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蒙古包都有哪些特点(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213.00 KB
- 文档页数:15
介绍蒙古包说明文小学作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介绍蒙古包说明文小学作文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毡帐,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的描写蒙古包,又称为“包子”,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建筑。
它是由木材和毡子构成的,外形呈圆顶状,顶部中央有一个小孔,可以让烟雾散发出去。
蒙古包的结构简单而坚固,适应了蒙古草原的恶劣气候条件。
蒙古包的外部覆盖着厚厚的毡子,这是由羊毛制成的,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
在寒冷的冬季,蒙古包内部温暖如春,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而在炎热的夏季,蒙古包内部则凉爽宜人,让人感到清凉舒适。
进入蒙古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空间。
蒙古包内部没有墙壁,只有一个中央的火炉,火炉周围是用木头搭建的床铺。
床铺上铺着厚厚的羊毛毯子,给人一种柔软舒适的感觉。
火炉旁边还有一个小桌子,上面摆放着茶具和一些生活用品。
蒙古包的设计非常巧妙,它能够很好地适应草原上的环境。
蒙古包的圆顶形状可以有效地抵御强风的吹袭,而且还能够让雨水顺利流下,不会积水。
蒙古包的结构还具有良好的通风性,可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了闷热和潮湿。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的家园,也是他们的文化象征。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家庭氛围和温馨的人情味。
蒙古包内部的装饰也很有特色,墙壁上挂着各种图案精美的挂毯,地上铺着鲜艳的地毯,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象征,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的体现。
蒙古包的建造材料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它与草原上的风景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居住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独特的居住建筑,它的设计简洁而实用,能够很好地适应草原的气候条件。
蒙古包内部宽敞明亮,温暖舒适,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的体现。
它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蒙古族为什么要选择蒙古包蒙古包的艺术特色蒙古包作为游牧民族传统生活住宅,以其独特的结构与搭建方式、装饰图案设计和材料的应用,形象具体的展现出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真挚热爱之情与其所具有的杰出智慧。
那么你知道蒙古族为什么要选择蒙古包吗?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蒙古族建蒙古包的原因和艺术特色。
蒙古族选择蒙古包的原因(1)建造蒙古包方便迁徙与草场恢复。
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让牛羊生长的草地及时得到恢复,牧民通过春夏秋冬不断迁徙,使各处草场得到休养,下一年再继续使用。
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对大草原的选择,也不是哪草场好就去哪,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
(2)关于蒙古包的稳定性的知识。
人们逐渐认识这种菱形的结构却比以往的正方形结构更为稳定,且可以伸缩。
这种发现使建筑的动态性,即房屋的结构需要满足可移动、轻便和便于拆卸的要求有了实现的可能。
(3)保证蒙古包的冬暖夏凉的知识。
蒙古包搭建在向阳背坡处,以避风雪;夏季则搭建在视野开阔、凉爽通风处,以防暑热。
蒙古包外围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蒙古包的艺术特色蒙古包的外部造型历经北方游牧民族不同发展时期的演变,经过狩猎时期的椎体支架尖顶形态、游牧迁徙时期圆形拱顶形态和开天窗毡帐形态的渐变,形成了现今科学美观的穹顶造型形态。
同时基于对自然的无限崇拜,蒙古族人民将象征美好的自然事物形态融入到蒙古包结构造型中,构建了蒙古包独具特色的整体造型,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住宅建筑艺术特色。
草原上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形象直观的描述出了蒙古包的造型特色。
因为仿照蓝天的样子,才是圆圆的包顶;因为模拟苍天的形体,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因为模拟天体的星座,吊灯才是月亮的圆形。
这就是穹庐――我们蒙古人的家庭(一)蒙古包装饰图案元素蒙古包的装饰图案设计创意源自于蒙古族人民内心对草原的痴迷热爱,源自草原游牧民族对蓝天绿草与河流的真挚情感。
蒙古包装饰图案内容元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蒙古包的资料蒙古包的资料由来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游牧特色住房蒙古包(20张)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就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蒙古包-国画谭翃晶作品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
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
