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导语:电视广告上常说“中西结合疗效好”,但是我比较喜欢中医疗法。平常买药的时候就会注意这一点,尽量买中药成分的药物。虽然“是药三分毒”,

电视广告上常说“中西结合疗效好”,但是我比较喜欢中医疗法。平常买药的时候就会注意这一点,尽量买中药成分的药物。虽然“是药三分毒”,但我还是会偏信中药较西药而言毒性小。我也不知道那是从哪听到的或看到的说法,但我一直相信着。

1、风寒凝滞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疼痛,痛似刀割,面肌紧束,惧怕风冷,常因外感风寒而诱发或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2.风热侵袭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剧痛,有烧灼感,口苦心烦,口干口渴,便秘溲赤,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3、风痰阻络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剧痛,面颊麻木作胀,头昏头沉,胸脘痞闷,对吐痰涎,胃纳欠佳,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阳明火旺

证候:颜面阵发、短暂的抽搐样剧痛,面颊灼热,甚则痛如刀割,面红目赤,口干口臭,渴欲引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或弦数。

5、肝胆郁热

证候:颜面阵发性短暂的抽搐样剧痛,面颊灼热,烦躁易怒,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或脉弦数。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三叉神经痛用针灸能治好吗

三叉神经痛用针灸能治好吗 人们通常将三叉神经痛这一疾病比做成脸疼,给人们带来具体的身体威胁,同时也让患者产生极大的心里阴影,谈及疾病就痛苦不堪,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三叉神经痛用针灸能治好吗。 运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是使用方便,安全,副作用很小。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眶上孔,眶下孔和颏孔,上槽后,三叉神经周围支直接针刺,疼痛和其分布区扩张反应与侧分支,和快速的镇痛作用。 普通针刺疗法 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针。 中医针灸治疗法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是我国的国粹,中外闻名,其在三叉神经痛治疗方面,亦是有所建树的。普通针刺疗法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但是此法只能暂时止痛,不能根治。 首先采用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可能是针灸针吓。因为对三叉神经痛的位置比较特殊处理一些刺,在面对很多问题。因此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恐慌在患者的第一次针灸治疗。因此,在最初的治疗,可采用仰卧位。这可以避免昏厥,达到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三叉神经痛的其他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一、西医药物治疗法。 很多人都知道卡马西平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常见药物之一,止痛迅速,为其最大特点。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西药平常是用来,控制癫痫的镇静药,它通过控制脑电波的异常放电,来解除三叉神经痛的,闪电刀割的疼痛感,只是暂时能缓解,2个小时左右的作用。有很大的毒副作用,眩晕、乏力、是牺牲肝肾、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因为颠顶之上,唯风可即,外感风寒之邪,寻经上犯颠顶清窍引起本病,精神因素亦可诱发此病。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风动,风火夹痰上扰致清阳不得舒展,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华气血皆上聚于头,诸邪气,风、火、痰湿、血客于经络,痰阻血淤,气滞血凝,阻遏经络,导致“不通则痛” (1)【辨证】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名】皂独附姜汤. 【组成】皂刺30克,独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黄15克,苍术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络饮. 【组成】独活15克,灵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续断12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4)【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 【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名】通经止痛汤. 【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黄柏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独活15克,龙胆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天为1疗程. (5)【辨证】寒湿阻络. 【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 【方名】驱痹汤. 【组成】细辛6-12克,制草乌6-12克,制川乌6-12克,麻黄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 资料来源:中华中医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诊的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观察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836,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 A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5,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疗效。 标签:中医针灸;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程度;治疗效果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也称之为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患者在发作时会出现急骤且剧烈的疼痛感。常规西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疗效欠佳。针灸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中仍然具有显著的优势。笔者以下就对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诊的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2.6±5.7)岁,病程(2.8±0.6)年;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43.1±5.4)岁,病程(2.5±0.8)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卡马西平进行治疗,起始剂量0.1 g/次,2次/d,在治疗第2 d开始,每隔1 d增加剂量0.1~0.2 g/次,直到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以每日0.4~0.8 g的剂量维持。如果采取以上治疗患者的疼痛仍无缓解,则适当增卡马西平的剂量,但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2 g/d。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时间。 观察组患者则给予中医针灸治疗,主穴选择印堂、人中、神庭、完骨、天柱、风池、合谷、外关等。对于第一支痛的患者加选患侧阳白、攒竹、头临泣、丝竹空;对于第二支痛的患者加选患侧太阳透下关;对于第三支痛的患者加选患侧下关透颊车、地仓透颊车、攒竹穴在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向中点触压寻找放射性压痛点。根据穴位选择合理的毫针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后留针30 min,1次/d,间隔行针2次,连续治疗3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月时间。

