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六讲 区域构造与成矿
- 格式:ppt
- 大小:12.71 MB
- 文档页数:93
区域成矿与矿田构造研究——构建成矿构造体系陈宣华;陈正乐;杨农【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09(015)001【摘要】构造与成矿具有密不可分的动态耦合关系.构造应力场和构造运动控制了成矿作用.不同形式的构造,如断裂、褶皱、韧性剪切带和壳幔构造等,对成矿作用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构造体系具有多级控矿的规律.构造体系与成矿系统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成矿构造体系.全球具有多个巨型成矿构造体系,包括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大洋脊-大陆裂谷和克拉通等巨型成矿构造体系.成矿构造体系的构建,是区域成矿规律与矿田构造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总页数】19页(P1-19)【作者】陈宣华;陈正乐;杨农【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3;P617【相关文献】1.云南省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高松矿田构造体系与热液脉型锡矿床成矿关系分析[J], 宋学旺2.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构造岩相体系分布与成矿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江式”构造研究 [J], 吕古贤;曹钟清;郭涛;申玉科;杨兴科;张迎春3.云南会泽铅锌矿田控矿构造体系及成矿预测 [J], 刘淑文;魏宽义;许拉平4.个旧马矿构造体系成生发展及其成矿构造体系 [J], 周大鹏5.区域成矿与矿田构造研究构建成矿构造体系 [J], 马明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章1.区域成矿学:研究区域的成矿环境,成矿条件,成矿过程和成矿演化,阐明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地球系统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2.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区域中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环境。
(2)研究区域的控矿条件和因素(3含矿岩石建造的形成和分布特征(4)研究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5)区域内已知的矿种和矿床模型(6)研究区域内各矿种,各矿床类型之间的相互联系(7)研究和建立区域成矿系统(8)研究区域内主要成矿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9)综合研究和阶段性总结区域成矿规律(10)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区域矿产资源的潜力和前景作出基本评估,提出矿产资源量增长的途径,提出区域矿产预测和普查找矿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必要的和可能的提出有关区域矿业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等。
3.成矿规律:矿床形成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物质共生关系及内在成因联系。
4.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意义:(1)提出矿产预测和普查找矿的科学依据,指导发现新新矿床(2)研究区域内各类矿产的成矿潜力,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矿产资源方面的系统咨询和建议(3)它专门研究在一定区域中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高度富集的地质作用。
它的研究成果能丰富和充实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整个地球科学链中的重要一环。
第二章1.成矿系统:在一定地质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矿化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
(包括成矿系列)2.成矿系列:翟裕生:与同一建造有成因联系的各种成因类型矿床类型构成的四维整体。
陈毓川: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所组成的自然体,是四维空间中有内在联系的矿床组合。
程裕其:在一定地质时期和一定地质环境中,在一定的主导地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在时间,空间和成因联系上都有密切联系,但其具体生成条件是有差别的一组(两个以上)矿床类型的组合。
3.成矿区带:是一个地质域概念,是经长期地质演化的一个或几个地质体组成的复杂的地质巨系统,包括成矿系统。
斯里兰卡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基本特征斯里兰卡地处印度板块和马来半岛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地震带和火山带,地质构造异常复杂。
在这样的地质背景下,自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其中包括金、银、锡、锰、石墨等多种金属矿物资源。
以下将详细介绍斯里兰卡的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基本特征。
一、地质构造斯里兰卡地质构造异常复杂,主要分为中央高原区、沿海平原区和偏远地区三大地质构造单元。
