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喷泉实验”的小改进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4化学教学2005年,第7—8期氨的产生和喷泉实验的改进陈雪泥(常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常州213003)文章编号:1005—6629(2005)07一08一o004一01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
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
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
1仪器药品250mL圆底烧瓶(须干燥),三孔橡皮塞一个,粗玻管(两端开口)一个,弹簧夹5个,锥形瓶两个,10mL针筒两个,橡胶管、导管,棉花,铁架台两个,铁圈,铁夹各一个,500InL烧杯一个,试管夹一个,250InL烧杯一个,大试管一个,酚酞试液,NaoH固体,1896_一2劬撇氨水2实验装置图NaO暇固体蒸馏水酞和球3操作要点和现象先在锥形瓶中加入109NaoH固体,用10nlL针筒缓慢注入3~4mL浓氨水,浓氨水注入NaoH中,不断有氨气从中产生,试管中的粗玻管口不断有气泡冒出(开始主要是空气,后来氨气逐步增加),待粗玻管中蘸有酚酞的棉花球由上而下完全变为红色,表明氨气已充满圆底烧瓶,这时再关闭弹簧夹a。
和d,打开弹簧夹b,用lOmL针筒快速向圆底烧瓶内注入2—3mL水,随即打开弹簧夹c,立即产生美丽的红色喷泉。
4实验注意事项(1)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完好,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塞子、导管和橡胶管的连接处均不能漏气(实验前应检查)。
(2)有浓氨水的10InL针筒不必从锥形瓶塞上取下,只要更换喷泉装置,便可连续进行氨的产生和喷泉实验操作。
(3)如遇室温很低,可用大烧杯适当给装有NaoH固体的锥形瓶水浴加热,加快氨气的产生速率。
改进“氨气喷泉演示实验”现行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教材中氨气的喷泉实验,色彩艳丽,设计精巧,形象的验证了氨气极易溶于水,被称为最美的化学实验。
这个演示实验,其中氨气的制备和喷泉实验是分开且用两套不同装置来完成的。
氨气的制备是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粉末加热制取的,装置图1所示。
用干燥的烧瓶收集氨气,再按图2所示做喷泉实验。
对于这个实验,很多一线化学教师进行了一定探索和研究,但这些实验都存在一定缺陷:(1)准备工作繁琐,装置复杂,耗费教师大量的预备时间。
(2)制备氨气时,氨气容易泄漏,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3)氨气的制取与喷泉实验要分开进行,若课前制取氨气,氨气往往会因缓慢泄漏、潮湿等容易造成实验失败;若课堂上制取氨气,装置复杂,耗时多,不方便,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
笔者参考了“喷泉实验”教学的三维设计后,为了弥补教材实验方法的不足,增强本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察性,精心设计了一套双管喷泉实验。
以下是本实验设计的创新与改进探索:一、实验原理1. 浓氨水加热制取氨气:2. 氨水与CuSO4 溶液反应:二、实验仪器及药品300 mL的圆底烧瓶1个、大烧杯1个、双孔橡皮塞(带尖嘴玻璃导管和橡皮管)1个、空矿泉水瓶2个、铁架台、脱脂棉、胶头滴管1个。
酚酞试液、浓氨水、3%的CuSO4溶液、热水、蒸馏水。
三、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四、实验步骤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分别用一小团棉花放置于两玻璃管口,并用胶头滴管在棉花团上滴加适量水。
3. 在圆底烧瓶中注入约6 mL的浓氨水(浓氨水用量需根据烧瓶大小调节),塞好橡皮塞。
4. 将圆底烧瓶底部浸泡在热水中水浴加热1~2分钟,并保持两根玻璃管竖直向上排出空气。
5.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一玻璃管口,当试纸变蓝后,将两根玻璃管口的棉花团取出,同时插入两瓶矿泉水瓶装的试液中,固定烧瓶,如图3所示,此时两矿泉水瓶中玻璃管内的液体缓缓上升,最后形成美丽的多彩喷泉。
对氨气喷泉实验的再改进作者:张伟伟来源:《新课程·中学》2011年第02期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对于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
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
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做了下面的新改进。
一、氨气的喷泉实验的改进方法一1.仪器药品圆底烧瓶、酒精灯、铁架台、尖嘴玻璃管、单孔橡皮塞、烧杯、滴管;浓氨水、酚酞溶液、水。
2.实验装置图图1 图23.操作要点和现象(1)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 mL左右的浓氨水。
(2)在烧杯内加入适量水,滴入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3)用手抓住圆底烧瓶颈部,用酒精灯内焰对圆底烧瓶底部加热几秒钟。