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与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针灸、中药内服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V AS)。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 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 AS评分为(3.3±1.2)分,与对照组的(5.4±0.9)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确切,能够改善症状,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针灸;中药;疗效对比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指的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短暂性的剧痛,每次发作时间在数秒到数分钟之间,疼痛强度剧烈。患者有灼烧样、电击样、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严重者每天甚至可发作数十次,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此类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有文献统计40岁以上患者占总数的80%左右[1]。目前西医对于三叉神经痛尚缺乏特效疗法,常见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药物、封闭注射、手术切断、射频热凝以及微血管减压术等,但均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复发率较高。在中医治疗方案中,针灸和中药内服均应用较多,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针灸、中药是否应当联用临床尚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了解单纯针灸治疗,和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入院后根据住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1±11.2)岁,单侧疼痛47例,双侧疼痛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 2.1±10.9)岁,单侧疼痛47例,双侧疼痛3例。两组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三叉神经痛病史,临床表现为颜面部的阵发性剧痛,进食、说话、洗脸等行为均能诱发疼痛。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针灸治疗,取穴包括完骨、颅息、瘈脉、听宫、颧髎、眶下穴、扳机点、合谷穴等穴位,对于额支疼痛的患者,取加阳白、攒竹、太阳穴位;上颌支疼痛的患者取下关、上迎香、迎香穴位;下颌支疼痛的患者取颊车、地仓、夹承浆穴位,除合谷外,均取患侧穴位进针,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消毒后进针。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处理1 min,20 min后起针,3次/周,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方案,针灸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中药采用自拟祛风定痛汤,主要方药组成包括红花20 g、桃仁15 g、川芎15 g、羌活15 g、全蝎12 g、僵蚕12 g、蜈蚣9 g、石膏20 g、黄芩15 g、板蓝根12 g、延胡索12 g,水煎500 ml,1剂/d,分早晚2次顿服,

中医如何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如何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古医书中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记载,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因为颠顶之上,唯风可即,外感风寒之邪,寻经上犯颠顶清窍引起本病,精神因素亦可诱发此病。那么,中医如何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治疗: 1、风寒凝滞: 治宜疏风散寒,缓急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用:川芎10g、荆芥10g、白芷10g、防风10g、细辛3g、甘草6g、薄荷10g。寒甚者,加制附子、麻黄,生姜;面部肌肉抽搐者,加全蝎、蜈蚣。 2、风热侵袭: 治宜疏风清热,和络止痛。方用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用:川芎10g、白芷10g、石膏30g、菊花12g、细辛3g、黄芩10g。热甚者,加栀子、黄芩;便秘者,加大黄;口渴者,加花粉、芦根、生地。 3、风痰阻络: 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止痛。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合牵正散加减。药用:半夏12g、茯苓12g、川芎10g、白附子10g、全蝎6~10g、白术10g、泽泻 15g、细辛3g、羌活10g。畏风明显者,加荆芥、防风、羌活;痰甚者,加胆星、莱菔子、陈皮;热象明显者,加黄连、栀子。 4、阳明火旺: 治宜清胃泻火,散热止痛。以芎芷石膏汤合清胃散加减。药用:细辛3g、石膏30g、白芷10g、菊花12g、黄连10g、生地12g、羌活10g、升麻6g、薄荷10g。便秘者,加大黄;口渴者,加花粉、芦根、麦冬。 5、肝胆郁热:

治宜疏肝清热,泻火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12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12g、木通6g、车前子(包煎)10g、藁本10g。便秘者,加大黄;头晕目眩者,加钩藤、天麻、石决明。 6、瘀血阻滞: 治宜活血化瘀,祛瘀止痛。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用:川芎10g、细辛3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10g、元胡10g、老葱2根。瘀血明显者,加上鳖虫、水蛭;便秘者,加酒军。 (二)单验方 1、全蝎、蜈蚣等量,研细末,每次服用2g,每日2~3次,以温黄酒送服。 2、川芎10g,细辛3g,生石膏20g。水煎服,每日2次。 3、贴敷治疗以马钱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等量,研细末,用黄酒或醋调匀,贴敷于太阳、颊车、下关等穴。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如何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详细介绍,相信看了上文,你对三叉神经痛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它,在医生的医治下尽早的康复。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814678057.html,/ztinfo/54629.html

