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一篇
- 格式:ppt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2
《孙子兵法》原文及译文诸子界 2022-11-24 00:55 发表于广东《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十三篇约6000字。
注:后附《三十六计》完整版始计第一【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⑤、寒暑、时制⑥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⑦、官道⑧、主用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⑩,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⑪,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⑫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⑬而骄之,佚⑭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⑮胜者,得算多⑯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⑰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解:①兵:本义为兵械,后逐渐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
文中作军队解释。
②经之以五事:经,织布的纵线。
古人认为,织布以经线为主,经正而后纬成。
这里引申为纲领、原则。
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项是军事必须遵守的常规。
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比较。
计,筹码。
索,考究。
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
④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⑤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⑥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曲制:曲是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曲制是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
⑧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
⑨主用: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主,主持、掌管。
用,物资费用。
⑩将听吾计:将,一作“将领”解,全句意思是“将领听从我的计谋”;一作“如果”解,作助动词使用,是孙子激吴王重用自己的语气,全句意思是“吴王如果听从我的谋略”。
《孙子兵法》的全局内容概览《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作”是“制造”“兴起”之意。
“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此三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此五是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第一篇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死之道,不可不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进行战争必须考察的五方面:1、进行战争是否正义,是否得民心;2、天时,气候对战争的胜负很重要;3、地利,地形的远近、险夷、宽窄等;4、将领,将领的智谋、诚信、仁爱、勇敢、严明,要懂得知人善用;5、法规,军队的编制、官吏、军需的管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第二篇作战篇用兵只听说稳扎稳打地速战,没看过投机取巧长久的。
战争的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从未有过。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饷军需不用运输三回。
就地取食,以战养战。
军队后勤保养供给都是用兵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兵贵胜,不贵久,知兵之将,知战机,统兵如臂使指。
第三篇谋攻篇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
(毁灭别人的国家不需要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定要以全胜的计谋争胜天下,这样才不致我方军队受挫而取得完全的胜利)军事谋略,亦是政治和外交谋略。
要征服敌国,可用军事手段,但却不是最佳手段,而不通过战争使敌方屈服才是最高手段。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避之。
国君不利于军队的三种情况:1、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时却硬叫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却硬叫它后退,束缚军队战斗力;2、不懂得军队内部事情而干预军事行政事项;3、不懂得军事权变而干预军队指挥作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第四篇军情篇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國防計畫)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兵法 第二篇 作戰篇(動員計畫)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ㄔˊ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ㄖㄨㄟˋ、屈力,殫ㄉㄢˋ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性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ㄐㄧㄝˊ,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ㄓㄡˋ矢ㄕˇ弩ㄋㄨˇ,戟ㄐㄧˇ楯ㄕㄨㄣˇ蔽ㄅㄧˋ櫓ㄌㄨˇ,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ㄐㄧ)稈一石,當吾廿石。
孙子兵法13篇原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共分为十三篇。
下面将对这十三篇的原文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篇:计篇。
这篇主要讲述了作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军队的编组、兵员的选拔、军事情报的获取等。
关键词:谋略、计策、决策。
第二篇:作战篇。
这篇探讨了如何应对敌方的各种战术行动,包括包围、避敌锐气、对敌弱点的攻击等。