(4)加热后迅速把带有导管的塞子塞入圆底烧瓶,把圆底烧瓶放上铁架台,导管伸入含有酚酞的水中,即可产生喷泉。
4.实验注意事项(1)圆底烧瓶一般不能直接加热,所以在对圆底烧瓶进行加热时,切忌加热时间过长,以免发生危险。
(2)在烧瓶中加入的氨水不宜太多。
5.改进实验装置的优点(1)不要另外先制作氨气,操作简单,易于进行,成功率高,喷泉有力。
(2)可节约时间和药品,整个实验可在3分钟内完成,药品用量少,实验可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3)减少了加热制氨气所需时间,避免了在加热条件下对试管的破坏。
(4)该装置只有一处对密封性有要求,减少了漏气的可能性。
二、氨气的喷泉实验的改进方法二按教材的装置图进行氨与水反应的喷泉实验,由于采用胶头滴管挤压水,会出现胶头滴管的水不容易挤入圆底烧瓶,或挤入圆底烧瓶的水太少,而不容易在烧瓶内形成负压,导致喷泉实验的失败,现对此实验的装置进行改进。
1.实验用品铁架台、500 mL圆底烧杯、一端拉细的玻璃管、止水夹、约600 mL的塑料瓶、玻璃管;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水、酚酞试剂。
氨气喷泉实验的改进【摘要】氨气喷泉实验是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最有力的证据,并且实验现象美观生动,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
但是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存在很多缺点,有一定的局限性,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改进氨气喷泉实验,让实验更完美。
【关键词】氨气喷泉实验改进一:改进原因氨气喷泉实验由于会形成美丽的喷泉,所以受到学生的青睐,是高中最受欢迎的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原理是烧瓶中的氨气溶解于挤入烧瓶的水后致使烧瓶中的压强骤然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把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内,又因为水中加了酚酞,遇碱变红,所以形成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原本的实验是由老师事先在烧瓶中收集氨气,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演示喷泉实验,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多缺陷:一、制备氨气时无法控制用量,会浪费很多氨气。
二、在课前事先收集,很有可能在课堂演示时已经泄漏了一部分,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三、若要反复进行该实验,则需要准备多套装置,很麻烦。
四、学生看不到制备氨气的过程,实验不够完整。
五、如果把这个实验作为学生实验,则不能在教室进行,因为制备氨气时会污染空气。
这些缺陷给实验带来了很多不便,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氨气喷泉实验不能按照这种方法,必须改进。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干燥的250ml圆底烧瓶一个、相配的双孔橡皮塞一个、两根长玻璃导管(至少有一根比圆底烧瓶长)、一根橡皮管、一个止水夹、一个胶头滴管、一个小烧杯、一个大烧杯、一个三脚架、一个铁架台、酚酞试液、氢氧化钠固体、18%~25%的浓氨水。
三:实验过程a、装置准备:两根玻璃导管用橡皮管连接,止水夹夹在长玻璃导管上靠近橡皮塞的一端,稍长的一根玻璃导管插入双孔橡皮塞,管口稍露出橡皮塞,另一个孔中插入已吸足水的胶头滴管,待用;小烧杯中装三分之二以上的水,待用;大烧杯装满水,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待用。
b、开始实验:将干燥的圆底烧瓶放在三脚架上,往里面加3~4ml浓氨水,再加8~10g氢氧化钠固体(若先加氢氧化钠再加浓氨水,则在加浓氨水的过程中会有氨气逸出,污染空气),快速塞上橡皮塞,并把另一端的玻璃导管插入小烧杯的水中。
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与教学设计.doc氨的喷泉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常见且具有较高可视性的实验之一,它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效果,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氨的喷泉实验有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过程操作复杂,不易掌握,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实验过程可能会产生异味危害师生的健康安全,因此,对氨的喷泉实验进行改进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仅能保障师生的健康安全,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可示性与可操作性,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一、改进氨的喷泉实验的方法1.改变氨气的来源:传统实验中,使用的是氨水与氢氧化钠产生氨气。
