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62
《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标准课程类别:技能方向课课程学时:48学时开设学期:第3、4学期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一门技能方向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树立依法防疫,依法制疫的理念,初步具备执业兽医岗位必需的知识及技能,为适应将来考执业兽医资格证和就业准入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升学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畜禽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制定,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畜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与其它课程衔接非常密切。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关键知识为主线,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从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出发,遵照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性、服务性、职业性”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在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上,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为后期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要求。
(三)课程开发思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从探索、实施课堂与实训一体化,项目导向为突破口,将教、学、做、考一体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了认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块教学等课程教学体系。
努力实现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完美统一。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检疫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应职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全文)导语: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法。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推荐给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第三条本法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法所称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肉、生皮、原毛、绒、脏器、脂、血液、jingye、卵、胚胎、骨、蹄、头、角、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
本法所称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
本法所称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四条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本法规定管理的动物疫病分为下列三类:(一)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二)二类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三)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
前款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具体病种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条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协助做好本管辖区域内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动物防疫与检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动物疫病:指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动物检疫:指国家法定的机构和人员,依照法定方法和标准,对动物、动物产品的健康卫生状况实施定性检测和处理的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3、疫病防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疫病限制在局部范围4、疫病预防: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通常采取包括隔离、消毒、检疫等措施不让传染进入目前尚未发生该病的地区;采取群体免疫、群体药物预防以及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保障一定的畜群不受已存在于该地区的疫病的传染5、动物防疫:包括整个动物饲养、经营、屠宰和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6、产地检疫:动物及动物产品在离开饲养或生产地之前进行的检疫7、净化(疫区)检疫:在国内某地发生规定的检疫对象流行时进行的检疫8、运输检疫:对运输出县境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的检疫,包括发送检疫和途中检疫9、宰前检疫:对代宰动物活体进行的动物检疫10、宰后检疫:对屠宰后的动物酮体、内脏进行的检疫。
11、屠宰:指以人道的和无应激刺激的方式,将动物经过致昏和刺杀放血后而获取肉类的过程12、胴体:指屠宰放血后,除毛、内脏、头、尾及四肢下部(腕及关节以下)之后的部分13、肉(广义的肉):指通常作为人类食用的动物肉,包括肌肉、器官(肝脏、肾脏、脑、心脏等)和其他可食组织14、有机食品:指未被人为制造的化学杀虫剂、除草剂、肥料和许多其他不良物质污染的优质食品,是安全、有营养、不掺假的食品15、食品安全:预防或减少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污染16、屠体:指屠宰放血以后没有脱毛或者剥皮后没有开膛的动物躯体17、摘脏体(肉体):指已经脱毛或者剥皮开膛取出内脏,但带头、蹄、尾巴18、胴体:指屠宰放血后,除出毛、内脏、头、尾及四肢下部(腕及关节以下)后的部分19、僵直的定义:指动物死后肌肉硬度增加的现象20、变质:指食品在储存中发生氧化等化学变化,或由自身酶发生自溶分解,使食品不能食用的变化21、腐败:食品由于微生物分解而不能食用的状态(狭义——蛋白质分解,广义——食品降低或失去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22、食品腐败变质:食品本身的因素、环境条件和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3、新鲜度(鲜度),泛指生的水果、蔬菜、鲜活畜产品和水产品的新鲜程度24、保鲜期:维持新鲜不腐败变质的时期25保存期(保质期或货架期):肉制品由于经过加热或干燥等处理,质量稳定,不发生变质腐败的时期26、掺水肉(注水肉、灌水肉),指屠宰前向活畜体内,或放血后的尸体内或胴体肌肉内注入水分或含水物质的肉类二、填空题:1、动物屠宰的放血量约占总血量的(60%约2-4L);20-25%留在内脏,15-20%在瘦肉、脂肪和骨骼中;可食肉残留血不得超过(10%)。
动物防疫与检疫名词解释1.疫病监测:2.动物防疫:是指为防止疫病的发生、传播而采取各种措施,将动物疫病排除于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之外。
3.动物检疫:是指为预防、控制动物疫病,防止动物疫病传播、扩散和流行,保护养殖业的发展和人体健康,由法定机构,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的检疫项目、国家标准和方法,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4.免疫接种:是根据特异性免疫的原理,采用人工的方法给动物接种疫苗、类毒素或免疫血清等,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的重要手段,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5.一类疫病: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症6.消毒:是指运用各种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的各类病原体,减少病原体对环境的污染,断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阻止动物疫病的发生、蔓延,进而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措施。
