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她的形象充满了浓厚的艺术色彩和诗意情感,成为了文学经典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1. 哀怨寂寞的情感
林黛玉的形象深深地打上了“哀怨寂寞”的烙印,她在一系列感情失落的事件中,表达了十分沉痛的情感。
在家境破败后,她的父母相继离世,使得她由富贵家庭陷入了悲惨的命运中。
在和贾宝玉的感情中,她同样经历了许多内心的波折,最终流离失所、病死在荒凉的草庵之中。
她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生难免遭遇挫折的伤痛,也一定程度上抒发了作者对人世奇冤的感叹。
2. 才情横溢的女子
林黛玉具有出众的才情和天赋,她写得一手好诗歌,还是《红楼梦》唯一一个会画画的女子。
她不仅具备多方面文艺才华,而且思辨独立、洞察深邃。
她的才情实为当时大家闺秀中的一股清流,也反映了现代人追求精彩人生的心态。
3. 现代女性意义
虽然林黛玉身在闺阁,但她的追求和表现实际上提前了许多现代女性的理念。
她在社会和家庭地位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照顾,但她却追求自己的价值和人格塑造。
她崇尚自由、平等和
正义,坚持自我,拒绝贾宝玉的过分照顾和爱护。
在《红楼梦》这个宏大的社会画卷中,她的形象成为了人性深层的反映,也为现代女性的崛起和解放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7篇】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下面山草香为大家整理了7篇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林黛玉人物分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篇一一、外型红楼梦第三回中曾描述林黛玉的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除此之外,宝玉则有“神仙似的”又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颦儿才貌应世稀”等等之夸赞。
林黛玉的人物描绘在书中有着精妙的设定。
宝玉曾以‘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之句形容宝钗及黛玉两人,可见林黛玉之美以灵气为甚。
事实上,书中多次提及黛玉外貌之处皆证明黛玉脱俗的美貌并不比宝钗逊色。
宝玉中邪时,呆霸王薛蟠一见黛玉的婉转风流的落泪模样,便“酥倒在那里”。
二、性格黛玉忧愁多思,弱柳扶风,同时喜爱诗书,颇有咏絮之才,具有诗人的特质。
在大观园中,大多数人对黛玉的印象是多愁善感,伶牙俐齿且爱钻牛角尖。
黛玉曾因周瑞家的分送宫花一事使性子,更曾因与宝玉怄气而苦吟葬花词,宝黛二人间的争执与别扭也曾使贾母笑称二人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丫头小红曾言:“林姑娘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
”可见黛玉并不如宝钗容易亲近,实则黛玉是一名心中充满不安全感的闺阁女子,也因而造就了她多虑心窄的性格。
黛玉多病纤弱,有着病西施的形象。
而她也好恶分明,蔑视功名权贵。
当贾宝玉送给她北静王所赠的一串名贵念珠时,反应极大,并说了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虽然黛玉乍看之下不与人亲近,但黛玉其实是全书中少数拥有丰沛真挚感情的角色。
林黛玉情榜考语为‘情情’,意旨黛玉对于自身重视的人事能够全心的付出感情。
黛玉虽看起来忧愁多虑,不易与人亲近,但对于她所重视的人便会全然的真心对待。
对林黛玉的理解和评价
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贾宝玉的表妹,贾府中的贵族女子。
下面是对林黛玉的理解和评价:
1. 天资聪颖:林黛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她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着相当的才华和智慧。
她对诗词歌赋有着天赋般的理解力,能够写出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2. 敏感婉约:林黛玉性格敏感、婉约,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她对自己的家族、亲人和朋友都抱有深深的情感,对于生活中的琐碎和世俗之事往往视若无睹,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感受。
3. 悲观厌世:林黛玉对于人生抱有悲观厌世的态度,她认为人生苦短,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因此常常陷入忧郁和悲伤之中。
她的忧郁情绪也与她非凡的才华和对美的追求有关。
4. 对世俗的反叛:林黛玉是一个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人,她对于社会的虚伪、世俗的道德标准都持有怀疑的态度。
她不愿意迎合世俗的期待,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5. 对友情的珍视:林黛玉是一个极富同情心和真诚的人,她对待朋友非常真挚和坦诚。
她与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的友情都是纯粹的,她们之间相互扶持、关心彼此,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总体来说,林黛玉是一个深情、敏感、独立的女子形象。
她的出现使小说具备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
她对于生命和人生的反思,使读者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林黛玉的形象既是对于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反思,也是对于人性、情感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聪明伶俐,悟性极强,内向多疑、敏感善变而又孤高自诩,同时又带有自卑自怜的成分。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
林黛玉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
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
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
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
这种猜疑结果,常常一方面伤害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自己的心上人。
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
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薇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
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懦怯。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解读林黛玉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作品中最为复杂深刻的形象之一。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出生在贾府,从小与贾宝玉相互依恋,他们的感情被描写得十分纠缠复杂。