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
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蒙古包独具特色的象征蒙古包独具特色的象征我们一提到内蒙古,首先映入脑海的不外乎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富有特色的蒙古包。
那么,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蒙古包的别具特色的象征意义。
蒙古包:顾名思义,是蒙古族特有的象征。
很多世纪以来,蒙古包就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
正如丹麦著名探险家亨宁·哈士伦所说:“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
传统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的桥梁。
”[2]大家在历史中都学过,使整个亚洲囊括于中国领土范围内是谁呢?当然毫无疑问这与成吉思汗的功劳不可分离。
他具有如此巨大的实力其实何其独有的民族本性与别具一格的文化不可分离的。
尤其深厚的魅力。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我们来想象一下它的特征;蒙古包的形状从整体感觉是圆的,不管是呈圆柱形的底面,还是呈伞形的盖子。
不管是顶子还是外围。
是圆满和完整的象征。
蒙古包的形状在某一方面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蒙古族往往以八宝为蒙古包的象征,且把八宝视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1.蒙古包的乌尼是宝伞,也叫“华盖”。
蒙古包的乌尼插到套瑙后呈打开的伞形。
而伞是佛教仪仗器具,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
“虽然宝伞的大小不一,但构造相同。
用黄白色或各种颜色的绸缎装饰伞圈,顺圈边用几柞宽的黄白色或各色的绸缎全盘下垂做伞罩。
佛经说举过宝伞或看过宝伞的众生会增寿增福”⑩。
宝伞象征着尊贵、高尚和权威。
2.蒙古包的门像金鱼的嘴,门扇像金鱼的眼睛。
吉祥八宝中的金鱼是用金子做成的阴阳双鱼,叫做阴阳鱼或吉祥金鱼。
蒙古族的文化意识中金鱼被视为有预知灾害的慧眼,是安宁吉祥的象征。
3.蒙古包的前后顶盖像莲花的叶片。
吉祥八宝之莲花,藏语叫“巴德玛”。
生长于印度的白荷花。
有着百瓣之称的白荷花既有雪白的颜色,又飘着清香,象征着纯洁。
蒙古族的文化意识中自莲花被视为清廉、平安、吉祥的象征。
4.蒙古包的颜色为近似白海螺的颜色。
草原蒙古包的描写
草原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传统帐篷。
它采用圆顶结构,由木杆和毡布构成。
下面是对草原蒙古包的描写:
草原蒙古包坐落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它高高耸立,宛如一座隐逸于草原的巨大宝塔。
帐篷由数根木杆支撑着,木杆交织成一个尖顶,顶上覆盖着厚厚的毡布,将内部完全遮蔽。
毡布上绣着华丽的图案,鲜艳的颜色在阳光下闪耀,给整个蒙古包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吸引力。
走进蒙古包,一股温暖和宁静的气息迎面而来。
内部空间宽敞明亮,室内悬挂着一些蒙古族特色的装饰品,如马头琴、蒙古族的彩色帽子等,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地面铺设着厚实的地毯,柔软舒适,令人有种放松和舒缓的感觉。
蒙古包内部布置简单而实用。
中央是一个火炉,燃着木柴,散发出的温暖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感觉。
周围是一些简单的家具,如软垫和小桌子,供人们休息和进餐使用。
整个蒙古包的设计十分智慧,不仅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还可以轻松搭建和拆除,适应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
在蒙古包外面,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景色。
碧绿的草地延伸到天际,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
时而有牛羊驰骋而过,给草原平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夜晚,星空璀璨,月光洒在蒙古包上,给人一种宁静和安宁的感觉。
草原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象征,它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他们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之情的体现。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蒙古
包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恩之心的象征。
草原上的白云一一蒙古包和哈萨克族的毡帐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
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
“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
“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
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
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栓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蒙古包的组成部分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套瑙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
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
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
