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防止贿赂条例
- 格式:doc
- 大小:191.50 KB
- 文档页数:29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委员长会议提请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草案)》的议案。
经征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的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七条第四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作如下解释: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的“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既是该条规定的宣誓必须包含的法定内容,也是参选或者出任该条所列公职的法定要求和条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具有以下含义:(一)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就职的法定条件和必经程序。
未进行合法有效宣誓或者拒绝宣誓,不得就任相应公职,不得行使相应职权和享受相应待遇。
(二)宣誓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
宣誓人必须真诚、庄重地进行宣誓,必须准确、完整、庄重地宣读包括“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容的法定誓言。
(三)宣誓人拒绝宣誓,即丧失就任该条所列相应公职的资格。
宣誓人故意宣读与法定誓言不一致的誓言或者以任何不真诚、不庄重的方式宣誓,也属于拒绝宣誓,所作宣誓无效,宣誓人即丧失就任该条所列相应公职的资格。
中国内地与香港行政监察制度比较研究摘要:“一国两制”是中国国家制度的一个特色,与此相适应,在行政监察制度上中国也有不同形式的监察制度同时共存。
以中国内地和香港腐败控制情况为切入点,了解二者的行政监察机构设置,分析比较二者行政监察制度在组织领导、监察方式、信息透明度、公众参与度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为内地提高行政监察水平提供“泛经验”的借鉴参考和制度创新的思路选择。
关键词:内地;香港;行政监察;比较一、内地与香港腐败控制在“全球治理指标体系”得分情况比较腐败控制情况是衡量行政监察制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世界银行对全球政府治理情况有一个著名的研究,即“全球治理指标体系”,腐败控制是这一指标体系的六个组成部分之一。
腐败控制,即利用公权谋取私利的程度,包括轻微和严重的腐败行为,以及精英和私人利益集团“俘获”国家和政府的程度。
腐败控制指标的四个主要构成要素是为做好事情而额外支付的频度、腐败对商业环境的影响、政治领域的重大腐败、精英参与掠夺国家行为的倾向。
①在“全球治理指标体系”报告中,评分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现,这个百分比表示为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小数,用以描述该国在此项指标上的国际排名。
根据得分的高低,得分情况被划为六个等级,第一级至第六级依次为:90至100百分位、75至90百分位、50至75百分位、25至50百分位、10至25百分位、0至10百分位。
如某项评分为40百分位,说明该国此项指标大概排在40%国家以上和70%国家以下,属于第四级。
笔者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在1996年至2009的腐败控制这项指标进行了比较查询,结果如表1。
②<imgsrc="/ebook2/ebooks/14-236/14-236-1108/1134. jpg" />如表所示: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得分情况;下方较细线条代表内地腐败控制对应年份的得分情况,上方较粗线条代表香港腐败控制对应年份的得分情况。
節錄自香港法例第二零一章防止賄賂條例第七及十二條七.與拍賣有關的賄賂(1) 任何人無合法權限或合理辯解,向他人提供任何利益,作為該人在任何由公共機構或代公共機構舉行的拍賣中不作競投或曾經不作競投的誘因或報酬,或由於該人在該類拍賣中不作競投或曾經不作競投而向他提供任何利益,即屬犯罪。
(2) 任何人無合法權限或合理辯解,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作為他在任何由公共機構或代公共機構舉行的拍賣中不作競投或曾經不作競投的誘因或報酬,或由於他在該類拍賣中不作競投或曾經不作競投而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即屬犯罪。
十二.罪行的罰則(1) 除第3條所訂罪行外,任何人犯了本部所訂罪行,可遭處罰如下-(a) 一經循公訴程序裁定-(i) 犯了第10條所訂罪行者, 款$1,000,000及監禁10年;(ii) 犯了第5或6條所訂罪行者, 款$500,000及監禁10年;及(iii) 犯了本部所訂其他罪行者,罰款$500,000及監禁7年;及(由1987年第50號第3條代替)(b) 一經循簡易程序裁定-(i) 犯了第10條所訂罪行者,罰款$500,000及監禁3年;及(ii) 犯了本部所訂其他罪行者,罰款$100,000及監禁3年,(由1987年第50號第3條代替)此外,法庭須命令該人按法庭指示的方式將所收取的利益款額或價值,或該款額或價值中由法庭指明的部分付予法庭所指示的人或公共機構。