改进后可以利用氢氧化铵与钾氨水产生氨气,这种产生氨气的方法,不但操作更为安全而且效果更为好,可以更快速地产生氨气来参与实验。
2.改变实验环境:传统的实验是在室内进行的,但是在室内进行实验,可能会因为氨气的异味刺激到师生的呼吸道,从而带来不良的健康影响,同时氨气比空气比较重,会在室内停留较长时间,影响每日的教学及生活。
因此,应当将实验场地改为室外开阔空间,并在实验过程中添加一些盐酸,在环境中产生氯化铵,与产生的氨氧化合为无害的氯化铵,避免对环境造成危害。
3.实验的安全保障:氨气有毒性,因此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师生的正常呼吸,防止氨气刺激到师生的呼吸道,同时在实验中,师生应配戴防护眼镜和口罩,避免有氨气被吸入呼吸道,有加强管道的保护措施,保证实验安全进行。
二、适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反应特性,深化对酸碱中水的重要作用、氨气与酸碱反应特性,领悟氨气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丰富对化学实验的理解。
2.实验材料:氨气发生器、试管、玻璃棒、探针、酚酞溶液、氨水、氢氧化钠、盐酸、β-羟基-β-甲基丁酸(可做显色指示剂)。
3.实验步骤:(1)用氨气发生器产生氨气,将一个盛氨水的试管倒置,插上氨气发生器,开启氨气发生器的气嘴,等待氨气充满整个试管。
211PRACTICE区域治理氨气喷泉实验的改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实验学校 潘海金摘要:氨气喷泉实验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四章第四节的重点实验,但教材实验在制取、收集氨气及实验操作上存在一些不足,现综合整节课的内容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将氨气的制取、喷泉实验、氨气的性质实验进行整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注射器、青霉素瓶等物品将实验进行改进,形成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小组合作的装置,以达到实验效果明显、教学内容连贯的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喷泉实验;改进中图分类号:TU98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9-0211-000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操作,能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观,氨气喷泉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发现教材上的实验存在一些不足。
一、教材实验存在的不足(1)教师课前需要在实验室制备好氨气,距离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有较长时间,氨气可能外逸,从而导致实验效果不好或失败。
(2)所用圆底烧瓶必须干燥,否则收集到的氨气会溶在水里,导致实验失败,故要经常更换烧瓶或每个班要准备1—2组备用实验,比较麻烦。
(3)学生看不见老师制备氨气时的具体操作,不利于掌握氨气的制备方法;(4)课本将氨气的喷泉实验、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氨的实验室制法三个实验分开进行,且暴露在空气中,不利于自主探究。
二、改进方案将氨气的喷泉实验、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氨的实验室制法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做到实验简单,现象明显,成功率高。
三、实验原理NH 4++OH-NH 3·H 2O NH 3+H 2O课本选择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钙固体共热制备氨气,装置比较复杂。
笔者将制取装置进行改进,采用注射器和青霉素瓶作为反应发生装置,进行微型实验。
选择浓氨水作为反应原料,因为浓氨水中存在较多的NH 3·H 2O 。
焉r——一……]墅I蕊盏盘查曼曼J高二课本中的氨的喷泉实验如果稍微改进一下,改为三色喷泉,不仅可以提高演示效果,『『Ii且会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实验准备:单孔橡皮塞带长玻璃尖嘴管,中下端接一段胶管,下端接一段直管。
预先在长玻璃尖管上装满水,止水夹夹在胶皮管r:。
指示剂有酚酞、百里酚酞。
02mol,L的硝酸铅溶液。
三瓶干燥的氨气。
实验操作:1取二只250ml的烧杯,加入适量的水,并分别滴人酚酞溶液、百里酚酞溶液和o2moVI.的硝酸铅溶液。
2把带长玻璃管的尖嘴管插入烧瓶中.把烧杯正立.迅速按F止水夹,迅速松开(动作要快),使少量水注入烧瓶巾。
使烧瓶中的气压下降。
然后将烧瓶按课本【一的装置装好。
3.止水夹移开,烧杯中的水迅速进人烧瓶,分别形成红色、监色、f:=f色=色喷泉。
优点:1用单孑L塞代替双孔塞,成功率高,即使氨气未用碱石厌干燥也能成功=2反应速度快。
3增加百里酚酞指示剂以及与硝酸铅的反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第种情况白纸能支撑住砖,第二种情况白纸破裂,砖落r。
