2 城市生态资源较差城市生态资源较差会在根本上拉低生态城市建设的起点,使生态城市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