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超声诊断 病例分享
- 格式:pptx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9
超声检查出肝癌的报告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XXX 性别:XX 年龄:XXX
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检查结果:
1. 肝脏大小:肝脏大小正常,边缘光滑。
2. 肝内回声:右肝内见多发不规则低回声结节,最大约XXmm × XXmm。
左肝内见一不规则低回声结节,约XXmm × XXmm。
结节边界尚清晰。
此外,肝内伴有扩散病变,表现为肝内散布的不规则低回声区域。
3. 血流灌注:肿瘤血流明显增多。
4. 门静脉及肝外胆管:门静脉和肝外胆管无明显异常。
结论:
根据以上所见,考虑肝癌可能性较大。
建议进一步进行穿刺活检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备注:
1. 请注意,超声检查结果不能作为最终诊断结果,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综合分析。
2. 建议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继续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以上为检查结果,如有需要,请及时咨询主治医生进行进一步解读和咨询。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CT表现1例1. 引言1.1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CT表现1例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恶性黑色素瘤的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加。
肝是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在CT影像学中,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表现多样,主要包括肝实质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病灶呈现明显强化。
肝脏的边缘可以呈现分叶状改变,周围组织可能出现压迹征象等特征。
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医生可以确立诊断依据,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一般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对于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通过了解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识别和治疗水平,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临床资料患者为53岁女性,主诉右上腹疼痛数月。
既往无肝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
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肝肿大及压痛,未及包块,脾未及大。
血常规、肝功能、血糖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异常。
腹部CT示:肝脏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部分边缘可见卫星灶。
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考虑恶性转移性肿瘤可能。
为确诊,行肝穿刺活检术,病理学提示黑色素瘤。
综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诊断为肝多发黑色素瘤转移。
病例一致确认为肝多发黑色素瘤转移。
黑色素瘤可发生于皮肤和黏膜,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肝转移性黑色素瘤相对较少见。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被忽视。
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对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正规的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可能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预后评估需要长期随访观察,注意复查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黑色素瘤的预后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2.2 影像学表现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在CT影像学上的表现是多变且具有一定特征性。
恶性黑色素瘤多发转移1例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能发生于黏膜和其他组织。
它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癌症,早期发现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然而,即使在早期发现并进行适当治疗的情况下,它仍然可能转移到其他部位,导致病情恶化。
本文将介绍一例恶性黑色素瘤多发转移的病例。
病例描述一位50岁的女性患者于2016年在右下肢发现一颗黑色素瘤,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和黏膜无明显病变。
经理所周知的切除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恶性黑色素瘤。
随后,患者接受了放疗和化疗,并在治疗后保持了两年左右的无进展生存。
但在2018年末,患者出现了多发转移,包括右颈淋巴结、胸腹部淋巴结、肺、肝、肠系膜和右侧腹股沟。
此时,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右颈淋巴结和肠梗阻。
治疗过程对于患者的治疗过程,医生采取了综合的治疗方法。
首先,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多次手术切除肿瘤。
此外,患者还接受了多次放疗和化疗。
同时,为了缓解患者的症状,医生还通过输液的方式进行了镇痛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
但由于黑色素瘤的高度侵袭性和多发性转移,术后仍有新的转移出现。
