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康师傅”创始人之魏应交的个人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20.42 KB
- 文档页数:24
名人故事:“康师傅”创始人之魏应交的个人简介名人故事:“康师傅”创始人之魏应交的个人简介在中国大陆,“康师傅”品牌大名鼎鼎,但缔造“康师傅”的魏氏四兄弟的名字却知者甚少,甚至许多人以为“康师傅”的老板姓康。
生长于台湾彰化的魏氏四兄弟,1978年接掌了父亲去世后留下的鼎新油脂厂。
转战大陆后历经二十余年的拼搏,成就了“康师傅”在中国食品业的龙头地位。
华裔NBA新秀林书豪在大洋彼岸掀起的“林疯狂”感染力着实不小,就连一向低调的顶新国际集团董事长魏应交都被他征服了。
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人称“二董”的魏应交公开表示,未来康师傅的饮料产品想要找林书豪代言,目前正与他的经纪人洽谈中。
一碗泡面成就传奇20世纪80年代,顶新在台湾岛内的发展始终不如意。
魏家兄弟于是带着1.5亿新台币到大陆试水。
从1989年到1991年的3年,他们在北京、济南、秦皇岛、通辽等地开办了4家合资企业。
先后尝试“顶好清香油”、“康莱蛋酥卷”和蓖麻油等产品,均成效甚微,还亏损了过半的本金。
四弟魏应行一次在大陆乘火车出差吃泡面的经历,却令“康师傅”方便面得以诞生,并一发不可收,成就了魏氏兄弟的食品帝国。
1991年,魏应交的四弟魏应行在火车上泡吃从台湾老家带来的方便面,香味引来众人旁观,不时有人询问哪里能买到这种方便面。
“大陆这么大,坐火车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场该有多大!”即使是后期加入康师傅的职员,也乐于绘声绘色描述当时魏应行的兴奋之情。
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大陆方便面企业虽然不少,但方便面产品两极分化明显,品质和价格适中的终端产品留有大片空白。
于是,魏氏兄弟果断地改变了在天津建饼干厂的计划改做方便面。
1992年8月21日,顶新国际在天津开发区投资800万美元建立的方便面生产线顺利投产。
“康师傅”诞生了第一碗价格适中、口味适合国人的红烧牛肉面。
魏氏兄弟决定抓住先机,树立“第一品牌”形象,在产品上市之间就在全国大肆投放广告。
随着“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的广告词一起,香飘全国的“康师傅”几乎成了国人心中方便面的代名词。
民以食为天:康师傅的中国发家史台湾亿万富翁魏应州在1950年代就读的小学现在仍在他的家乡台湾彰化永靖。
可追溯至蒋介石统治时代的学校正墙上还留有“礼、义、……耻”的训诫标语。
那时候,与中国大陆进行贸易无疑就是对所有这些“品行原则”的背叛。
街对面是一座建于1997年的纪念公园,纪念的对象是一对夫妇,他们对中国大陆信奉一种完全不同的精神。
魏德和及其妻子在拥挤的祖屋里抚养了七个小孩,祖屋里住着100名魏氏家族成员。
四个儿子都因在中国做生意而成为亿万富翁。
现在,这四个儿子正花费数百万美元重建他们的祖厝,作为大陆游客的一个旅游景点,而大陆游客目前已成为台湾旅游业增长最快的收入来源。
在两岸冷战时期的敌对关系于1980年代开始解冻之后,魏氏兄弟很快便进入中国大陆。
继1992年在天津开设第一家方便面厂之后,他们的康师傅方便面让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
如今,魏氏家族的顶益控股集团在高度自动化的大陆工厂每年生产160亿包方便面。
他们提供200多种口味,以此来吸引中国各地处于不同气候和文化的消费者。
现在,魏氏兄弟找到了一个更为利润丰厚的业务:饮料。
现年57岁的顶益集团董事长魏应州在回想他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动机时说:“是贪婪吸引我进入饮料业的。
”他此时正远离台湾的家乡,在中国东部城市天津他们最初开设的那家方便面厂附近接受采访。
天津是顶益集团以及魏氏家族拥有74%股份的投资控股公司——顶新国际集团的总部。
他的贪婪意识得到了回报:自2009年以来,顶益集团的饮料业务收入已超过了方便面业务。
这家《福布斯》亚太顶尖50强企业在2010年的总销售额增长31%,至67亿美元,净利润增长25%,达4.78亿美元。
而且看来这个增长势头将持续一段时间。
据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AC Nielsen)的统计显示,在截至今年3月份的12个月内,中国非酒精饮料市场扩大了11%,销售规模达140亿美元。
而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很可能将吞并规模较小的企业。
康师傅的案例分析班级:1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4姓名:舒大张学号:105302423案例描述:康师傅现在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但在其刚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却受到了不小的挫折。
先说一下“康师傅”来历。
康师傅的老板并不姓“康”,而是台商顶新集团董事魏应行及其兄弟。
“康师傅”是1992年顶新为进军大陆而设的品牌。
在90年代初,由于大陆人民速食食品有害健康,所以这类食品在大陆不太受欢迎。
