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病因、血气分析与处理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59
呼吸衰竭一、概念: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继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确诊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02)<60mmHg,伴或不伴C02分压(PaC0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致低氧因素,即可诊断。
二、分类(一)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I型呼衰:为缺氧性呼吸衰竭,Pa02低于60mmHg,PaC02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障碍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
II型呼衰:为高碳酸性呼吸衰竭,Pa02低于60mmHg,PaC02高于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主要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二)按发病急缓分类1、急性呼衰:发生迅速,病情危重,需要及时抢救。
2、慢性呼衰:最常见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呼吸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而来。
第一节急性呼吸衰竭一、病因(一)呼吸系统疾病:肺通气或(和)换气障碍,如严重呼吸系统感染、急性呼吸道阻塞性病变、重度或危重哮喘、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水肿、肺血管疾病、胸廓外伤或手术损伤、自发性气胸和急剧增加的胸腔积液等。
(二)呼吸中枢抑制:急性颅内感染、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梗死)等。
(三)神经-肌肉传导系统受损:通气不足,如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中毒及颈椎外伤等。
二、临床表现:主要是低氧血症所致的呼吸困难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一)呼吸困难:是出现最早的症状,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及幅度的改变。
(二)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当动脉血氧饱和度<90%时可出现。
(三)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
(四)循环系统表现: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亦可引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搏停止。
呼吸衰竭的处理原则
呼吸衰竭的处理原则:
呼吸衰竭是指病人因肺部疾病而导致的一种状态,它会引起病人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并引起呼吸性酸中毒,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当发现病人出现呼吸衰竭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以下是呼吸衰竭的处理原则:
一、诊断明确:首先要明确病人的病情,如血气分析、胸部X光等,以便明确病人的病情,以便有针对性地治疗。
二、积极预防感染:由于呼吸衰竭患者肺部炎症往往加重,所以应尽快开展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如吸氧、气管切开、支气管镜等,以降低内科感染的发生率。
三、积极补充水分:病人由于呼吸困难,常常发生水分损失,应立即进行补液,以补充病人的水分,保持脱水状态。
四、选择合适的支持治疗: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支持治疗,如使用呼吸机、增压等,以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改善病人的呼吸状态。
五、开展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于呼吸衰竭患者,应尽快开展有效的抗感染治疗,以消除病原体,减少炎症反应,以免加重病情。
六、精心观察:应定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及时发现变化,及时作出应对,以减轻病情,提高治愈率。
七、协调治疗:在病人的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协调各种治疗方法,使治疗更全面、有效,以期改善病人的病情。
以上就是关于呼吸衰竭的处理原则,在治疗呼吸衰竭时,应遵循这些原则,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尽快改善病人的病情,以提高治愈率,保证病人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