关键词:战术、行动、指挥。
第三篇:谋攻篇。
这篇讲述了如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
主要内容包括了攻城策略、埋伏、奇袭等。
关键词:进攻、谋略、计谋。
第四篇:军形篇。
这篇主要介绍了军队的布阵,包括横队、纵队、斜队等不同的阵形,以及兵种的搭配。
关键词:布阵、队形、兵种。
第五篇:兵势篇。
这篇讲述了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找出优势和劣势,并制定相应的作战策略。
关键词:实力对比、优势劣势、战略。
第六篇:虚实篇。
这篇强调了战争中的虚实之分,利用虚假的手段引诱敌人,创造应战的时机。
关键词:虚实、欺敌、反击。
第七篇:军争篇。
这篇阐述了战争中的攻守之道,重点讲述了如何在防守时保持坚守,以及攻击时的迅速攻破敌方。
关键词:攻守、坚守、攻破。
第八篇:九变篇。
这篇强调了在战争中的灵活变通,适时调整计划和策略,并采取变化多端的方式来控制战局。
关键词:灵活、变通、控制战局。
第九篇:行军篇。
这篇讲述了军队在行军中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保持纪律、合理安排休息和补给等。
关键词:行军、纪律、休息。
第十篇:地形篇。
这篇强调了地形对战争的影响,讲述了如何根据地形条件来制定作战计划,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关键词:地形、作战计划、地理优势。
第十一篇:九地篇。
这篇详细介绍了九种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包括平原、山地、水域等不同地方的作战特点和策略。
关键词:地理环境、作战特点、战略。
第十二篇:火攻篇。
这篇讲述了火攻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在战争中运用火攻来破坏敌军阵容和士气。
关键词:火攻、原理、应用。
第十三篇:用间篇。
这篇论述了间谍和情报工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包括招募间谍、收集情报、破坏敌方间谍等方面的内容。
《孙⼦兵法》第⼀篇《始计》的主要原则此⽂章已于 22:10:53 2018/6/30 发布到可以量化研究《孙⼦兵法》第⼀篇《始计》的主要原则《始计》篇是《孙⼦兵法》的第⼀篇,分为四章,第⼀章讲军事重要,战争与和平时都需要仔细省察。
第⼆章讲五事七计知胜负。
第三章讲诡诈12法,诡道的原则是:通过诡诈影响敌⼈决策,为敌⼈创造弱点,然后攻击这个弱点。
第四章讲先计后战。
计算胜者可以战,计算不胜则推迟决战,直到有把握时再决战(如图1所⽰)。
图1《始计》篇主要原则第⼀章:军事重要,战争与和平时都需要仔细省察。
孙⼦⽈: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说:军事是国家的⼤事,关系到军民的⽣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仔细省察的。
军事活动不仅在战争是国家的⼤事,关乎国家的存亡,在和平时期也是国家的⼤事,也会关乎国家的存亡。
苏联就是在和平时期因为军事⽽解体的(如图2所⽰)。
图2战争与和平时均应重视军事《战争论》中对战争的定义为:战争是迫使敌⼈服从我们意志的⼀种暴⼒⾏为。
战争的⽬的是通过媾和⽽获得利益。
《战争论》中论述了战争⾦字塔,分为战⽃、战术和战略三层,下层⽬标是达到上层⽬标的⼿段。
战⽃的⽬标是使敌⼈⽆⼒抵抗,战⽃的⼿段是消灭敌⼈;战术的⽬标是获得胜利,战术的⼿段是使⽤军队;战略的⽬标是媾和,战略的⼿段是战术胜利。
因为战⽃的⼿段是消灭敌⼈,就关系到军民的⽣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战争是国家的⼤事,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如图3所⽰)。
图3《战争论》的战争⾦字塔在和平时期,军事活动表现为国防,国防的主要⽬的是保障国家安全,国防需要⾦钱投⼊,那么投⼊多少合适呢?极限推理逻辑:将条件推到极限,验证得到的结果,然后再得到通⽤的结论。
这⾥介绍⼀个极限推理逻辑,对于验证逻辑思维很有作⽤,我将列举⼏个极限推理逻辑在物理学、军事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应⽤。
国防预算⼀般都是按照GDP的占⽐进⾏衡量的。
按照逻辑,如果国防的投⼊是0,就是对国防没有任何投⼊,那么就会导致没有国防。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第一篇计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在这篇文章中,孙子强调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胜利,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孙子认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因此,在进行战争时,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不能被个人的情感所左右。
孙子也指出了战争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兵力和物资支持;二是要有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指导。
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孙子强调了战争中的情报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战争中,了解敌情、掌握先机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必须加强对敌方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孙子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强调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重要性。
第三,孙子注重战争中的谋略和策略。
他认为,在战争中,不仅要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还要有巧妙的谋略和策略来指导战斗。
例如,在攻城战中,可以采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在防守战中,可以采取“据险固守”的策略。
这些谋略和策略不仅可以提高战斗的效果,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孙子强调了军队的训练和管理。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军队必须具备高度的纪律性和战斗力。
因此,在平时要加强军队的训练和管理,确保每个士兵都能够熟练掌握自己的技能和武器使用。
还要注重士兵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忠诚度。
孙子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观点。
他认为,在战争中不能只依靠武力和硬实力取胜,还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迷惑敌人、打击敌人的士气。
例如,可以采用间谍活动、谣言传播等手段来干扰敌人的指挥系统;也可以采用假象伪装等手段来迷惑敌人的视线。
