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采区地质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203.00 KB
- 文档页数:13
301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一、30101工作面是3#煤层工作面一个工作面,是继基建矿井进入生产面。
地形与地貌:本区处于山西黄土高原的东南部,地面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山高坡陡、冲沟发育,形成中高山地貌,地面标高为1095——1270,相对高差较大,地面内沟众多,基本裸露,树林植被茂盛。
二、工作面位置:1、30101工作面地面位于工业广场西南300米,西部是长青村居住区,井下位于皮带运输巷以南,30101工作面东部为采空区,西部为实体,南边也是采空区。
2、工作面走向长740米,倾斜长160米,总面积118400m²。
3、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回采对地面无影响。
三、煤层赋存情况:该面所采煤层为3#煤赋存于二迭率三西组地层中下部,为陆相湖泊型沉积,煤层厚度稳定,工作面煤层厚度在4.8米左右,可采指数Km=1。
地质构造:该面整体是一个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煤层倾角为2—8度,平均6度,但是工作面局部风、运两巷个别地方坡度起伏较大。
五、水文地质情况:该面是第一个综采面,在掘进过程中,局部淋水较大,30101再回采时有较大的涌水,预计一般涌水量在20—40m³/h,最大涌水量为30 m³/h。
六、开采技术条件:1、3#煤层顶板为:伪顶、直接顶、老顶。
伪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为一层相易跨落得薄层岩石,常随采随落,厚度不大仅几厘米到数十厘米,岩性多为炭质泥岩、泥岩。
直接顶:位于伪顶之上,较易垮落的一层或几层岩石组成,经常是采出煤后自行跨落,厚度一般为数米,岩性长为砂岩、泥岩、碳岩等。
基本顶:一半是直接顶之上,为不易跨落的坚硬岩层,通常在煤采出较长时间内不跨落,往往是发生大面积的缓慢沉降,厚度较大,岩性多为砂岩等。
地板:地板可分为直接底、基本地两种。
直接底:直接地位于煤层之下,通常是当初的沼泽地生长的土壤,其中往往会有植物被石化,所以又称为根土岩,厚度一般不大,仅数十厘米,多为泥层。
2、采区地质说明书2.1文字说明部分2.1.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及已有勘探钻及地震物探情况。
2.1.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2.1.3地质构造区的煤岩产状变化,构造特征,分布范围和对照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及它们对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2.1.4煤层及顶底板: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叙述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含水性及有关物理力学性质。
2.1.5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的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2.1.6储量。
2.1.7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2.2附图2.2.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比例尺为1:2000。
2.2.2采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2000。
3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3.1文字说明部分3.1.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3.1.2本工作面各实见点的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结构、煤层顶板的岩性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3.1.3无线电坑的预测报告。
3.1.4储量。
3.1.5对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预计。
3.1.6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和对今后地质问题的有关建议。
3.2附图3.2.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实测图,根据需要填绘探煤厚的等什线图,比例尺为1:2000。
3.2.2与工作面有关的主要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1000。
3.2.3包括煤层老顶在内的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比例尺为1:200。
4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4.1文字说明部分4.1.1工作面的范围与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4.1.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
4.1.3煤层顶底板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4.1.4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提出具体要求,并测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水量。
