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说教材语文
- 格式:pptx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26
《邓稼先》说课稿一、说单元要求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七下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邓稼先》。
七下第一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
第一篇《邓稼先》是一篇由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撰写的回忆性文章。
这是一篇荡气回肠的元勋颂,一曲情文并茂的知己歌。
作者用史诗般的笔调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的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描写、展示和评论,有力地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之旅和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也能体会到作者对朋友的尊敬和深情怀念。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诗人臧克家的作品。
文章的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多年如一日,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注》《古典新义》,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投身民主运动,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言说,参加游行示威,突出其“革命家的方面”。
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上述六件事,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回忆鲁迅先生》是作家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
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
作者从鲁迅明朗的笑、轻捷的走路姿态写起,之后回忆了先生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诸多生活场景。
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下呈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思想,从细微之处显示了鲁迅伟大的品格。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
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未选择的路》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首外国诗歌。
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 教学目标经过先前的学习积累,初中生对外国文学和中国的诗歌都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们接触到的外国诗歌还是很少,因此要让初一年级的学生透彻深入的理解这首含义丰富的哲理诗是相当困难的。
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把这样一首外表看似简单实则隽永丰厚的外国诗歌讲好才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以后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诗歌、品读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方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运用情感体验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七年级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孙权劝学》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
学习他们的良好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这篇课文是相对简单的文言文,结合《教师用书》对本单元的要求,运用“精读”法来学习,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
二、说教学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司马光、《资治通鉴》。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RS-3.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4.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从中获得启迪。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和常用成语,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历让学生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说学情初一学生经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层次的"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感受"读书学习的益处"!五、说教法学法教法:诵读法、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学生平日诵读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
因此,我在教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其次还采用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等。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过《三国演义》和看过相关影视资料的人都知道,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
(二)、自学检测1.检测课文朗读,正字音2.文学常识,师做强调(三)、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注意停顿2.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XXX《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项说教材分析XXX与《山海经》一文是部编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XXX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所回忆的啊长不是一个文化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的篇幅批判了XXX的愚味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XXX纯朴、善良品格的赞美。
文中作者虽是从孩子的角度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研究本文,应当让学生能够理解隐藏在文本中的批判性与眼下对XXX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生活琐事中发现爱,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
其次,是说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阅读方面的要求主要有:1、对课文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课标为依托,根据单元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研究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二、说学情本文是一片叙事性散文,从心理上,学生对这种教材有易于理解的心理,教师应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因势利导在讲课文内容的同时,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断练为手段,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理念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研究语文,我采用“问题引导法”施行课堂教学。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一、说教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写的。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1)知识储备点:a、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b、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2)能力培养点:a、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b、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c、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3)情感体验点:感受游子浓郁而挚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的重点是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教学的疑点是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背景回顾法、问题引导法、情感共鸣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回顾历史、感受文本、促发情感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由于这是一篇课内自读型课文,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在课前广泛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有关资料,了解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老王》说课稿近日参加了市里的说课比赛||,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经典作品《老王》||。
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赛后整理了自己的说课稿||,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不幸者的善良||,穷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文章便突出地写了他的“不幸”和“善良”||。
老王的不幸(穷苦)可以从“三独”、“三破”这两个侧面进行分析||。
“三独”即为“独干”;“独眼”;“独居”||。
一“破”即他用“破旧”的三轮支撑生活||,写出了维持生计的艰辛||。
二“破”即他用“残破”的身体出力干活||,写出了生活的痛苦||,三“破”即他居住在“塌败”的小屋苦度光阴||,写出了生活的艰苦||。
不仅如此||,老王其实也时时在遭受着精神上的苦痛||,因为眼瞎||,有人说他是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从心灵上摧残他||,打击他||。
所以||,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我们都可以读出老王的凄苦与艰难||。
他是这么的不幸||,可是他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之心||。
他的善良我们可以从“三送”体会到:“一送”送冰;“二送”送钱钟书;“三送”送鸡蛋香油||。
老王的命苦与心善通过这“三破”、“三送”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巧妙之处就在于利用“我”与老王的平平淡淡的交往||,用“我”的慧眼来看老王||,他的不幸之至与善良之至就得以体现||。
不仅如此||,从“我”的眼里看老王还可以看出“我”及其家人的同情心与爱心||。
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该文的写作目的||。
本专题主要由“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这三个板块组成||,可见||,这个专题的主题主要是体现不同人的人生精神及追求的||。
而《老王》正是“底层的光芒”中的一篇散文||。
同时结合《老王》一文的特点||,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一、说教材《阿长与<山海经>》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双重眼光:儿时的眼光和现实的眼光回忆了自己的保姆阿长。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期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对“我”倾注了一片心血,是值得“我”怀念和感激的人。
本单元内本文意在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积累感悟、陶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根据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和“先抑后扬”写法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真实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我采用略读、细读、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体会人物感情,领悟美文在写作上的技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进一步运用圈注、复述、讨论、探究、合作等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又是名篇名作,我设计用2课时来完成。
整课的流程为:整体感知——讨论探究——研读品析——美点寻踪四个板块,层层深入。
体现了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爱莲说》说课稿漂市一中钱少锋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学生、教法及学法、教学准备、学习过程六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说理念设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
第二方面: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爱莲说》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它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意,还要求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一个由表及里的效果。
该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这篇讲读课文在全册古文教材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陋室铭》,这与其有很大的区别:即它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它又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这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弄清文章中段与段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怎样由一物写到另一物,而这一要求在本课中有很好的体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同时,该文也是中考必考篇目,因而地位非常重要。
2.学习目标的设定(1)能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莲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衬托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衬托在文中的作用。
第三方面: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造阶段,因此,他们乐于从美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1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说教材这篇课文位于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是名人单元。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认识他们所做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邓稼先》记叙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迹。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忆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节。
《孙权劝学》记载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值得细细揣摩。
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都各有特色,可以细读、积累。
本课作为单元第二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
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本文在选材上十分典型,根据中心的需要恰当安排材料,做到繁简相宜,以少胜多。
并且在诗一般的语言中,穿插精当的抒情性的议论,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
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整体性设计,突出读写结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习课文中杰出人物的事迹和品格;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杰出人物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要关注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等,这些方面都值得反复揣摩、感悟和积累;要适当补充人物生平和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