林黛玉以其聪明才智、独立坚强以及对命运抗争的精神而备受读者喜爱。
1. 外貌与特点林黛玉被描述为一个美丽、明眸皓齿,头发如乌云般漆黑而富有光泽的女子。
她身穿素雅简约的服装,因此显得清新脱俗。
除了外貌上的美丽特点外,林黛玉还具备着敏感和聪慧等内在特点。
2. 聪明才智尽管林黛玉并非男子身份,但她却拥有超越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女性角色的异常聪明才智。
她不仅对文学艺术等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还对人心和社会事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她能够以独特的角度看待世界,并表达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文学家和艺术家,她在作品中承担着创作与审美的角色。
因此,她不仅具备智慧与领悟能力,还有一定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她对于诗词歌赋的创作和欣赏可以感受到她对于文学艺术极高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3. 独立坚强尽管林黛玉身处富贵之家,但她并没有被贾府的环境所束缚。
相反,她保持了自己独立坚强的性格。
无论是面对命运的挑战还是感情上的困扰,林黛玉都展现出了坚毅不屈的品质。
即使受到打击或遭受背叛,她也能够积极应对并寻找自我成长与超越。
4. 对命运抗争林黛玉的一生充满着命运的折磨与起伏。
她早年失去了母亲,后来也逐渐看清了贾府内部污浊与虚伪的一面。
这些经历让她对于现实世界有着深刻而痛苦的认识。
然而,林黛玉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尽管人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她不屈服于命运。
她以自己纯真善良、敏感聪慧和高尚情操赢得了读者们的共鸣与尊重。
5. 反传统观念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时代先进思想的女性形象。
她拒绝被束缚于传统婚姻观念下,并保持了对自由爱情追求的态度。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
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
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
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
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
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
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
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
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红楼梦人物解析林黛玉一、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府的一员。
黛玉的性格极为独立,她聪明、敏感,才情出众,并且有着非常敏锐的感受力。
她是一个充满悲伤的人物,身上常常笼罩着一种忧郁的氛围。
二、林黛玉的外貌特征黛玉的外貌被形容为“肌肤超凡脱俗,丰姿俊逸”。
她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微微上挑的眉毛,鹅蛋脸上洋溢着离奇的神采。
她的嘴唇红润,细腻如玉,她柔美、秀逸的仪态使其更显得与众不同。
三、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多愁善感的人。
她对生活中的琐事和不公平的待遇有着强烈的反应,并常常沉浸在悲伤和忧郁之中。
她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通过写诗来诉说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她对贾宝玉情深意重,但是她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能为力,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命运摆弄的可怜人。
黛玉的聪明才智也不容忽视。
她对诗词歌赋有着深厚的造诣,并且在剧中多次以自己出色的才华和智慧为众人解决难题。
她表现出了对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的论调常常让人叹为观止。
四、林黛玉的命运黛玉的命运可谓是悲惨的。
由于贾府的衰落,加上她自身的身世和心理问题,她的命运注定了有一个不幸的结局。
她在家族中备受冷落,并且因为贾宝玉与其他女性有所交往而感到伤心和难过。
她不愿意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她更愿意将自己从尘世隐退,追求心灵的自由。
五、林黛玉对于红楼梦的意义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的形象和命运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压迫。
她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林黛玉的形象深深地刻画在读者的心中,她的忧郁和敏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同情。
她的才情和智慧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
她的命运使人唏嘘不已,更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悲凉和虚无的思考。
总而言之,林黛玉是一位充满忧郁和才华的女子,她的形象和命运对于我们理解《红楼梦》和封建社会的女性命运有着重要的意义。
她的形象永远地烙印在读者的记忆中,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经典和动人的形象之一。
林黛玉形象总结概括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她的形象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美丽聪慧:林黛玉是一个极具才情的女子,她美丽动人,气质高雅,同时也非常聪慧灵敏。
2. 敏感多愁:林黛玉性格敏感细腻,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事物和人的情感变化非常敏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忧郁和伤感之中。
3. 独立自尊:尽管身处封建社会,林黛玉却具有一定的独立精神和自尊心,她不愿意轻易屈服于世俗的压力和规矩,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4. 真性情:林黛玉性格直爽,情感真挚,对待感情尤其如此,她对贾宝玉的感情深厚而真挚,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5. 诗文才华:林黛玉具有出色的诗文才华,她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体来说,林黛玉的形象是一个美丽、聪慧、敏感、独立、真性
