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1年随访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作者:万英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对使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进行探讨。
方法对在我院使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40例(49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利用HSS膝关节评分评价实际疗效。
结果患者手术治疗前后HSS得分分别为(48.59±3.21)分、(83.47±3.04)分,评分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膝关节骨关节炎一般是由于长期的膝关节软组织劳损、骨密度下降或者外部损伤所致,该病以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我国老年人占人口比重较大,而在众多的老年人中有接近五成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骨关节炎[1]。
该病早期的治疗以非手术的治疗方式最为多见,但病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非手术治疗效果并不乐观,这时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最受患者及家属欢迎的手术方式,目前该术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如能做到谨慎手术和科学实施术后护理,收到较好手术效果的几率较高。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参与本组研究的患者共40例(49膝),其中有9例为同时期双膝置换,其余31例为单膝置换,左膝21例,右膝28例。
患者性别比例:男15例(19膝),女25例(30膝);年龄分布:患者均在59岁以上,最大82岁,平均年龄72.8岁;患病时长:最长29年,最短2年,平均病程12.5年。
39例存在膝关节畸形(膝外翻畸形18例,膝内翻畸形21例),全部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屈曲障碍,屈曲度在90°以下者12例。
X线检查均见患膝关节间隙变窄。
1.2治疗及护理办法1.2.1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知识普及,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前做好抗凝、抗感染药物的准备。
手术要根据患者下肢力线判断内、外侧胫骨平台截骨数量和股骨外翻度数,结合实际情况对患者施全麻或连续硬膜外局麻,进行常规消毒后于患膝关节正前中位行纵向切口,开口后通过正确途径进入关节内侧,在充分观察了解患处病变的情况下对髌上囊、髌下脂肪垫、半月板和交叉韧带进行清理。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观察与预防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并发症观察与预防。
方法对24例34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应用药物、功能锻炼等方法积极预防并发症。
结果经4月~3年的随访,据美国1989年膝关节外科学的评分标准,均达到80分以上,无1例并发症发生。
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是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并发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主要适用于因严重膝关节炎而引起疼痛的患者,此类患者可能伴有膝关节的畸形、不稳以及日常生活活动的严重障碍等,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1]。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解除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纠正膝关节畸形,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虽然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膝关节疾病患者的痛苦,但其术后并发症也逐渐显现,并成为医护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对于如何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医疗界已经展开大量研究。
现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预防作一综述。
我院自 2005年至2013年共开展了24例 34膝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性 1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8.6岁(50岁~78岁),均为晚期骨性关节炎。
其中双膝15例,单膝9例,均合并内翻畸形,伴屈曲畸形10例,合并高血压病史 13 例,合并糖尿病史7例,均行Ⅰ期置换。
患者均存在严重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
膝关节负重位 X线显示:严重退行性改变,内侧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
符合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适应证。
1.2 治疗方法术前对病人进行评估,调整病人一般情况,要求病人戒烟,停止服用激素术前合理的肌力训练等。
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满意后,采用膝关节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外翻脱位髌骨,松解髌股韧带,截骨后确认伸屈间隙平衡,安放假体,置管引流,关闭切口。
术后给于相应处理,(1)患肢穿抗血栓压力袜,应用低分子肝素钠7d~10d,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2)应用抗生素7日预防感染,使用奥美拉唑3d预防应激性溃疡,使用消炎痛栓止痛;(3)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第 3 天开始用CPM 机功能锻炼,第4天下地扶习步器活动;(4)术后14d~16d拆线;(5)出院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90℃~120℃,院外继续功能锻炼,定期复查。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临床探析作者:郑直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重症膝关节疾病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重症膝关节疾病;临床疗效膝关节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改变是膝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也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本文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重症膝关节疾病患者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60-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8.4)岁,其中创伤性关节炎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严重骨性关节炎12例;21例患者合并患肢内翻畸形,9例患者合并患肢外翻畸形。