魏应交为标榜其速食面不含防腐剂和人工色素,所以改名“康师傅”,以显示是健康食品,加上当时的目标市场是中国北方,而北方人会尊称别人为“师傅”,所以便在品牌上加上“师傅”二字。
这便是“康师傅”的名字由来。
方便面:掘到第一桶金1959年,魏家父亲魏德和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家小油坊,起名“鼎新”。
这个作坊式的小企业后由魏家的四兄弟和三姐妹继承,维持着中小企业的规模。
1989年,四兄弟中的老幺魏应行身负家人重托,从香港转道来到大陆。
他在各省之间辗转考虑,足迹几乎踏遍全家。
因为家庭企业是油坊,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在大陆开发一种食用油。
当时大陆市场几乎全是散装油,谈不上优质和品牌。
魏应行决心开发“顶好清香油”,创立“来自台湾的食用油”形象。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条广告。
当时正在大陆热播的台湾电视剧《星星知我心》女主角吴敬娴一句“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广告语深入人心。
可惜名声虽好,买卖却不好,以大多数老百姓在80年代末的消费水平,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
大家用惯了廉价的散装油,而十几块钱瓶的“清香油”质量虽好,价格却远远超过百姓的心理底线,滞销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最后甚至不得不全面回收。
后来康师傅又先后试推“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两种产品虽然广告都很出色,但同样犯下了高估市场的错误,一直未能获得理想的销售。
至1991年的三年间,魏应行已赔掉了所携来的1.5亿台币的半数以上,几乎要打道回府。
康师傅冰红茶方便面成功传奇故事作者:时间:2007-11-03来源:世界品牌实验室字号【大中小】康师傅冰红茶方便面成功传奇故事:在中国内地,康师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几乎就是“方便面”的代名词。
康师傅以60亿包的年销量被称为“中国面王”,同时也是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厂商,一年中单用于包装康师傅方便面的塑料薄膜就可以绕地球十二圈。
1996年康师傅在香港上市,2002年在香港股市增值最佳的股票中,位列前三位。
2004年上半年营业额为60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20%。
而拥有康师傅品牌的台湾顶新集团2004年年销售额已高达200亿元人民币。
康师傅所采取的战略是速度制胜。
面对一片空白的大陆市场,为了迅速占位,在中国内地塑造出“第一品牌”的形象,康师傅通过大手笔的广告策划、准确明晰的市场定位、领先一步的产品策略、精耕细作的渠道策略……在极短的时间里脱颖而出。
战略:速度制胜,抢占第一康师傅的创始人是台湾魏氏四兄弟: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
1958年,四兄弟的父亲魏德和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个小油坊,起名“鼎新”。
从小时候起,四兄弟加上三个姐姐就在油坊帮忙。
尽管非常辛苦,但油坊的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魏德和去世时,家产与负债也是基本相抵。
到1991年时,魏应行带来的1.5亿元新台币几乎全部赔光了。
就在他准备打道回府时,他又嗅到了新的商机。
当时他经常在外出差,并食用一种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
他渐渐发现,一同搭车的人们对他的方便面常常十分好奇,经常有人围观甚至询问何处可以买到。
魏应行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从此开始了翻身立业的机会。
当时大陆的方便面市场呈现两极化:一极是国内厂家生产的廉价面,几毛钱一袋,但质量很差;另一极是进口面,质量很好,但价格贵,五六元钱一碗,普通大陆人根本消费不起。
看到这种市场情况,魏应行想:如果有一种方便面物美价廉,一定很有市场。
于是决定生产这种方便面,并给准备投产的方便面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康师傅”。
康师傅创始人四兄弟五肚皮,家大业大不分家!成功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只要肯静下心来做好手边的事,不要一下子就想取得成功。
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想好现在该做什么,然后努力地去完成,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家族企业的衰落必然伴随兄弟相争,同室操戈,而关于家族企业基业常青的管理理念也并不少,顶新基团董事长魏应行最近接受了《羊城晚报》的采访,他们的做法更具实践性。
“康师傅”的创始人是台湾魏氏四兄弟———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
