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朝花夕拾》名家点评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的一些回忆和观察。
以下是一些名家对《朝花夕拾》的点评:
钱钟书:钱钟书认为,《朝花夕拾》是鲁迅最有个人色彩的作品之一,其中的散文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他赞扬鲁迅的文字简练、生动,能够深入人心。
茅盾:茅盾认为,《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的散文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这本书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郭沫若:郭沫若认为,《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的散文充满了对旧时代的怀念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赞扬鲁迅的文字简练、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胡适:胡适认为,《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的散文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赞扬鲁迅的文字简练、有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这些名家对《朝花夕拾》的点评都认为这本书是鲁迅的重要作品,其中的散文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们赞扬鲁迅的文字简练、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
《朝花夕拾》因此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蜚声中外,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作品1.散文诗集:《野草》。
2.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3.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
4.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系列等。
5.翻译作品:《毁灭》《死魂灵》《域外小说集》《出了象牙之塔》《小约翰》《小彼得》等。
二、作品解读《朝花夕拾》,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本书为鲁迅1926 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这十篇散文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1.《狗•猫•鼠》(1)概况: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主题分析:《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亦舒也有同名小说《朝花夕》。
《朝花夕》同时也是一部港产电影的名称。
文章主要内容《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写出了对三味书屋喜爱以及热爱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写作背景《朝花夕》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 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
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1929年2月再版。
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共收入十篇作品。
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花夕拾》简介: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篇一:在这个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连串的时间,连串的记忆,真想将鲁迅爷爷的记忆当做我的。
整本文集用词语简洁柔和,正是鲁迅爷爷的平易近人的体现。
书中的抨击,讽刺,嘲笑,正是鲁迅爷爷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不满,表现了一个想让让民族进步,想让社会安定,为孩子着想的鲁迅爷爷。
这本书向我们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图卷,封建的社会制度,社会对人民的囚禁。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朝花夕拾》全文批注《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早期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以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下面对《朝花夕拾》中的几篇散文进行批注。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以少年时代在百草园的经历为线索,揭示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以及追求知识的决心。
全文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尤其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颇具感染力。
2. 《故乡》这篇散文以作者的故乡为背景,通过对世态炎凉和人们生活状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心生思索。
3. 《阿Q正传》这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以主人公阿Q的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和人性的矛盾。
全文以幽默的笔调展开,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虚伪。
4. 《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这个酒保的描写,反映了贫苦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歧视。
文中揭示了性别、阶级等问题,使人们对社会不公产生了深思。
5. 《祝福》这篇散文以对一位行将就木的病人的探访为线索,揭示了病人及其家属的苦难,深刻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全文情感细腻真挚,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6. 《伤逝》这篇散文以作者对亲人离世的经历为素材,描写了亲情的深沉以及对死亡的思考。
全文既有对亲人的怀念,又有对死亡的恐惧,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7. 《且介亭杂文》这是一系列散文作品的集合,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批判的眼光,针对封建社会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全文语言生动,并通过一些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展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思想和个性。
8. 《华盖集》这是一部杂文集,展示了鲁迅先生广泛而深刻的学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全文既有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又有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总之,《朝花夕拾》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激烈抗争,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散文集《朝花夕拾》感悟《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的许多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我深深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首先,《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流逝的无情。
其中《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以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描绘了生活中的一些独特角色和事件。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鲁迅揭示了时间的荏苒和人生的短暂。
我们常常犹豫不决、拖延时间,但当我们回头看时,已经无法挽回失去的时光。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机遇,不要迷失在琐碎的事物中,而是要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还让我深入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描绘了旧时的故里在时间变迁中的消失。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告诉我们,生活是短暂的,任何事物都有消亡的时刻。
我们不应该沉迷于物质的追求,而是要关注内心的追求,追求内心的价值和真正的意义。
同时,他还提出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只有传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还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孔乙己》、《药》等作品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和丑陋。
人性是一面镜子,其中既有光明美丽的一面,也有丑恶不堪的一面。
然而,正是这种复杂的人性构成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性中的丑恶,而是要从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他用鲜明的笔触和深入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
从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真谛。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真正追求,同时也要积极面对人性的丑恶,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朝花夕拾》给我带来了思考和启示,它告诉我,人生短暂而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追求内心真正的渴望。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主要内容概括《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十篇散文。
以下是这十篇散文的主要内容概括:1. 《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描述,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行为的憎恨。