(由1980年第28號第5條修訂)(2) 任何人犯了第3條所訂罪行,一經定罪,可處罰款$100,000及監禁1年,法庭並須命令該人按法庭指示的方式將所收取的利益款額或價值,或該款額或價值中由法庭指明的部分付予官方。
(由1974年第9號第4條修訂;由1980年第28號第5條修訂)(3) 對於未能就所獲取的金錢資源或財產向法庭提出圓滿解釋而被裁定犯了第10(1)(b) 條所訂罪行的人,法庭除可根據第(1)款處以刑罰外,亦可命令該人將以下款項付予官方---(由1974年第9號第4條增補)(a) 一筆不超過該金錢資源款額的款項;或(b) 一筆不超過該財產價值的款項。
浅析香港价格监管的法律制度作者:李逸萌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1期[摘要]高度法制化是香港价格管理的一大特点。
香港并没有系统综合性以成文法形式出现的价格法,对于各类价格行为的规范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之中,不仅繁多,而且齐全。
任何价格和收费行为,都可以找到法律的依据,并受到法律的监督。
本文研究了香港价格法规的特点,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及其程序。
[关键词]香港价格法律制度[中图分类号]DF41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37-03价格体制是指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格形成、运行和调控管理的制度。
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最大限度的市场调节和最小限度的政府干预相结合,自主经营、自由竞争。
这也是香港当局制定各项经济立法和行政管理的主要政策依据。
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香港实行的是由政府、法定团体和行业公会互相衔接、互相补充的价格监管模式。
香港的价格体制已形成与现代化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调控的、与国际市场相连接的、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价格体制。
对不宜竞争的、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多种形式的直接调控管理;而对属于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全面实行市场形成、政府间接调控的制度。
无论价格的形成、运行和调控管理办法都与现代市场经济密切相关。
一、香港的价格法律体系高度法制化是香港价格管理的一大特点,也是香港价格管理机制高效运转的制度原因。
香港是普通法适用地区,属于典型的判例法体系。
香港回归后,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为其法律制度的宪制性文件,并保持原有的法律制度特性,使得法律制度更加完备,更加适应回归后的香港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价格法规有两种模式,即独立型价格法规和混合型价格法规。
所谓独立型价格法规,即国家立法部门专门制定的价格法规,如,奥地利、挪威等国的《价格法》,日本的《物价统制令》,韩国的《物价安定法》,瑞士的《联邦价格监督法》等;混合型价格法规,即没有制定专门的价格法规,对价格的法律规范体现在其他各项专门立法中,如美国的三大反垄断法案: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法案、1940年颁布的克莱顿法案、1914年通过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
香港贿赂犯罪对中国大陆贿赂犯罪的立法启示——以《防止贿赂条例》为视角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Legislation Againt Bribery Crime In Hong KongTo The Mainland Of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vention of Bribery Ordinance"张书增(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6)内容摘要: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我国领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反贪污受贿的成效一直在地区和全球的廉洁调查中名列前茅。
尽管大陆刑法典和香港刑法中都规定了受贿罪,但其中却存在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贿赂犯罪主体的体系安排上的差异、受贿罪客观构成要件上的差异、受贿行为对象范围上的差异、不同“身份”行为人的区别对待上的差异、对举报人权益保护上的差异以及罚金刑与资格刑适用上的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大陆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吸收香港《防止贿赂条例》中科学而又合理的规定,在重构关于贿赂犯罪主体的体系安排、精简受贿罪客观构成要件、扩大贿赂行为对象的范围、消除基于“身份”差异所导致的区别对待、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重视罚金刑和资格刑的适用等六个方面着重进行完善。