这些手段虽然有些不光彩,但却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主要讲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军事家对战争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孙子兵法第一篇一、背景介绍《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经典之一,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是一部古代兵法著作。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家必读之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兵法著作之一。
全书共分为十三篇,每篇篇名多为兵法要务之名。
本文将对《孙子兵法》第一篇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二、《孙子兵法第一篇》概述《孙子兵法第一篇》名为“计篇”,是《孙子兵法》中的开篇之作。
全篇共分为六章,主要讲述了军事中的“计”或“策略”在作战中的重要性,以及战争中应该如何合理运用计谋以取得胜利。
以下将对每一章进行逐一解读。
1. 道在第一章《道》中,孙子论述了作战的重要性和战争的目标。
他强调指出,不仅仅要守卫国家的安全,还要达到最为理想的胜利。
为了达到胜利的目标,孙子认为,军队需要具备道义观念的指导,具备正确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计谋。
2. 作战认识第二章《作战认识》中,孙子介绍了作战中所需的基本认识。
他了解到,只有对敌情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军事行动。
因此,指挥官必须明确了解自己的兵力,敌人的实力以及战争的环境背景等。
只有基于准确的认识,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作战计划。
3. 攻在第三章《攻》中,孙子详细讲述了攻的策略和方法。
他认为,在战争中应该善于攻打敌人的要害部位,从而迅速击溃敌军,达到全面胜利的目标。
孙子提倡灵活运用兵力和战术,采取意想不到的措施,以取得攻击的优势。
4. 用间第四章《用间》阐述了如何善于运用间谍和间谍活动来获取敌人情报。
孙子认为,了解敌人的情报对制定战略和战术决策至关重要。
他强调在使用间谍时要小心谨慎,以免被对手识破。
5. 这军《这军》是第五章的名称。
孙子在这一章中强调了士兵的重要性,以及指挥官如何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军队。
他提倡要善于培养和训练士兵,使其在战场上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集中的士气。
6. 合纵第六章《合纵》探讨了如何与盟友合作以及在战场上灵活应对敌人的行动。
孙子认为,只有与盟友建立牢固的联盟,并在合适的时机采取灵活的战术,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第一篇的主要内容围绕“计”,也就是“筹划”这个话题,哎,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严肃?其实,孙子说的那些话就像是在告诉我们,打仗就像下棋,想要赢,得先琢磨清楚局势,先看看周围的环境,自己能干啥,敌人又有多强。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里面究竟有些什么精髓。
首先,孙子强调了“道”,这就是在说,打仗不是光靠勇气,更得有目标和理想。
就像咱们生活中,如果不清楚自己想干啥,那就容易迷失方向。
接着是“天”,这就是说要看天气、季节等因素,打个比方,你在夏天穿羽绒服,那可真是把自己搞得很尴尬。
再往下就是“地”,这就涉及到地形、地势的问题。
地形复杂,打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
你想想,打仗的时候,能借助地势的优势,简直就像是打游戏时找到了隐秘通道,轻松不少。
再来就是“将”,说的是指挥者的能力。
将军就像是团队中的领导者,他的决策直接影响战局。
一个好的将军,不仅要有智慧,还得会用人,懂得怎样激励士兵,毕竟,士气高昂的时候,士兵们干劲十足,简直就像打了鸡血。
接下来就是“法”,这个是说军队的纪律和规矩,得有章可循,打仗可不是随便闹的,要不然一盘散沙,根本打不成。
在讲究“计”的时候,孙子还提到,信息非常重要,敌人的动向、自己军队的状态,都得摸清楚。
有点像是玩侦探游戏,得时刻保持警觉,确保不会被敌人给忽悠了。
总之,做事之前都得深思熟虑,打仗当然也不例外,这里还有个成语——“未雨绸缪”,真是贴切。
另外,孙子特别强调了“胜”的重要性。
你打仗不是为了打个痛快,而是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尽量避免无谓的冲突,选对时机和战场,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就像咱们在生活中,做事情也得懂得取舍,有时候忍一忍,反而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孙子这番话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给我们上了堂生动的战略课。
然后,孙子还提到了“虚实”,这个说的是敌人虚弱的时候要攻击,强的时候就得退避三舍。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道理,就是时刻关注对方的变化,抓住机会,像抓住了一个闪亮的机会,才能一举拿下。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军事典籍,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将领和军事家,他在长时间的军事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关于战争和军事策略的经验,并将其整理成一部系统的书籍,即孙子兵法。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孙子兵法全文和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孙子兵法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篇: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认为,战争是重大的国家事件,涉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认真对待,不能轻视。
故经之以五事,根之以计,而索其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认为,要想在战争中取胜,必须对敌我双方都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预见到敌方的动向,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策略,才能在百战中始终不败。
如果只知道自己的情况而不了解敌人,或者同时对敌我都毫不了解,那么每一次战斗都将面临很大的风险。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战力,不出奇者,远攻近取者,必败。
孙子认为,战争要取胜,就必须善于出奇制胜,想到敌人意想不到的战略和技巧。
只要掌握了这种出奇制胜的艺术,就能够在战争中发挥无穷的战斗力。
反之,如果没有出奇制胜的能力,仅仅依靠攻击的距离近远规划战略,那么必定会遭到失败的结局。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孙子认为,治理大众和治理小众是一样的,只是要分数而已;与大众作战和与小众作战也是一样的,只是要根据形势和名义来安排战略。