最终,患者于2019年不幸离世。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肿瘤,可能发生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对于患者,早期发现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可以对该病进行有效的控制,但黑色素瘤仍然可能发生转移,导致病情恶化。
因此,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需要多学习相关知识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以尽可能避免病情的恶化。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CT表现1例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是指黑色素瘤细胞转移到肝脏并形成多个转移灶。
以下将介绍一例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
病例概述:一名60岁男性患者,因肝功能异常入院。
该患者10年前曾被诊断为皮肤黑色素瘤并接受手术治疗。
近一月来,他出现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肝脏肿大、质硬,无明显压痛。
实验室检查示ALT、AST、白蛋白等指标升高。
CT影像描述:肝脏CT平扫显示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与周围脏器之间的脂肪间隙消失。
肝内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
肝表面可见弥漫钙化斑点。
肝内肿块边界清晰,部分病灶边界模糊。
增强扫描显示肿瘤灶呈轻度强化,但其强化效果明显低于正常肝实质。
肿块与周围肝实质之间没有势积水征象。
胆囊壁厚度略增厚,胆囊腔内可见条状高密度影,提示胆囊结石的可能。
分析与诊断:此例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与肝癌存在较大的差异。
黑色素瘤转移灶的密度常较低,表现为低密度灶,这与肝癌的高密度灶不同。
黑色素瘤转移灶的强化效果较低,这也有助于与肝癌鉴别。
周围肝实质与转移灶之间的脂肪间隙消失,胆囊壁增厚以及胆囊内结石也可能是黑色素瘤的转移表现。
患者有黑色素瘤的既往病史,也支持了肝转移性黑色素瘤的诊断。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主要为肝内多个低密度灶,强化效果低于正常肝实质,边界可模糊。
胆囊壁增厚和结石也可见。
对于有黑色素瘤转移病史的患者,结合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对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进行定性诊断。
恶性黑色素瘤伴多发转移1例报告蒉乙文,温晓玉,王尧,徐锡晶,金清龙(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长春130021)关键词:黑色素瘤;肿瘤转移;病例报告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5256(2018)01-0177-02Multiple metastases of malignant melanoma :a case reportKUI Yiwen ,WEN Xiaoyu ,WANG Yao ,et al.(Department of Hepatology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China )Key words :melanoma ;neoplasm metastasis ;case reports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8.01.037收稿日期:2017-06-25;修回日期:2017-07-19。
作者简介:蒉乙文(1992-),男,主要从事肝胆胰疾病内科诊治研究。
通信作者:金清龙,电子信箱:jinqL2016@163.com 。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4岁,因“间断恶心、呕吐1个月余,腹胀10余天”于2016年4月24日入本院。
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病史及家族史,否认肝损伤药物服用史,否认饮酒史。
入院查体:体温36.5ħ,血压128/88mm Hg ,呼吸18次/min ,脉搏100次/min 。
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腹部平坦,剑突下、右上腹部压痛,剑突下可触及肝脏9cm ,肋下可触及肝脏5cm ,有触痛,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
右下肢可见多个黑色斑片(图1),形状不规则,略突出于皮肤表面,自述已有约30年,偶有破溃,未系统诊治。
辅助检查:肝功能:AST 81.6U /L ,ALT 58U /L ,GGT 178.5U /L ,ALP 276.3U /L ,胆碱酯酶4298U /L ,总蛋白66g /L ,Alb 32.2g /L ,TBil 77.4μmol /L ,DBil 28.6μmol /L ,IBil 48.8μmol /L 。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CT表现1例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肿瘤,常常是原发肿瘤转移至肝脏造成的。
该疾病通常表现为多发性转移病灶,病情严重且预后较差。
CT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用于对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进行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一例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以供临床参考。
病例报告:患者为一名60岁男性,主因右上腹疼痛伴黄疸就诊。
临床检查发现患者右上腹明显压痛,血液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肝脏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升高。
首先行腹部CT检查。
CT表现:1.肝脏内可见多发性肿块影,呈低密度,界限清楚,边缘光滑。
肿块大小不一,最大者直径约8cm。
部分肿块可见边缘环绕状强化。
2.肝实质呈不均匀低密度,肝组织密度减低,脾脏大小正常,密度均匀。
3.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胰腺、胆囊、胆总管大小形态正常。
4.腹腔内无大量腹水,腹腔内器官无明显异常。
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