关键词:香港贿赂犯罪受贿罪反腐败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1-1233/D(2016)08-28-05“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
”①香港是亚洲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领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地区和全球的廉洁度调查排名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据透明国际发布的全球各国(地区)廉洁指数2012年至2014年度反贪排行榜,香港一直名列前茅,在全球接受调查的177个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分别位于第14、第15、第9位。
②相比较于香港地区有关贿赂犯罪的规定,大陆刑法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在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上还有待完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增减
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公布日期】1997.07.01
•【文号】
•【施行日期】1997.07.01
•【效力等级】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人大机关
正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
港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增减的决定(1997年7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中增加下列全国性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以上全国性法律,自1997年7月1日起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布或立法实施。
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中删去下列全国性法律:
《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命令》附:国徽图案、说明、使用办法。
香港廉政公署的简要介绍与分析作者:裴宝莉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6期摘要1974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它是直接隶属于我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独立的反贪行政机构,其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肃贪倡廉,成绩斐然。
香港廉政公署有其特殊的地位与组织机构,以《防止贪污条例》、《防止贿赂条例》、《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构建的反腐倡廉的法律体系赋予香港廉政公署超乎其余公权力机关的权力,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以防官官相护。
本文对我国香港廉政公署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我国内地反腐倡廉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廉政公署反腐败反贪污中图分类号:D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193-02我国香港廉政公署所管辖的主要是贪污案件,那么贪污的准确所指是什么?贪污是指有人利用不正当的手法去谋取个人的私利,从而引至其他人的利益受损。
廉政公署所执行的《防止贿赂条例》的立法精神就是要维护社会廉洁公平,并保障机构及雇主的权益,惩治滥用职权,假公济私的雇员。
法例监管所有公营及私营机构雇员的贪污罪行。
①这里公营机构主要就是指政府雇员,也就是一般我们谈到的香港的公务员。
私营机构主要是指工商机构也就是我们谈到的一般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雇员。
这里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点,因为很多国家把公务员贪污受贿和公司职员收受回扣、行贿等问题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而有时这些违法行为往往纠结在一起,所以这样由一个统一的部门主管,在业务上效率比较高,而且比较方便。
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于1974年2月15日,它的全称是“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g)。
缩写为ICAC,简称“廉政公署”或者“廉署”。
它是根据香港立法局1974年2月通过的《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条例》(以下简称《廉署条例》)成立的。
根据这一条例,廉署是负责肃贪倡廉,反贪污受贿的机构,从惩后、预防和教育三方面进行肃贪倡廉工作。
