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7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讨论诗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领略诗中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感悟人生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意象:(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古原草”、“离别”等;(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诗中的自然美。
4. 讨论主题:(1)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2)总结诗中对友情的珍惜和人生的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2. 学生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想象能力;3.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2.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译文和注释;3. 与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的背景、意象和主题思想;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 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4. 想象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的画面。
七、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和寓意;2. 准备诗的译文和注释,方便学生理解和查阅;3.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创作背景;4.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篇一:古体诗的欣赏与创作导语:古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给人以深远的感受。
本篇教案以杜甫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通过细致解读古体诗的特点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属于自己的古体诗作品。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的特点和发展背景;2.通过细致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领略古体诗的韵律美和深远意境;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古体诗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文《赋得古原草送别》;2.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引导学生讨论古体诗的定义和特点,领悟古体诗的韵律美和表现手法。
Step 2 欣赏诗歌请学生集中注意,通过多媒体播放杜甫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感受其诗意和意境。
Step 3 课文解读1.引导学生针对诗歌的韵律和表现手法进行解读,包括押韵、对仗和用典等。
2.分析诗歌中通过描写古原草生长和消亡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思考。
Step 4 文本鉴赏1.组织学生共同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解读诗歌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反问等。
Step 5 创作实践1.提供若干素材,如古代景物的描写、感人的离别场面等,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古体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表达的连贯性。
Step 6 作品分享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评价和指导,以提升创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教学延伸1.让学生了解其他杜甫的古体诗作品,进一步体验古体诗的魅力。
2.通过分析杜甫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深入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体诗的特点和创作方法,通过欣赏和创作,更好地领略其中的韵律美和意境。
六、作业布置作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古代诗歌,并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赏析,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作自己的古体诗作品。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古体诗,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课堂教学设计《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下面整理《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认“赋、岁、侵、荒”4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学生读准、读顺诗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音乐和图画感悟到诗中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CAI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猜谜:“青青的,绿绿的,软软的,香香的,要问是什么?羊儿最爱它。
”2、揭示谜底小草,问:小草,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你对它有什么了解?3、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草有关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板书课题)。
4、指名读、齐读生字“赋”。
师简要解释“赋得”是诗的一种体裁。
5、从“古原草送别”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自由练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1.自由练读古诗,圈划生字,读准生字。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⑴出示字卡,指名读,师正音。
⑵出示词语卡片“一岁、枯荣、荒城、离离、萋萋、烧不尽、侵古道、满别情”,指名读、齐读。
教师相机解释“荒城”——是指荒凉、人烟稀少的城。
3、师:同学们的古诗都读得很准确、很通顺。
刚才我们看到诗题里面写了“草”和“送别”两个方面的内容。
现在咱们先来看看写草这一部分的几句诗。
三、品读古诗(一)学习前四句诗,学生自由表达,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自由读一读1、2句诗。
看看还有没有你不明白的地方?2、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学生结合图文感悟“离离”、“一岁”、“枯荣”。
指名读、齐读1、2句诗。
3、学习3、4句诗,(师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烧不尽”是什么意思?4、大火一烧,明明烧尽了,为什么诗人却说“野火烧不尽”呢?(板书:烧不尽? )5、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小草?引导学生读中品悟小草的顽强。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理解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
2.能够读懂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文字。
3.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汇,包括“明媚”,“潋滟”,“草”等。
4.能够运用平仄、声音、意象等方法对诗词进行感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境,读懂诗词文字,正确书写生字词汇。
•教学难点:运用平仄、声音、意象方法对诗词进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宝贝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你们有没有听过这首诗呢?2. 学习诗词1.让学生跟读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讲解生字词汇,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3. 诗词感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所描绘的场景。
2.分组讨论,让学生用平仄、声音、意象等方法对诗词进行感悟和理解。
4. 课文赏析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让学生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书写练习1.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词汇。
2.帮助学生进行诗词的整体书写练习。
四、教学反思本次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读懂古诗的文字,并且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
2.完成相关的生字词汇书写练习。
3.感悟诗歌内容,写一段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古诗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希望大家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
《赋得古原草送别》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赋得古原草送别》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2、感受妈妈给予的爱,乐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孩子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的情感。
3、让幼儿通过朗诵,了解母亲的辛劳和慈母之爱。
二、活动准备:古诗《游子吟》视频、《动物界母爱》视频、幼儿旧衣服、针、线三、活动过程:一、通过谈话、提问的方式,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
1、师生演唱歌曲,引发幼儿的情感(1)师:你们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吗?(师生共同演唱这首歌)(2)师:唱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3)师:你们知道世界上哪种爱是最伟大的.吗?引导幼儿说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无论古时候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爱自己的母亲,都在歌颂母爱的伟大,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唐代大诗人孟郊写的一首关于母亲的诗《游子吟》,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