三叉神经痛从中医分型辨治

三叉神经痛从中医分型辨治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3-09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83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㈠瘀热阻络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干,夜间加重,舌质暗红或瘀紫,苔薄黄,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心烦,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或大便干结等。 【治则与选方】活血化瘀,清热止痛;可选用桃核承气汤与通窍活血 汤合方。 ㈡寒瘀凝络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夜间加重,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手足不温,或畏寒怕冷,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或大便溏 泄等。 【治则与选方】活血化瘀,温阳止痛;可选用生化汤与通窍活血汤合 方。 ㈢气郁血瘀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夜间加重,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暗红瘀紫,苔薄白, 脉浮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情绪低落,或心烦急躁,或易怒,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或流泪,或流涕等。 【治则与选方】行气解郁,活血止痛;可选用四逆散与通窍活血汤合 方。 ㈣阴虚热灼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潮热,或盗汗,或五心烦热,或面部潮红,或目赤(结膜充血),或面色憔悴,或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 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阴津,凉血止痛;可选用麦地牛辛汤。 ㈤阳虚寒凝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面颊、口角、鼻翼、舌部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因寒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流泪,或刀割样或针刺样或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或出现反射性面肌抽搐等。 【治则与选方】温补阳气,散寒止痛;可选用四逆汤与麻黄汤合方。

探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谭佳慧

探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谭佳慧 发表时间:2018-10-30T14:50:08.09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8期作者:谭佳慧 [导读] 针刺治疗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对原发性针刺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临床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针灸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治疗后面部疼痛完全消失53例,面部疼痛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1例,面部疼痛及发作次数减少6例,无效0例。其中3~4月内复发10例,继续针灸后症状消失。结论:针刺治疗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对原发性针刺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痛;针灸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curative effec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0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treated by acupuncture from January 2016 to May 2017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clinical treatment, 53 cases of facial pain completely disappeared, 11 cases of facial pain and attack tim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6 cases of facial pain and attack times were reduced, and 0 cases were ineffective. Among them, 10 cases recurred within 3~4 months, and the symptoms disappeared after acupuncture. Conclusion: acupuncture has certain analgesic effect and has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on primary acupuncture. Keywords: trigeminal neuralgia; facial pa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难治病证,是指整个或部分面部肌肉、骨骼及面部其他组织疼痛的症状[1]。初起发病每次疼痛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久则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繁,疼痛程度也是越来越重,病情较顽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对原发性针刺有很好的治疗作用[2]。选取临床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针灸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男10例,女60例,年龄49~61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1~10年,平均4年。右侧55例,左侧15例。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采用针灸治疗。 1.2 方法:主穴取下关,无论哪一枝痛,均以此穴为主。另外,第1枝痛者,加阳白、头维、本神、印堂、攒竹、丝竹空;第2枝痛者,加迎香、四白、瞳子髎、禾髎、角孙;第3枝痛者,加听会、颊车、大迎、翳风、天容等;疼痛涉及到发际者,可酌加该部位适宜的穴位。辅穴多采用对侧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行间、中渚、液门、昆仑等,痛甚者可取双穴。每针3~4次后,可只针1次健侧穴位,疗效更佳。操作:用平补平泻法,找到针感后留针15~30分钟,疼痛较重者可酌予延长留针时间,必要时可留针1小时以上。10次为1个疗程,若症状尚未完全消失,可停止1周后,再针第2疗程。若针3个疗程仍不能治愈时,可考虑改用其他疗法。 2 结果 临床治疗后面部疼痛完全消失30例,面部疼痛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31例,面部疼痛及发作次数减少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其中3~4月内复发10例,继续针灸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面痛的发生与肝、肾、胆、脾、胃有关。由于肝郁化火上冲,或过食炙煿辛热之物,引起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或风寒外侵,寒凝血滞头面,或痰浊内盛,郁滞化火,痰随火升,气血与痰上凝于头面,或瘀血内阻,肝阳上亢而发为此病。 风热挟痰阻络多呈阵发性、烧灼性或刀割性疼痛而且难以忍受,鼻旁或唇旁有痛点,发作前并无明显先兆,发作时突然疼痛,以颜面部中、下部疼痛者较多,也可为一侧面部疼痛,但左右疼痛较为少见,疼痛发作时,可见面红、出汗、眼结膜充血等,发热口干,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痰郁日久生热,痰火阻络则见面部疼痛,伴见头晕,目眩,胸闷,肌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3]。风寒挟痰阻络多为发作性、抽掣样疼痛,疼痛多为剧烈难忍,疼痛时面色苍白,疼痛遇冷则甚,得温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紧。肝郁化火,面部灼热疼痛,疼痛多因情志抑郁而诱发,发作呈突发性,疼痛遇热加重,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咽干口苦,时有叹息,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气虚血瘀,面痛日久,后期疼痛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疼痛呈刺痛,痛处不移,面色晦滞,舌淡白或有瘀血斑点,脉沉细而弱。 面痛的辨证有虚有实。病程较短,疼痛偶然表现为胀痛,掣痛,灼痛,且痛势剧烈者属实,其治疗当以"通"为主。如祛风、清热、散寒、理气、化痰等法,或一法独进,或数法合施,务使脏腑气血调和而疼痛自止。凡病程较长,疼痛频发,以隐痛、空痛为特征,且痛势悠悠者属虚证,须视其气虚、血亏、阴伤、阳损之各异,选用益气养血、辛甘通阳、滋阴活络等法。更有虚实错杂,又当视其证候特点,或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以补虚,以达补正壅邪,攻不损正的目的。 针灸治疗疏通经脉,祛风止痛。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额部痛:攒竹、阳白、头维、率谷、合谷、解溪。上颌痛:四白、颧髎、上关、迎香、合谷。下颌痛:承浆、颊车、下关、翳风、内庭、夹承浆。有风寒或风热表证者加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太冲、三阴交。耳针:选面颊、颌、额、神门[4]。每次取2~3穴,毫针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或用埋针法。针刺治疗时局部穴位宜轻刺而久留针,远端穴位可用重刺激手法,尤其在发作时,宜用远端穴位行强刺激手法。患者应起居有规律,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绪过激、精神紧张。 参考文献 [1] 刘冠军. 中医针法集锦[ M ] . 南昌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88. [2]孙国杰. 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13 914. [3]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2-474. [4]黄聪明,苏稼夫.针刺对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7-18.