香港回归日回顾回归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反腐败斗争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自回归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致力于打击腐败现象,努力维护社会公正和清廉政治。
本文将回顾香港回归后的反腐败斗争,并探讨其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回归后的反腐败机构建设香港回归后,特别行政区政府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建立了一系列专门机构来打击腐败。
其中最主要的机构是香港廉政公署,它负责调查和控制公职人员的贪污行为。
此外,香港警务处也设立了专门的反贪污组,加强执法力度。
这些机构的建立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反腐败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了更有效地打击腐败,香港特别行政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反腐败法律制度。
首先,特别行政区制定了《香港廉政公署条例》,明确规定了廉政公署的职责和权力。
其次,香港特别行政区修订了《刑事诉讼条例》,增加了对涉贪污犯罪的起诉和审判程序的规定。
此外,香港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入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反腐败机制。
这些努力使得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反腐败法律制度日臻完善,为反腐败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反腐败行动的成果和挑战回归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反腐败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
廉政公署在打击公职人员腐败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多名高级官员和表面前政要因贪污受贿被起诉并判刑。
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还实施了公务员廉政检查制度,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察,进一步减少贪污现象。
这些成果表明,反腐败行动在维护香港社会稳定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反腐败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贪污行为,增加了打击腐败的难度。
其次,香港特别行政区面临来自国际腐败网络的威胁,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此外,公众对于反腐败工作的期望增加,要求特别行政区政府进一步提升反腐败力度和效果。
因此,香港特别行政区需要制定更科学且有效的对策,进一步加强反腐败斗争。
icac行为准则
摘要:
1.ICAC 的概述
2.ICAC 的行为准则
3.ICAC 的行为准则对社会的影响
正文:
【ICAC 的概述】
ICAC 全称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即香港独立反贪污委员会,成立于1974 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设立的独立机构,负责调查和预防贪污行为。
ICAC 的成立,旨在维护香港社会的廉洁和公平,保障公共利益,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ICAC 的行为准则】
ICAC 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密:ICAC 在处理贪污案件时,必须确保所有相关信息和资料的保密性,以防止案件调查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2.公正:ICAC 在处理贪污案件时,必须公正无私,不受任何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确保案件调查的公正性。
3.客观:ICAC 在处理贪污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避免主观臆断影响案件调查结果。
4.专业:ICAC 在处理贪污案件时,必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案件调查的质量和效率。
5.尊重人权:ICAC 在处理贪污案件时,必须尊重涉及人员的人权,保障其合法权益。
6.合作:ICAC 在处理贪污案件时,必须与相关政府部门、机构和组织密切合作,共同打击贪污行为。
【ICAC 的行为准则对社会的影响】
ICAC 的行为准则对香港社会的影响深远,首先,它提升了政府的廉洁度,降低了贪污现象,保障了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其次,它提升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增强了社会稳定性。
最后,它为香港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商业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香港经济的繁荣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防止贿赂条例第201章详题本条例旨在为防止贿赂事宜以及因该事宜所需或为与该事宜有关的目的而订定更详尽完备的条文。