二、通过观看视频,深刻理解古诗1、师:今天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听呢2、边观看视频边讲故事: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人们都睡着了,但是有一位妈妈还在为她的孩子缝补衣服,因为她的孩子明天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学习了。
妈妈边缝边想:儿子这次去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她一遍又一遍地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
慢慢地,天亮了,妈妈终于把衣服缝制好了。
孩子要走了,妈妈亲手帮孩子披上衣服,并叮嘱孩子要早点回家。
儿子也舍不得妈妈,他含着泪说:"妈妈,我会早点回家的,您放心吧。
"3、提出问题: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孟郊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她爱不爱自己的孩子?4、总结: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最神圣而无私的,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游子吟》,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
5、玩古诗接龙游戏,朗诵古诗一遍三、播放视频《妈妈的话》,感受母爱。
师:其实,你们的妈妈也很爱你们,她还有话想对你们说,想不想听听?四、大胆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学会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
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 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字词解释、翻译、相关背景知识等。
2. 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
3. 准备相关古诗词鉴赏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2.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 背景介绍: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4.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体会友谊的可贵。
5. 诗歌欣赏: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8. 板书设计:《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或补充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堂活动:为了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1.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诗歌中的一个角色,如“野火”或“春风”,并解释其对“古原草”的意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赋得古原草送别》课文教案赋得古原草送别课文教案导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作品,作者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短暂而美丽的草原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与对离别的感伤。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容和背景;2.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涵和情感;2.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课文材料。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壮丽的草原图片,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引入诗歌欣赏的话题。
步骤二: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作者白居易和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步骤三:课文赏析(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注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四: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使用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借景抒情等。
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和艺术手法。
步骤五:情感交流与写作(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写作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作品,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生活或离别的情感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与分享(15分钟)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或将其分享给同学。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感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巩固与拓展1. 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其他白居易的作品,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认识;2.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朗读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珍惜。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离别,珍惜眼前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3. 诗文情感的把握和传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 诗文深层情感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展开讨论,深入理解诗文。
3. 解析法:对诗中的难点词语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4. 创意写作: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文,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对诗中的难点词语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展开讨论,深入理解诗文。
5. 应用: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传达。
7.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创意写作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背诵诗文的熟练程度和相关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对诗文的理解、观点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导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初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以叙事手法表达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
本教案以探究诗意和鉴赏诗句为主线,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古代宋辽交界地带的冷寂与凄凉;2. 理解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3. 掌握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 领悟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3. 运用韵律和修辞手法创作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导入题目,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思考:“你们对古代文学有了解吗?有没有读过一些古诗词?”2. 学生回答问题。
二、分析诗歌(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播放《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朗诵视频。
2. 分析诗歌的背景,诗人写了哪个地方?3. 分析诗人的情感,对逝去岁月和故友的思念。
4.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
三、鉴赏诗句(20分钟)1. 教师选择一些重要的诗句,放大展示。
2. 学生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
4. 引导学生自由联想,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四、创作诗歌(2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写诗的题目:“写一首送别诗。
”2. 学生师生合作,四人为一组,自由发挥,集思广益。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作,互相评价和修改。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发表学习感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运用韵律创作诗歌,培养了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和互相评价,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以朋友离别”之情为主题,本课由学生唱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体会作者深情,感受伟大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的创作历程。
通过“感受离别之情、唱离别之情、体会离别之情、抒发离别之情”这一情感发展主线,将本课两段旋律贯穿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感受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珍惜美好的生活。
本课从送别朋友的生活情感出发,联系实际个人经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的同时,激发人间质朴至真的情感,培育美好的人性!教学目标:一、感受歌曲优美旋律,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歌曲,结合自己经历抒发感情。
