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动画史6.1
- 格式:ppt
- 大小:15.09 MB
- 文档页数:85
中外动画史(第二版)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动画的起源1.国际动画组织(ASIFA)1980年在南斯拉夫的Zegreb会议中对“动画”一词做了如下定义:“动画艺术是指除真实动作或方法外,使用各种技术创作活动影像,亦即以人工的方法创造动态影像。
”简单地说,动画就是利用短时间内播放连续动作序列的画面,凭借人的视觉残留原理造成画面中角色运动起来的假象。
(P1)2.阿尔塔米拉洞窟位于西班牙北部的康泰布里亚地区,于1875年被发现。
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们所发现的“最原始的动画图像”。
(P2)3.在公元前1600年,埃及法老Pharaoh Ramese Ⅱ为Isis女神建造了一个拥有110根柱子的神庙,这是最古老的多帧动画了。
(P2)4.流传于我国民间的皮影戏和木偶戏,也可视为动画艺术的一种雏形。
(P4)二、动画艺术的分类1.从动画艺术的影响构成形式分类,动画可分为:二维动画、立体动画以及电脑生成的虚拟动画。
(P5)2.立体的动画形象主要是指偶动画,按制作技术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偶动画(如:《曹冲称象》)、现代偶动画(如:《圣诞夜惊魂》、《小鸡快跑》、《僵尸新娘》等)及材料偶动画(如:《钢丝圈的恶作剧》)。
(P6)3.随着技术的发展,动画片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其中按主要的传播类型分,有:(P10)1)影院动画片:长度通常在90-120分钟左右,无论多长的故事或主题,都必须在这些时间里向观众交代完整。
(P11)2)电视动画片:最早的电视动画片并不是专门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而是有早期在电影院里作为故事片开演之前或者中场休息时放映室的一种供观众娱乐的短小节目,经过重新组接再卖给电视台播出。
(P12)a)电视动画片的叙事结构相对简单。
有时分集叙述一个漫长的传记故事,以人物性格为故事发展线索(如:《樱桃小丸子》等)。
(P12)b)有时用固定的形象演绎相对独立的故事(如:《猫和老鼠》等)。
(P12)c)有时又是由相关的内在线索构成不同的故事(如:《名侦探柯南》、《丁丁历险记》等)。
中外动画片发展与影响力研究动画片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流行文化形式,自诞生以来不断发展,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力。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中外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和其在文化传播、教育、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影响力。
一、中外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动画片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和美国的早期发展。
在欧美,早期的动画片融合了手绘动画和摄影技术,代表作品有迪士尼公司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和《小飞象》等。
这些作品不仅创造了动画片的经典形象,也为后来的动画片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亚洲,中国和日本是动画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
中国的动画片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大闹天宫》、《西游记》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片。
而日本则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故事情节闻名于世,代表作有《龙猫》、《千与千寻》等。
二、中外动画片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1. 文化交流与多元化中外动画片作为文化产品在国际间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通过跨越语言和地域的界限,让不同文化之间产生对话和交流。
例如,迪士尼的动画片《狮子王》不仅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
2. 价值观的传递与启发动画片经常通过情节和角色来传递各种价值观,比如友谊、勇敢、团队合作等。
这些正能量的价值观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功夫熊猫》以其深刻的武功背后隐藏的精神内涵,鼓励观众勇敢追求梦想。
此外,在动画片中塑造的各种角色形象也对观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中外动画片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1. 启发学习与知识传递动画片不仅在传递娱乐价值的同时,也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它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巧虎》等儿童动画片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儿童传递知识,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2. 价值观培养与道德教育动画片可以通过塑造积极的角色形象和传递正能量的故事情节,为儿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中外动画发展史结课作业篇一:标题:中外动画发展史结课作业正文: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发展于欧洲,并在20世纪初期迅速流行起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口味的改变,动画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了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外动画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动画的历史和演变,并探讨动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古代动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绘画和雕刻技术的发展为动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出现了最早的动画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些作品以神话和历史为主题,展现了古希腊文明的魅力。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的绘画和雕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动画的制作提供了更加精细的工具和材料。
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动画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06年,美国出现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作品《珍妮与朱莉》,这款游戏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动画作品。