7.微生态制剂:又叫活菌制剂、益生菌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8.预防性免疫接种:为预防疫病的发生,平时使用疫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剂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群进行的免疫接种9.死皮:10死亡率:11.终末消毒:在疫病控制、平息之后,解除疫区封锁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体而采取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简答1.简述猪屠宰检疫的程序2.简述消毒药品的选择原则①对病原体杀灭力强且广谱②对人、畜及动物性产品无毒、无残留、无异味③不损坏消毒物品④易溶于水,在消毒环境中比较稳定⑤价格低廉,使用简便3.禁止哪些动物、动物产品进入市场?4.当疫情发生时应采取哪些措施扑灭疫病①调整动物消化道内环境②合成多种消化酶、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菌体蛋白等③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健康状况,具有保健作用④改善环境卫生①调整动物消化道内环境②合成多种消化酶、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菌体蛋白等③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健康状况,具有保健作用④改善环境卫生5.简述选择预防药物的原则6.动物检疫的作用7.简答粪便消毒的具体方法,及适用对象8.简述动物产地检疫出证条件9.回答活苗的缺点10.回答产地售前检疫的程序11.说出国内动物检疫一类动物疫病记录12.简述微生态制剂的作用①调整动物消化道内环境②合成多种消化酶、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菌体蛋白等③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健康状况,具有保健作用④改善环境卫生13.什么是封锁,解除封锁的条件是什么①第一,传染源被消除②第二,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被消灭③第三,易感动物都通过一个最长潜伏期而未发病14.我国检疫对象分几类,写出一类疫病名录全国动物检疫对象共分为三类,157种,一类17种,二类77种,三类63种一类动物疫病(17种):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禽流行性感冒(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症。
2023《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CATALOGUE目录•动物疫病的预防•动物疫病的控制•动物检疫技术•动物疫病的净化与消灭•公共卫生与动物防疫01动物疫病的预防选择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远离污染源及交通要道的地方建舍。
动物饲养管理合理选址根据不同动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提供科学合理的饲料和饮水。
科学饲养保持栏舍清洁、干燥,定期清理动物排泄物,定期消毒栏舍和用具。
卫生管理诊断技术掌握动物疫病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如病原分离鉴定、抗体检测等。
监测计划制定定期监测计划,包括临床检查、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
疫情报告发现疫情及时报告,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防止疫病扩散。
动物疫病的监测与诊断动物疫病的防疫措施根据当地疫情和免疫程序,合理安排动物免疫接种,提高群体免疫力。
免疫接种隔离与封锁消毒措施人员防护发现疫情后及时隔离患病动物,对发病地区进行封锁,防止疫情扩散。
对动物舍、用具及环境进行定期消毒,杀灭病原菌。
从事动物饲养和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人畜共患病交叉感染。
02动物疫病的控制包括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常见动物疫病分类流行病学特征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症状三种类型。
每种疫病的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发病特点等都不尽相同。
03动物疫病的分类与流行病学特征0201一旦发现动物疫情,应立即报告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确认。
疫情报告与确认对疫区进行封锁,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区内外进行全面消毒。
隔离与消毒针对不同疫情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对易感动物进行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动物疫病的疫情处理动物疫病的控制策略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执行力度,提高养殖业主的防疫意识。
强化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对可能出现的疫情进行预警。
监测与预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疫病防治,包括合理制定免疫程序、规范使用兽药、定期进行驱虫等。
科学防治加强与国际动物防疫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动物防疫技术与管理经验,共同应对全球动物疫情挑战。
农业农村部发布《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中国兽医发布2022-09-09 16:43发表于山东《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已于2022年8月22日经农业农村部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动物检疫活动管理,预防、控制、净化、消灭动物疫病,防控人畜共患传染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陆生野生动物检疫办法,由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另行制定。
第三条动物检疫遵循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农业农村部主管全国动物检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检疫工作,负责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动物检疫工作需要,向乡、镇或者特定区域派驻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官方兽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为动物检疫及其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第五条农业农村部制定、调整并公布检疫规程,明确动物检疫的范围、对象和程序。
第六条农业农村部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动物检疫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动物检疫信息的可追溯。
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检疫信息数据管理工作。
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运输、隔离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要求在动物检疫管理信息化系统填报动物检疫相关信息。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检疫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本办法以及检疫规程等规定实施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实施检疫,出具动物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并对检疫结论负责。
第二章检疫申报第八条国家实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货主应当提前三天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