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课《幽径悲剧》教学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7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
学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过程与方法】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悲剧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文中幽静的小路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悲剧?作者是如何展示古藤的美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
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的音蜿蜒潋滟萧索愚氓毛骨悚然闲情逸致浩劫2.理解下列词语的义鲁殿灵光毛骨悚然万斛月白风清林林总总诛伐三.了解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四.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先展示有藤罗的课件,学生边看图边思考:1.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物的悲剧?幽静小路上藤罗的悲剧2.为什么开头1至6段未写藤罗?是否离题?为什么?不离题,写出了幽径的四季美。
从侧面烘托藤罗的美丽。
3.曲径美吗?作者是如何写幽径?先写幽径的平凡:只有二三十步之久司空见惯漠然再写幽径不不平凡:与所看到的《红楼梦》有关接着写四季之美总写:一面傍湖一面靠山分写:山上春景夏景秋景湖中夏景作者怎样描绘藤罗之美的?感官藤萝之美视觉形色嗅觉香听觉袭入耳内4.美被毁灭了,作者伤心吗?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描写了幽径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无比疼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5.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请找出相关语句抒情议论在悲愤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是不会这样的多情了,我的感情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伤感。
五,找一找,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如:在茫茫的人世间,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那里有闲心来关心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与他人的关受,自私)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作者整理了7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幽径悲剧(第1课时)教学案苏
教版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
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
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
文中既有
dQ28099 6DC3 淃28183 6E17 渗30862 788E 碎33457 82B1 花40154 9CDA 鳚22379 576B 坫35158 8956 襖<120062 4E5E 乞33903 846F 葯。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透彻把握“悲剧”的内涵。
2、阅读品味精炼、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3、学习通过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传递真挚沉痛含蓄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1、情境中阅读、品味、体悟语言和情感2、层递阅读,合作探究3、引设支架,自主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2、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教学重点】1、深刻而丰富的“悲剧”内涵2、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教学难点】精炼、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同学们!在文明的高等学府,在北京大学的燕园的一条幽径上就发生了一场悲剧。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正在痛心疾首伤心落泪的季羡林先生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二、情境阅读,感知悲剧1、小组合作交流:商讨给这出悲剧配音方案2、小组代表简要阐述配音理由:(1)、引导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之美。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2)、明确配音方案:第一部分感情基调:愉悦(音乐:如《紫竹调》等)第二部分感情基调:淡淡地愁怨(音乐:如《秋日私语》等)第三部分感情基调:强烈地控诉(音乐:如《二泉映月》等)三、探究阅读,体悟悲剧【第一场】藤萝之死※阅读现场:1、指名有感情朗读第三部分(播放背景音乐,如《二泉映月》等)2、品读交流※阅读体悟:藤萝之死1、请具体描述“吊死鬼”死之惨状。
为何称之为鬼?2、“吊死鬼”因何哭泣?“从无害人之意”;“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明确:真、善、美的毁灭3、初绽的花朵在“微笑”,作者为何却说他们是“失掉了母亲的孤儿”?【第二场】藤萝之美※阅读现场:1、指名有感情朗读第二部分(播放背景音乐,如《秋日私语》等)2、品读交流※阅读体悟:藤萝之美1、活着的古藤萝美在何处?引导鼓励从多角度认识藤萝之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悠久、文化气息;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感受其美丽;形:盘曲而上——“直上青云”、“苍黑古劲像苍龙” 色:红绿相映——“万绿丛中一点红”味:芳香袭人——“淡淡的幽香”声:回味无穷——“嗡嗡的蜂声”从其品质来体验:“眼中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2、藤萝之美其实代表了什么?明确:自然之美,人性之美3、作者为何不先写古藤萝之死呢?明确:烘托反衬之法,极言其美,愈见其悲。
苏教版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并阐述悲剧的原因和后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有效性。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证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悲剧的痛心疾首,激发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有效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证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幽径悲剧》。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有效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悲剧的原因和后果。
5. 实践环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证思考。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幽径悲剧》,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发言,能否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是否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并提出有见地的看法。
3. 短期记忆: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记忆情况。
七、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幽径悲剧》一、教材分析《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文章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走进藤萝,借藤萝之口哀鸣、控诉、呼号。
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毁灭美的“愚氓”,含泪带哭的抒发之中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悲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文章感染力极强。
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五单元,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二、学情预估1、文中的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文言语汇和成语,学生理解不一定到位,更何况是在具体语境中。
例如: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鲁殿灵光、闲情逸致等等,需要课前做些预习。
2、文中提到的“十年浩劫”、“修正主义”,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悲剧的深层含义。
3、八年级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
