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音乐《雷鸣电闪波尔卡》人教新课标
- 格式:pptx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22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目的
通过欣赏和演奏“雷鸣电闪波尔卡”,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正确识别波尔卡乐曲的节奏特点;
2.学生能准确演奏波尔卡乐曲的节奏,锻炼他们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在整个课程中保持高度的集中度,掌握复杂的音乐节奏;
2.学生能够听出不同的乐器在乐曲中的不同作用。
教学过程
1. 欣赏乐曲
让学生先听一遍雷鸣电闪波尔卡,让他们了解波尔卡乐曲的节奏特点和乐器演奏的方式。
2. 谈谈波尔卡和乐器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波尔卡和乐器的看法,引导他们理解波尔卡乐曲和不同乐器在其中的作用。
3. 演奏乐曲
分组让学生演奏波尔卡乐曲。
每个小组内分别有提琴、长笛、小号和打击乐器四个部分。
老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乐器,保证整个乐曲演奏的整齐和协调。
4. 分析乐曲
分析乐曲的结构和节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中每个部分的作用。
同时,加深学生对其它乐器的了解。
教学效果评估
1.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对乐曲的理解,评估他们是否能在正确的时间播放正确的音符;
2.鼓励学生表达对波尔卡和乐器的观点,借此检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程度。
总结
“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一首典型的波尔卡乐曲,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对乐曲的节奏感有所提高,对不同乐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节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音乐的机会,增加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兴趣。
课堂教学设计表
雷鸣电闪波尔卡导学案
科目:音乐课型:欣赏年级:五()班学生姓名:教师:武艳荣时间:2018.1
学习目标:
1、能认识打击乐器—大鼓、大镲。
2、会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及作品背景和曲作家。
3、能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
学习重点:
从音乐的各要素赏析音乐作品。
(力度、速度、节奏、旋律、音色)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
学习
方式
教学
手段
知识链接
5分1)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
王”。
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其
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
波尔卡》等。
2)波尔卡:
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
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其音乐特点是节奏快速、活泼,二
拍子,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稍作顿挫。
3) 创作背景和动机
作品创作于1868年。
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热烈欢愉的节日里,人们
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突然,外面狂风大作、雷
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大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作曲家在创作
中运用了两种打击乐器来分别象征雷鸣和闪电,用弹性的节奏和活
跃的旋律象征热烈的舞会场景,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无比生动、形象
的震撼画面。
自
主
阅
读
多
媒
体。
5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欣赏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2.通过欣赏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演唱、律动、表现、体验等方法,来熟悉乐曲的基本结构,掌握A+B+A+尾声的段落变化。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欣赏感受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了解波尔卡这种音乐体裁;掌握乐曲的基本结构。
2.认识并了解其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并且对他的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学情分析每一首歌曲(乐曲)不管大小,都会有它的结构,有时候单纯的让学生一遍遍的欣赏,不一定会达到好的听赏效果,学生甚至会产生视听疲劳,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听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老师如果可以设计有效的律动,把无形的音乐传化为可视的动作,就可以把结构很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音乐律动,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节奏感和动作协调性。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律动等多种表现形式准确掌握乐曲的结构。
【教学难点】1.学生熟悉B部分的两个音乐片段的主旋律,能够准确感受乐曲段落变化。
2.学生大胆参与音乐表现。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 微课导入,《蓝色多瑙河》和《雷鸣电闪波尔卡》音乐片段对比1.欣赏乐曲《蓝色多瑙河》音乐片段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
师:刚才,大家进入音乐教室的时候,陆老师播放了一首优美的乐曲,题为《蓝色多瑙河》,请大家仔细听听,这首乐曲的节拍?情绪?分别是什么样的?师:聪明的同学们一定听出来了。
乐曲的节拍为3/4拍,情绪抒情优美。
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首乐曲是谁创作的呢?这首《蓝色多瑙河》是由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
2.认识小约翰施特劳斯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小约翰施特劳斯吧。
师: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波尔卡舞曲及其特点;•能鉴赏波尔卡舞曲;•能通过听的方式分辨波尔卡舞曲中的乐器。
二、教学重点•鉴赏波尔卡舞曲,了解波尔卡舞曲的特点;•分辨波尔卡舞曲中的乐器。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流程1.教师先简单介绍波尔卡舞曲。