情且具有诗文才华的女子,她的形象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之一。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
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
林黛玉故事情节如下:1、林黛玉进贾府黛玉的母亲死后,外祖母贾母怕她无人照顾,便接她到贾府。
黛玉进贾府拜见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等人后,又到邢夫人、王夫人房间,最后回到贾母处与宝玉相见。
宝玉见黛玉没有跟他一样有玉,便将通灵宝玉摔在地上,惹得黛玉伤心落泪。
2、黛玉葬花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
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第27回、第28回)3、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知道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急痛之下,一病不起。
一天,贾府的人都没来问候,便挣扎着唤紫鹊扶她坐起,要过有宝玉题诗的旧帕。
她见物生情,百感交集,狠命地撕扯起来。
哪知病弱之身无法如愿。
黛玉闭目喘息片刻,命笼上火盆,欠身将手帕投进火中。
随后拿过前日整理的诗稿,撂在火上。
紫鹊、雪雁赶忙抢救,却来不及了。
此后病越发沉重,终于含恨离开人世。
(第97回)4、宝黛爱情女娲补天之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因通了灵性,变为神瑛侍者。
他以甘露浇灌一棵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
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
神瑛侍者便是贾宝玉,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
“木石前盟”表示宝黛两人的前世姻缘。
5、共读西厢花纷纷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
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
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
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
(第23回)。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贵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而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对象之一。
在小说中,林黛玉被描绘成一个充满矛盾与复杂性的角色。
通过对林黛玉形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在小说中扮演的角色。
1. 林黛玉的外貌与家世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出生于名门望族贾府。
她有着娇美的容貌、脸上总挂着忧郁和哀思,以及敏感而多情的气质。
她自幼失去母亲,父亲不喜欢她,并且家境不如其他官宦人家那么富裕,这使得她内心常常充满了不安和自卑。
2. 林黛玉与情感世界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多愁善感的人物。
她具备艺术天赋,擅长诗词和绘画,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她对美有着独特的敏感度,并且执着于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和幸福生活。
但由于种种原因,她面对现实时常常感到失望和沮丧。
3. 林黛玉的与他人的关系林黛玉与贾宝玉有着特殊而复杂的关系。
他们虽然是表亲,但之间存在着既亲密又纠葛不清的爱恨情仇。
林黛玉对贾宝玉抱有深深的爱慕之情,但又因为社会制度和家族压力等原因拒绝了两人之间真正发展成为夫妻关系的可能性。
此外,在贾府中,林黛玉还与众多其他角色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相互依存、既甜蜜又矛盾的关系,如与薛宝钗、秦可卿等。
4. 林黛玉形象所代表意义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赋予了众多意义和象征。
她代表着矛盾的美,承载了作者对女性幸福生活和现实社会中沉重压迫的思考与反省。
林黛玉也是一个坚守自我、追求自由与爱情的人物,她体现出了个体在传统家族观念下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5. 林黛玉形象对读者的影响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备受关注的角色之一,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的复杂性、多愁善感以及独立追求幸福的态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女性命运以及追求爱情与自由的思考。
她使得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提出了质疑,并鼓励人们勇于追寻内心真实与自我价值。
总而言之,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饱受争议却又备受关注的角色,其形象既具有美丽和艺术气息,在细腻而复杂地描写个人情感世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对于女性的限制和束缚。
浅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位主要人物,她是贾家的远房堂姐,也是宝黛的复合情人。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悲情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的出身和性格,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首先,林黛玉的出身注定了她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形象。
她生在贾府里,但却并非贾元
春的亲姐姐。
她的父亲林如海是一个下人,她娘家的亲戚贾母才收留了她。
这种出身的起
点已经注定了她的无奈和苦涩的经历,和不适合这个世界的性格。
林黛玉的感情投入也因
此更为痴情、执着。
其次,林黛玉的性格决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悲情女性形象。
她具有敏感、脆弱、细腻、爱哭、爱闹、好幻想、喜欢游女子之邦等性格,这些都是与现实脱节的表现。
她并不符合
贾府这个环境,因此她感觉到极大的孤独和痛苦。
她对“空虚寂寞”的诉求,反映了她对
这个世界的失望和感到的无力。
最后,林黛玉的遭遇决定了她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形象。
她无法得到宝玉的真心爱护和
尊重,反而受到了宝玉本质上的无情对待。
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本就是一种错位的,
宝玉将她视为姊妹,而林黛玉却对他有着非常浓厚的爱情,这种纠缠让她感受到了无法替
代的伤痛。
同时,林黛玉也不像妹妹娇媚嫩细,受到掌管贾府的孙甫国和薛蟠等人的侮辱