[1971年5月14日] 1 9 7 1年第5 8号法律公告(本为1970年第102号)第201章第I部导言第201章第1条简称本条例可引称为《防止贿赂条例》。
第201章第2条释义(1) 在本条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子女”(child) 包括非婚生或领养的子女,亦包括寄养子女及继子女;“父母”(parents) 包括配偶的父母,亦包括继父母;“公司簿册”(company books) 指公司在通常业务上使用的年报及资产负债表,以及任何分类帐、日记帐、现金帐、帐簿、银行存折、报告、信件或其他簿册或文件;(由1980年第28号第2条修订)“公共机构”(public body) 指─(a) 政府;行政会议;(由2003年第1号第3条修订)(c) 立法会;(由2003年第1号第3条修订)(d) (由1999年第78号第7条废除)(da) 各区议会;(由1981年第42号第27条增补)(db) (由1999年第78号第7条废除)(e) 由行政长官或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委出,或由他人代行政长官或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委出的各类委员会或其他机构,不论该委员会或机构是否获得酬劳;及(由2003年第1号第3条修订)(f) 附表1指明的各类委员会或其他机构;(由1999年第20号第2条修订)“公职人员”(public servant) 指订明人员,及公共机构的雇员,如该公共机构─(由1996年第48号第2条修订;由2003年第14号第13条修订)(a) 不属本定义(aa)、(b)或(c)段所指的公共机构,亦指其成员;(由1999年第20号第2条修订)(aa) 属附表2指明的公共机构,亦指─(i) 该公共机构的干事(名誉干事除外);(ii) 该公共机构中获委以处理或管理该公共机构事务的责任的各类委员会或其他团体的成员;(由1999年第20号第2条增补)(b) 属会社或协会,亦指该公共机构中─(i) 担任干事的成员(名誉干事除外);或(ii) 获赋予责任处理或管理该机构事务的成员;(c) 属由条例设立或借条例存续的教育院校,亦指该院校的人员,以及(除第(3)款另有规定外)指该院校辖下的各类委员会或其他团体的成员,而该委员会或团体本身亦属公共机构,或是─(i) 由或根据与该院校有关的条例设立者;(ii) 获赋予责任处理或管理该院校的事务者(纯社群、康乐或文化性质的事务除外);及(iii) 未根据第(3)款列为例外者,不论该雇员、人员或成员属临时或永久性质,或是否有酬劳,但任何人不会只因以下情况而成为公职人员─(A) 在一间属公共机构的公司持有股份;或(B) 在一个属公共机构的会社或协会的会议上有投票资格;(由1987年第50号第2条代替) “文件”(document) 包括任何登记册、簿册、纪录、纪录带、任何形式的电脑输入或输出资料,以及任何其他资料(不论是用机械、电力、人手或任何其他方法所产生者);(由1980年第28号第2条增补)“主事人”(principal) 包括─(a) 雇主;(b) 信托受益人;(c) 信托产业(犹如该产业是一个人);(d) 享有遗产实益权益的人;(e) 遗产(犹如该遗产是一个人);及(f) (就公共机构的雇员而言)有关的公共机构;“代理人”(agent) 包括公职人员及受雇于他人或代他人办事的人;“利益”(advantage) 指─(a) 任何馈赠、贷款、费用、报酬或佣金,其形式为金钱、任何有价证券或任何种类的其他财产或财产权益;(b) 任何职位、受雇工作或合约;(c) 将任何贷款、义务或其他法律责任全部或部分予以支付、免却、解除或了结;(d) 任何其他服务或优待(款待除外),包括维护使免受已招致或料将招致的惩罚或资格丧失,或维护使免遭采取纪律、民事或刑事上的行动或程序,不论该行动或程序是否已经提出;(e) 行使或不行使任何权利、权力或职责;及(f) 有条件或无条件提供、承诺给予或答应给予上文(a)、(b)、(c)、(d)及(e)段所指的任何利益,但不包括《选举(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第554章)所指的选举捐赠,而该项捐赠的详情是已按照该条例的规定载于选举申报书内的;(由1991年第33号第2条修订;由2000年第10号第47条修订)“订明人员”(prescribed officer)—(a) 指担任政府辖下的受薪职位的人,不论该职位属永久或临时性质;及(b) 在以下人士不属于(a)段所指的人的范围内,指该等人士—(i) 任何按照《基本法》委任的政府主要官员;(ii) 根据《外汇基金条例》(第66章)第5A条委任的金融管理专员及根据该条例第5A(3)条委任的人;(iii) 公务员叙用委员会主席;(iv) 廉政公署的任何职员;(v) 担任于《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会条例》(第92章)附表1指明的司法职位的司法人员和由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委任的司法人员,以及司法机构的任何职员;(由2003年第14号第13条增补)“法庭”(court) 包括根据《裁判官条例》(第227章)第85条为交付审讯事宜进行聆讯程序的裁判官;“配偶”(spouse) 包括妾侍;“专员”(Commissioner) 指按照《基本法》委任的廉政专员,亦包括根据《廉政公署条例》(第204章)第6条委任的副廉政专员及根据该条例第7(2)条获委任署理廉政专员一职的人;(由2003年第1号第3条代替)“款待”(entertainment) 指供应在当场享用的食物或饮品,以及任何与此项供应有关或同时提供的其他款待;“银行簿册”(banker's books) 指银行在通常业务上使用的─(a) 任何分类帐、分类帐卡、帐目报表、日记帐、现金帐、帐簿或其他各式簿册或文件;(b) 任何支票、单据、纪录卡、报告、信件或其他各式文件;及(c) (a)或(b)段所指任何物品的副本;(由1980年第28号第2条代替)“调查人员”(investigating officer) 指由专员授权行使本条例所订调查人员权力的人。