1.2 临床诊断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重症膝关节疾病;②X线检查发现膝关节严重退行性改变,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膝关节有骨赘形成,髌骨出现增生,并且合并内外翻屈曲畸形;③所有患者关节疼痛加剧,行走出现困难,经过保守治疗无效;④排除严重感染、膝关节僵直等患者。
1.3 手术方式所有患者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选取膝前正中纵切口,从髌骨内侧进入关节,对髌骨上囊、半月板、前交叉韧带等进行切除,解除软组织和关节囊痉挛,完全凿除骨赘;对伴有膝关节畸形的患者彻底放松韧带,缓解粘连,矫正下肢力线,并对畸形部位复位;对于股骨关节面的切除通过髓内定位系统,将患肢外翻5°-7°,外旋3°,截骨厚度8-10mm,进行试模调试,将下肢力线、软组织、膝关节屈伸等恢复到正常,通过电刀将切口进行灼烧,在关节面上钻孔7-8个,植入相应大小的假肢,并通过骨水泥固定;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负压引流,在骨痂形成后进行康复训练,定期检查膝关节的恢复情况。
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随访管理一、随访目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不同于一般的内植物手术,人工关节植入人体后行使关节运动和负重等功能,人工关节的材料、设计、病人的职业和使用习惯、医生的手术技巧等都影响其长期疗效。
良好的随访可以让医生追踪监测病人术后关节的功能状态,促进病人快速康复,早日恢复到术前的生活状态,以及及时发现病人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为病人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由这些问题引发更复杂和更昂贵的治疗结局。
此外,良好的随访机制为临床医生搜集病人术后相关资料也提供了便利。
二、随访时间设定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出院当天、出院后第3、7、10天由专人对病人进行电话随访;门诊随访时间一般为术后3周、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满一年以后每年门诊随访一次。
前3个月的随访主要为病人提供术后早期手术侧关节的功能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指导,并指导病人按需服用镇痛、辅助睡眠的相关药物,3个月以后的随访则是为了进一步的功能康复、指导病人逐步恢复社交和工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及早发现与预防。
具体随访时间应根据病人术后康复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
其中术后3周左右及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是三个最为重要的随访节点。
术后3周左右时的随访要重点病人的疼痛、睡眠关节功能和伤口愈合情况,如病人主诉有疼痛或睡眠障碍需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继续使用镇痛药物或辅助睡眠药物;病人伤口愈合良好予以拆除缝线。
若术后3周随访时病人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可酌情跳过术后6周的门诊随访,改为电话或邮件随访;若术后3周时的随访病人康复锻炼进展受阻,则需病人每周门诊随访一次,由门诊医生督促病人锻炼并检验锻炼效果。
术后3个月内是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功能锻炼的黄金时期,术后3个月的随访以检验病人关节功能为主,同时可借助Harris评分或HSS评分等关节量表初步评估病人康复效果,并根据具体情况指导病人穿鞋袜、洗脚、下蹲等日常动作,并指导病人逐步由康复过度至正常的社交和工作。
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观察目的:探讨与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
方法:我院采用在本院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的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70例的病案资料,依据膝关节hss评分[1]对手术前后的膝关节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术后6例患者膝出现切口液化,进行清创、引流治疗痊愈,未见其它并发症出现。
医治前膝关节HSS评分33.42±5.25分,医治后为89.65±5.05 分,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接受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
结论:人工膝置换术对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非常好,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基本可以行走和上下楼梯,可以很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我国的人口正逐步进入老龄化,随着中老年人的增多,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生率也直线上升,逐渐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有许多的患者是因为之前不重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或者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死亡,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多发病,患者通常表现出的症状有为逐渐发展的关节疼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
严重者甚至出现膝关节的内侧严重变形,导致畸形。
目前,人工膝关节置换疗法是普遍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院近几年也采取此疗法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现抽取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探讨分析,报告如下:标签:退行性骨关节病;人工关节置换;临床观察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的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年龄在49~71岁,平均年龄在60岁,除了12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膝内翻畸形之外,剩下的都是重度骨性关节炎。