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面痛病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挚疼痛为主症的疾病。2.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第2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ICHD -II)。 (1)疼痛多由一侧面部开始,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分布,突然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发作频繁,疼痛剧烈; (2)疼痛性质如钻刺、刀割或火烙,表情痛苦,极为难忍; (3)每次发作时间,最短数秒钟或数分钟,最长可达30 min之久; (4)^ (5)疼痛常自发产生,也可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说话、洗脸、刷牙、进食等动作触发; (5)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 (二)证候诊断: 1.风寒外袭证:多有感受风寒史,畏寒怕冷,多遇寒病情骤发,面颊剧痛难忍,得热则减,面颊常怕风,伴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上犯证:常遇风得热引发,面部痛如火灼,遇热加重,得凉稍减,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胃火上冲证:患者素有蕴热,胃热薰蒸,风火上升而致,症状为面颊部阵发性灼热样剧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4.气血瘀滞证:久病入络或有外伤史者,头面部刺痛或如刀割样,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舌边或舌尖多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 (二)针灸治疗治疗原则:根据经络辨证,三叉神经痛多属于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因此在取穴时应以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穴为主。 针灸取穴:主穴: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第一支(眼支):太阳、攒竹、阳白、鱼腰(眶上孔)、外关; 第二支(上颌支):四白(眶下孔)、颧髎、下关、迎香、合谷;

三叉神经痛如何针灸

三叉神经痛如何针灸 文章目录*一、三叉神经痛如何针灸*二、三叉神经痛对身体的危害*三、预防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有哪些 三叉神经痛如何针灸1、三叉神经痛如何针灸 普通针刺疗法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 用小。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针,也可用电刺激治疗机作电针治疗。 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 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 2、针灸能治愈三叉神经痛吗 针灸无法治愈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不但不能让患者康复,还会因长期针灸治疗导致患者最后接受手术治疗也无法彻底治愈。针灸是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 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三叉神经痛是由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产生刺激导致疼痛出现。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是通过刺激神经阻断神经传导让患者感受不到疼痛。针灸长期刺激神经对患者的三叉神

