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路

  • 格式:docx
  • 大小:894.02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路

2014-06-05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同时不同类型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结构、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为此,在中国经济转型缓速发展的新时期,要贯彻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思路,明确不同类型地区的发展定位,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转型缓速发展,分类指导

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调整的影。向,目前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尽管“西快东慢”的格局继续强化,区域经济呈现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局面,但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东部地区在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增速下滑较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与要素资源较难匹配,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振兴乏力。因此,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缓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要着力保持区域差距缩小的长期趋势,坚持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思路,推动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发展,增强中西部人力资本和科技支撑,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势

1.经济总量与增速变化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遏制了区域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得到显著增强。

从近十年统计数据来看(表1),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迅速,占全国的份额逐步提高,而东部地区占全国份额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的份额变化不大。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份额由2003年的55.2%下降至2012年的51.3%,减少了3.9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由18.5%、17.2%增至20.2%、19.8%,分别上升了1.7和2.6个百分点;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份额有所下降,由2003年的9.1%

降到2012年的8.7%。可见,在以“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优势逐渐开始显现,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观察近两年的季度经济增速可以发现(图1),虽然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大幅波动。其中,东北地区的增速降幅最大,从2011年一季度的12.50%降至2012年二季度的10.17%,降幅达2.3个百分点;中部和东部地区其次,降幅均为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3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与2011年相比,2012年全国各地区经济增速普遍下滑。相对而言,西部地区增速最高,其次为中部,东北居第三,东部增速最慢,经济增速继续呈现“东慢西快”的特点。

从各个省份和直辖市的经济增速上看,2012年除上海外,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速均高于7.5%的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有23个省市。其中,天津增速最快,高达13.8%,其次是贵州和重庆,均为13.6%,云南为13%。另有陕西、四川、甘肃等七个省份的GDP增速在12%以上。未能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份中,多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山东、浙江,分别为9.8%、8%,北京和上海的GDP增速排名最后,为7.7%和7.5%。从统计结果看,西部地区有八个省份位列GDP增速前十位,而东部地区则在后十名中占据了八个名额。

2.工业总量及份额变化

图2显示了2007——2012年中国四大区域工业增加值及其占全国比重的变化。由图可见,东部地区工业比重依然最大,其次是中部和西部,但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东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份额由2007年的57.8%下降至2012年的50.5%,减少了7.3个百分点,降幅较大;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由18.2%和15.2%增至22%和18.4%,分别上升了3.8和3.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略有提升,大约增加0.4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通常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指标。由表2可见,2007-2012年,除东部地区外,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提高,工业化进程在加快。中部地区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为56706亿元,是2007年的2.5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43.2%上升到2012年的48.8%,提高了5.6个百分点,居各地区之

首;其次是西部地区,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在下降,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这表明东部地区在经济增速放慢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加快,服务业比重上升,正朝着后工业化阶段迈进。

3.主要工业产品的区域分布

2012年东部地区各主要工业品所占份额比2007年普遍下降,只有彩电份额上升较快,天然原油、生铁、钢材、汽车、纱五种产品有小幅增加;中部地区的水泥、彩电、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纱等产品份额有所增加,其中纱的产品份额上升幅度较大,提高了11.29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除了原煤和彩电外,主要工业品生产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微型计算机上升最快,达到24.1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除天然气、生铁、水泥、集成电路和卷烟外,主要工业品份额都有所下降(表3)。

总体上看,目前东部地区在集成电路、彩电、微型计算机、钢材、初级形态的塑料等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上仍占有绝对优势,但优势地位相对下降;中、西部地区的原煤、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工业品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增长较快,表明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在快速升级;东北地区在原油、汽车、生铁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结构调整变化不明显。

4.投资和出口的区域贡献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9.8%的年均增长速度,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仍能够实现“保八”目标,这主要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但各地区投资的拉动作用差异较大。统计分析显示(表4),2008-2011年(2009年除外),除东北地区外,各地区固定资产对名义GDP增长的贡献率都有提升。其中,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14.3%提高到2011年的24.5%,增加了10.2个百分点,对GDP 的拉动作用由2.6%上升到4.4%,提高了1.8个百分点;同期,东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对GDP 的贡献率分别仅增加了1.5和2.2个百分点。相反,东北地区投资贡献率下降2.6个百分点。可见,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强劲,东北地区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