这些患者术前都没有显著的外伤史,而且以前都没有做过此术。
1.2治疗方法手术前要给患者口服赛来西布等无痛治疗,30分钟前经脉滴注抗生素,手术时先给患者进行麻醉,等麻醉后摆好患者体位,呈屈膝状态,再铺上消毒巾,止血带充气,压力为300mm H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疗效观察作者:李光淳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27期李光淳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 目的了解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疗效观察。
方法对我院2013年1~6月收治的90例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给予支持及对症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60个月,平均21.5个月,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5.6%,对照组的优良率为35.6%,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可以独立站立行走、上下楼梯或者独立完成坐起动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广为推广。
[关键词] 膝关节骨关节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疗效[中图分类号] R6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139-02膝关节骨性病是指由于膝关节软骨变性、骨质增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疾患[1],临床上以中老年发病最常见,也可发生青年人,女性发病率要高于男性,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达90%[2],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主要表现是关节疼痛和活动不灵活。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3]是在近代人工髋关节成功应用于患者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新技术,它可以有效地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稳定,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6月收治的90例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1.4±3.9)岁;病程1.5~29年,平均病程(14.3±4.1)年;单侧42例,双侧3例;左膝关节25例,右膝关节20例;风湿性关节炎13例,骨性关节炎27例,Charcot关节炎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屈曲内翻畸形的软组织平衡李宝军;邓展生;朱峥嵘;吴克;柴志勇;吴向阳;刘志远【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21)17【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6月20例22膝骨性关节炎和3例4膝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的资料,对术前畸形、术中的软组织平衡和术后功能恢复问题进行讨论.男7例8膝,女16例18膝;年龄55~83岁,平均67.8岁.术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7°~50°,平均(13.6±2.2)°;以正常股胫角外翻6°为标准,术前膝内翻角度为8°~23°,平均(12.5±1.9)°.术前膝关节HSS(hospital of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为30~66分,平均(39.0±2.8)分.结果术中23膝关节完全伸直,3膝残留5°屈曲挛缩;术中并发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髌韧带部分撕裂1例.术后23膝股胫角外翻角度3.5°~7.4°,3例残留股胫角内翻角2°~5°,术后平均膝内翻角度(1.7±0.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1例切口脂肪液化,均无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18个月,23膝关节完全伸直,3膝残留5°~10°屈曲挛缩,术后平均膝屈曲(0.9±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为73~92分,平均(85.0±2.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组织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的重要步骤和手段,合理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是膝关节功能得以恢复和畸形得以矫正的重要保障.【总页数】6页(P2038-2042,2046)【作者】李宝军;邓展生;朱峥嵘;吴克;柴志勇;吴向阳;刘志远【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湖南长沙410007;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湖南长沙410008;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湖南长沙410007;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湖南长沙410007;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湖南长沙410007;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相关文献】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屈曲内翻畸形320例 [J], 张景祥;李金松2.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屈曲内翻畸形疗效观察 [J], 严贤科;洪潇;唐本森3.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中的软组织平衡 [J], 马健4.软组织平衡在膝屈曲内翻畸形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J], 陈成亮;宋树春;邹士平;魏瑄5.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软组织平衡 [J], 喻长纯;王战朝;尚延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讨论摘要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效果。