经造成一定得破坏让患者失去感知,从而引发不可以挽回的后果。 3、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治疗方法 目前国际公认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手术是根据三叉神经痛致病因素而采用外科治 疗的一种有效方法,显微血管减压术通过剥离血管压迫的三叉神 经从而解除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使患者疼痛消失。此手术创 伤小、恢复快,手术风险小,术后复发率低,得到医生与患者的认可。 三叉神经痛对身体的危害三叉神经痛患者心情焦虑,烦躁易怒,许多人的精神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不能 忍受其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长时间的抑郁使病人表情淡漠,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 三叉神经痛引起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性增强,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冠心病病人甚至可以出现T波改变,受刺激部位可以有大量化学物质的释放。 由于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性质犹如刀割、针刺、电击或烧灼样,而且发作频率及疼痛状态随病程延长 而增加,自然间歇期逐渐缩短以致终日发作,甚至轻微刺激即可 引起疼痛发作,因此病人不敢洗脸,畏惧进食、漱口和刷牙,导致 营养不良、面容污秽,对病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产生巨大影响。 急性或长时间的三叉神经痛可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循环系

(完整版)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面痛病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挚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第2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ICHD -II)。 (1)疼痛多由一侧面部开始,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分布,突然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发作频繁,疼痛剧烈; (2)疼痛性质如钻刺、刀割或火烙,表情痛苦,极为难忍; (3)每次发作时间,最短数秒钟或数分钟,最长可达30 min之久; (4)疼痛常自发产生,也可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说话、洗脸、刷牙、进食等动作触发; (5)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 (二)证候诊断: 1.风寒外袭证:多有感受风寒史,畏寒怕冷,多遇寒病情骤发,面颊剧痛难忍, 得热则减,面颊常怕风,伴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上犯证:常遇风得热引发,面部痛如火灼,遇热加重,得凉稍减,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胃火上冲证:患者素有蕴热,胃热薰蒸,风火上升而致,症状为面颊部阵发性灼热样剧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4.气血瘀滞证:久病入络或有外伤史者,头面部刺痛或如刀割样,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舌边或舌尖多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涩。 二、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 治疗原则:根据经络辨证,三叉神经痛多属于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因此在取穴时应以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穴为主。 针灸取穴: 主穴: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第一支(眼支):太阳、攒竹、阳白、鱼腰(眶上孔)、外关; 第二支(上颌支):四白(眶下孔)、颧髎、下关、迎香、合谷; 第三支(下颁支):颊车、夹承浆穴(颏孔)、大迎、翳风、内庭; 配穴:风寒外袭,加风池、外关:风热上犯,加风池、曲池;胃热上攻,加内庭;气血瘀滞,加膈俞、内关。可根据受累分支,在面部所选腧穴附近加刺阿是穴。 治疗方法: 1.毫针刺法:急性发作时面部腧穴行浅刺丛针轻刺激,远道腧穴行强刺激,可配合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发作缓解期,毫针针刺可选择透刺法,眼支疼痛取攒竹透阳白,丝竹空透头维,鱼腰直刺;