四兄弟性格鲜明:大哥魏应州身兼父职,撑起家业,是十足的工作狂;老二魏应交是业务员出身,擅长交际,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老三魏应充做财务出身,作风低调,很少与媒体来往;老四魏应行个性随和,能说会道,有他在的场合总是笑声不断。
魏应行分享“四点”心得:1、我们(兄弟)不管做什么工作,赚的钱要尽量交回家族基金。
4个家庭每家每月领3万元人民币生活费,十年不涨。
子女的学费全部由基金支付。
2、兄弟合作的前提是家有千口核心一人,我们很庆幸有一个好大哥。
大哥无私地领导,三兄弟紧密团结在大哥周围,这是很重要的核心价值。
兄友弟恭、天伦无价,这一信念转化成日常合作的基础。
3、分工、分业、不分家,不能让其中一个没活干,但相互分工、分行业,核心是不分家。
4、我们兄弟四个家庭来自5个肚皮,其中4个兄弟来自一个肚皮,另外4个太太来自4个肚皮,大家的意见很难统一……要经营一个共同的企业,要实现最大价值,始终有舍有得。
所以我们期望太太还是把家看好,让先生无后顾之忧。
康师傅于1996年2月在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
两大股东顶新(开曼岛)控股有限公司和三洋食品株式会社分别持有该公司33.27%及33.18%的股份。
2011年,康师傅营业收入达到78.67亿美元,但出现了6年来首次的净利润下降,饮品是公司最大的收入业务,但方便面是最大的利润业务。
案例:康师傅方便面康师傅方便面在中国大陆早已是家喻户晓,其市场占有率已近半壁江山。
近些年,康师傅又发展了茶饮料、果汁、休闲食品等产品线,开始了相关多元化经营。
康师傅的创始人是台湾魏氏四兄弟: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
1958年,四兄弟的父亲魏德和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个小油坊,起名“鼎新”。
从小时候起,四兄弟加上三个姐姐就在油坊帮忙。
尽管非常辛苦,但油坊的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魏德和去世时,魏家的家产与负债也是基本相抵。
1988年大陆向台湾开放。
一直想把父亲留下的“鼎新油坊”做大做强的魏氏四兄弟,推荐老小魏应行从香港转道到大陆考察并开发大陆市场。
他走了大半个中国。
在各省辗转奔波后,鼎新在大陆开发食用油项目“顶好清香油”,但产品滞销。
后来,又先后推出了“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仍然失败。
三年后,魏应行几乎赔光了他带来的15亿元新台币。
就在他准备打道回府之时,方便面给了他翻身的机会。
魏应行因为吃不惯火车上提供的食品,就自带了两箱台湾产的方便面。
一天,在北京至深圳的火车上,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便拿出一包方便面充饥。
这时周围的几个乘客问:“这方便面在哪儿买的?并用一种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手中的方便面。
“方便面有市场,为何不做方便面?”他脑子里灵光一闪。
回到台湾后,这个“发现”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四兄弟开始改行做起了方便面。
当时,台湾方便面市场是统一集团的天下,而鼎新企业小,默默无名,在台湾打不开市场。
他们便把眼光再次投向了大陆。
1990年,通过市场调查,他们发现,大陆约有上百家方便面生产厂,其中仅北京就有十几家,但生产的都是低档方便面。
价格在0.5元/包左右,口味单一,质量不高,包装差劲。
这些方便面销售情况大都不太好。
而在机场等处卖的进口方便面,价格在3元~5元/袋,超出了人们当时的支付能力。
经过细致的市场分析,他们发现价格在1元~2元/袋的中档方便面是一个空档,于是决定占领这个细分市场。
揭秘康师傅背后的魏氏兄弟尽管人们对康师傅耳熟能详,但对康师傅背后的老板——魏氏兄弟,却知者寥寥。
“就是这个味”,就是这个魏。
“康师傅”的创始人是台湾魏氏四兄弟: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
四兄弟的父亲魏德和1958年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个小油坊,起名“鼎新”。
1978年“鼎新”更名为“顶新”,也就是如今顶新国际集团的前身。
1978年,魏德和去世后,油坊由四兄弟接管。
由于在台湾岛内的发展始终磕磕绊绊,魏氏兄弟决定赴大陆投资。
1988年,四兄弟的老四魏应行从香港转道来到大陆。
那时他一个人也不认识,一切都不熟悉。
魏应行在各省辗转奔波,因为家族企业是油坊,他想在大陆开发食用油。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广告——“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这就是魏氏兄弟在大陆投资生产的一款精炼食用油“顶好清香油”。
但当时大陆的消费水平低,根本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魏家的买卖并不好,到1991年,魏应行带来的1.5亿元新台币(在90年代初约合3300万人民币)几乎全部赔光。
就在他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康师傅食品王国的开国功臣——方便面,以一个非常偶然的姿态从天而降。
