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41 KB
- 文档页数:6
交流二:关键句可以帮助了解主要内容,如总起句等。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该有这样几个条件:《宇宙生命之谜》
交流三: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把握主要内容。
有时通过题目很难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交流四: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美丽但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三、词句段运用
(一)给文章拟题目
1.学习拟题目,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发现:
级别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
第二组文章中主要事件
第三组文章中的主要事物
第四组吸引读者
3.小结:拟定题目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可以根据文章中主要事件,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主要事物,还可以根据吸引读者等方法等列题目……
4.回忆自己写作文都拟个什么题目呢?
示例:《“小书虫”李子安》《我的小闹钟》《奶奶家的桂花树》《有趣的拔根儿大赛》《沙漠探险之旅》《纸条背后的大秘密》
5.假如刚参加完学校的合唱比赛,你会拟个什么的题目呢?
示例:《难忘的合唱比赛》《丁香树下的歌唱》《在歌声里绽放》。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语文园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四篇文章,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2.借助搜集到的资料,多角度感受鲁迅形象,激发亲近鲁迅、研究鲁迅的兴趣。
【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梳理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鲁迅形象的感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还记得是哪四篇吗?2.这四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或是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呢?让学生自由表达。
3.你们是用哪些方法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呢?请生交流。
4.咱们的交流平台总结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请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5.学习这四篇课文的时候,大家又用到了哪些方法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呢?6.小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
当课文写了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理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当文章很长,出现很多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给每一部分列提纲,再把各部分连起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然这几种方法可以互相结合,需要我们灵活运用。
板块二:学习积累鲁迅名言,丰富学生对鲁迅精神的理解。
1.我们再来看这四篇,前面两篇文章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面两篇是别人纪念他的。
要认识一个人,咱们不仅可以读他自己的文章,还可以读别人回忆或怀念他的文章。
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先生,园地的日积月累还安排了这样四句先生的名言。
2.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
关注诮的读音。
4.同桌互读,读正确流利后可以交流一下自己有疑惑的句子,也可以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大单元设计理念统编六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单元的整体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视角的阅读,不同表现手法的品悟,不同资料的运用,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鲁迅先生的形象,进而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二、单元整体解读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专题,是新教材第一次为一位作家单独设置的单元,包括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以及他人怀念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其中有小说、散文、还有诗歌。
“语文园地八”中有关于鲁迅的名言诗句,习作“有你,真好”等内容。
这个单元的编排从不同角度、不同文体、不同写作手法中感知立体生动的鲁迅形象,走近文学经典。
学生可以多角度了解鲁迅,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在小学高年段接触鲁迅及其文学作品,既是为学生打下人生的精神底色,也是对初中阶段学习大量的鲁迅文章做好衔接与铺垫。
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在五四版教材中描述较为清晰:这个单元选取了一组与鲁迅有关的作品,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感受鲁迅的形象气质,理解其精神境界,从而激励我们向鲁迅学习,勤于思考,关注社会,为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要素和新课标中的三大文化主题中的“革命文化”高度相关,与课程总目标第1条“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度一致。
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人文要素的实现提供了语文知识、技能方面的支持,具体表现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背景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内容,读懂人物精神。
关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给出了更清晰具体的归纳,我们可以进一步结合课文归纳:文章的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有的人》;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如《好的故事》。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文字园地八》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元音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配对、填空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元音字母的
印象和记忆。
3. 了解元音字母在拼音和汉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黑板书等形式先让学生们复一下前面课程中学的
韵母知识。
2. 研究:首先老师先让学生快速读一下元音字母A、O、E和I,让学生们对元音字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老师可以通过示范
和讲解来帮助学生书写元音字母A、O、E和I。
最后让学生通过练
来掌握元音字母的书写方法。
3. 拓展:让学生再次读元音字母A、O、E和I,让学生找出它
们在拼音中的应用,有没有拼音中同时出现了两个元音字母,通过
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4. 巩固:通过配对和填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元音字母的印象和记忆。
5. 作业:布置一些应用题目,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元音字母的书写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们初步认识和掌握元音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方法,通过练让学生对元音字母有更加深入的印象。
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在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和拓展,但教学内容普遍偏简单,希望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够更进一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了解好的文章题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
3.根据自己喜欢的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提高写话的能力。
4.感受柳公权的书法的特点,并加以练习。
5.积累鲁迅名言。
【教学重点】1.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根据自己喜欢的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提高写话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柳公权的书法的特点,并加以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那么,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2.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交流平台1.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讨论归纳明确:(1)文章的题目有时候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很有帮助。
(3)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
2.补充介绍:一般来讲,了解了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我们可以边读边列提纲,把各部分的内容写出来,再连起来想一想,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生结合课文分析。
4.补充把握文章内容方法。
(1)段意合并法:先分段并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把段意串联起来。
(2)标题扩充法:把标题扩展成完整的句子,以课文题目为中心。
(3)句子摘录法:把握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
(二)词句段运用:1.读下面题目,说说你的发现少年闰土狼牙山五壮士军神开国大典“诺曼底”号遇难记草船借箭竹节人桥芦花鞋在牛肚子里旅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2.探讨明确:第一组: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做题目第二组:以文章中的主要事件作题目第三组:以文中的主要事物作题目第四组:题目新奇有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学以致用将下面的题目分成四类,分别写到对应的横线上。
司马光书戴嵩画牛海滨小城伯牙鼓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柏林草原盼青山不老小兵张嘎故宫博物院(1)以主要人物为题:(2)以地点作题目的:(3)以事件做题目的:(4)以立意做题目的:4.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说课稿(一)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交流平台”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了几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通过列举不同类型的文章题目,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题目和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书写提示”通过展示柳公权的书法,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楷书的用笔特点。