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
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
因为能一分为二,运起来十分方便。
(2)乌尼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
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
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
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
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
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哈那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是它的伸缩性。
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
蒙古族的住宿特点
蒙古族的住宿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住房形式,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特点。
蒙古包呈圆形,由木条和毛毡搭建而成,具有防风、防寒、防雨等功能。
蒙古包内部空间宽敞,可以容纳多人居住,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
2. 移动性:蒙古包具有很强的移动性,可以方便地拆卸和组装。
这是因为蒙古族人经常需要迁移和游牧,所以蒙古包的设计非常注重便携性和易组装性。
3. 环保性:蒙古包的设计非常注重环保,使用天然材料搭建,如木材、毛毡等。
同时,蒙古包也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可以减少能源消耗。
4. 文化符号:蒙古包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之一,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特色。
在旅游景点和民族文化展示中,蒙古包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总之,蒙古族的住宿特点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其对于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具有特色的蒙古包
大明宫小学六二班徐翰轩
在蒙古大草原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柱形的蒙古包,在天空中鸟瞰时,大草原上犹如一只身上长着绿毛,带有白色斑点的大绵羊。
这就是蒙古族传统的住宅。
蒙古包是藏族人传统的住宅。
藏族人居住地处高原地区,而且藏族人大多数人过着游牧的生活。
藏族人之所以住蒙古包,是因为蒙古包方便搬家蒙古包在外面看起来非常狭小,但里面却非长宽敞舒适。
蒙古包是用乌耐作支架,屋顶盖有布乐斯,圆锥形的尖顶上还有一个天窗,可以通风和采光。
蒙古包是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
包顶为拱形,拱形的承受力最强,不易被压坏。
蒙古包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了一个强固的整体,因此草原的沙暴和风雪,不会让蒙古包陷入灭顶之灾。
搭盖坚固的话,蒙古包是可以经受春夏秋冬任何恶劣的环境。
又由于蒙古包的包顶是圆形,所以再大的雨水风雪,都休想进入蒙古包里面,住在蒙古包里就不怕高原地区的恶劣环境和四季变化。
之所以蒙古包被藏族人民从古沿用至今,是因为这种居住方式便于迁移,也可抵挡恶劣的天气,还非常舒适。
自我评价
这篇作文写出了藏族人的蒙古包的特点和用途,做到了有祥有略。
家长评价
很详细的写出了蒙古包的各个特点,开篇的比喻很漂亮。
蒙古包建筑特色(总结)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
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这种迁徙与中国古代其他民族的选址不同,没有关于房屋的风水原则,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是游牧人适应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的体现,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习得的关于草地生长知识或者自然观念成为蒙古包建筑的基础。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也使得他们所受较少人之外的超自然的观念的束缚,形成豪放的性格和民族特性。
搭盖蒙古包有严格的次序。
例如:首先铺好地盘,然后依次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竖立包门,支撑哈那,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哈那毡,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围哈那底部围毡,最后用绳索围紧加固,就是一顶浑然一体的蒙古包。
蒙古包结构反映宇宙观。
蒙古包的形状和结构不完全是技术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
游牧民族生活在茫茫草原上,一望无际,“四周是天地相连的地平线,天地既有距离又相交,还能容纳人类及世间万物于其间,极易产生“天圆地方”的想法”。
这是他们产生的最朴素的宇宙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民居上,所以,圆形的围墙和天窗的结构是对天的模仿。
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
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
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
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蒙古包是圆形的,由条木椽子,网状编壁(即哈那),圆形天窗和门的构成,外面盖上毡子,再用鬃毛绳或皮绳子加固而成。