实验原理:对在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8.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实验材料:一张白纸、一面镜子、一把手电简。
实验方法:白纸和镜子斜放在一起,用手电筒照射斜放的镜子和白纸。
发现纸比镜子亮。
实验原理:当反射面是一个光滑平整的镜面时,发生镜面反射。
而照射到白纸上发生的足漫反射。
9惯性现象实验材料:一张纸条、钢笔帽、鸡蛋。
实验方法: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r,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m,钢笔帽不倒。
或在盛半杯水的玻璃杯几上放一张硬纸片,再在纸片上放一个鸡蛋,用手把硬纸片突然弹出去,鸡蛋会安全地掉进玻璃杯。
,实验原理:笔帽或鸡蛋有惯性。
保持静止状态。
万方数据。
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与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教育类型:基础教育论文类型:学科研究类高中化学论文题目: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与教学设计作者姓名:杨想花族别:藏性别:女学校名称:玛纳斯县一中联系方式:邮编:832200单位地址:玛纳斯县文化路2号玛纳斯县第一中学单位电话: 0994--6665284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与教学设计杨想花玛纳斯县一中832200摘要:化学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授课更加有效果,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文将对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中“氨的喷泉实验”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又节省时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演示实验喷泉改进教学设计A fountain of ammonia experiment improvementYANG XianghuaManas county middle school,832200,chinaAbstract: Chemistry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in chemistry teaching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do a good job in the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can not only make the teaching more effective, more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hemistry. O 'clock will be chemistry required a "fountain of ammonia experiment" in the fourth chapter improvement makes the experimental effect is more obvious, and save time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Key words: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The fountain improvement一、“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题目的确立氨的喷泉实验要想成功有一个更加好的实验效果要注意三个方面:1、圆底烧瓶要干燥好。
实验五氨的制取装置和氨的喷泉实验
实验室制取NH3的装置和NH3的喷泉装置图如下:
对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本装置设置了回流管,回流管的作用优点:
①使产生的气体循环流通减小它的压强。
②可预防气体外泄,保护环境。
③确保气体一定的浓度,确保喷泉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改进后的优点:
①随时在课堂上制取收集氨气于烧瓶中,用手轻轻挤压塑料瓶,可观察到美丽的喷泉。
②几个平行班级可连续使用,不用调换干燥烧瓶和胶头吸水,只要将烧瓶中的水从导管
中放出,可再收集氨气。
③实验操作非常方便,随时可进行实验,时间短、效果好。
实验仪器:
铁架台带铁环、玻璃导管、橡皮塞、圆底烧瓶、烧杯、1.25升塑料瓶、乳胶管、止水夹。
实验试剂:
氢氧化钠、浓氨水、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水。
实验步骤:
1.先将玻璃管弯制成所需角度,插入橡皮塞,组装好装置。
2.在锥形瓶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浓氨水。
3.连接好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注意装置不能漏气。