章:201 防止賄賂條例憲報編號版本日期詳題 30/06/1997 本條例旨在為防止賄賂事宜以及因該事宜所需或為與該事宜有關的目的而訂定更詳盡完備的條文。
[1971年5月14日] 1971年第58號法律公告(本為1970年第102號)部:I 導言 30/06/1997 條: 1 簡稱 30/06/1997 本條例可引稱為《防止賄賂條例》。
條: 2 釋義14 of 2003 09/05/2003(1) 在本條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子女”(child) 包括非婚生或領養的子女,亦包括寄養子女及繼子女;“父母”(parents) 包括配偶的父母,亦包括繼父母;“公司簿冊”(company books) 指公司在通常業務上使用的年報及資產負債表,以及任何分類帳、日記帳、現金帳、帳簿、銀行存摺、報告、信件或其他簿冊或文件; (由1980年第28號第2條修訂)“公共機構”(public body) 指─(a) 政府;(b) 行政會議; (由2003年第1號第3條修訂)(c) 立法會; (由2003年第1號第3條修訂)(d) (由1999年第78號第7條廢除)(da) 各區議會; (由1981年第42號第27條增補)(db) (由1999年第78號第7條廢除)(e) 由行政長官或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委出,或由他人代行政長官或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委出的各類委員會或其他機構,不論該委員會或機構是否獲得酬勞;及 (由2003年第1號第3條修訂)(f) 附表1指明的各類委員會或其他機構; (由1999年第20號第2條修訂)“公職人員”(public servant) 指訂明人員,及公共機構的僱員,如該公共機構─ (由1996年第48號第2條修訂;由2003年第14號第13條修訂)(a) 不屬本定義(aa)、(b)或(c)段所指的公共機構,亦指其成員; (由1999年第20號第2條修訂)(aa) 屬附表2指明的公共機構,亦指─(i) 該公共機構的幹事(名譽幹事除外);(ii) 該公共機構中獲委以處理或管理該公共機構事務的責任的各類委員會或其他團體的成員; (由1999年第20號第2條增補)(b) 屬會社或協會,亦指該公共機構中─(i) 擔任幹事的成員(名譽幹事除外);或(ii) 獲賦予責任處理或管理該機構事務的成員;(c) 屬由條例設立或藉條例存續的教育院校,亦指該院校的人員,以及(除第(3)款另有規定外)指該院校轄下的各類委員會或其他團體的成員,而該委員會或團體本身亦屬公共機構,或是─(i) 由或根據與該院校有關的條例設立者;(ii) 獲賦予責任處理或管理該院校的事務者(純社群、康樂或文化性質的事務除外);及(iii) 未根據第(3)款列為例外者,不論該僱員、人員或成員屬臨時或永久性質,或是否有酬勞,但任何人不會只因以下情況而成為公職人員─(A) 在一間屬公共機構的公司持有股份;或(B) 在一個屬公共機構的會社或協會的會議上有投票資格; (由1987年第50號第2條代替)“文件”(document) 包括任何登記冊、簿冊、紀錄、紀錄帶、任何形式的電腦輸入或輸出資料,以及任何其他資料(不論是用機械、電力、人手或任何其他方法所產生者); (由1980年第28號第2條增補)“主事人”(principal) 包括─(a) 僱主;(b) 信託受益人;(c) 信託產業(猶如該產業是一個人);(d) 享有遺產實益權益的人;(e) 遺產(猶如該遺產是一個人);及(f) (就公共機構的僱員而言)有關的公共機構;“代理人”(agent) 包括公職人員及受僱於他人或代他人辦事的人;“利益”(advantage) 指─(a) 任何饋贈、貸款、費用、報酬或佣金,其形式為金錢、任何有價證券或任何種類的其他財產或財產權益;(b) 任何職位、受僱工作或合約;(c) 將任何貸款、義務或其他法律責任全部或部分予以支付、免卻、解除或了結;(d) 任何其他服務或優待(款待除外),包括維護使免受已招致或料將招致的懲罰或資格喪失,或維護使免遭採取紀律、民事或刑事上的行動或程序,不論該行動或程序是否已經提出;(e) 行使或不行使任何權利、權力或職責;及(f) 有條件或無條件提供、承諾給予或答應給予上文(a)、(b)、(c)、(d)及(e)段所指的任何利益,但不包括《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第554章)所指的選舉捐贈,而該項捐贈的詳情是已按照該條例的規定載於選舉申報書內的; (由1991年第33號第2條修訂;由2000年第10號第47條修訂)“訂明人員” (prescribed officer)—(a) 指擔任政府轄下的受薪職位的人,不論該職位屬永久或臨時性質;及(b) 在以下人士不屬於(a)段所指的人的範圍內,指該等人士—(i) 任何按照《基本法》委任的政府主要官員;(ii) 根據《外匯基金條例》(第66章)第5A條委任的金融管理專員及根據該條例第5A(3)條委任的人;(iii) 公務員敍用委員會主席;(iv) 廉政公署的任何職員;(v) 擔任於《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條例》(第92章)附表1指明的司法職位的司法人員和由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委任的司法人員,以及司法機構的任何職員; (由2003年第14號第13條增補)“法庭”(court) 包括根據《裁判官條例》(第227章)第85條為交付審訊事宜進行聆訊程序的裁判官; “配偶”(spouse) 包括妾侍;“專員”(Commissioner) 指按照《基本法》委任的廉政專員,亦包括根據《廉政公署條例》(第204章)第6條委任的副廉政專員及根據該條例第7(2)條獲委任署理廉政專員一職的人; (由2003年第1號第3條代替)“款待”(entertainment) 指供應在當場享用的食物或飲品,以及任何與此項供應有關或同時提供的其他款待;“銀行簿冊”(banker's books) 指銀行在通常業務上使用的─(a) 任何分類帳、分類帳卡、帳目報表、日記帳、現金帳、帳簿或其他各式簿冊或文件;(b) 任何支票、單據、紀錄卡、報告、信件或其他各式文件;及(c) (a)或(b)段所指任何物品的副本; (由1980年第28號第2條代替)“調查人員”(investigating officer) 指由專員授權行使本條例所訂調查人員權力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防止贿赂条例第201章详题本条例旨在为防止贿赂事宜以及因该事宜所需或为与该事宜有关的目的而订定更详尽完备的条文。