一次出差,魏应行因为不习惯火车上的饮食,就带了台湾产的方便面在车上吃,不料香味引来众人旁观,不时有人询问哪里能买到这种方便面。
“大陆这么大,坐火车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场该有多大!”即使是后期加入康师傅的职员,也乐于绘声绘色描述当时魏应行的兴奋之情。
经过市场调查后,魏氏兄弟发现大陆已经有不少方便面企业,但是两级分化非常严重:一边是国内厂家生产的廉价面,几毛钱一袋,但质量差;另一边是进口面,质量好,但五六元一碗,这在90年代初人们可消费不起。
品质和价格适中的中端产品留有大片空白。
1992年8月,魏氏兄弟投资800万美元成立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方便面产品,他们为品牌选了一个胖厨师形象,取名康师傅,意为健康加专业。
适合国人偏重口味喜欢的“红烧”味道,1.98元一包的价格,以及全面铺开的广告攻势,红烧牛肉面迅速畅销,公司门口甚至一度出现批发商排长队进货的情景。
名人故事:“康师傅”魏应交在中国大陆,康师傅品牌大名鼎鼎,但缔造康师傅的魏氏四兄弟的名字却知者甚少,甚至许多人以为康师傅的老板姓康。
生长于台湾彰化的魏氏四兄弟,年接掌了父亲去世后留下的鼎新油脂厂。
转战大陆后历经二十余年的拼搏,成就了康师傅在中国食品业的龙头地位。
华裔新秀林书豪在大洋彼岸掀起的林疯狂感染力着实不小,就连一向低调的顶新国际集团董事长魏应交都被他征服了。
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人称二董的魏应交公开表示,未来康师傅的饮料产品想要找林书豪代言,目前正与他的经纪人洽谈中。
一碗泡面成就传奇世纪年代,顶新在台湾岛内的发展始终不如意。
魏家兄弟于是带着亿新台币到大陆试水。
从年到年的年,他们在北京、济南、秦皇岛、通辽等地开办了家合资企业。
先后尝试顶好清香油、康莱蛋酥卷和蓖麻油等产品,均成效甚微,还亏损了过半的本金。
四弟魏应行一次在大陆乘火车出差吃泡面的经历,却令康师傅方便面得以诞生,并一发不可收,成就了魏氏兄弟的食品帝国。
年,魏应交的四弟魏应行在火车上泡吃从台湾老家带来的方便面,香味引来众人旁观,不时有人询问哪里能买到这种方便面。
大陆这么大,坐火车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场该有多大!即使是后期加入康师傅的职员,也乐于绘声绘色描述当时魏应行的兴奋之情。
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大陆方便面企业虽然不少,但方便面产品两极分化明显,品质和价格适中的终端产品留有大片空白。
于是,魏氏兄弟果断地改变了在天津建饼干厂的计划改做方便面。
年月日,顶新国际在天津开发区投资万美元建立的方便面生产线顺利投产。
康师傅诞生了第一碗价格适中、口味适合国人的红烧牛肉面。
魏氏兄弟决定抓住先机,树立第一品牌形象,在产品上市之间就在全国大肆投放广告。
随着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的广告词一起,香飘全国的康师傅几乎成了国人心中方便面的代名词。
据说当时全国各地的销售商为了能早点提到货,不惜托人找关系,甚至加价提货,提货车队经常将厂区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迅速扩大产能,并掌控销售渠道,年开始,康师傅相继在广州、杭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并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区域化的产销格局。
魏应洲:另辟蹊径,演绎传奇
张华勇
【期刊名称】《中外食品》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杰出华商百业的十大领军人物。
他谛造的品牌被
瑞士信贷评选为全球最具投资潜力的2了家。
明日伟大品牌”之一,他的品牌仅
用了二十年时间。
就占据了中国大陆方便面市场的霸主地位,他的方便面品牌,在大陆几乎成为了“方便面”的代名词。
自从1992年他在天津生产出第一包方便面.截止2009年底,他的企业销售额已经突破50亿美元……他,就是这样一位
演绎传奇的人物,尽管他的传奇故事已经名播四海,誉满天下,但他却一直恪守着为人低调、不事张扬的个性:他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对外谦逊,对内严谨,传说,他从未接受过记者对他自己的任何形式的专访。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张华勇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13
【相关文献】
1.魏应洲:另辟蹊径,演绎传奇 [J], 张华勇
2.《鸿门宴传奇》:历史演绎中的传奇典范 [J], 郭鹏群
3.铁观音传承人的传奇人生——访安溪魏荫名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月德 [J], 曾秀钗;张跃良
4.访北京祥龙博瑞汽车服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魏俊强“魏工”修车的传奇人生 [J], 汪玚;王宇