蒙古包编壁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掀开通风,冬天放下来保暖。
蒙古包的大小规格,是由每顶包所用哈那的数量多少决定的。
通常分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个哈那的蒙古包。
【写物】草原上的蒙古包_750字草原上的蒙古包是草原上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建筑,它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之所,也是他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场所,更是他们心灵所系之地。
蒙古包是由蒙古族人民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所决定的一种独特的帐篷建筑,形似圆锥,有一种横向半球体形状。
蒙古包的侧边由柱子支撑,一张张木板拼起来的,上面披着泥土和羊毛毡。
蒙古包结构简单,经济耐用,抗风能力强,且便于拆装搬运,非常适合广袤的草原上居住和移动。
蒙古包有着一定的装饰和寓意,比如它的布局,门口对着东方,寓意着新的一天的开始,给人以希望和信心。
室内布置也有一定讲究,房间的内部布局一般是“夫妻床与祖宗牌位”位于对门的向背两侧,表明蒙古族崇尚吉祥的传统;炉灶靠门,取祖德照护后裔之意。
整个蒙古包透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
蒙古包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蒙古族人精神的象征。
它蕴含着蒙古族人的勤劳朴实、纯朴善良、热情好客、顽强不屈的性格特征和民族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的凝聚与升华。
蒙古包代表着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体现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与珍视,是蒙古族人民对世界的立场与态度的体现,展现出蒙古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蒙古包的搭建和装饰是一个多人协作的过程,传统的蒙古包搭建技艺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亲自传授和指导,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也都是经过世代传承和积累的,搭建过程需要各种手工技艺和劳作技巧。
从选择合适的地势、采集梭梭、树干、毡子、木板等原材料,到搭建、固定、装饰,都需要经验丰富的技师带领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一个具有传统蒙古包特色和品质的作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的传统民居,依然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钢铁筋、水泥砖这样的先进建筑材料,但是对于蒙古族人民来说,蒙古包依然是他们生活和文化的象征,是他们与世界、与历史、与传统的联系。
在蒙古包中生活、工作、休息,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草原的广袤、生活的美好。
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形式,它是由大小不等的木棒构成,用细毛羊毛等材料缝制而成的,外表铺有厚实的羊毛毡。
在草原上漫步,不难发现这种特立独行的建筑物。
看起来蒙古包似乎是一种很简单的居住形式,但它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蒙古包的形状很特殊,外貌看起来像是贝壳,而正如贝壳把珍珠包裹在内部保护它,蒙古包也是将人们的生活保护在内部。
在外形上,蒙古包非常符号蒙古族的精神和传统,其外形的特殊性,也使蒙古包成为了许多游客心目中的迷人景观。
蒙古包具有非常高的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使用。
在刺骨寒冷的冬季,通过在门口覆盖一块羊毛毡,蒙古包可以很好的保温,使居民感到温暖。
而在盛夏时节,打开蒙古包的门,微风轻拂,清新的空气和阳光透过缝隙温暖的照射进来,令人心旷神怡。
在蒙古包里,可以深刻的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可以感受到他们所保持着的民族文化传统。
因此,蒙古包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形式,还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蒙古包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拥有广泛的应用。
在婚礼仪式上,对于新婚夫妇而言,“新婚蒙古包”被视为是最受欢迎的住所,它代表着家庭幸福美满的象征。
在民族农牧业生产中,蒙古包是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
蒙古包也是蒙古族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
在内蒙古和蒙古国,旅游者们可以在草原上体验到真正的蒙古族生活。
他们可以住在蒙古包里,品尝到由蒙古族人民亲自制作的传统美食,而且还能亲身参与到蒙古族的独特文化活动中去。
在世界的眼中,蒙古包被视为是亚洲草原上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其在空间与功能上的优秀性质,使其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的瑰宝。
在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可以看到,蒙古包通过世代相传,不断保留着其特殊的文化元素。
只有获得了长期的演变和磨砺,它才成长为了一件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艺术品。
在我看来,蒙古包不仅只是蒙古族文化遗产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的瑰宝。
蒙古包
蒙古包
“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