4.实验时开启止水夹Ⅰ和Ⅲ,关闭止水夹Ⅱ,开启分液漏斗活塞,将浓氨水慢慢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使其产生的氨气能从导管缓缓进入到烧瓶,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烧瓶口检验氨气是否集满,待氨气集满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和止水夹Ⅰ、Ⅲ。
5.开启止水夹Ⅱ,用手轻轻挤压塑料瓶,可观察到喷泉,如要继续实验,开启止水夹Ⅰ、Ⅲ,将烧瓶中的红色试液从导管中流入烧杯,完成后按前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改进作者:王钰玮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年第01期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如图1所示: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水中滴少量酚酞)的烧杯.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在实际实验中笔者发现其存在下列不足之处: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易造成氨气的泄漏,污染环境;每次实验都要用干燥的集气瓶提前收集氨气,如遇到多班级演示实验,前期准备工作烦琐.能否将该实验进行改进呢?笔者根据防溅球的构造,尝试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喷泉实验装置.一、实验仪器及药品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夹),500mL烧杯,300mL防溅球,50mL注射器(带针头),橡皮塞.实验药品:固体氢氧化钠,浓氨水,水,酚酞溶液等.二、实验装置及原理按图2所示,根据防溅球的构造,在防溅球内直接可以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将注射器中浓氨水注入防溅球.由于氨水是弱碱,在水中不完全电离,浓氨水遇到固体氢氧化钠,形成强碱性溶液使氨水中OH-的浓度增大,平衡体系NH3+H2ONH3·H2OOH-+NH+4向逆向移动,从而导致水中NH3浓度升高.同时,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使氨气的溶解度降低,从而使氨气逸出.逸出的氨气将防溅球内的空气向下排出,然后通过向上拉动注射器手柄引发喷泉.三、实验步骤及现象1.在烧杯中注入适量水(约400mL),滴加1滴管酚酞溶液,在防溅球底部加适量固体氢氧化钠(约2g),塞上橡皮塞(注射器针头已插入橡皮塞).2.注射器中吸入浓氨水(4mL左右),将针管与橡皮塞上的针头连接.3.将注射器中的浓氨水缓慢推入防溅球中,观察到防溅球下端产生气泡,即产生的氨气将球内空气向下排出,随后可观察到烧杯中水出现红色,说明少量逸出的氨被水吸收.4.当防溅球下端不再产生气泡时向上拉动注射器,引发喷泉,随即松开注射器手柄.5.形成红色喷泉(效果见图3),同时将注射器手柄回到底部.四、实验创新点1.氨气制备简单,随用随制.不需要通过实验室里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加热制氨,减少大量课前准备工作,当然氨气也无需干燥.2.易于操作.当氨气充满时拉动注射器即可引发喷泉,相比教材实验引发喷泉的方法,成功率高.3.绿色环保.制备氨气同时将空气从防溅球下端排出时,混有的少量氨气直接被水吸收,不会污染空气.4.连续使用.不需对装置进行干燥甚至无需清洗,只需将废液倒出后即可进行下次实验,对于多班级演示实验省时省力.五、实验拓展根据氨气形成喷泉后生成氨水以及加入的氢氧化钠可与许多金属的可溶性盐溶液反应生成多种颜色的氢氧化物进而形成氨基配位化合物,因此可以拓展到与其他过渡金属盐溶液,形成其他颜色喷泉,现象也很明显.例如:①与硫酸铜溶液(1%)形成深蓝色喷泉,随后出现蓝色沉淀,上层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效果见图4).②与氯化铁溶液(1%)形成红褐色喷泉,形成喷泉后,随后出现红褐色沉淀(效果见图5).需要说明的是,与其他溶液形成喷泉的现象还与氨的量和各种溶液的浓度大小等许多因素有关,本文只从实验装置改进的角度稍做拓展.总之,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是对教材实验的有效补充,通过实验改进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也为实验教学开启一扇崭新的窗口.。
“氨的喷泉实验”的小改进
高二课本中的氨的喷泉实验如果稍微改进改为三色
喷泉,不仅可以提高演示效果,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实验准备:
单孔橡皮塞带长玻璃尖嘴管,中下端接一段胶管,下端接一段直管。
预先在长玻璃尖管上装满水,止水夹夹在胶皮管上。
指示剂有酚酞、百里酚酞。
0.2mol/L的硝酸铅溶液。
三瓶干燥的氨气。
实验操作:
1.取三只250ml的烧杯,加入适量的水,并分别滴入酚酞溶液、百里酚酞溶液和0.2mol/L的硝酸铅溶液。
2. 把带长玻璃管的尖嘴管插入烧瓶中,把烧杯正立,迅速按下止水夹,迅速松开(动作要快),使少量水注入烧瓶中。
使烧瓶中的气压下降。
然后将烧瓶按课本上的装置装好。
3.止水夹移开,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分别形成红色、蓝色、白色三色喷泉。
优点:
1.用单孔塞代替双孔塞,成功率高,即使氨气未用碱石灰干燥也能成功。
2.反应速度快。
3.增加百里酚酞指示剂以及与硝酸铅的反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