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昔日家里的小生物“隐鼠”的喜爱和惦念。
2.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长妈妈(阿长)相处的时光,以及长妈妈为他买来《山海经》的往事。
文章描绘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同时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感激和怀念。
3. 《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时代的儿童从小就遭受欺骗和扼杀的悲惨命运。
鲁迅通过描绘他对《二十四孝图》等书籍的印象,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不人道。
4. 《五猖会》: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童年时期对迎神赛会的憧憬和期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
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和对封建思想习俗的反感。
5. 《无常》: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在乡间迎神赛会中看到的鬼而人的形象无常,以及他在《玉历钞传》中看到的鬼而人的活无常。
文章通过描绘无常这个形象,表达了鲁迅对公正的裁判的渴望和对现实的讽刺。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求学经历,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尊重。
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表达了鲁迅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7. 《父亲的病》: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的父亲因病多次延医的故事,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迷信。
文章通过描绘医生们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的行为,批判了他们的不道德和庸医误人。
8. 《锁记》:这篇文章记录了鲁迅家庭中的一些琐事,包括他的妻子怀孕、儿子诞生以及搬家等情况。
文章虽然较为琐碎,但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鲁迅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
9.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在东京留学期间的一段经历,以及他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这十篇散文依次是:
1.《狗·猫·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
所谓的“正人君子”并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
2.《阿长与<山海经>》——追忆儿时的保姆,描述她是一个具有
愚昧、迷信、守旧思想的妇人,但同时也有善良、诚实、有“伟大的神力”等特点的人。
3.《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描述一个家庭中的父子冲突,反映了封建社会
的父权问题。
5.《无常》——描述人们心目中的“公正、无私、‘怨怒不积,号称
“鬼神之公愤者””。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重要场
所: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7.《父亲的病》——批评庸医横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人
民的苦难。
8.《琐记》——回忆了作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描述了
当时的教育状况和社会风气。
9.《藤野先生》——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表
达了对他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10.《范爱农》——追忆革命烈士范爱农,描述了他的悲剧命运和
悲壮人生。
以上是《朝花夕拾》中十篇散文的排列顺序,它们形象地反映了鲁迅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最新《朝花夕拾》读后感(十篇)最新《朝花夕拾》读后感篇1《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名作。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回忆他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描述他生活片段的10篇*。
鲁迅先生在写这些作品时正经受着北洋军阀政府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
在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先生受反对政府的通缉,不得不跑到厦门大学去任教。
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先生曾说:“这是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就在心中出土了。
”这是他唯一的一本散文集,且又带有些自传的性质。
在鲁迅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讽刺的手法。
对于他的作品我一开始似懂非懂,但到后来多读了几次,才渐渐读懂了不少。
他的作品,语言很平实,但又是那么一针见血。
但这就是真正的鲁迅。
虽然这有自传的性质,但又与自传不同。
《朝花夕拾》不是鲁迅自己的编年史,而只是从他早年生活回忆中选取一些他觉得有意义的片断,写出一组组既各自独立但又具有连续性的散文。
在这十篇散文中我们在课本上已经学了两篇。
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中。
主要讲鲁迅家的的一个叫阿长的保姆。
对于阿长,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避违她的美丑。
不管是对阿长的喜爱,敬仰,佩服还是讨厌,厌恶我们都可以在他的字里行间看到。
鲁迅很敬佩和喜爱阿长,以至于他在*的结尾处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安放她的魂灵。
”阿长是一个可怜的人,连她的名字都被人们给忘记。
在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中,他一开始就说要“寻咒”。
其实鲁迅的话中有话,他借着《二十四孝图》来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不重视儿童。
当时的孩子得不到读书的机会。
想想现在,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
这使我们都享有读书的权力。
将现在与《二十四孝图》的那个时期比较一下,我明白了我是多么幸福的,所以我更加需要珍惜着一个学习机会。
《朝花夕拾》这一本书,是一*学著作,也反映社会的黑暗。
课题:《朝花夕拾》导读(一)教学目标1.阅读《小引》,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写作心境。
2.阅读目录,根据一定标准分类,初步了解内容。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制订阅读计划。
教学重点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写作心境;初步了解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制订阅读计划。
教学流程及学习内容方法指导或行为提示一、目标导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趣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读读其他散文,找找更多趣事,感受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温馨与批判。
二、了解常识,初识名著1.阅读《朝花夕拾》的序言,结合生活实际,完成导读任务单任务一——建立鲁迅先生人生小档案。
提示:个人档案是一个人人生经历的缩写。
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原名、性别、籍贯、身份、生卒年月、创作经历、主要著作、作家名言、历史评价、后世纪念等。
档案内容有关信息姓名、原名、性别籍贯、身份、生卒年月创作经历主要著作作家名言历史评价后世纪念2.阅读《小引》,关注重点语段,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及鲁迅创作时的心境。
三、理清思路,了解内容1.请同学们根据10篇文章的题目,猜想文章内容。
尝试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文章目录分类。
人物:《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书籍:《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民俗:《五猖会》《无常》动物:《狗·猫·鼠》学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2.《朝花夕拾》中的10篇散文,大致回忆的是鲁迅哪个阶段的生活呢?你有什么发现?四、制订计划,阅读启航1.请翻看名著目录,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制订阅读计划书,完成下表中的导读任务单任务二。
阅读时间文章题目任务月日《狗·猫·鼠》鲁迅认为自己仇猫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请你说一说他为什么仇猫。
月日《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是不断变化的,请你画出他情感态度变化的折线图。
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精选三篇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精选的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三篇,供大家欣赏。
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精选一: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
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
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
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
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
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些话,绅士们自然难免要掩住耳朵的,因为就是所谓“跳到半天空,骂得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
”而且文士们一定也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
岂不是“言者心声也”么?“文”和“人”当然是相关的,虽然人间世本来千奇百怪,教授们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说他的小说好”的特别种族。