⽤毡块、⽊料构成。
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
圆形尖顶,⽤⼀屋或两层⽺⽑毡⼦覆盖。
在⼤风雪中阻⼒⼩,不积雪,包顶不存⾬⽔。
包门⽅⽽⼩,且连地⾯,寒⽓不易侵⼊。
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回体积便缩⼩,⼜能当⽜、马车的车板。
⼀顶蒙古包只需两三⼩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但是包内的使⽤⾯积却很⼤,⽽且,室内空⽓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打,⾮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
藏族农区城镇⼈多垒⽯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般分为布料和⽜⽑帐篷两种,有⽅形和椭圆形,迁移⽅便,结实耐⽤。
蒙古包的介绍走向蒙古草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而在茫茫绿海之中,又点缀着几朵耀眼的花儿,没错,这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多人;大者可以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直观,通常就是构建在水草适合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然后便可以已经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构建。
蒙古包看上去外形虽小,但包内采用面积却非常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通风条件不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耕作民族居住和采用。
搭盖新包后,是要举行新包宴会的,在新灶是举火,准备丰盛的食品,请左邻右舍来喝茶。
来客将礼品呈上后,将哈达拴在坠绳上,有一位年迈的祝颂人,手捧哈达和盛满鲜奶的银碗,高声吟唱《蒙古包祝词》。
毡包的祝词各地不同但十分丰富,既有传统浪漫的部分,也有现实的描述,既有古老历史的'遗恨,也有当代新增的部分。
有固定的套路,也有即兴发挥,是非常富有艺术性的。
蒙古草原很美,蒙古包很美,而那儿人与人之间的那段距离更美。
蒙古包,大家都听过,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蒙古包呢?下面让我来说说吧!蒙古包就是蒙古族的定居建筑,外形非常普通,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就是由木棚,撑杆,包门,项圈,裹毡即为皮绳和鬓绳等一些普通东西形成的。
蒙古包虽然不够城市的高楼大厦豪华,可是它易于拆装,随时可以“搬家。
”而且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可以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上去不大,但包内采用面积却非常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光线也较好。
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就是东南向而设立的。
这与古代北方草原名族的崇尚太阳,存有朝日之谓之有关。
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就是一种信仰更多利害未抵挡寒冷和风雪,涵盖着草原人民适应环境自然环境的智慧和缔造。
因为他们定居在高寒地带,冬季存有多西北风。
在我的介绍下,你有没有想去内蒙古旅游啊?有没有想去享受蒙古包带来的生活呢?到了那里,当地人会招待你如国王一样!这就是蒙古包,可以民主自由移动的民居。
内蒙古草原蒙古包草原,是内蒙古的瑰宝,是大自然的馈赠。
而在内蒙古的广袤草原上,蒙古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它是草原的象征,是内蒙古独特的民居形式。
蒙古包又被称为“游牧民族的摇篮”,它是蒙古族人民的住所和精神寄托。
它的外观简单朴实,呈圆锥形,覆盖着厚实的毡子,充分适应了广袤而多变的草原气候。
蒙古包的内部设计也非常实用,坚固而温暖,适应了草原人民的生活需求。
蒙古包的布局十分合理,分为三个部分:外环、内环和中央。
外环是蒙古包的大厅,是接待客人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内环是起居区,分为男女分区,保障了家庭成员的私密性和休息的舒适性。
中央是供暖之用,同时充当了厨房的角色。
整个蒙古包内外环相互呼应,井然有序。
蒙古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毡子。
内蒙古草原上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人们用木轴和木架子搭起蒙古包的骨架,再用毡子紧密包裹,形成了坚固而且不透风的结构。
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蒙古包在冬季保暖,夏季凉爽,更好地适应了草原的气候特点。
蒙古包的装饰也是独具特色的。
蒙古族人民重视图腾,蒙古包内外都会进行装饰。
外部常常悬挂着色彩鲜艳的布带、飘扬的彩旗,以及寓意吉祥的图案。
内部则布置着各种吉祥物和实用物品,增添了一分温馨与美感。
除了作为居所,蒙古包还在内蒙古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和传统。
蒙古族的诗歌、舞蹈、传说等传统艺术形式经常在蒙古包中演绎,使得蒙古包成为了一个文化的聚集地。
同时,蒙古包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象征,是一种生态友好的住宅形式。
蒙古包作为内蒙古草原上的独特建筑,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内蒙古,欣赏这片草原的壮美景色,并且体验蒙古包带来的神秘与宁静。
观赏草原、感受蒙古包,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放松。
蒙古包体现了草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它的简单而朴实,让人心生向往,勾勒出了草原独特的传统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