三军之所求,各得所欲者胜。
战争中,三军所要的就是达成各自的目标,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能够取得胜利。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到则同日而食于一城下,此谓远地;同归而食,此谓密地。
孙子认为,只要清楚了解战争的地点和日期,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即使距离很远也能够决定战局。
如果距离近,就可以利用情报信息,在同一天攻击敌方,这是为“密地”。
【始计篇】一、原文: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第一篇】始计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第二篇】作战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著作,作者孙武(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6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战争和军事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有十三篇,每篇都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战争策略和战术技巧。
下面是《孙子兵法》第一篇的原文及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的重要领域,不可不慎重地加以研究。
解读:这一段开篇的话语探讨了战争的重要性,将战争提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认为对于战争,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文:因此,以五个要素作为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用计算来测试这些要素,以确定战争的形势: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
解读:孙子强调战争的决胜因素有五个方面,即道、天、地、将和法。
这五个要素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与阳,寒与暑,时与治也;地者,远与近,险与易,广与狭,死与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于敌而不同,可取而用也。
译文: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保持一致,可以与之同生共死,而不受任何威胁;天,是指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时机和治理;地,是指远近、险易、广窄的地势,关乎生死;将,是指智慧、诚信、仁爱、勇气和严厉这些个人品质;法,是指根据敌情变化,灵活掌握战术,可借鉴运用。
解读:孙子提出了五个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这五个要素分别是统治者与人民的一致,天时地势,将领的智能和德才,以及灵活运用法则。
这些要素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对《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篇主要提到了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决胜因素有道、天、地、将和法这五个方面。
中国现存最早兵书《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完整版)建议收藏《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一、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孙子兵法----白话文版孙子兵法·始计第一[提要]本篇为《孙子》首篇,纲领全文。
其核心是两点:一是“庙算”,军事上的战略运筹,对未来胜负条件的基本估计。
一是“诡道十二法”,实际战场态势中的指挥原则。
“诡道”十二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示形”以机诈取胜;一类是“权变”,各种情况下的不同作战原则。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士兵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所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我双方的七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
所谓“天”,是指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寒冷炎热气象的变化,必须因时制宜,以顺天时。
所谓“地”、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所谓“法”,是指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等制度规定。
以上五个方面,将帅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
因此,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核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就是说: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得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核查对比,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负了。
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
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所以,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用某人而装作不用他,要在近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在远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近处行动,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他,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他,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加倍防备他,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他,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疲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