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临床应 用价值。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09 年2 月至2011年2 月期间收治的106 例原发 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 例患者使用中医针灸治疗,对照组53 例患者采取西药卡马西平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显效29 例,有效20 例,无效4 例,不良反应1 例,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显效25 例,有效18 例,无效10 例,不良反应6 例,总有效率为81.1%, 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的西 药治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疼痛为典型症状的疾病,又被称 作痛性抽搐,主要疼痛区位于三叉神经中的一支或几支的分布区内,出现急骤的 闪电式剧烈的局部疼痛,主要临床表现为针刺样、触电样、撕裂样、闪电样、烧 灼样及刀割样的剧痛[1]。 通常以三叉神经的第二、三支中的发生率为最高,以下颌、上颌、面颊及戏 舌的疼痛表现为最为明显,本文通过观察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 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 年2 月至2011 年2 月106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男42 例,女64 例,年 龄22~52 岁,平均年龄为1~60个月,平均病程为34.5 个月,均符合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 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烧灼样、尖锐、 突发、刀刺样等疼痛,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 例,观察组使用中医针灸 治疗,对照组采取西药卡马西平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 2.1 观察组使用中医针灸治疗,采用针灸进行取穴治疗,选取 主穴为印堂、神庭、风池、外关、天柱、合谷、完骨、人中。 选取局部配穴,选取头临泣、头维、攒竹、阳白、丝竹空,以第一支痛为主;选取颧髎、四白、上关、太阳,以第二支痛为主;选取地仓、大迎、下关,以第 三支痛为主。使用28 号毫针,约1.5~2.0 寸,采用的是针刺泻法,观察患者施针 后显现出重、麻、酸、触电样感或胀感传递为参考标准,间隔行针2 次,1 天1 次,每次持续留针20min,30 次作为一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将刺入风池穴的 针尖刺向对侧的眼底,进针至1.5~2.0 寸,向下关直刺入1.5 寸,使之局部出现麻 电感直延至下齿槽为止,其他穴位皆依据得气作为标准,随访3 个月,观察其病 情发展及不良反应情况。 1.2.2 对照组采用西药卡马西平治疗,口服,1 天3 次,每次200mg,治疗一 个月为1 个疗程,使用1 个疗程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价,随访3 个月,观察其病情 发展及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疼痛完全消失,面部感觉等功熊基本恢复正常,随 访3 个月没有复发;有效:疼痛基本消失,随访3个月没有复发,发作次数较治 疗前减少≥50%;无效:疼痛未消失,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25%[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疼痛扎针穴位止疼方法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程呈周期性发作,疼痛可自发,也可因刺激扳机点引起。常因说话、吃饭、饮水、洗脸、刷牙、皱眉、吞咽或触动面部诱发阵痛。 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区域(还包括耳周、舌根,甚至头顶),右侧为多,占60%左右,双侧疼痛约8%,左侧疼痛者较少32%。疼痛多在第三支,约占40% ,第二、三支同时发病者最多约50% ,第一支发病较少约5% 。 三叉神经痛极为剧烈,疼痛发作时表情异常痛苦,常用手猛搓面部,以至于皮肤肿胀、破损,眉毛胡子搓光,有的频频呼喊,也有的用头部猛烈撞墙或在地上打滚,还有的表现为保持原来姿势,不敢动弹,不敢张嘴,不敢吃饭,不敢说话,感觉痛不欲生! 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剧烈疼痛,无三叉神经损害的体征,西医标准找不