如何让学生走进这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如何让学生接受作者要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中悲剧指什么,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2、学习课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从有效诵读出发,体会文章强烈的悲剧效果,领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树立善待生命、关注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现代意识。
学习重点体会文章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
四、教学构想在这篇课文中,对什么是悲剧,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学生是陌生的;对作者要传达的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学生是难以理解的。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
(2)简介课文《幽径悲剧》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练习。
(2)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课文进行评价。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故事梗概。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第23课《幽径悲剧》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学习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讲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缘故。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明白得〝幽径悲剧〞的含义。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明白得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成效。
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燕园的了解。
交流2、师:鲁迅先生讲过:〝悲剧将人一辈子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发生的这一场悲剧,使得季羡林先生难过落泪,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设计讲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存,点明悲剧本质,深化学生思维 ]二、情感画廊:〔形象〕〔一〕感受这株藤萝的魅力师1:认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明确:是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师2:在没被毁灭之前,这是一株如何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讲讲自己的明白得。
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等句子中能够看出,我的明白得是。
明确:能够从写幽径的角度来讲,幽径四季之美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奇异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平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历史悠久、文化气息;能够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感受其漂亮;还能够从其品质来体验,从无害人之心。
师3: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读出藤萝的魅力。
1、有感情练读。
〔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秋日的私语»〕2、全班点读、评读。
3、配乐朗读。
〔二〕感受古藤萝被毁灭的可悲师1:悲剧发生后,这又是一株如何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讲讲自己的明白得。
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等句子中能够看出,我的明白得是。
苏教版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幽径悲剧》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景观及其保护状况。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
(2)学生就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交流和分析。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幽径悲剧》,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结合课文,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续):6. 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与《幽径悲剧》主题相关的文章,供学生课后阅读,以拓展视野。
幽径悲剧学习目标: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走近名人成为名人我当评论家我当文学欣赏家我来寄语二、我当评论家1 / 3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评论家标准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1、出示要求:(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__有感想处2、教师出示X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四、我来寄语观看短片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
五、作业:(任选一题完成)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现在,我们某某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
请你以一名中学生的名义向本市市长写一份建议书,谈谈你的设想。
3 / 3。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幽径悲剧(第2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年级八学科语文执笔审核
课题幽径悲剧课型新授章节2∕2 备课
时间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
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30494 771E 眞wz/27646 6BFE 毾36660 8F34 輴20140 4EAC 京22010 55FA 嗺L34874 883A 蠺24966 6186 憆E31749 7C05 簅33088 8140 腀24243 5EB3 庳。
二十三幽径惨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要点字词。
2.经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感觉文中表达的感情,理解“幽径惨剧”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1.经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 要点 )2.感觉文中表达的感情,理解“幽径惨剧”的含义。
( 要点、难点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老师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一次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翱翔的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
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惊: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态沮丧,立刻停止竞赛,跑到小鸟跟前,绝不迟疑地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懊悔。
他因自己的失误而深深地一跪已经成为经典的一幕让世人永久难忘。
而在我国,北大教授季羡林悲天悯人,由于一株藤萝被别人无情地砍伐,引起心里深深的惋惜,其广博的胸怀可见一斑。
他奋笔疾书,将苦楚化为文字,体现于世人的眼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幽径悲剧》。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季羡林 (1911 - 2009) ,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清平人。
北京大学教授、作家。
2.朗读课文,读准下边加点字的字音。
曲折 (wān y án)..弥 (mí) 补.毛骨悚 (s ǒng) 然.3.理解词义。
潋滟 (liàn yàn)..虬干(qi ú).愚氓 (méng).抖擞 (d ǒu sǒu)..悲伤 (ch óu ch àng)..波折 (j í).相映成趣:相互烘托,富裕情味。
潋滟:①形容水满或满而溢出。
②形容水波流动。
丛集:比喻事情众多,像刺猬的硬刺那样聚在一起。
突然:突然地,预料以外处。
顾而乐之:看到它而感觉很快乐。
虬干:曲折的枝干。
毛骨悚然:形容很惧怕的样子。
闲情逸致:安逸的情致。
致,情味。
愚氓:愚笨的人。
4.阅读课文,思虑问题。
认真阅读课文,思虑一下本文可以分为哪三部分?明确:第一部分 ( 第 1- 6 段 ) 写幽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