[1971年5月14日] 1 9 7 1年第5 8号法律公告(本为1970年第102号)第201章第I部导言第201章第1条简称本条例可引称为《防止贿赂条例》。
第201章第2条释义(1) 在本条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子女”(child) 包括非婚生或领养的子女,亦包括寄养子女及继子女;“父母”(parents) 包括配偶的父母,亦包括继父母;“公司簿册”(company books) 指公司在通常业务上使用的年报及资产负债表,以及任何分类帐、日记帐、现金帐、帐簿、银行存折、报告、信件或其他簿册或文件;(由1980年第28号第2条修订)“公共机构”(public body) 指─(a) 政府;行政会议;(由2003年第1号第3条修订)(c) 立法会;(由2003年第1号第3条修订)(d) (由1999年第78号第7条废除)(da) 各区议会;(由1981年第42号第27条增补)(db) (由1999年第78号第7条废除)(e) 由行政长官或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委出,或由他人代行政长官或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委出的各类委员会或其他机构,不论该委员会或机构是否获得酬劳;及(由2003年第1号第3条修订)(f) 附表1指明的各类委员会或其他机构;(由1999年第20号第2条修订)“公职人员”(public servant) 指订明人员,及公共机构的雇员,如该公共机构─(由1996年第48号第2条修订;由2003年第14号第13条修订)(a) 不属本定义(aa)、(b)或(c)段所指的公共机构,亦指其成员;(由1999年第20号第2条修订)(aa) 属附表2指明的公共机构,亦指─(i) 该公共机构的干事(名誉干事除外);(ii) 该公共机构中获委以处理或管理该公共机构事务的责任的各类委员会或其他团体的成员;(由1999年第20号第2条增补)(b) 属会社或协会,亦指该公共机构中─(i) 担任干事的成员(名誉干事除外);或(ii) 获赋予责任处理或管理该机构事务的成员;(c) 属由条例设立或借条例存续的教育院校,亦指该院校的人员,以及(除第(3)款另有规定外)指该院校辖下的各类委员会或其他团体的成员,而该委员会或团体本身亦属公共机构,或是─(i) 由或根据与该院校有关的条例设立者;(ii) 获赋予责任处理或管理该院校的事务者(纯社群、康乐或文化性质的事务除外);及(iii) 未根据第(3)款列为例外者,不论该雇员、人员或成员属临时或永久性质,或是否有酬劳,但任何人不会只因以下情况而成为公职人员─(A) 在一间属公共机构的公司持有股份;或(B) 在一个属公共机构的会社或协会的会议上有投票资格;(由1987年第50号第2条代替) “文件”(document) 包括任何登记册、簿册、纪录、纪录带、任何形式的电脑输入或输出资料,以及任何其他资料(不论是用机械、电力、人手或任何其他方法所产生者);(由1980年第28号第2条增补)“主事人”(principal) 包括─(a) 雇主;(b) 信托受益人;(c) 信托产业(犹如该产业是一个人);(d) 享有遗产实益权益的人;(e) 遗产(犹如该遗产是一个人);及(f) (就公共机构的雇员而言)有关的公共机构;“代理人”(agent) 包括公职人员及受雇于他人或代他人办事的人;“利益”(advantage) 指─(a) 任何馈赠、贷款、费用、报酬或佣金,其形式为金钱、任何有价证券或任何种类的其他财产或财产权益;(b) 任何职位、受雇工作或合约;(c) 将任何贷款、义务或其他法律责任全部或部分予以支付、免却、解除或了结;(d) 任何其他服务或优待(款待除外),包括维护使免受已招致或料将招致的惩罚或资格丧失,或维护使免遭采取纪律、民事或刑事上的行动或程序,不论该行动或程序是否已经提出;(e) 行使或不行使任何权利、权力或职责;及(f) 有条件或无条件提供、承诺给予或答应给予上文(a)、(b)、(c)、(d)及(e)段所指的任何利益,但不包括《选举(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第554章)所指的选举捐赠,而该项捐赠的详情是已按照该条例的规定载于选举申报书内的;(由1991年第33号第2条修订;由2000年第10号第47条修订)“订明人员”(prescribed officer)—(a) 指担任政府辖下的受薪职位的人,不论该职位属永久或临时性质;及(b) 在以下人士不属于(a)段所指的人的范围内,指该等人士—(i) 任何按照《基本法》委任的政府主要官员;(ii) 根据《外汇基金条例》(第66章)第5A条委任的金融管理专员及根据该条例第5A(3)条委任的人;(iii) 公务员叙用委员会主席;(iv) 廉政公署的任何职员;(v) 担任于《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会条例》(第92章)附表1指明的司法职位的司法人员和由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委任的司法人员,以及司法机构的任何职员;(由2003年第14号第13条增补)“法庭”(court) 包括根据《裁判官条例》(第227章)第85条为交付审讯事宜进行聆讯程序的裁判官;“配偶”(spouse) 包括妾侍;“专员”(Commissioner) 指按照《基本法》委任的廉政专员,亦包括根据《廉政公署条例》(第204章)第6条委任的副廉政专员及根据该条例第7(2)条获委任署理廉政专员一职的人;(由2003年第1号第3条代替)“款待”(entertainment) 指供应在当场享用的食物或饮品,以及任何与此项供应有关或同时提供的其他款待;“银行簿册”(banker's books) 指银行在通常业务上使用的─(a) 任何分类帐、分类帐卡、帐目报表、日记帐、现金帐、帐簿或其他各式簿册或文件;(b) 任何支票、单据、纪录卡、报告、信件或其他各式文件;及(c) (a)或(b)段所指任何物品的副本;(由1980年第28号第2条代替)“调查人员”(investigating officer) 指由专员授权行使本条例所订调查人员权力的人。