到引发的原因而形成的三叉神经痛。 当三叉神经痛伴有三叉神经受损害的体征或其他颅神经损害体征以及肢体功能障碍时,称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指由于三叉神经本身或邻近组织病变所引起的疼痛症状,如颅内肿瘤、血管压迫、血管畸形、中耳炎、鼻窦炎、疱疹、拔牙、颈椎病等因素引起。但除了疼痛以外,还有神经系统体征。简单点说就是其他疾病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针灸对三叉神经痛有一定暂时缓解作用,短期当然和针灸师的水平有密切关系,针灸、浮针、小针刀、电针、按摩、艾灸等都可以和真定堂叁岔清一起使用,不冲突! 针对三叉神经痛使用叁岔清滴耳疗法或者耳后涂抹疗法的同时,可以针灸,针灸主要是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在疏通经络、调和脏腑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有效的营养修复神经功能,从而达到止疼康复的作用。三叉神经痛积极个性化保养康复方案,无痛健康,回归身心自在!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穴规律分析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穴规律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09T14:45:44.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4期作者:赛武烈•艾买 [导读] 探究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穴规律。方法:收集我院接受诊疗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赛武烈?艾买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针灸放血科新疆阿勒泰 8365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穴规律。方法:收集我院接受诊疗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人及其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为前提,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针灸组(40例,中医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常规西医治疗)两个组别,观察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30d后针灸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择主穴常有合谷、下关、风驰、内庭、足三里、太冲、四白等,疼痛部位不同,合理选穴施针可提升治疗针对性,进一步保证疗效。 【关键词】中医;针灸;三叉神经痛;取穴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168-02 三叉神经痛又被称为痛性抽搐,是临床常见难治性疾病之一,疼痛呈突发性质,如刀割、电击或灼烧般,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间隙期无异常,基本好发于老年人和成年女性,反复发作,目前临床尚无标准特效疗法。中医学博大精深,针灸是其常见治疗手段,本文将探究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穴规律及疗效,特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诊疗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诊疗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男30例,女50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 58.50±12.06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26年,平均为(17.59±5.04)年;发病时疼痛部位左侧、右侧、双侧分别为36例、35例、9例;三叉神经主要疼痛分支病例分布情况:第一支15例、第二支35例、第三支30例;≥2支神经疼痛者26例,纳入研究者每天发作数次到数十次不等,每次持续时间10s~2min。所有患者入院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部器质性病变,也无感觉障碍和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根据临床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针灸组(40例,中医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常规西医治疗)两个组别。两组病例疼痛部位、发作频率、一般资料等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卡马西平治疗,卡马西平片(规格:200mg;国药准字H11022279;生产企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温水送服,初始剂量200~400mg/天,逐渐增加至疼痛缓解(通常每次200mg,每天3~4次),然后剂量逐渐减小至最低可维持剂量,推荐老年患者的初始剂量为每次100mg,每天2次,疗程30d。针灸组给予患者中医针灸法治疗,治疗过程中应遵循“治神为本、先远后近、远重近轻、先少后多”的治疗原则,主穴常选印堂-神庭-人中,风池-完骨-天柱-合谷-外关,配穴按不同疼痛部位酌情选择:三叉神经主要为第一支疼痛者取阳白穴、完骨穴、天柱穴、合谷穴和外关穴;第2支为主要疼痛区取上关穴、太阳穴、四白穴、颧髎穴;主痛为第三只神经者取下关穴、大迎穴、地仓穴。针灸选取28号毫针,长度为1.5~2.0寸[1],操作过程严格按照中医学针灸施针流程及标准进行,针刺泻法以患者能感觉到胀感、麻感、酸感或触电感为宜,每针留20分钟,每天一次(分两次间隔行针),30d后观察疗效。 1.3 效果判定标准 治愈:经治疗患者疼痛消失,面部功能恢复,随访3个月内未复发;显效:治疗后基本无疼痛,随访3个月偶尔有发生,且疼痛轻微,频率低;有效:治疗后疼痛感减弱,疼痛频次较治疗前降低≥40%;无效:疼痛程度及发作频率基本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3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t”检验,并以(x-±s)即“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或纳入卡方中计数资料比较为“χ2”比较,以率“%”表示,结果如果若P值低于0.05则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疗效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见表。 3.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多呈反复性、阵发性发作特点,发作持续时间短,疼痛剧烈,多为单侧疼痛,常牵连面颊、舌部、上下颌等,或触及这些部位时也可诱发疼痛,目前医学对其发病原因尚无统一定论,临床治疗该病常使用的方法为药物法,比如止痛片,见效快,但只治标不治本,患者易复发,部分病例可出现不良反应,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还会出现药物依赖性,加上心理等因素导致病程进一步延长,难根治,远期疗效差[2],因此医学上还在积极寻找更有效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案。 中医学觉得无论是哪种疼痛,其发病原因都是“不通”,常见表现为气血痹阻、经络不畅,三叉神经痛中医学称其为“面痛”,针灸是祖国医学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局部刺激可达到舒筋活血、散结通络、疏通行气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三叉神经痛常见阳性反应点有上下颌、咬肌等,多有面颊肌紧张感,基于阳性反应点进行针灸选穴可很快缓解疼痛症状[3]。本次研究患者针灸治疗选择主穴为印堂-神庭-人