中央高原区主要由由晚古生代东洋系岛弧碰撞,在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形成,因构成物质性质划分,正好被划分为前陆、中部岩浆弧和后弧碎屑盆地三个相互挨着的地质体系。
而沿海平原区则分为西北构造带和东南构造带,两者分别由印度板块西北重力滑移和马来半岛板块东南俯冲形成。
最后,偏远地区的地质构造则主要有阿拉伯海盆地、中央高原边缘块体以及赤道海峡海底山脉等地质体。
二、区域成矿基本特征斯里兰卡主要含矿地区位于中央高原区和偏远地区。
由于该地区曾经遭受多次地质变革和构造运动,使得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非常复杂。
其中,隆起带是斯里兰卡重要的成矿类型,在其中主要包括热水成矿和岩浆成矿等。
热水成矿主要分布于低、中温热水矿床和高温热水矿床两类。
低、中温热水矿床以硅酸盐矿物和硫化物矿物为主体,其在中部地区广泛分布,铁矿床、硫化物矿床和石英脉矿均为该类型矿床的主要亚型。
而高温热水矿床通常出现于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所造成的热流液体和水岩反应的作用下,包括含Cu矿床、含金银矿床等。
此外,斯里兰卡还存在大规模的石墨矿床。
石墨矿床主要产于已经变质的沉积岩和火成岩中,属于变形矿床。
由于斯里兰卡地处于印度洋沿岸,因此获得了丰富的海洋矿物资源,海床锰矿是目前的主要矿业开发项目之一。
总体而言,斯里兰卡具有多类型、多元化的矿产资源,国家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投资和政策指导将在未来吸引越来越多的矿业企业进行相关业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斯里兰卡是一个地质构造异常复杂的国家,主要含矿地区位于中央高原区和偏远地区,其中金、银、锡、锰、石墨等多种金属矿物资源丰富。
【重磅】全球成矿域和成矿区带矿床在空间上及时间上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性是地球岩石圈结构、区域地球化学场、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
根据矿床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可以在地壳中划分出成矿域和不同级别的成矿区带。
成矿域是全球I 级成矿单元,一般与全球性、跨洲际的大地构造区域相对应,在成矿域内部可进一步划分出成矿省、成矿区(带)、成矿亚带等不同序次、不同规模的成矿单元。
根据全球构造演化背景与成矿特征,可将全球划分为4大成矿域和21个巨型成矿区带。
劳亚成矿域劳亚成矿域展布于地球北部,横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3大洲,是世界最大的成矿域。
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以前寒武纪地块及叠加其上的显生宙沉积盆地和构造带为主,其次是显生宙造山带及新生代风化壳。
劳亚成矿域以天然气、煤炭、铁、钾盐、石油、铀、猛、铬、铅锌、镍、鹤、钼、锑、金、银、磷、金刚石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贯穿整个地质时代,以古生代为主,中生代和元古宙次之,新生代和太古宙又次之。
该成矿域可进一步划分为北美成矿区、格陵兰成矿区、欧洲成矿区、乌拉尔-蒙古成矿带、西伯利亚成矿区、中朝成矿区等6个巨型成矿区带。
北美成矿区北美成矿区位于劳亚成矿域西部,东与格陵兰成矿区相望,西、南分别与北科迪勒拉成矿带和加勒比成矿带为邻,其展布范围包括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包括北美地块的大部分地区和阿巴拉契亚造山带。
该成矿区内的主要矿产有铁、铀、铅锌、铜、镍、煤、金、银,其次是天然气、磷、金刚石、钾盐等,代表性矿床有加拿大的斯内克河BIF型铁矿床、拉布拉多BIF型铁矿床、麦克阿瑟河不整合型铀矿床、西加湖不整合型铀矿床、萨德伯里铜镍硫化物矿床、萨斯喀彻温蒸发岩型钾盐矿床,美国的阿巴拉契亚沉积煤矿床、德卢斯铜镍硫化物矿床、苏必利尔湖铁矿床、维伯纳姆带MVT型铅锌矿床等。
格陵兰成矿区格陵兰成矿区位于劳亚成矿域西部、北美洲东北部,其展布范围包括格陵兰岛及冰岛,西南、东南分别与北美成矿区和欧洲成矿区相望。
前言 (2)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1.1 下基底岩系 (3)1.1.2 上基底岩系 (3)§1.2 区域构造 (4)1.2.1 小秦岭变质核杂岩 (4)1.2.2 褶皱 (4)1.2.3 断裂 (5)§1.3 岩浆岩 (5)1.3.1 古元古代花岗岩 (5)1.3.2 中生代花岗岩 (6)1.3.3 基性脉岩 (7)第二章典型矿床 (7)第三章区域成矿规律 (9)§3.1 成矿物质来源 (9)§3.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9)3.2.1大地构造与成矿作用 (9)3.2.2矿田构造演化对成矿的控制 (9)3.2.3构造对工业矿体的控制 (11)4.2.4矿体就位 (13)4.2.5控矿模型 (14)§3.3 成矿流体的来源 (15)§3.4 成矿时代分析 (16)第四章区域找矿标志与找矿预测 (17)§4.1区域找矿标志 (17)4.1.1 地球化学异常标志 (17)4.1.2 地球物理异常标志 (20)4.1.3 深部找矿标志 (21)§4.2深部隐伏矿体预测 (22)4.2.1小秦岭深部找矿的可能性 (22)4.2.2预测找矿模型 (23)4.2.3深部隐伏矿找矿靶区预测及工程验证 (24)参考文献 (27)前言20 世纪末我国已发现了8个重要的金矿密集区:胶东金矿密集区、小秦岭金矿密集区、冀东金矿密集区、河北省宣化—赤城金矿密集区、滇黔桂金矿密集区、陕甘川金矿密集区、衰牢山老王寨金矿密集区和新疆南天山萨瓦亚尔顿超大型金矿区。
此外还有吉林夹皮沟、河南熊耳山、鲁西、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等金矿密集区(翟裕生,2002,2004;李俊建,2002)。
这些金矿密集区不但构成了我国金矿的主要类型,控制了我国金的主要储量,也提供了我国黄金的主要产量(董栓群,2008)。
小秦岭金矿区是仅次于胶东金矿密集区的第二大矿集区,自 20 世纪末以来,整个矿田迄今共发现金矿脉和含金蚀变构造带 1000 余条(徐宪立,2007;张赞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