但这些我都不管,因为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无须怎样小心。
倘若无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来罢。
然而在跌下来的中途,当还未到地之前,还要说一遍:——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朝花夕拾》:鲁迅笔下的童年回忆与社会批判《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它不仅记录了作者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更通过这些回忆展现了对旧社会、旧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这些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一、童年生活的细腻描绘读《朝花夕拾》,首先被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深情回忆所吸引。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用生动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在百草园的自由玩耍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这些细节充满了对童年纯真岁月的怀念。
而《社戏》则通过描述一次乡村社戏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习俗的温情回顾。
二、旧社会的深刻批判然而,鲁迅先生的笔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童年的怀旧之中,他更多地指向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他通过回忆保姆阿长的故事,揭示了封建迷信对人的精神束缚,以及这种迷信如何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
《藤野先生》则通过回忆一位日本老师,反映了作者对教育和知识的尊重,同时对旧教育制度的批判也跃然纸上。
三、人性的深刻洞察《朝花夕拾》中还蕴含着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狗·猫·鼠》中,他通过对动物的描写,隐喻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这些隐喻不仅丰富了散文的内涵,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复杂性的理解。
《父亲的病》则通过叙述父亲生病和去世的过程,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四、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视读完《朝花夕拾》,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细腻观察,更能体会到他对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视。
鲁迅先生的散文语言质朴而充满力量,既有对美好记忆的怀念,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
结论《朝花夕拾》不仅是鲁迅先生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怀旧与批判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记忆的碎片中寻找人性的光辉,以及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和思考。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体会(最新9篇)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体会篇一《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十篇散文。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感鲁迅先生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体会到了他对旧社会种种弊病的批判与反思。
书中的每一篇散文都饱含深情,通过对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片段的回忆,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
鲁迅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如迷信、封建礼教等,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此外,书中还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亲友和师长的深厚感情,如对长妈妈的怀念、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等。
这些情感真挚动人,让人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人性光辉。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批判的作品,既展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历史和现实的机会。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不仅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百态。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体会篇二读完鲁迅的《朝花夕拾》,我仿佛走过了一个时代的长廊,见证了那些被岁月遗忘的角落。
这本书不仅仅是鲁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更是他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深刻反思。
书中,鲁迅以独特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那些童年的片段,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在大街小巷中奔跑的身影,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
但与此同时,鲁迅也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不公,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勇气,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也更加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
鲁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始终并存。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努力成为一个有良知、有勇气的人。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社会和人性。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体会篇三《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散文集,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顺序摘要:一、引言二、朝花夕拾散文集的概述三、十篇散文的顺序及简介1.狗·猫·鼠2.闲话一则3.阿长与《山海经》4.《二十四孝图》的故事5.五猖会6.无常7.父亲的病8.琐记9.藤野先生10.范爱农四、朝花夕拾的文学价值与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朝花夕拾》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26 年创作的十篇散文。
这些散文以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感情和独特的文笔,描绘了鲁迅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面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朝花夕拾散文集的概述《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书名取自“朝拾之花,暮拾之花”,意为早晨捡起的花,到了晚上仍不舍得丢弃。
这部作品以鲁迅自身的生活经历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真实的感情,表现了鲁迅对童年的回忆和对社会的批判。
三、十篇散文的顺序及简介1.狗·猫·鼠这篇文章通过对猫、狗、鼠的描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媚外、欺软怕硬现象。
2.闲话一则这篇文章通过鲁迅童年时与父亲的矛盾,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3.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小时候与保姆阿长的故事,表现了贫苦人民的善良和关爱。
4.《二十四孝图》的故事这篇文章通过对《二十四孝图》的解读,揭示了封建社会孝道观念的虚伪和残酷。
5.五猖会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童年时参加的五猖会,展现了民间信仰习俗的荒诞和愚昧。
6.无常这篇文章通过描绘民间传说中的无常,表达了鲁迅对封建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怒和对民主、自由的渴望。
7.父亲的病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父亲生病的过程,反映了当时医疗水平的落后和封建家庭的矛盾。
8.琐记这篇文章记录了鲁迅童年时期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和儿童天性的束缚。
9.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讲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对民主、科学的崇尚和对故土的思念。
10.范爱农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的一位朋友范爱农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矛盾。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亦舒也有同名小说《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同时也是一部港产电影的名称。
文章主要内容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写出了对三味书屋喜爱以及热爱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
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1929年2月再版。
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
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啊。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艺术特色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
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
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