波尔卡是源自波兰民间音乐舞曲,是一种快速舞曲,节奏强劲,音乐旋律优美,广泛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音乐中;2.教师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让学生通过听的方式来分辨波尔卡中的乐器;3.学生仔细倾听,边听边记录自己听到的乐器;4.听完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刚才听到的乐器,了解这些乐器在波尔卡舞曲中发挥的作用;5.通过集体欣赏与个人欣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波尔卡的节奏和美感;6.教师强化学习,总结鉴赏波尔卡舞曲的方法和技巧。
3.2 教学要点3.2.1 鉴赏波尔卡舞曲波尔卡是源自波兰民间音乐舞曲,是一种快速舞曲,节奏强劲,音乐旋律优美,广泛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音乐中。
波尔卡的特点是强烈的节奏感和强劲的旋律,旋律简洁明快,容易记忆,其速度要求较快,可以舒展身体,感受到音乐本身所带来的活力及快乐。
3.2.2 分辨波尔卡舞曲中的乐器在鉴赏波尔卡舞曲的过程中,要能够分辨出其中的乐器。
波尔卡舞曲中常用的乐器包括手风琴、小提琴、吉他、小号、大鼓等。
在分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听的方式来判断识别。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集体欣赏与个人欣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具体实施过程为:1.先进行集体欣赏,让学生聆听整首《雷鸣电闪波尔卡》;2.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听到的各种乐器;3.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所听到的乐器;4.教师细讲波尔卡舞曲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分辨波尔卡中常用的乐器;5.学生进行个人欣赏,给出自己的听感并相互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估为了检验本课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考查学生对波尔卡舞曲的了解,通过问答的方式测试学生对波尔卡舞曲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2.考查学生对波尔卡舞曲乐器的识别情况,通过听力测试的方式测验学生的听感鉴别能力;3.考察学生对波尔卡舞曲的情感体验,通过写作或绘画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对波尔卡舞曲的感受。
五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八音盒《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二、教学目标1.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2.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对波尔卡体裁有初步认识,体会作品中情绪变化与音乐节奏、力度之间的关系。
能够分辨作品不同段落的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1.难点:(1)能够分辨作品不同段落的主题(2)跟随歌曲做声势动作,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一、创设情景,初听全曲。
1.完整聆听。
这首乐曲使你想到怎样的情景呢?(外面雷鸣电闪,屋里欢快舞蹈。
)这种形象的声音,作曲家用什么乐器来表现的?(大镲大鼓)2.根据这种意境提示课题:《雷鸣电闪波尔卡》。
3.介绍波尔卡。
二、分段欣赏。
1.这首作品一共有A、B、C、D四个主题,每个主题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又都表现了什么呢?我们先听主题A。
2.聆听主题A,感受音乐情绪。
你对这段音乐有哪些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旋律特点。
观察乐谱:一共有几句?找出跳进音程“3 1”“4 7”唱谱,观察每句最后一个小节的音符有什么特点?用“da”完整演唱A段主题。
学生随音乐,做律动。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主题A欢快的情绪。
学生再次随音乐做动作。
音乐最后出现了鼓和镲的声音,预示着什么呢?(暴风雨即将来临。
)3.聆听主题B,画旋律线和主题A相比,主题B音乐又给你带来哪些感受?随着音乐,和老师用手指一起来画出旋律线。
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力度变强,节奏更加紧凑,旋律开始下行级进,穿插起伏较大的音程,情绪变得更加热烈,)音乐好像表现了什么呢?(表现雷雨交加,大雨倾盆,舞会在热烈的进行着。
)学生随音乐再次画旋律线,感受乐曲的变化。
4.聆听主题C,感受打击乐器带来的音响效果。
学生聆听主题C音乐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节奏舒展)音乐中夹杂着非常强烈的声音,你听出来了吗?(闪电声和雷声)声音出现在乐曲什么地方?出示曲谱,学生随音乐,分组拍手拍凳子。
出示打击乐器:双响筒、三角铁。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曲目。
这首曲目是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经典波尔卡舞曲。
这首曲目节奏明快,旋律激昂,形象地描绘了雷鸣电闪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学生可以了解到波尔卡舞曲的特点,感受音乐的力量和美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他们对于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有一定的认识,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感受音乐的美妙。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复杂的音乐理解和分析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波尔卡舞曲的特点,认识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雷鸣电闪波尔卡》,学生能够培养音乐欣赏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感,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波尔卡舞曲的特点,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的音乐美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分析,理解作曲家是如何通过音乐描绘雷鸣电闪的景象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音乐的美妙。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分析和讨论。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雷鸣电闪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音乐来描绘这样的景象。
2.欣赏: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曲目的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理解作曲家是如何通过音乐描绘雷鸣电闪的。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5.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波尔卡舞曲的特点,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内容1.欣赏管弦乐《雷鸣电闪波尔卡》。
2.了解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主要作品。
3.通过欣赏不同的波尔卡作品,体验波尔卡音乐。
教学目标1.感受波尔卡音乐特点,积极参与音乐律动。
初步了解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