和性骚扰,让她倍感羞辱和无助。
总体而言,林黛玉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形象。
她的出身和性格陷入了一个自己难以逃离
的漩涡,最终走向了残酷的悲剧。
她的命运不是她能理解和承受的,但这也让她成为了
《红楼梦》中形象深刻的一位角色。
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林黛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她的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二、林黛玉的外貌形象林黛玉被描绘成一个容貌出众,娇美动人的女子。
她的长发如云,眉目如画,肌肤白皙,容貌清丽。
尤其是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透露出一种灵动的精神,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她穿着华贵的衣装,温柔婉约地行走在大观园中,每一步都显得婀娜多姿。
三、林黛玉的内在性格林黛玉是一个敏感、多愁善感的女子。
她聪明而敏锐,有着独特的思想和见解。
她善于感知和把握别人的情感,对世事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她的情感丰富而复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纠结,时而忧郁、哀伤,时而喜悦、欢快。
她的性格使她成为了一个颇具魅力的角色。
四、林黛玉的命运轨迹林黛玉的命运颇为坎坷。
她是贾府中的宝玉的表妹,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世背景。
然而,她却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她的一生中充满了痛苦和苦难,她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离世,以及自己的身体衰弱。
她受到了各种不公正的待遇和羞辱,最终导致了她的早逝。
她的一生中几乎没有真正快乐过,她的命运注定了她将流泪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五、林黛玉的意义与价值林黛玉的形象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她是一位拥有丰富内心世界的女子,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的独立思考和独特魅力。
她的命运使人感伤和反思,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她的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于爱、生命、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六、结论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美丽而痛苦的形象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使人对于她的命运感到心痛和唏嘘。
她的形象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诸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在整个小说中,林黛玉的形象塑造得异常成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加动人的色彩。
(文中所提及的皆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仅为文学分析,并无实际联系。
林黛玉形象特点总结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形象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美丽动人:林黛玉的美丽外貌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多描述,如“两
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行动如弱柳扶风,娴静时如娇花照水”等。
她的美貌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也使她在贾府中受到尊重和喜爱。
2.聪明机智:林黛玉的聪明才智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她善于
察言观色,能言善辩,说话机智,常常能巧妙地化解尴尬局面。
同时,她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诗词歌赋,显示出极高的文化素养。
3.敏感多疑:林黛玉的敏感多疑是她的一个重要特点。
她对周围的
人和事都十分敏感,常常因此而感到忧虑和不安。
同时,她也疑心较重,对别人的言行常常持有怀疑态度。
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也使她难以与人相处。
4.悲观孤独:林黛玉的悲观孤独也是她的一个显著特点。
她常常感
到自己身世凄凉,命运多舛,对未来充满了悲观和绝望。
同时,她在贾府中始终感到自己是个外人,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常常孤独寂寞。
5.才情出众:林黛玉的才情也是她的一大特点。
她擅长诗词歌赋,
文思敏捷,言辞优美,显示出极高的文学天赋。
同时,她也精通
琴棋书画,有着广泛的艺术爱好和才华。
总的来说,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聪明、敏感孤独、悲观绝望的才女形象。
她的形象特点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深入的描绘和刻画,成为了这部经典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红楼梦人物评价林黛玉《红楼梦》有着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十二金钗为其代表,其中又以黛玉最为痴情,黛玉的美丽多情,以及一追求自由爱情的真心,自古以来,多少读者为之凄婉动容,哀叹连连。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人物评价林黛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黛玉的人物特征1、多愁善感林黛玉,一字颦颦,别号潇湘妃子,这一字一号正说明了黛玉「蹙眉」的神态以及爱哭的性情。
林黛玉的性格是忧愁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黛玉初到贾府时,给宝玉的印象,由此即显现出黛玉整日凝眉的忧愁形态,所以当时宝玉送她的「颦颦」字号可说是恰至妙极。
的确,黛玉是忧郁的,多愁善感的,而她对身世的飘零无依感正是造成她如此的主因,她时常独自一人思念双亲,孤芳自怜,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曾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来表达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之感,她藉由花儿受到风摧雨残,映照出自己有如风刀霜剑逼迫的凄境。
而六十七回的「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又见黛玉睹物伤情,思念逝去的双亲:「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