三、在歌唱中用身体语言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1.体会歌曲中饱含的人间真情,有感情的演唱。
2.能说出两段的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教学重点:1.感受古诗含义,体会旋律起伏。
2.能有表演深情地的歌唱。
表现离别思念之情。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感受离别之情导入: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渡过这美好的音乐时光!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乐曲,请大家认真聆听,看里面的歌词我们是否熟悉?生:是古诗《草》师:那我们一起背诵一遍。
【出示课件】生:-师:其实这首诗只是白居易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它的后四句是这样的,听老师朗诵一遍【出示课件】“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白居易在他年仅十六岁与好友分时写下的一首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有口皆碑的千古绝唱。
这里的“王孙”代指他的好朋友,“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说的是在这漫无边际的古道上送走了他的知心朋友,借着这茫茫野草抒发作者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首古诗编创的乐曲《赋得古原草送别》二、唱离别之情首先,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赋得古原草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并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古文诗的主题和意义。
- 研究分析诗歌的构思和结构,掌握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赏析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注解和翻译。
-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创设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对古文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之前研究过的有关古文诗的知识。
研究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
2. 导师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注解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分析诗歌的构思和结构,指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文学赏析(20分钟)1. 学生研究和借鉴导师给出的优秀的文学赏析例子。
2. 学生尝试自己撰写一段关于《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文学赏析,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撰写的文学赏析。
2. 导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探讨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导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研究成果。
2. 导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建议,鼓励他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古文诗。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选择并研究其他古文诗作品,并进行类似的研究和分析。
- 学生可以尝试用现代语言重新演绎古文诗,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评价- 学生的诗歌分析和文学赏析是否准确、深入。
-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是否得到提高。
-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教案2.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古诗,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意境和韵律,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学生5. 教学资源:课本、多媒体设备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1.2 提问学生对“离别”主题的了解和感受2. 诗歌解析2.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2.2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古原草”、“送别”等2.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起承转合、对仗等3. 诗歌理解3.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3.2 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4. 诗歌背诵4.1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背诵诗歌,注意语气和韵律4.2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三、课堂活动与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 创意表达:学生选择一种方式(如绘画、表演、写作等)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分享给全班同学3. 诗歌接龙:学生用诗歌中的词语或句式进行接龙,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四、课后作业与评价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表达能力和感悟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和不足之处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诗人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其他著名诗作,如《琵琶行》、《长恨歌》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2. 比较学习:教师选取与《赋得古原草送别》主题相关的其他古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等,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 创作实践: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以“离别”为主题,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诗歌技巧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主题和意境;2. 学习并掌握该诗的词意和词藻;3.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主题和意境;2. 教授该诗的词意和词藻。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2. 理解并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词意和词藻。
教学准备:1.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原文;2. 诗歌解读和赏析的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协商学生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该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送别的文化背景。
讲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给予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教授《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词意和词藻,如“萋萋”、“秋色”、“远”、“霜风客舍”等。
课堂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主题和意境。
2. 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和见解。
诗歌欣赏(15分钟)1. 教师播放《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音频或视频,学生闭眼听诗。
2. 学生回答《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的情感和感受。
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分组进行诗歌创作,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题,写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回家后阅读并默写《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赋得古原草送别》,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课上通过讲解、讨论和创作等形式,使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赋得古原草送别》文章教案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历史悠久、语言华丽的古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中,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本文将给出一个针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文章教案,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古诗;2. 掌握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4.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 备好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学用具;2. 打印和分发《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原文给学生;3. 准备一个诗歌解析的PPT或教学课件;4. 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
2. 提问学生,询问是否有人见过或去过草原。
引导学生讲述他们对草原的印象。
第二步:背诵与解读1. 指导学生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教师可以朗读示范,并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和语调。