方法对32例38膝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
结果根据美国HSS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3.75%,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
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切实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及对关节内外翻及屈曲畸形的矫正和胫骨假体的正确放置以减少胫骨假体的松动,同时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努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全膝关节置换术(TKR)为严重膝骨关节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院自2000年4月~2007年12月行TKR 32例38膝讨论1 TKR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严重的膝关节疼痛、不稳、畸形、日常生活活动严重障碍,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老年患者[1];各种无菌性膝关节炎,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膝骨性关节炎,少数创伤性关节炎等;胫骨高位截骨术失败后的骨性关节炎;原发性或继发性的骨软骨坏死性疾病。
禁忌证:膝关节周围肌肉瘫痪;膝关节已长期融合于功能位,无疼痛和畸形等症状。
相对禁忌证包括年纪轻、术后活动很多、肥胖、手术耐受力差者及有较严重的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患者与膝关节结核治愈者。
3.2 影响TKR疗效的因素①下肢解剖力线:恢复下肢正常的解剖力线是TKR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进行任何一种类型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时,必须保持或重建正常下肢力线,以使假体固定界面,应力分布均匀,并恢复膝关节韧带作用力的生理性平衡。
术前常规摄X线膝关节正、侧位片,对关节的内、外翻角度进行仔细测量,为术中的截骨提供依据。
安装假体时注意轴线与旋转中心的一致性以及髌骨运动轨迹,防止关节屈伸时发生脱位。
②膝关节内外翻的处理:膝内翻是膝骨关节病晚期的主要表现之一,本组病例中内翻患者为27例,占84.38%,术前内翻角度平均为9.5°(4°~23°),其中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屈曲挛缩及半脱位。
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出院护理随访记录表
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
出院日期:联系电话:家庭住址:
随访日期
随访方式电话入户电话入户电话入户电话入户
随访内容疼
痛
情
况
1无痛
2疼痛能忍受,无
需服药
3疼痛不能忍受,服
用止痛药
关
节
肿
胀
情
况
1关节无肿胀
2关节活动后肿胀
3持续肿胀
关
节
活
动
度
膝关节置换标准:
1屈膝90—100度
2伸直0度
髋关节置换标准:
1屈髋小于90度
2髋外展15-30度肌
力
训
练
情
况
1踝泵运动
2直腿抬高训练
3股四头肌肌力训
练
注:10次一组,视
身体情况每天练习
20组以上
平
地
行
走
1不能行走
2扶助行器行走
3独立负重行走
上
下
楼
梯
1、不能上下楼
2、需人帮助能上
下楼
3、能独立上下楼
1、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护理随访时间为(1)出院后两周(2)出院后1个月(3)出院后3 个月(4)出院后半年。
特殊患者根据情况而定。
2、随访护士为患者住院期间的负责护士。
3、随访时,认真倾听,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并详细记录。
全膝关节随访内容(一)
全膝关节随访内容
1. 随访目的
•评估患者手术后康复情况
•监测术后并发症
•提供相关康复和保健建议
2. 随访时间
•随访第1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36周、第48周、第60周、第72周、第84周、第96周、第108周、第120周
3. 随访内容
体格检查
•检查膝关节活动度
•观察膝关节肿胀程度
•评估膝关节稳定性及畸形
X光检查
•检查关节间隙宽度
•观察骨缺损或异常增生
功能评估
•使用评分表评估疼痛程度
•评估患者步态及活动能力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并发症监测
•观察术后感染情况
•检测人工关节松动或脱位
•检查人工关节磨损情况
康复建议
•提供物理治疗方案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
4. 随访记录
•将随访结果记录在电子病历系统中
•包括患者相关信息、随访日期、检查结果、医师建议等内容•随访记录要便于查询和参考
以上是针对全膝关节随访内容的一些相关信息,通过定期随访和综合评估,可以有效监测患者康复情况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随访记录的准确和详尽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及制定后续康复计划至关重要。
全膝关节置换修复膝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随访评价李广伟;王红军;孙晓智;陈林斌;高宇亮;白忠旭;程新胜【摘要】背景:膝关节内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目前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
n<br>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的1年以上随访结果。
n<br> 方法: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1例(35膝)膝内翻畸形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以恢复膝关节正常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拍X射线片测量胫股角,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 和Mc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
n<br>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6个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
胫股角由置换前平均内翻17.69°(5°-30°)纠正至置换后的5.66°(2°-8°),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4.29°(60°-95°)提高到置换后119.46°(105°-130°);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6.60分(14-42分)提高到置换后89.03分(82-95分),优28膝,良7膝;WOMAC评分由42.83分(28-54分)提高到置换后90.17分(85-95分)。