2.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表现大鼓和大镲在乐曲中的音响效果。
3. 能用自然统一的声音,准确模唱出B段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感受波尔卡音乐特点教学难点:用拍手的形式代表雷鸣与电闪,并能带入全曲。
一、导入1.播放“波尔卡”片段师: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播放《单簧管波尔卡》)师:我们随着音乐动起来吧!体验一下这种旋律的轻松和流畅!从过大家能听出这是几拍子的音乐吗?师介绍曲目名字《单簧管》二、分段欣赏1.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A段师:接下来让我没听听下面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必奏曲目的片段,是你联想到了什么场景?(一遍)师:听在他们欢快舞蹈的同时又有那些特别的声音在影响他们呢?(聆听Aa )生:雷或鼓师:你想用什么样的动作去表现呢?(聆听Aa 一遍边听边做创设律动)师:仔细听鼓的声音的强弱变化是怎么样的?生:由弱到强(模仿的做一做)带入音乐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就是大鼓。
师:听一听人们舞蹈有没有中还有什么特别的声音(聆听Ab)生:镲模仿闪电(用拍手带入音乐中)2.聆听Ba段师:继续聆听,人们的舞蹈有了什么变化?师:要想把雷鸣电闪的效果在旋律中体验的准确,首先就要熟悉这部分的旋律,一起来唱一唱。
(出示简谱学生演唱)师:雷鸣电闪在旋律的哪个位置出现了呢?(欣赏Ba段)师:我们边唱边画旋律谱试一试!师:完整听B段,说一说Ba出现了几次?生:两次曲式b-a-b3.聆听A′段师:接下来欣赏的是第三部分音乐,听听你熟悉吗?(播放再现部分)师:第三部分就是A段的变化再现我们用A′表示(板书ABA′)这样一种结构,叫它“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三、完整欣赏师:欣赏到这里我们来猜一猜这首波尔卡的曲名是什么了吧?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自己当做是一个乐手,参与到音乐中吧!(完整演奏)师:我们来看看自己和大师的区别在哪里呢?(播放维也纳新年演奏会现场)四、介绍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子,他创作了大量的圆舞曲作品,因此, 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他的两首舞曲作品都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经典的保留曲目。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感受《雷鸣电闪波尔卡》欢快的情绪;能积极参与乐曲的声势表现。
2、通过聆听音乐分辨乐曲的结构;通过声势参与体验波尔卡舞曲的节拍韵律及旋律由渐强的力度带来的情绪感受。
三、知识与技能3、知道《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三部曲式的结构,并能准确地听辨每个乐段;掌握为乐曲伴奏的节奏型,并能用声势、打击乐器参与音乐表演。
【教学重点】用声势参与感受音乐的情绪。
【教学难点】掌握为音乐伴奏的节奏型,并能用打击乐器或声势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一、听辨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波尔卡舞曲,名字叫《雷鸣电闪波尔卡》,(出示课题)请你们仔细听一听,乐曲是用什么击乐器表现雷鸣电闪形象的。
教学提示:1、教师播放第一主题。
学生聆听回答。
2、学生答出用鼓表现雷声,用镲表现闪电,教师随机引导。
二、分段欣赏(一)第一主题1、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
这首乐曲是由四个主题构成的。
我们先来熟悉这几个主题。
每个主题我都会出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把这些问题答对了,你们就是今天的" 音乐之星"。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教学提示:(1)出示问题:第一个主题的力度是,情绪是,好像人们在欢乐地跳舞。
(2)教师播放第一主题,学生聆听并回答。
(强,欢快、热烈等。
)2、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正确。
第一主题的力度从整体上看是强的,但是随着旋律变化音乐的力度也是有变化的,我们再听一遍,力度是怎么变化的?教学提示:(1)播放第一主题,学生讨论。
(2)出示乐谱。
引导学生听出随着旋律的上行,力度渐强。
(3)引导学生听到渐强与渐弱的地方用手势表示。
渐强时把手举高,力度渐弱时把手放低。
师:你们听得非常仔细,但我还要考考你们是不是能准确地感受到渐强的力度。
请你们再听听主题 1 的片段,在什么地方出现了渐强。
当你听到学生随音乐表示力度的渐强与渐弱。
3、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渐强的地方都举起了手,说明大家都听对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曲目。
这首曲目具有鲜明的奥地利民间舞蹈风格,节奏欢快,旋律活泼。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学生可以了解波尔卡舞曲的特点,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但他们对于波尔卡舞曲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
同时,学生可能对雷鸣电闪的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借此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波尔卡舞曲的特点,感受音乐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学习《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让学生感受雷鸣电闪的现象,增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波尔卡舞曲的特点2.雷鸣电闪现象的理解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观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2.讲解法:教师对波尔卡舞曲的特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知识。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雷鸣电闪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音频、视频设备:用于播放《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曲目。
2.PPT:用于展示波尔卡舞曲的特点和雷鸣电闪的现象。
3.相关资料:用于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设备播放《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曲目,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同时,提问学生对雷鸣电闪现象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波尔卡舞曲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知识。
同时,结合雷鸣电闪的现象,讲解波尔卡舞曲与这一现象的联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雷鸣电闪现象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音乐知识进行分析。
4.巩固(5分钟)学生再次聆听《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曲目,感受波尔卡舞曲的魅力。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