(由1974年第9號第2條增補) (由1974年第9号第2条增补)(2) 就本条例而言─(a) 任何人,不论由其本人或由他人代其向他人或为他人的利益或以为他人设立信托的形式,直接或间接给予、付出或供给任何利益,或同意、承诺或答应给予、付出或供给任何利益,即属提供利益;(b) 任何人,不论由其本人或由他人代其为自己或为他人直接或间接需索、招引、问取或表示愿意收取任何利益,即属索取利益;及(c) 任何人,不论由其本人或由他人代其为自己或为他人直接或间接拿取、收取或获得任何利益,或同意拿取、收取或获得任何利益,即属接受利益。
(3) 行政长官可借宪报公告规定─(由2003年第1号第3条修订)(a) 将公告内列明的教育院校辖下任何委员会或其他团体列为例外,使其不包括在第(1)款中“公职人员”的定义范围内;(b) 将任何教育院校辖下任何委员会或其他团体的任何成员(因其成员身分而按“公职人员”的定义本应列为公职人员者)列为例外,使其不包括在该定义的范围内。
(由1987年第50号第2条增补)(由2003年第14号第13条修订)第201章第II部罪行第201章第3条索取或接受利益任何订明人员未得行政长官一般或特别许可而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即属犯罪。
(由2003年第1号第3条修订;由2003年第14号第14条修订)注:为施行本条,行政长官已于2010年4月9日颁布《2010年接受利益(行政长官许可)公告》。
该公告刋登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第14卷第14期)的第1967号公告。
第201章第4条贿赂(1) 任何人(不论在香港或其他地方)无合法权限或合理辩解,向任何公职人员提供任何利益,作为该公职人员作出以下行为的诱因或报酬,或由于该公职人员作出以下行为而向他提供任何利益,即属犯罪─(由1980年第28号第3条修订)(a) 作出或不作出,或曾经作出或不作出任何凭其公职人员身分而作的作为;(b) 加速、拖延、妨碍或阻止,或曾经加速、拖延、妨碍或阻止由该人员作出或由其他公职人员作出任何凭该人员或该其他人员的公职人员身分而作的作为;或(由2008年第10号第36条修订)(c) 协助、优待、妨碍或拖延,或曾经协助、优待、妨碍或拖延任何人与公共机构间往来事务的办理。
(2) 任何公职人员(不论在香港或其他地方)无合法权限或合理辩解,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作为他作出以下行为的诱因或报酬,或由于他作出以下行为而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即属犯罪─(由1980年第28号第3条修订)(a) 作出或不作出,或曾经作出或不作出任何凭其公职人员身分而作的作为;(b) 加速、拖延、妨碍或阻止,或曾经加速、拖延、妨碍或阻止由该人员作出或由其他公职人员作出任何凭该人员或该其他人员的公职人员身分而作的作为;或(由2008年第10号第36条修订)(c) 协助、优待、妨碍或拖延,或曾经协助、优待、妨碍或拖延任何人与公共机构间往来事务的办理。
(2A) 任何人(不论在香港或其他地方)无合法权限或合理辩解,向行政长官提供任何利益,作为行政长官作出以下行为的诱因或报酬,或由于行政长官作出以下行为而向他提供任何利益,即属犯罪—(a) 作出或不作出,或曾经作出或不作出任何凭其行政长官身分而作的作为;(b) 加速、拖延、妨碍或阻止,或曾经加速、拖延、妨碍或阻止由行政长官作出任何凭其行政长官身分而作的作为或由任何公职人员作出任何凭其公职人员身分而作的作为;或(c) 协助、优待、妨碍或拖延,或曾经协助、优待、妨碍或拖延任何人与公共机构间往来事务的办理。
(由2008年第22号第2条增补)(2B) 行政长官(不论在香港或其他地方)无合法权限或合理辩解,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作为他作出以下行为的诱因或报酬,或由于他作出以下行为而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即属犯罪—(a) 作出或不作出,或曾经作出或不作出任何凭其行政长官身分而作的作为;(b) 加速、拖延、妨碍或阻止,或曾经加速、拖延、妨碍或阻止由行政长官作出任何凭其行政长官身分而作的作为或由任何公职人员作出任何凭其公职人员身分而作的作为;或(c) 协助、优待、妨碍或拖延,或曾经协助、优待、妨碍或拖延任何人与公共机构间往来事务的办理。
(由2008年第22号第2条增补)(3) 非订明人员的公职人员如有所属公共机构的许可而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且该项许可符合第(4)款的规定,则该公职人员及提供该利益的人均不算犯本条所订罪行。
(由1980年第28号第3条增补。
由2003年第14号第15条修订)(4) 就第(3)款而言,许可须为书面形式,并且─(a) 须在提供、索取或接受利益之前给予;或(b) 在利益未经事先许可而已提供或接受的情况下,须于该利益提供或接受之后在合理可能范围内尽早申请及给予,同时,公共机构在给予该许可之前须顾及申请的有关情况,该许可方具有第(3)款所订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