5.双面魏海敏谈魏海敏在《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与《金锁记》中的演绎 [J], 王安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应州袁隆平余竹云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2年第4期魏应州“康师傅”的中国魂带着台湾人的淳朴与精明,带着三个兄弟,走出小镇外出打拚,魏应州在大陆创出了一个庞大的康师傅产业王国——这是个堪称经典的创富故事。
2011年6月,胡润首次发布《2011胡润中国外来富豪榜》,魏氏居于榜首。
这并未走出魏应州当年的梦——他很早就为顶新集团定下目标:“两岸最大食品集团”。
魏应州来自彰化永靖乡下,本应属于保守的海岛性格,却在中国大陆市场攻城略地,一往无前。
眼下,康师傅稳居中国食品与饮料业龙头,康师傅几乎就是方便面的代名词,并超越可口可乐,成为中国最大的非酒精类饮料供应商。
2011年,康师傅一刻没有平静:叫板零售巨头家乐福,收购百事中国业务,顶新旗下西式快餐品牌“德克士”重返一线城市。
是的,尽管稳居中国市场第一,但与世界级集团在市值上的巨大差距,让魏应州时刻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联弱抗强,不停进攻。
魏应州是一位务实的梦想家,他不停止做梦,却不做遥不可及的梦。
袁隆平有他在,中国人心中不慌2011年9月19日,湖南省农科院新闻发布会现场掌声雷动。
袁隆平又一次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隆回县百亩范围内平均亩产过926.6公斤,又一次刷新了袁隆平保持的杂交水稻亩产记录,意味着中国的杂交稻研究水平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曾有国际友人这样评价袁隆平,说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有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获得了中国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还拿了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的沃尔夫奖……国际组织给他的奖项多如米粒。
马来西亚的“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又为他增加了一座奖杯,他也是首位获此大奖的中国人。
“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大粗壮,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这是袁隆平的梦想,他的梦想,全都关乎水稻。
在科研道路上跋涉,他从未放弃前进。
袁隆平已定好90岁的目标:杂交水稻亩产1000斤,他距离梦想越来越近。
魏应州方便面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李媛
【期刊名称】《华人世界》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在“好吃看得见”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红遍大江南北之前,恐怕魏应州自己也没想到,他的食品王国是从一碗方便面开始构筑的。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李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9.3
【相关文献】
1.魏德米勒:中国制造业应借鉴德匡——访魏德米勒执行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宛晨[J],
2.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水利水电分会召开成立大会——魏炳才当选会长,裴宏志、庄安尘、曹均尧、陈宗州当选副会长,魏庆军当选秘书长 [J],
3.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十三五”规划纲要公布 [J], ;
4.50年安利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J], 覃燮妍
5.魏应州:“食品王国”的引路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师傅”方便面,是台湾魏家四兄弟在祖国大陆的第三次投资。
前两次,他们败得很惨。
但第三次他们却成了大赢家。
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是“康师傅”的创始人。
魏应行告诉记者,目前,在大哥的领导下,四人各有分工,各管一摊,但是分工不分家。
老大魏应州负责“康师傅”控股公司,老二魏应交负责乐购生活购物中心,老三魏应充掌管台湾味全,而魏应行则经营全家便利与德克士炸鸡连锁店。
据说,直到现在,四兄弟还把赚来的钱都集中放在一个家族基金中,每个家庭每月固定领取一笔生活开销,子女的学费则全部由基金支付。
上世纪70年代末,魏氏兄弟决定赴祖国大陆投资。
兄弟四人个性差异颇大,在创业的过程中各有所长。
老大魏应州身兼父职,撑起一大家子人,很严肃也有些霸气,但做事投入,是个工作狂。