讨论:肝多发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瘤的常见转移部位之一,患者通常伴有肝功能异常,肝脏肿瘤标志物升高等临床表现。
在CT影像学检查中,肝多发性黑色素瘤表现为肝脏内多发性肿块影,呈低密度,界限清楚。
肿块边缘可见环绕状强化,这是由于肿瘤周围血管增生所致。
肝实质呈不均匀低密度,这与肝脏受累导致的肝组织损伤有关。
在鉴别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原发性肝脏肿瘤和炎症病变,以确诊肝多发性黑色素瘤。
治疗方面,肝多发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较为困难,常采用肝切除、介入治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但由于病情一般已经比较晚期,预后较差。
对于肝多发性黑色素瘤患者,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肝多发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但危害性较大的肝脏肿瘤。
CT影像学检查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CT表现1例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源自皮肤或黏膜的黑色素细胞。
它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通常会在晚期才被发现,并且患者的生存率较低。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黑色素瘤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例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
病例: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因突然出现腹痛和乏力感到我院就诊。
患者曾在5年前被确诊为黑色素瘤并接受了手术治疗,但没有进行常规的随访观察。
入院时,患者的皮肤没有明显的异常,但腹部CT检查显示肝脏有多发肿块。
CT表现:经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肝脏内散在分布着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最大者位于右叶肝上段,直径约8.5cm。
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内部呈低密度,部分病灶呈现轻度强化。
在肝实质内还可见大量散在的低密度影,直径约1-2cm,边界模糊。
门静脉期扫描时,病灶呈现显著强化,周围肝组织呈现低密度环绕带,增强后周围呈低密度环绕带。
肝实质内见大量散在低密度影增多,且呈环绕状分布,融合现象较明显。
最大的病灶边缘毛刺状突起,局部压迹周围肝组织。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检查结果,诊断为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
讨论:肝转移性黑色素瘤通常是肿瘤晚期的表现,对其进行早期的发现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对于黑色素瘤的转移病灶的定位和评估有着重要的价值。
根据上述病例的CT表现,我们可以发现肝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密度均匀,内部呈低密度。
增强扫描后,肿块呈现明显强化,周围肝组织呈现环绕带,并且有大量散在的低密度影增多。
这些表现与肝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特征相符合。
肝内的肿块边缘毛刺状突起,部分病灶可有压迹周围肝组织,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其他肝脏病变的鉴别诊断。
针对这种情况,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
在肝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外科手术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通常患者在确诊时已经为晚期,手术治疗的机会并不多。
肝恶性淋巴瘤超声造影表现1例虞梅,倪娟,翟凌云,汪茂文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超声科,上海200237[关键词] 肝恶性淋巴瘤;超声造影;诊断(此处需要补充英文的题目、作者姓名和单位,以及英文关键词)DOI: 10.3969/j.issn.1007-3969.2015.07.0XX中图分类号:R735.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3639(2015)07-0XXX-0X基金项目:上海市徐汇区医学科研项目(SHXH201217)。
通信作者:虞梅E-mail:dhyyym@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0岁,于2014年9月22日因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病3级而入院。
体征:神清,近2个月来纳差、体重略减轻,偶有恶心感,近2周感觉右上腹胀痛感。
曾于2014年3月20日因前列腺肥大住院治疗;无肝炎病史,肝功能正常;常规腹部超声诊断结果显示,肝胆胰脾肾未见明显异常。
本次入院9月23日,常规腹部超声诊断结果显示,肝内数个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最大范围回声区为98 mm×87 mm(图1)。
病灶区彩色血流信号稀疏,但肝内管道走向未见改变。
肝超声造影: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 2.0 mL,肝内低回声区于动脉期16 s开始与正常肝组织同步增强,整个造影期均呈不均匀增强(图2)。
2014年9月29日行增强CT诊断,结果显示,肝脏多发乏血供结节影伴左右叶大片状低密度影,考虑为MT伴部分梗塞可能(图3)。
9月23日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甲胎蛋白(AFP)为3.0 ng/L(0.89~8.78 ng/L),糖类抗原CA50为1 042.56(0~25 U/mL),CA19-9为2 567.00 U/mL (0~39 U/mL),白细胞为7.31×109/L (3.97×109~9.15×109/L)[中性粒细胞占81.5%(50%~70%),淋巴细胞占9.3%(20%~40%),淋巴细胞绝对值为0.689/L(0.8×109~4×109/L)],血小板计数为106×109/L (85×109~303×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11.5 fL (6.5~12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