1917年,美国出现了第一部彩色动画作品《白雪公主》,这为动画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此后,日本的动画作品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如《小美人鱼》和《天空之城》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口味的改变,动画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了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动画作品已经成为了各种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同时,动画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篇二:标题:中外动画发展史结课作业正文:动画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或手绘漫画等方式将文字或图像转化为动态效果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起源于西方,并在19世纪末期迅速崛起。
在20世纪初期,动画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主要面向成年人和高端市场。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变化,动画开始逐渐向大众普及,并成为了现代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中国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动画工作室,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
这些工作室在创作动画作品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外动画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0000000)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课程的性质:《屮外动画史》是动画专业的一门基础知识课程,也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
它通过阐述世界各国动画艺术的历史及基础理论,辨别各种动画艺术片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与背景相适应的主题思想,介绍各种动画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世界动画的发展规律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屮外各国的动画进行分析和鉴赏,并从屮提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理论及技法知识的学习能力。
教学H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动画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现代动画的发展趋势,了解动画与屯影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了解动画的风格流派,认识动画的市美特征,熟悉动画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
定位:通过介绍动画发展的基本历史,以及和国内外诸多的大动画集团做比较,来认识其他国家的动画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动画所处的背景。
为以后的动画制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一)知识H标贯彻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表象到纵深发展,使学生一步一步掌握系统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辨别各种动画艺术片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与背景相适应的主题思想,介绍各种动画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世界动画的发展规律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能力FI标了解动画艺术的基础理论;充分理解动画艺术的背景思想及动画艺术思想力和较强的概括分析能力。
能较熟练地应用动画史理论的思想方法解决动画创作问题。
熟悉动画的基本理论体系,掌握动画的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
为以后的动画制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部分动画的起源(4学时)1、教学内容:讲授动画艺术的形式分类,介绍动画艺术的叙事分类,学习动画艺术的传播途径分类,动画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讲解早期的动画制作技术,并使学生懂得动画制作技术的成熟,世界各国的动画技术在创新屮发展教学H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画艺术的形式分类,了解动画艺术的叙事分类,了解动画艺术的传播途径分类,动画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了解早期的动画制作技术, 并懂得动画制作技术的成熟,世界各国的动画技术在创新屮发展2、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动画的概念、历史及发展,3、教学重点:了解动画艺术的形式分类。
《中外动画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11100102课程名称:中外动画史学时/学分:32/2关联课程: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后习课程(分镜头剧本设计、二维动画短片创作、三维动画短片创作)适用专业:动画专业开课教研室:动画教研室课程类别与性质:必修一、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按照学校的整体要求,基于对教学目标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分析,本课程的内容依据高等学校动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基本要求和培养方案,选定概论、绪论、动画艺术的分类、美国动画史、其他世界各国动画发展及特色、中国动画的发展及艺术风格等5部分内容,共32学时,2学分。
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课内教与学、课外导与做、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等环节,推进考评方式改革,重视过程性评价,突出基于能力的非标准化答案考试。
本课程主要以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期中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期中测试等过程性评价占评价权重的60%,期末考试占评价权重的40%。
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一览表二、课程资源库1.参考书:(1)宫承波.《动画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2)贾否.《动画艺术概论》.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吕江.《中外影视动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2.期刊:(1)《电影评介》(2)《大舞台》(3)《戏剧之家》(4)《艺术与设计》(5)《当代电影》(6)《世界美术》(7)《电影文学》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第1-2学时概论1.课前准备(1)明确课程地位和课程属性,认真分析教学对象特征,熟悉课程教学大纲,细化教学目标,对课程讲授进行精细化设计;(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4)查询、收集本学科相关的前沿技术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案例;(5)整理好课程教学中用到的模型、教具以及实验室用品等;(6)外部联系,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前去参观考察的项目的前期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