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3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传奇故事。
故事讲述了烛之武用策略精巧地取得胜利的过程,是一篇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初步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师提供一种教案设计参考。
一、故事情节《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反映战国时期交战历史事件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他的家族正位于中原地区的边境,面对来自秦国的入侵。
秦国的将军白起乘胜追击,率领士卒向烛之武的家族进攻。
烛之武应用智慧,设计了诈降的计策,以自己作为人质,放走全部族人的方式,成功地蒙蔽了白起的判断,并在不久后发动狙击,最终打败了秦国的军队。
烛之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非常精彩。
首先,他故意制造一些看似忠诚的举动,取得了白起的信任。
接着,他与族人互相约定,放弃领土而保全族人的安全。
最后,他发动了精密的狙击,成功地耗尽了白起的力量。
这一系列动作都能让读者了解,烛之武是一位深谋远略的智者。
二、人物形象烛之武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让人们了解了战国时期的人物形象。
他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谋略让人印象深刻。
在故事中,他的完美表现让他成为了一个追求智慧的表率,值得读者细致品味。
白起则是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他作为秦国的将领,色厉内荏,外表英俊,但被烛之武的计策反复哄骗,呈现出了虚张声势的一面。
读者可以从中体现出,领袖除了有高超的武力,也需要有丰富的智慧和能力。
三、寓意意义在故事中,烛之武的策马奔腾和机智应对,反映出人们在战争中求胜的智慧。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智慧的力量,让读者深扪其中,思考智者的崇高。
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类是由智慧和努力取得胜利的。
《烛之武退秦师》更强调老少皆宜。
对于学生们来说,定会吸引他们走进这个生动的、富有想象的、寓意深刻的世界。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高一语《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言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言词语及句式。
时安排:2时第一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化方面的一些事,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献,也是优秀的散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进新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古典诗文2014-08-14 15545d56b7b40102uydt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
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
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
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
3、疏通文章大意,能翻译重点语句。
4、赏析人物形象。
学习指导:1、学会断句,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
断句方法: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中虚词前后等都可做或长或短的停顿。
2、学会借助课文注释及其他资料疏通课文大意。
3、用对比的方法积累掌握文言知识。
预习课文,疏通大意一、读准字音1、秦军氾南()2、函陵()3、夜缒而出()4、朝济而夕设版焉()5、共其乏困()6、失其所与()7、不知() 8、若不阙秦()9、秦伯说() 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1、杞子() 12、逢孙()二、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1、晋军函陵()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是寡人之过也()4、夜缒而出()5、郑既知亡矣()6、敢以烦执事()7、越国以鄙远() 8、焉用亡郑以陪邻()9、又欲肆其西封() 10、若不阙秦()三、解释下面的虚词。
1、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之子犯请击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行李之往来夫晋,何厌之有3、其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必先苦其心志其孰能讥之乎安陵君其许寡人4、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且焉置土石四、一词多义1、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仿佛若有光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2、许潭中鱼可百许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问渠那得清如许()3、鄙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不以臣卑鄙()五、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2、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六、通假字1、今老矣,不能为也已“已”通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04课《烛之武退秦师》本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必修一的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文章主要是讲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
通过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同时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1.学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文本分析学生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能够感悟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3.通过学习本课,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课文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春秋时期的相关背景知识。
导入新课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计导入。
引出疑问“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学做思一:检测预习: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e、(晋文公)亦去之。
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文章脉络: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背景补充: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本课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虽小但情节生动,难易适中,内容方面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导学案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养成自学的习惯;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烛之武劝说艺术的分析,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
1.2.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评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塑造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2课时(连案)课前活动区1.2.3.4.课堂活动区1.贰()函()氾()佚(缒()鄙()共()瑕(阙()杞()逢()戍(2.(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3.(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3)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1)焉用亡郑以陪.邻((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3)又欲肆.其西封((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5)以乱易.整,不武((6)失其所与.,不知((1)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乱易整((2)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共其.乏困()失其.所与((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许之.((5因.人之力而敝之()(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1)烛之武退.秦师()(2)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5)越国以鄙远..()(6)既东封..郑()6.(1)是寡人之过也()(2)何厌之有()(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以其无礼于晋()(5)敢以烦执事()(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课堂探究1.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2.3.4.文章虽短,但叙事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曲折多变,请结合内容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学会句读,进一步理解文意。
2.合作探究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活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教学安排两课时
先学指导
1.完成《高考领航》P20“预习助读”,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史书体例及《左传》相关知识。
2.阅读《高考领航》P21,完成“基础梳理”,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情节把握。
2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3人物形象。
一、复习巩固,明确目标
(一)检查作业。
(二)明确目标。
1.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通过解读烛之武高超的说理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请四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回顾情节。
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
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
伯,以退秦师。
)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
2.文中哪些词句最能表达烛之武高超的说理艺术?请找出来并加以点。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退步说话,“郑既知亡矣”,以解除其戒心;继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两者距离。
可谓出言不凡。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再言亡郑对秦无益
(3)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郑利晋害秦。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另起话头,提出舍郑有益于秦
(5)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反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6)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展望未来,指出晋国扩展侵害秦国野心
(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水到渠成,启发秦伯做出决断,可谓含而不露。
(这种评点式分析,可使学生认识到烛之武说理艺术的高妙。
一是有理有据,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
二是善于攻心,以退为进,从反面强调亡郑对秦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正面指出保郑对秦的益处;三是语言得体。
本是求人,但不卑不亢,从容不迫,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诱使对方就范。
可谓有理有利有节。
从而化解了一场亡国危机。
)3.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本段语气跌宕起伏之美。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让学生再次自由散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师生挑选紧扣课文并有挑战性的问题共同解决。
学生主要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
1.烛之武尚未被郑伯重用,怎么能透彻了解掌握秦伯心理?
2.这么多复杂的事,文章只用了三百多字就交代得清清楚楚,且刻画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1.从佚之狐向郑伯推荐来看,烛之武年轻时就是个能干的人,而且一直关心着国事,密切注视着几个大国、邻国的动向,他深刻理解春秋之争根本在于利益,故能以利益诱之。
2.本文事虽错综复杂,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侵郑与护郑。
这一利益之争,决定着各国是仇敌还是盟友;围绕这一事件,各种人物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台好戏,这些人物的性格也在这台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换言之,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提供合适的舞台,让各种人物分别表演。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要密切联系课文,不可架空分析。
言之成理即可认同)
四、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1.综合全文,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最恰当的字予以评价。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矣;烛之武见危受命,其情可谓()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矣;秦伯背盟结
盟,其行可谓()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矣。
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矣。
参考答案: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2.课堂小结
《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五、布置作业,安排预习
六、教学反思,自我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