」黛玉也因为幼年即遭受离丧,所以诗作多有伤悼双亲的哀叹,在七十回中宝玉何以能断定桃花词乃黛玉之作,就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于同一回中,黛玉也曾作「漂泊亦如人命运」,由此喻指自己的一生,就像那漂泊的柳絮一般,无依无靠。
这在在都写出了黛玉失怙失恃、凄惋哀愁的命运。
黛玉的多愁善感并不仅仅只为身世不幸,面对花草树木时,她亦有着一份感伤,比如遇见花儿凋谢、落花逝水等景物,则又会使多情的黛玉沈溺于哀感之中,感叹不已,二十八回中即有一段叙述:「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由此可看出,面对万物的消散、生命的短暂,黛玉能够细腻地体会它们的命运,独自一人悄然掩埋落花,一行泪一行歌地唱出愁绪满腔的悲曲:「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令人心醉神摇的千古名句。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
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
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
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
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精选(总结6篇) 由大文斗范文网会员“海边飘叶”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总结(一):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细心眼的。
但其实我们应当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
薜宝钗以往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
并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
林黛玉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
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感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感情注定是一场杯具。
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感情存在的。
于是嫌弃林黛玉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感情发出警告。
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
”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到达了感情的毁灭阶段。
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
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终含屈而死。
那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
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
完美的梦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感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一章,极其哀艳感人。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总结(二):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梦想色彩的杯具形像。
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杯具性格。
而她的叛逆的杯具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并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
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仅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精选3篇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1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迫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
可惜红颜薄命,情路坎坷,她的自尊叛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终以悲剧收场。
容颜娇美。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曹雪芹呈现的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娇俏柔弱,惹人怜爱。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即使是自小混在胭脂粉里的宝玉也动了情。
作者借凤姐的赞扬和宝玉动情的痴态,侧面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
才华出众。
《红楼梦》动用大量笔墨、创造了大量诗词来显示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
在贵妃省亲时,借元春对黛玉替宝玉所作的诗的另眼相看,侧面体现黛玉的才华在园中姐妹的超然地位。
她触景生情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佳作,一一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和高超的诗才。
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
写诗时她信手拈来之作总能引来喝彩,这衬托出了她的才思敏捷,且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也可见她积淀之深。
黛玉的诗并不局限于伤春悲秋,还会写出像“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这样潇洒的,像“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富于哲学意味的诗;也有“铁甲长戈死未忘”“驰城逐堑势狰狞”的铮铮之意,也有“盛世无饥馁,何需耕织忙”这样颂圣的。
这些诗反映了她性格的多面性,使形象更立体,也表现了她能够驾驭多种题材的强大能力更可以从诗中看出她所具备的不屈服于世俗的傲骨。
因为这些,红学家赞她“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既有质量又有数量更有性情的诗人。
清高孤傲。
林黛玉被许多人认为尖酸刻薄,实际上这只是她率真、不做作的表现。
浅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撰写者:刘慧玲导师:徐文新[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那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褒有贬,各执一词。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怜人”形象。