“日积月累”部分则要求积累鲁迅的名言,从而感受鲁迅眼中的豪杰和民族的脊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会找出题目的文眼,并会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3.会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4.引导学生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体会汉字的美。
养成多写多练的良好习惯。
5.理解、背诵并默写鲁迅的名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临摹柳公权的楷书字帖,体会其书写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汉字的美,体会鲁迅先生的伟人情怀。
三、学情分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本单元课文、习作都进行了学习和总结。
学生对书法关注得较少。
因此学生对字体、结构、风骨等认识不够。
虽然这单元课文是以鲁迅为主题,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接触的不多,对鲁迅的名言了解得比较少,教学积累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会找出题目的文眼,并会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3.会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难点1.通过临摹柳公权的楷书字帖,体会其书写特点。
2.感受中国汉字的美,体会鲁迅先生的伟人情怀。
五、教法学法1.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
2.充分利用书本上提供的范例引导学生发现,并及时总结学法。
3.引导学生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体会汉字的美。
养成多写多练的良好习惯。
4.理解、背诵并默写鲁迅的名言。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临摹柳公权的书法的字帖。
搜集鲁迅的名言警句。
六、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1.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语文园地》第二课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理解积极朝阳的故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发现自然界的美,理解朝阳产生的科学原理。
3.情感态度目标:积极向上,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热爱生活,勤奋好学,珍惜阳光和生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语文园地》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
(2)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3)了解朝阳产生的科学原理。
2.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朝阳产生的科学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自然界的美。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工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3.教具: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黑板上写下课题、课标。
首先,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今天的学习主题:“《语文园地》第二课时,让我们一起了解朝阳是怎么产生的。
”同时,老师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些有关太阳、地球、日食、月食等方面的图片、幻灯和视频等,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新课讲解1.课文朗读。
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拓荒的路上》和《朝阳》。
2.课文讲解。
老师讲述拓荒者在西部荒野为了建村,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情景,并引出朝阳这个话题。
然后向同学们传授科学知识,解释朝阳是如何产生的。
3.重点词语和句子解析老师向学生们介绍、解释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同学们掌握词汇使用的方法和句子的结构特点。
例如:(1)排队:按照一定的顺序在一排或几排中排列。
(2)明晃晃:形容阳光刺眼、光亮明净。
(3)钻入大山,开垦沃野:形象地描绘拓荒者们努力拓荒过程。
(4)太阳冉冉升起,阳光明晃晃的照在了大地上: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朝阳的画面。
3.课文理解和应用1.问题引领。
老师提出几个问题:(1)朝阳是在东边升起还是在西边升起?(2)朝阳是一定在同一位置升起吗?(3)朝阳升起和落下有特定的时间吗?(4)朝阳在不同的地方照射角度是一样吗?2.学生回答。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交流平台——谈话导入,引导阅读。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不少阅读方法。
今天我们就要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交流一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其实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方法了,比如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等,这些其实都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
请同学们先仔细默读课本上的文字,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勾画出来。
2.学生交流课本中提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回顾本单元课文,思考可以分别用什么方法进行概括。
《少年闰土》:串联法。
(结合课后题第二题,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离别时的闰土几个部分串起来。
)《好的故事》:抓关键句。
(结合课文中的关键句——“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段意归并法。
(将文中所写六件事的段意归并起来。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关注题目。
(题目即是诗歌的主要内容,赞颂鲁迅先生是心怀人民的人,赞颂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是一首纪念他的诗歌。
)小结:课本上提到了三种方法:①标题扩充法;②句子摘录法;③要素归纳法;④段意合并法。
3.结合具体的课文,交流、学习三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1)具体操作:先分段并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把段意串联起来。
(先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2)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故宫博物院(材料一)》的主要内容,组内交流,再汇报。
教师提示: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3)讨论: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明确:一般从几个方面写,层次比较清晰的文章适合用段意合并法。
这类文章一般以写景、状物的居多。
◆标题扩充法(1)具体操作:把标题扩展成完整的句子,以课文题目为中心,顺次提出几个相关问题,把答案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语文园地八板块一明确方法,把握内容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状元成才路慕课堂,我是高高老师。
当你阅读文章时,你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吗?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语文园地》,来了解这些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引导思考师: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生:我们可以通过串联文章各部分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通过文章的题目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通过找文章的中心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交流平台”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勾画关键词句,看看文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生交流反馈)(3)明确方法师:同学们通过仔细思考,勾画关键词,已经总结出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它们分别是:①题目扩展法②抓关键句法③要素归纳法④段意串联法3.运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只有一个地球》,看看它是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
生:我们可以先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梳理出来,然后将它们串联起来,就得到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地球美丽但渺小(1、2)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3、4)只有一个地球段意串联法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5~7)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8、9)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可以边读边列提纲,把各部分的内容写出来再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个方法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第四种方法“段意串联法”。
师:有的文章找到它的关键句就知道了它的主要内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抓住这个关键句,我们就知道作者是通过几件事来写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找到这句话,我们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第二种方法“抓关键句法”。
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需要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龙源期刊网
统编本六上“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作者:郑媛媛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20年第02期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1.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为学生列举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四种方法,即列提纲、明题意、抓关键词、合并段落,意在将本单元所学习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加以梳理总结。
教学时要组织学生梳理、归纳本单元及曾经学过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如课题扩展法、问题概括法、要素串联法、内容借助法等。
2.词句段运用。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了解好的文章题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
3.根据自己喜欢的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提高写话的能力。
4.感受柳公权的书法的特点,并加以练习。
5.积累鲁迅名言。
【教学重点】
1.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根据自己喜欢的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提高写话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柳公权的书法的特点,并加以练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