一、采区位置 (2)二、地形地貌及水系 (2)1、地形地势 (2)2、**采区地表水系 (2)三、地质特征 (2)四、构造与断层 (4)五、煤层与煤质 (5)1、煤层 (5)2、煤质 (5)(1)煤的物理性质 (5)(2)煤的化学性质 (5)(3)煤种及变质特点 (6)(4)煤的可选性 (6)(5)煤质及工业用途 (6)(6)煤类 (6)六、开采技术条件 (6)1、瓦斯 (7)2、煤尘与自燃 (7)3、地温 (7)七、水文地质条件 (7)l、主要含、隔水层 (8)(1)第三、四系砂砾石含水层 (8)(2)二1煤顶板砂岩含水层 (8)(3)二1煤层底板隔水层 (8)(4)太原群上段灰岩含水层 (8)(5)太原群下段灰岩含水层 (8)(6)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 (8)(7)奥陶系灰岩含水层 (9)2、充水因素分析 (9)3、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井涌水量 (9)4、断层对矿床充水影响 (10)5、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水之间的关系 (10)6、开采引起地质灾害 (10)八、**采区可采储量 (10)1、采区范围 (10)2、采区资源储量 (11)5、本采区内水文观测孔较少,开采时需打一个深部水文长期观测孔。
(12)九、附图 (12)1采区地质说明书采区概况一、采区位置1采区东面以49勘探线为界(49线以东为无煤区),西面以45勘探线为界,南面以-80水平为界,北至-380m煤层底板等高线。
划定范围走向长约1.8km,倾斜宽度0.44km,面积约0.8km2。
二、地形地貌及水系1、地形地势**采区地形较平坦,属山丘与平原地区之间的丘陵地,地势大致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大部分为新生界第四系黄土层所覆盖,并被山间地面水冲刷为近似南北向狭窄而深的冲沟(一般为20m)。
2、**采区地表水系本区南部为嵩山,属山前冲积小平原,地势南高北低。
地表被东西向近水平发育的第四系黄土覆盖,受山洪水冲刷,南北向冲沟较发育,沟深而狭窄,形成了东西交通的主要障碍。
301旺采工作面开采方案说明书2003年5月30日活鸡兔井三盘区301运输巷和302回风巷在掘进至开口处3900余米处发现一个正断层,断层产状要素为:走向130~310°,落差3.7米。
经矿研究暂停该工作面掘进生产,连采二队二分队就地开始在301工作面进行旺采。
为此现提出以下开采方案。
一、方案的提出方案一:普通旺采1、采煤方法:连续采煤机配套运煤车进行房柱式后退回采。
2、工作面区段按两种方式划分:(1)、从301运顺67联巷向外布置开采区段,开采区段尺寸为305×250米,区段内布设一条皮带,进行两翼回采。
工作面共划分为6个区段,每个区段的地质储量平均为35.7万吨(采高3.5M),可采储量为24.9万吨(回收率按70%计)。
(2)、从301运顺67联巷向外布置开采区段,开采区段尺寸为80×200米。
工作面共划分为27个区段,每个区段的地质储量平均为7.2万吨(采高3.5M),可采储量为6.3万吨(回收率按87%计)。
3、工作面设备配置:方案一(1):连续采煤机、铲车、破碎机、锚杆机各一台,运煤车3台(新增一台运煤车)、皮带5部(其中包括需再新增一部区段内皮带)。
方案一(2):连续采煤机、铲车、破碎机、锚杆机各一台,运煤车3台(新增一台运煤车)、皮带4部。
4、三盘区302综采工作面与301旺采工作面接续时间安排:根据矿接续安排10月底回采21302工作面。
301旺采工作面6月初开始生产,方案一(1)到 10月底时旺采工作面能回采到距离67联巷640m的位置(两个区段)。
到2003年12月中旬,旺采面不具备生产条件,此时旺采面距67联巷800M(两个半区段)。
方案一(2) 到10月底时旺采工作面的能回采到距离67联巷560m的位置,到2003年11月底,旺采面不具备生产条件,此时旺采面距67联巷600M。
5、产量计划及可采期:方案一(1):每月计划10万吨,6-10月份计划采出50万吨,11月-12月中旬计划采出15万吨。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一、采区位臵、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以及勘探钻孔的情况全井田共划分为两个采区,其中8号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9号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
一采区范围井田内八号煤层全部划分到一采区内。
一采区北与山西离柳鑫瑞煤业有限公司相邻、东与山西柳林大庄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相邻、西北与中铝碛口煤矿相邻、西南与山西柳林碾焉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相邻、南部与宏盛安泰煤矿相邻。
1. 山西离柳鑫瑞煤业有限公司该矿现为技改矿井,正在掘上组煤回风巷、上组煤运输巷、上组煤辅运巷。
4号煤层已采空,技改后首采5号煤层,现已完成1501综采工作面。
8号煤层未开采。
未越界本井田开采。
2.山西柳林大庄煤矿有限责任公司该矿是由原山西柳林大庄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与原柳林县骆驼局煤矿、原山西柳林文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后批准开采4-9号煤层,井田面积6.0058km2,生产规模120万t/a。
开拓方式为立井开拓,现开采8、9号煤层,4号煤层已经采空。
现在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基建中。
未越界本井田开采。
3.山西柳林碾焉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柳林碾焉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为兼并重组整合单独保留矿井,批准开采2-9号煤层,井田面积5.1017km2,生产规模90万t/a。
矿井开拓方式为主斜井副立井综合开拓。
井田内4号煤层已经采空,现开采8号煤层(属基建矿井)。
未越界本井田开采。