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她的内慧外秀的气质,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
本文主要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叛逆精神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人物。
[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精神《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于1784年写成的经典巨著,全书一百二十回,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的无休无止的斗争。
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庭的盛衰之路。
全书呈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上半部写“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
《红楼梦》打着“无材补天”【1】,“深自忏悔”的旗号,对封建末世腐朽的经济基础和全部上层建筑作了全面的、无可辩驳的否定,热烈而又隐晦地歌颂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奴隶们、市民子女。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3】,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4]。
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5]。
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位女主角,早期红学研究中扬黛抑钗的多,以后有钗黛互补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推崇薛宝钗,林黛玉倒越来越不合时宜,但从作者曹雪芹创作人物的初衷来年,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情有独钟,也是他精神情感的归依和指向。
她是一个被艺术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姿容绝丽、才华出众。
作者曹雪芹安排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也是对林黛玉性格的一种象征,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
因此有“潇湘妃子”一称,这也是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神仙般的仰慕。
因此,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烙上了作者挥之不去的理想主义的唯美情绪。
然而,她孤僻多疑,身世凄惨,以及体弱多病,再加上封建礼数的约束,因此决定了她的一生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自诞生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人们对红楼梦的评论也进行了二百多年,而随着《红楼梦》的走向世界,林黛玉这一形象也越来越为各种不同肤色、文化的人所了解。
她的美丽、纯情,她的眼泪和悲剧命运,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感动着善良的人们。
因此,林黛玉一直是备受学人关注的红楼女性形象之一,但林黛玉形象的本质特点至今仍无一致意见。
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林黛玉的形象进行分析。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一)绝美容颜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般神韵。
作者为了塑造林黛玉这一纯美形象,在她的外貌描写上确实是深思熟虑,苦心孤诣,匠心独运。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挟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寥寥几笔就把林黛玉之美推至一个高度。
作者还通过了王熙凤的赞扬和贾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王熙凤称赞林黛玉“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1],王熙凤本是一个模样标致、言谈爽利、心机深细之人,她自己标致不说,就府中的众姐妹也是不同一般,所以,她说的“竟”、“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就显出林黛玉容貌的绝美。
贾宝玉形容林黛玉更是“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1],婉转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他的评价又把林黛玉的美推至了一个高度,使之超越了几千年来的传统美人形象,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
(二)聪慧心智林黛玉秀外慧中,兰心慧质,是不可多得的聪慧女子。
“心较比干多一窍”[1]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另一番描写,比干是商朝能臣直臣,传说他的心是“七窍玲珑心”,只有聪颖、悟性高的人才有七窍玲珑心,而说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是以夸张的说法说她比比干还聪明,以此来突出她的冰雪聪明。
“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1]是林黛玉的蒙师贾雨村对她的评价,在古代社会都是男尊女卑,女子读书甚少,而林黛玉能够得到蒙师如此高的评价,也正是因为她的聪慧使得贾雨村对这个女学生刮目相看。
林黛玉从小就慧智兰心,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
她之所以有如此举动,是因为她一直谨记着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1],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1]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才使得她的言行举止适份合度。
她的聪慧还体现在诗作方面,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她对贾宝玉说:“你能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1]的确。
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6]。
由于黛玉心智聪慧,又加之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就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甚至有些病态。