老二魏应交业务员出身,擅长交际,很容易就和别人打成一片,在四兄弟中风头最劲,讲话也很有说服力,因此是公司筹集资金的主力人眩老三魏应充出身财务,作风低调。
老四魏应行则个性随和,能说会道。
1988年,魏应行从香港转道来到祖国大陆。
在各省辗转奔波后,想到要在大陆开发一种食用油———顶好清香油,但产品滞销。
后来,又先后推出了“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仍然失败。
3年后,魏应行几乎赔光了他带来的15亿元新台币。
准备打道回府之时,方便面给了他翻身的机会。
一次出差,魏应行因为不习惯火车食品,就自带了两箱台湾产的方便面,没想到引起了同车旅客的极大兴趣,大家都觉得又好吃又方便。
于是,分析了大陆的方便面市场后,四兄弟再次振作,并给准备投产的方便面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康师傅”。
老二魏应交从战友的父亲处,获得了上亿资金。
经过上万次的口味测试,推出了“红烧牛肉面”作为主打产品。
1991年天津科技开发区招标,“康师傅”在此注册了顶益食品公司。
“康师傅”方便面一经推出,立即打响。
顶益公司门口甚至一度出现批发商排长队订货的场面。
在这种情况下,顶益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顶新集团也第一次尝到了投资祖国大陆的甜头。
魏应交:一个极不简单的商人台湾顶新国际集团的董事长魏应交将中国犬陆视之为巨大的世界市场,而要在这个世界市场中取胜,你就必须“热爱这块土地,热爱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以此为出发点,你就会很尊重这块土地,当你很尊重的时候,你就会去做很多市场调查,到底他是喜欢吃咸的,还是吃甜的,中国50。
O年历史,南甜北咸,东酸西辣,没有改变过”。
魏应交既不随意,也不拘谨地坐在沙发上,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他的发型梳理得整整齐齐,在方脸大耳的面庞上,大框眼镜的后面,一双浓眉大眼流露出精明和全神贯注眼神,让我想起了永远微笑的肯德基大叔――哈兰?山德士。
说话的时候也总是带着一丝微笑,表面上看起来,魏应交更像是为人师表的教师,而不是一位精打细算的商人。
魏应交是台湾顶新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对于大多数大陆人而言,就算他们不知道台湾顶新集团,但一定知道快熟面“康师傅”这个牌子,20年来,在并不富裕以及流动性极大的社会,“康师傅”伴随着大陆人走南闯北,或应付快节奏的生活。
魏应交外貌看似教师,但在与他的言谈中,很快就会感觉到,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是一个极不简单的商人。
举个例子,他可以从一个极其简单和微小的数字,演绎出一个巨大的宏观数字。
让顾客觉得超值在大陆,一包快熟面,价格大概也就2~3元人民币,但是,魏应交的盘算是,这一碗3元钱的面,是否能让顾客感觉得到了3元半以上的价值?他的结论是:如何让自己的销售点与顾客的利益重叠,如果每天都在重叠的话,这个市场的规模就很大。
也正因为如此,当台湾许多企业看好中同大陆这个巨大的世界工长,在大陆投身OEM(贴牌生产)或ODM(代工加设计),存大多数利润落人跨国公司腰包,而自己满足一些微薄利润的时候,魏应交已经将大陆视为巨大的世界市场,而要在这个世界市场中取胜,你就必须“热爱这块上地,热爱这块上地上的每一个人,以此为出发点,你就会很尊重这块上地,当你很尊重的时候,你就会去做很多市场调查,到底他是喜欢吃成的,还是吃甜的,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南甜北成,东酸西辣(的习惯),没有改变过”。
名人故事:“康师傅”创始人之魏应交的个人简介名人故事:“康师傅”创始人之魏应交的个人简介在中国大陆,“康师傅”品牌大名鼎鼎,但缔造“康师傅”的魏氏四兄弟的名字却知者甚少,甚至许多人以为“康师傅”的老板姓康。
生长于台湾彰化的魏氏四兄弟,1978年接掌了父亲去世后留下的鼎新油脂厂。
转战大陆后历经二十余年的拼搏,成就了“康师傅”在中国食品业的龙头地位。
华裔NBA新秀林书豪在大洋彼岸掀起的“林疯狂”感染力着实不小,就连一向低调的顶新国际集团董事长魏应交都被他征服了。
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人称“二董”的魏应交公开表示,未来康师傅的饮料产品想要找林书豪代言,目前正与他的经纪人洽谈中。
一碗泡面成就传奇20世纪80年代,顶新在台湾岛内的发展始终不如意。
魏家兄弟于是带着1.5亿新台币到大陆试水。
从1989年到1991年的3年,他们在北京、济南、秦皇岛、通辽等地开办了4家合资企业。
先后尝试“顶好清香油”、“康莱蛋酥卷”和蓖麻油等产品,均成效甚微,还亏损了过半的本金。
四弟魏应行一次在大陆乘火车出差吃泡面的经历,却令“康师傅”方便面得以诞生,并一发不可收,成就了魏氏兄弟的食品帝国。
1991年,魏应交的四弟魏应行在火车上泡吃从台湾老家带来的方便面,香味引来众人旁观,不时有人询问哪里能买到这种方便面。
“大陆这么大,坐火车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场该有多大!”即使是后期加入康师傅的职员,也乐于绘声绘色描述当时魏应行的兴奋之情。
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大陆方便面企业虽然不少,但方便面产品两极分化明显,品质和价格适中的终端产品留有大片空白。