4.中铝碛口煤矿该矿属基建井,未进行煤层开采。
5.山西宏盛安泰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宏盛安泰煤业有限公司批准开采4-9号煤层,井田面积5.7186 km2,生产规模120万t/a。
矿井为斜井开拓,采煤方法为倾向长壁式,4号煤层采用高档普采采煤工艺,8号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9号煤层根据煤厚度变化情况,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或综采放顶煤采煤工艺。
全井田以+819m主水平开采8、9号煤层,以+820m辅助水平开采4号煤层。
主水平划分为两个采区,辅助水平划分为两个采区。
301盘区地质说明书一、概况1、位置、范围、四邻关系301盘区位于井田东北部,东起井田东部矿界,西到井田中央北西向断层,南以4408700线为界,北至井田北部矿界,东西长1850~3260米,平均2555米,南北宽1300米,面积为3154560㎡,本盘区东邻平顶梁煤矿,西为303盘区,南距主斜井200米,北与大油坊头煤矿为邻。
盘区范围坐标点1、4410000 196331402、4410000 196364003、4408700 196364004、4408700 196351005、4408870 196345002、井上下对照关系地面位于主、付斜井以北200~1500米范围,地貌为低山丘陵,大部分被黄土覆盖,黄土层厚0~38.48米,平均12.43米,主要为耕地和树林地,无建筑物。
3、已有勘探钻孔情况截止2009年底本区已有勘探钻孔35个,其中有2个水文孔(补2、Z901),钻探进尺7912.42米。
本次还利用盘区周围钻孔7个,钻探进尺1468.23米,共计钻孔42个,钻探总进尺9380.65米。
使本区勘探程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1.1个。
勘探线距为200—500米之间,针对本井田地质构造的复杂性,2009年在5号层8109工作面进行补充勘探,打孔15个,进尺3259.78米。
通过大量补勘,使本区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煤炭储量级别得到进一步提高。
4、相邻采区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由于本矿井属新建改扩建矿井,原矿井的开拓开采范围有限,本区邻近区域共揭露大小断层13条,主要分布在本盘区的东北部(F4断层)和盘区南部及西南部,断层走向大部为北西向和北西西向,落差4~25m不等详见下表和5#层采掘平面图。
盘区断层一览表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由于开采揭露面积较小,5#层为本煤系首采层上覆无采空区和积水区,同层应重点考虑边界范围小窑入侵形成的采空区或巷道积水。
目前已揭露巷道或开采的范围水文地质条件表现为局部低洼地区以及断裂构造发育地带煤岩层含水量较大,最大涌水量可达每小时8~10m³,其余地区含水微弱。
采区、掘进、回采地质说明书的编制开拓开采期间的涌水量高峰值,而不是指突然透水量)和正常涌水量;7、其它影响因素:预测区域可能存在的岩熔侵入体,古河床冲刷,陷落柱等情况;8、储量计算。
9、问题及建议: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二)附图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2、采区储量计算图;3、采区地质剖面图;4、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二、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一)岩巷1、文字说明(1)掘进区地质情况:(掘进区域沉积特征,岩石特征,厚度等)(2)构造情况:(构造复杂程度,褶皱情况,断层性质,走向,断距,及透气性)(3)水文地质特征:(预计前方涌水情况,主要涌水来源)(4)其他预计危害矿井的因素:(如老窑,陷落柱,岩溶等)(5)建议。
2、附图(1)预想地质剖面图,横1:1000纵1:100。
(二)煤巷1、文字说明(1)掘进区域概况:掘进工作面区域和与邻区及地面的关系;(2)老空老巷情况:区内老空区位置、范围、积水状况,对掘进的影响。
(3)地质构造:区内煤(岩)层产状,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掘进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4)煤层:本区域煤厚,煤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直接顶)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5)水文地质情况:本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掘进工作面的关系等。
对防水煤柱、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并预计掘进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6)其它影响:岩浆侵入、岩溶陷落柱对煤层可能造成的破坏情况。
(7)问题建议:在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2、附图(1)掘进工作面预想剖面图,横1:1000纵1:100;(2)掘进工作面区域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三、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一)文字说明1、工作面概况: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2、地质构造概况:本工作面各实见点地质构造(包括煤层倾向、褶皱、断层)的概况,实见或预测的落差大于三分之二采高的断层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的情况;3、煤层结构:各实见点煤层厚度和结构的情况,及其向工作面内部变化的规律;4、煤层顶底板情况:各实见点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的厚度,岩性,裂隙组的方向和发育情况;5、陷落柱等影响因素:推测工作面内陷落柱、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等的具体位置及其对正常回采或合理分层的影响;6、储量计算;7、水文情况:区域地层充水性,上、下及同煤层采空积水情况,断层、陷落柱导水性,对工作面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的预计,有无突水危险;8、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和对今后地质工作的有关建议。