周瑞家送宫花,最后送到林黛玉那儿,她只就贾宝玉手中看了一看这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便问道:"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1]只因周瑞家说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1]林黛玉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1]这一段林黛玉的语言给人一种“小心眼”的印象。
但是,如果我们联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极强的自尊心,就会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
(三)率真胸怀林黛玉的美不仅在于外表的美,而更在于她所透视出的不同一般的内在美。
这种内在美,首先来自她性格里没有受封建世俗所污染的率真和纯洁。
在很多人看来,林黛玉是一个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女子,其实不然,其实这是林黛玉率真个性的表达。
她爱哭就哭,爱恼就恼,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从不虚假、掩饰和矫揉造作,完全忽视于周围事物所引起的反映,无视于世俗人心的厉害,更不计算事情后果及其可能带给自己的种种利害得失,只是一往纯真地去面向现实、面向人生[6]。
黛玉初进贾府,就发现这个赫赫扬扬的贵族之家,表面上人人看起来是异常热情,实则人与人之间到处是虚伪、做作、倾轧和陷害,这些让她从心底里感到反感。
尤其是大家对老祖宗的讨好,只不过是大家对全府最高权威的一种奉承和巴结,所以她不仅不愿扭曲自己的真实感情,违心地去讨好、迎合以老祖宗为首的封建家长们的喜爱,而且还一味地任着自己的性子,做出一系列违背家长心愿的事情,这样就必然会逐渐失去以老祖宗为首的封建家长们的欢心。
林黛玉的率真虽然使得贾府中位高权重的家长们对她极度不满,但却赢得了普通人的喜爱。
她对待紫娟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香菱学诗,薛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而林黛玉却极为热诚,不仅细心教她,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学习参考,堪称“诲人不倦”。
林黛玉不仅对朋友坦诚,即使对自己的情敌也一样,她和宝钗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天真笃实。
黛玉的这种率真还反映在她对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态度上。
宝玉和黛玉他们在长期“耳鬓厮磨”的相互了解过程中,宝玉身上的那种和世俗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情趣和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她,正由于两人极为相似的性格,才使得他们逐渐碰撞出了爱情火花,而黛玉对爱情专一、真挚、热切的态度,与当时世俗社会里大量存在于异性之间的虚伪、做作、朝三暮四、轻率玩弄的感情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显示出了她独有的纯真和美丽。
(四)诗人气质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浓郁的诗人气质方面。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等人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小小年纪不仅学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类,而且对诗词歌赋及戏剧小说之类尤为爱好。
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
除此之外,她还善鼓琴,亦识谱。
其实,我们通过观察她的言行举止和追求向往,也可以感觉出她是一个实实在在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女,这倒并不因为她能做诗而且能做出好诗。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于诸群钗,二人都具有很高的才气,但我们在薛宝钗身上却看不到半点诗人气质,其主要在于她们的思想追求、生活情趣和精神气质几方面不同,宝钗城府甚深,心机太重,所以无法体现出诗人的气质,而黛玉各方面都洋溢着一股强烈的诗情画意。
其次,我们也可以观察黛玉的住所,无一不透出诗的韵味。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老祖宗带着她参观大观园,当进入黛玉闺房时,她的一个突出感受是:“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1]见到的是“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1]。
这就是黛玉所居住的超尘脱俗的潇湘馆,因此,作者曹雪芹也冠以了黛玉一个诗一样的雅号“潇湘妃子”。
这些仅仅是外在所表现出的诗一般的气质,更重要体现出林黛玉诗一般气质的还在于她超高造诣的诗作创作。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欣赏,因而不断夺魁。
这是因为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渗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触动,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在林黛玉众多的美好诗篇里,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葬花吟》,这首诗最能展示作者心灵、气韵。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这首诗以花自喻,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
全诗以丰富的想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和浓烈忧伤的情调,展示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了一股强烈的抑郁不平之气:其中有对世态炎凉的愤懑;有对世俗罪恶的揭露;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有在自由不可获得时,誓不向世俗屈服的傲岸不屈的高尚情操。
正是这些有力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黛玉这形象更富有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黛玉爱做诗也会做诗,她通过诗歌去抒发情怀、寄托意志,从而向人们袒露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情趣和精神气质。
诗里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二、林黛玉高尚的精神品格(一)执著的爱情在《红楼梦》的爱情画卷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最美最动人的,但他们的爱情却是一场悲剧,这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对爱情的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