三叉神经痛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

三叉神经痛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的神经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妇女,特征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如刀割、钻刺样疼痛,不伴有器质性改变,感觉检查很少有障碍。疼痛性质独特,是一种突然急骤发…作、突然停止的闪电样剧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可引起同侧面肌抽搐、眼结膜充血、流泪或流涎等。 1 .川芎止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方剂] 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荜拨各10--12克,蜈蚣2条,天麻10克,细辛3克。 [加减] 寒重加制附子20--30克(先煎);热重加生石膏20--30克,黄芩12 克,黄连9克;便干加大黄15克;瘀重加赤芍12--15克,丹参30克,五灵脂12克;阴虚加生地、女贞子、龟板各15克,黄柏、知母各12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天1剂,重者2剂。 [功效] 祛风通络,散寒止痛,活血化瘀。 [验证] 张xx ,女,41岁,1976年6月6日诊。自诉右面颊部剧痛,痛连右目右上齿,痛如电击,时发时止,昼夜不宁、寒温不适;曾用去痛片、安定、青霉素等无效;拨牙2个而痛未解,右颊因搓切而溃破。检查:牙眼无红肿、无龋齿,舌苔薄白,脉微弦。诊为三叉神经痛(第1 、2 支),拟用川芎止痛汤。药进3剂痛大减,又进6剂痛止,随访1年未复发。 [备注] 按临床观察表明,方中川芎剂量小于12克,效果较差,用至20克则获高效、速效,并未见任何副作用。细辛用至6克也未见不良反应。 2 .散偏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方剂] 川芎30克,白芷8克,白芥子、白芍、香附、郁李仁、柴胡各10克,甘草5克。[制用法] 水煎2次,两汁混匀,分2次服。6天为1疗程,一般2--3 疗程可愈。 [疗效] 笔者运用《辨证录》中的散偏汤治疗三叉神经痛下颌支痛13例,效果满意。所治13例中,服药1 疗程获愈者5例,服药2疗程获愈者5例,服药3疗程获愈2例,服药3疗程后无效者1例 [验证] 高xx , 48岁,农场干部。1982年7月15日就诊。发作性左下颌痛伴牙龈根部痛l 年余,疼痛时兼见口角及舌抽向患侧。l年内曾拔牙3次,将左侧臼齿全部拔掉,但疼痛不解,发作频。经用西药去痛片、消炎痛、普鲁卡因等,药效过后疼痛依然。诊为三叉神经下

三叉神经疼怎么治

三叉神经疼怎么治 三叉神经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和生活。那么,在进行用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时候。今天为大家推荐治疗三叉神经疼的方法。 治疗三叉神经疼的方法1、三叉神经痛食疗偏方 决明海带汤:三叉神经痛中药小偏方?决明子(捣破)10克、海带30克,加水500毫升煮成250毫升,弃渣饮汤。方中决明性味苦凉,清肝明目,治眩晕。海带性味咸寒,能清热软坚,化痰利水。 山楂荷叶茶:山楂30克、荷叶12克、用清水500毫升、弃渣饮用,每日一剂。方中山楂性味甘,能化瘀散结。荷叶性味苦涩,外发清阳,治头风、眩晕。 天麻炖猪脑:猪脑1副(洗净剔去血筋)、天麻10克、生姜1片、清水适量共放瓦盅内炖熟。每天或隔天服一剂,趁热服食。方中猪脑能补头脑髓海,治神经衰弱、头风及訾晕。天麻性味甘平,功能平肝、安神止痛。 2、三叉神经痛外用偏方 生南星、白附子、五味子、川芎各25克,细辛、木香各8克,全蝎15个,共研细末,水调为糊状。每次用药15克,贴敷于太阳穴、百会穴,逐日换药一次。 地龙6条,全蝎25个,路路通12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

60克,细辛60克。上药共研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并摊贴于太阳穴上,敷料流动,逐日换药1次。 白芷、川芎、南星各7克,葱白14厘米。上药共研细末,用蜂蜜18毫升调成糊状,敷于太阳穴、印堂上35分钟。 马钱子25克,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10克,共研细末,加香油、清冷油适当,调膏状。贴敷于患侧下关穴、太阳穴、颊车穴、扳机点,每次贴3次,隔日换药1次。切忌出口。 蜈蚣1条,地龙12克,蝼蛄12克,五倍子12克,生南星18克,生半星12克,白附子12克,木香12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适当用醋调成糊状,贴于患侧太阳穴上,纱布敷料笼罩,胶布流动,逐日换药1次。 3、三叉神经痛如何按摩 三叉神经痛特效穴位按摩之外关穴点揉法。 位置:在腕横纹上约3横批宽处,手臂的外侧正中。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右手托住被按摩者前臂,用左手拇指点按外关穴约1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以酸胀感向腕部和手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牙痛、面颊痛、头面部发热疼痛、口腔内炎症、手臂痛、失眠、心慌等。 如何预防三叉神经痛饮食要有规律!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进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不宜食用刺激性、过酸过甜食物以及寒性食物等;饮食要营养丰富,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