2.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引用典故或形象描写。
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
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课件展示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音韵美。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尝试从诗歌中寻找与大自然相关的意象,并与诗人的情感进行联系。
第三步:交流与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指导问题,如“你觉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你从诗歌中感受到了哪些意象?”等等。
2. 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发言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
第四步:个人反思与总结1. 每个学生都参与个人思考,写下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进行展示。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古原草的生命力,培养对大自然的欣赏和敬畏之情。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感悟离别的不舍之情。
(3)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感受诗歌语言的简练与意境的深远,分析其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草原的景色。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草原,你们能想到哪些与草有关的诗句?3、引出课题《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作者简介1、介绍白居易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诗歌风格。
2、强调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每一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3、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诗句:(1)“离离”:形容青草茂盛的样子。
(2)“一岁一枯荣”:野草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无法烧尽野草,来年春天,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离别情绪;(3)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2.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3. 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诗歌意象的把握和创造;3. 诗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含义;(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3)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离别故事;(2)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2. 分析并总结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离别情感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人的离别之情,领悟自然景物与人情之间的共鸣,培养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受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离别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赋得古原草送别,使学生领悟作者凭借对自然景物的感悟,表达离别之情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理解诗歌中的隐喻与象征。
三、教学方法本堂课采用导入导出的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它对人们的启示。
2. 导出: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展示他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呈现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如满目山河、春水连绵、百花齐放等,并提问学生:你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大自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Step 2:课文学习(35分钟)1. 学生师生合读课文《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理解诗歌中的隐喻与象征,探讨作者表达离别之情的手法。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蕴和感悟,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展示。
5. 教师点评并总结诗歌的内涵与意义。
Step 3:情感体验(20分钟)1. 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离别的感悟和情感。
2.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诵。
3. 师生共同欣赏和交流,通过表演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Step 4: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回答以下问题:你从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请用一个句子总结你对这节课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内容:离别之情- 表达手法:隐喻与象征```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在感悟大自然美丽的同时,领悟到离别之情的深刻。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
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6.出示整首诗
7.指名读一读。
(要求读得顺。
)
8.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二、出示前半首古诗,学习前半首古诗
1.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前半首古诗。
2.读一读这两句古诗,诗人写的什么?他写出了小草的什么?哪些地方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指名读古诗。
3.好好想一想,哪个字最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为什么?
4.去年烧尽了,今年又生了;今年烧尽了,明年又……;明年烧尽了呢?
5.“一夜东风来,春色尽满园。
”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长得怎么样了?
6.再读古诗,感受草生命力的顽强。
先指名读,后齐读。
三、出示古诗的后半首
1.前两句古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两句古诗又写了什么呢?
2.出示古诗。
3.指名学生读一读。
4.诗人首先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读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5.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吗?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请提出来。
相
机解决词语
6.“远芳”用组词法解决;“侵”直接告诉;“晴翠”出示图片结合理解。
7.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同桌练习说一说。
)
8.你能想像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
9.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10.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11.在这么美的情境之下,作者在做着什么?送别王孙,王孙是谁?出示诗句理解王孙。
(可以直接告诉。
)这里的王孙是同一个人吗?但他肯定是诗人的朋友。
12.读诗句。
13.作者是第几次送别朋友?从哪里看出来的?(“又”字)(只有第二次吗?)
诗人第一次来送别友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二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三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第四次呢?
第五次呢?
14.芳草萋萋的草原此时溢满了离别时的哀伤和诗人的感慨,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
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诗,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
又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
15.送朋友那天,郊外的景色是如此美好?难道是“芳草不知愁滋味,只作好景向春生。
”作者的心里明明是如此的悲苦,却为何还把景色描绘得如此美丽?
16.配乐再读古诗。
四、完整读全诗
1.出示全诗,再指名读。
2.全诗前半首用一个“又”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半首用一个“又”写出了诗人离别时满怀的忧伤。
3.请大家再读读古诗,想想白居易既然是写离别时的诗,为何还要写野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呢?(出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4.配乐再读古诗,在古时候,诗人写完一首诗后往往用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今天也来试着唱一唱这首古诗。
5.第一遍请大家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感受,诗中的画,画中的诗。
6.第二遍如果你能勇敢一些,就跟着唱一唱。
7.第三遍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五、让学生扮成顾况对白居易的诗作出评价。
你们学完了古诗,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你是当年的名士顾况,读完了这首古诗,会怎么评价这首古诗呢?
六、介绍白居易
白居易后来果然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重要
贡献,留下了《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千古流传的名篇,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些白居易的古诗,读一读。
板书:
草又生命力顽强
赋得古原草送别
别又不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