焦硐煤矿采区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生产技术科地质组编制:胡大红审核:张青雄总工程师:胡大红2013年2月7 日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煤(岩)层赋存特征一、煤(岩)层呈单斜构造,走向北1960E,倾角6-100,北陡南缓,无大的断裂、褶皱,构造简单。
煤层结构复杂总厚度1.07m~2m,一般1.8m,由5个分层构成,坚固性系数(f=2~4)。
煤层可采厚度0.95m,倾角6~100,平均倾角80,采区内稳定均可采。
二、瓦斯涌出量经2011年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6.47m3/t,且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8.67m3/min,等级为高瓦斯矿井、无突出危险性、煤层无自然发火倾向。
第二章地质构造2.1 矿井地质一、瓦斯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行管字[2007]54号文《对毕节地区煤矿2006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焦硐煤矿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6.47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8.67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33m3/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3.02m3/t。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133条规定,该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
在生产中应严格按高瓦斯矿井的标准进行管理,必须加强通风瓦斯管理,加强采空区瓦斯管理和通风设施管理,提高矿井有效风量率。
二、煤尘根据该矿提供由贵州省地质煤田实验室对5、6、30号煤层所作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表,该矿井5、6、30号煤层煤尘无爆炸性。
三、煤的自燃倾向根据该矿提供由贵州省地质煤田实验室对5、6、30号煤层所作的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结果,5、6、30号煤层自燃倾向为三类,即不易自燃煤层。
四、地温矿区内无地温异常现象,属地温正常矿井。
五、冲击地压地质资料及矿方提供的资料中均没有提及关于冲击地压的资料,本矿区内也无冲击地压的历史记录,矿井暂按无冲击地压矿井考虑。
六、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根据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文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焦硐煤矿矿区为国家划定的突出矿区。
采区地质说明书
(编写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正文部分
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勘探工作等;
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构造、瓦斯地质和水文地质等;
3.区内煤(岩)层产状和煤层厚度变化,断层与褶皱的特征、分布范围和控制程度,对采区开拓、开采的影响等;
4.可采煤层厚度、结构及可采范围,可采煤层的可采性;
5.各煤层顶底板类型、岩性、厚度、富水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各煤层群(组)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
6.陷落柱、岩浆岩体、冲刷带等情况;
7.煤层瓦斯赋存地质规律,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
8.水文地质条件,采空区及周边老空区范围,预测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和突水危险性,防隔水煤(岩)柱和探放水等工程技术要求;
9.地温及地热危害,煤自燃危险程度;
10.采区煤炭资源/储量;
11. 工作面回采对地表建(构)筑物的影响;
12.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和建议。
二、附图
1.井上下对照图;
2.采掘工程平面图;
3.采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4.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5.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的地质切面图(煤层倾角大于25°);
6.采区地质剖面图;
7.采区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8.采区瓦斯地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