于是,魏氏兄弟果断地改变了在天津建饼干厂的计划改做方便面。
1992年8月21日,顶新国际在天津开发区投资800万美元建立的方便面生产线顺利投产。
“康师傅”诞生了第一碗价格适中、口味适合国人的红烧牛肉面。
魏氏兄弟决定抓住先机,树立“第一品牌”形象,在产品上市之间就在全国大肆投放广告。
随着“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的广告词一起,香飘全国的“康师傅”几乎成了国人心中方便面的代名词。
据说当时全国各地的销售商为了能早点提到货,不惜托人找关系,甚至加价提货,提货车队经常将厂区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迅速扩大产能,并掌控销售渠道,1994年开始,“康师傅”相继在广州、杭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并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区域化的产销格局。
此时方便面已经不再是“康师傅”的全部了,产品线也在不断丰富。
顶新国际逐渐向综合食品制造商迈进,基本形成了三大块主要业务:顶津负责饮品事业,顶圆负责糕饼事业,顶益负责方便食品事业。
跨国合作,混业发展康师傅控股1996年在香港上市后,魏氏兄弟扩张的步伐更加迅速。
顶新集团先后收购了源自美国的德克士快餐连锁和“有乐和食”拉面,在上海,魏氏兄弟创建了乐购超市,建立冷藏室,进军乳品市场。
在大陆的生意风生水起后,魏氏兄弟念念不忘返回台湾发展家族的事业,于1988年斥巨资并购了在台湾有50年历史的第二大食品企业味全集团。
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业务拓展过快以及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使得康师傅的现金流开始周转不灵,财务报表亮出红灯,股价的暴跌使财政状态进一步恶化。
此时味全的股价暴跌更使康师傅的财务危机雪上加霜。
1999年,痛定思痛,魏氏兄弟决定出售康师傅控股的部分股权用以挽回危机。
在先后与统一集团、三洋食品等多家机构沟通之后,魏氏兄弟的真诚打动了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的团队。
三洋食品出资1.4亿美元现金收购康师傅33.1889%股权,并将经营权依然委托给魏氏。
在此之后,康师傅曾多次吸引海外战略合作伙伴参股旗下企业。
XX年初,日本的朝日啤酒及伊藤忠联合出资3.84亿美元现金收购康师傅控股旗下的康师傅饮品公司50 %的股权;当年,全球第三大连锁超市集团英国TESCO集团斥资1.4亿英镑(相当于21.3亿元人民币)收购乐购连锁超市50%的股权;XX年,伊藤忠再次耗资7.1亿美元收购顶新集团20%股权;XX年,朝日啤酒以股权置换的方式入股顶新集团6. 54%股权,入股总金额高达5.2亿美元。
如今魏氏兄弟的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食品为中心的混合型产业集团。
旗下包括“康师傅”、“味全”、“德克士”、“全家便利”四大品牌,涉及方便食品、糕饼、饮料、乳品、调味品、食用油、餐饮、连锁零售等多个领域。
魏氏兄弟也以57亿美元的身家名列福布斯台湾富豪榜第四位。
“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康师傅控股不久前对外宣布,子公司康师傅饮品控股以子公司5%的股权换取百事可乐在内地24家装瓶厂及部份品牌的独家分销权的并购交易已经正式得到商务部批准。
目前,康师傅及百事分别于内地的软饮料市场中排第二及第四。
交易完成后,康师傅很有机会取代可口可乐在内地的龙头地位。
而与百事的联盟关系更令康师傅参与发展碳酸饮料、果汁及运动饮料饮品等业务,填补公司在碳酸饮料市场的空白,在果汁、运动饮料等有庞大增长空间的市场则有望取得更大占有率。
魏应交说,这次收购的策略是“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
他指出,这次并购成功将令康师傅新增碳酸饮料产品,令产品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拉开与竞争对手可口可乐的距离。
魏应交强调,康师傅目前在中国的营收规模,是可口可乐中国的1.2倍,但对可口可乐的防卫,“从来就不敢掉以轻心”。
他预期商务部审批通过这项并购案后,将拉大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距离至1.7倍。
四兄弟携手,相得益彰魏氏四兄弟相处和睦,但个性差异颇大。
在相互合作的创业过程中,个性差异却发挥了优势互补的效益。
老大魏应州擅长经营管理,处事霸气,工作狂人,采取军事化管理;老二魏应交业务员出身,业务能力强,擅长交际,筹资非他莫属,早年顶新集团找钱全靠他;老三魏应充学财务出身,个性温和内敛,话不多却直爽,说话直接不拐弯抹角,是虔诚的慈济人;而老四魏应行则善于交际,个性随和,广结善缘,常是镁光灯焦点。
平时交游广阔、创意十足,顶新集团的新事业几乎都是他一手开发。
当初,魏应州身兼父职,一度给弟弟们难以接近的形象,为维系感情,现在四兄弟虽分居两岸,但每年都会定期聚会,平时也会召开电话会议,借以联络彼此的感情。
魏家兄弟的关系紧密,直到现在,四兄弟把所有赚来的钱,都集中在一个家族的基金中,每个家庭每月固定领取一笔生活开销费用,子女的学费则全部由公积金支付。
不光如此,顶新集团魏家兄弟的另一半几乎都是专业管家,而且绝不过问公司经营,妯娌关系十分和睦。