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所有病例置换后胫股角、膝关节活动度、HSS及WOMAC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 <0.01)。
置换后X射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髌骨骨折。
提示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以上随访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明显改善,修复效果满意。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1年随访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远期疗效。
方法30例37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内翻角度。
结果术后1年的HSS评分为(79.22±6.69)分,明显高于术前(50.26±8.63)分,内翻角度为(1.19±1.59)°,明显低于术前(12.06±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矫正膝关节内翻畸形,提高膝关节活动功能。
关键词膝关节内翻畸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
对于屈曲内翻畸形晚期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常见的合并症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式,可有效改善关节畸形症状,提高关节膝关节稳定性。
本文研究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远期疗效,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0例37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作为对象,男9例11膝,女21例26膝,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9.36±
2.64)岁。
患者入院期主诉膝关节疼痛,30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症状。
原发疾病:13例类风湿关节炎,17例骨性关节炎。
患者均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治疗方法术前行X线检查,行疾病评估,若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遵医嘱取药物治疗,待基础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
辅助患者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与膝关节前正中部位取手术切口经髌骨内侧缘暴露膝关节,观察是否存在滑膜、骨赘、髌下脂肪垫等,并予以清除;对股骨行髓内定位行截骨治疗,截骨外翻角度为3~5°,内旋角度为5~7°,截除平台行髓内固定,并行远端骨切除,截骨骨面呈5°后倾状,行胫骨平台切除,并行试调,尽量恢复软骨组织平衡、肌力线以及屈伸角度等,取合适假体置入并清理残余骨水泥,术后留置引流管,加压缝合手术切口。
引流管于术后24~48 h拔出,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尽早辅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
1. 3 观察指标随访1年,观察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内翻角度的变化情况。
膝关节功能标准:评估内容包屈曲畸形(10分)、活动范围(18分)、疼痛(30分)、不稳定(10分)、功能(22分)、肌力(10分)6个因子,总分为0~100分,分值与膝关节功能呈正相关关系。
膝关节内翻角度标准:正常股胫角呈外翻5°,胫骨平台角90°,以此为标准将正常股胫角-5°作为膝内翻角度。
1. 4 统计学方法将文中相关数据输入至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前和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HSS评分为(79.22±6.69)分,明显高于术前(50.26±8.63)分,内翻角度为(1.19±1.59)°,明显低于术前(12.06±7.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膝关节内翻畸形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可能引发疼痛、活动功能障碍,甚至诱发残疾。
有研究表明,骨骼磨损、骨质增生导致韧带紧张、骨蹋陷等均可能诱发膝关节内翻急性发作[1]。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常用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功能。
本文30例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均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发现术后1年的HSS评分为(79.22±6.69)分明显高于术前,内翻角度为(1.19±1.59)°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作为临床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有效手段。
潘文杰等[2]指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保留完整活动度,可减少手术对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
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时,可对畸形关节进行矫正,恢复下肌力线。
膝关节内翻畸形与屈曲挛缩呈正相关关系,屈曲挛缩越明显,患者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越重。
冯灿林等[3]认为,韧带挛缩是诱发膝关节内翻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期间,能够有效纠正韧带挛缩症状,缓解膝关节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膝关节内翻的有效方式,可提高膝关节稳定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严贤科,洪潇,唐本森,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屈曲内翻畸形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5):1663-1664.
[2] 潘文杰,刑科,贺艳,等.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7):595-597.
[3] 冯灿林,黎泽森,黎霭云,等.膝关节置换在膝关节内翻畸形中的应用研究.重庆医学,2013,42(11):122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