魏应交开玩笑地说:“我们家实行标准的共产制,四兄弟拥有一样的股权,被派往各公司服务,薪资分红统统要交回这个家族,然后再去投资。
接班的问题我没有思考过,那是兄长要考虑到事情,我们要把这个体制做好。
”他认为,接班的课题上,台塑做得最好,台塑用委员会的方式进行集体管理,魏应交希望下一代担任董事长而不是CEO。
他说,只有采用委员会制,才能创百年大业。
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台湾许多企业看好中国大陆这个巨大的世界工厂,在大陆投身OEM或ODM,在大多数利润落入跨国公司腰包,而自己仅得到微薄的加工分。
魏应交则视中国大陆为巨大的世界市场,对大陆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他认为马英九连任后提出“黄金十年”,经济最坏时机已过,他表示康师傅将不断提高在大陆员工的薪资水平,康师傅每年将加薪的幅度定为GDP增长的两倍,这就可以承受工资高涨。
他认为你要在这个世界市场中取胜,就必须热爱这块土地,热爱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以此为出发点,你就会很尊重这块土地,当你很尊重的时候,你就会去做很多市场调查,到底他是喜欢吃咸的,还是吃甜的,中国5000年历史,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习惯,没有改变过。
康师傅在不断去努力满足各地人群的口味,比如在成都做香辣,在重庆做麻辣,在东北做酸菜牛肉面。
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魏应交说:“中国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7%,到2020年估计的55%,再到2030年的60%,人们的饮食水平也会从过去的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巧,所以顶新应该着手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我们的市场占有率55.7%,是将高价、低价混合起来计算得出的结果,假如1元以上当做高价,我们整个市场占有率将到70%。
我们未来要把握机会,让大家都喜爱康师傅。
”名人故事:“康师傅”创始人之魏应交的个人简介在中国大陆,“康师傅”品牌大名鼎鼎,但缔造“康师傅”的魏氏四兄弟的名字却知者甚少,甚至许多人以为“康师傅”的老板姓康。
生长于台湾彰化的魏氏四兄弟,1978年接掌了父亲去世后留下的鼎新油脂厂。
转战大陆后历经二十余年的拼搏,成就了“康师傅”在中国食品业的龙头地位。
华裔NBA新秀林书豪在大洋彼岸掀起的“林疯狂”感染力着实不小,就连一向低调的顶新国际集团董事长魏应交都被他征服了。
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人称“二董”的魏应交公开表示,未来康师傅的饮料产品想要找林书豪代言,目前正与他的经纪人洽谈中。
一碗泡面成就传奇20世纪80年代,顶新在台湾岛内的发展始终不如意。
魏家兄弟于是带着1.5亿新台币到大陆试水。
从1989年到1991年的3年,他们在北京、济南、秦皇岛、通辽等地开办了4家合资企业。
先后尝试“顶好清香油”、“康莱蛋酥卷”和蓖麻油等产品,均成效甚微,还亏损了过半的本金。
四弟魏应行一次在大陆乘火车出差吃泡面的经历,却令“康师傅”方便面得以诞生,并一发不可收,成就了魏氏兄弟的食品帝国。
1991年,魏应交的四弟魏应行在火车上泡吃从台湾老家带来的方便面,香味引来众人旁观,不时有人询问哪里能买到这种方便面。
“大陆这么大,坐火车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场该有多大!”即使是后期加入康师傅的职员,也乐于绘声绘色描述当时魏应行的兴奋之情。
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大陆方便面企业虽然不少,但方便面产品两极分化明显,品质和价格适中的终端产品留有大片空白。
于是,魏氏兄弟果断地改变了在天津建饼干厂的计划改做方便面。
1992年8月21日,顶新国际在天津开发区投资800万美元建立的方便面生产线顺利投产。
“康师傅”诞生了第一碗价格适中、口味适合国人的红烧牛肉面。
魏氏兄弟决定抓住先机,树立“第一品牌”形象,在产品上市之间就在全国大肆投放广告。
随着“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的广告词一起,香飘全国的“康师傅”几乎成了国人心中方便面的代名词。
据说当时全国各地的销售商为了能早点提到货,不惜托人找关系,甚至加价提货,提货车队经常将厂区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迅速扩大产能,并掌控销售渠道,1994年开始,“康师傅”相继在广州、杭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并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区域化的产销格局。
此时方便面已经不再是“康师傅”的全部了,产品线也在不断丰富。
顶新国际逐渐向综合食品制造商迈进,基本形成了三大块主要业务:顶津负责饮品事业,顶圆负责糕饼事业,顶益负责方便食品事业。
跨国合作,混业发展康师傅控股1996年在香港上市后,魏氏兄弟扩张的步伐更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