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镇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764.59 KB
- 文档页数:50
农业项目中高标准粮田建设实施方案1、建设标准(1)土地平整土地平整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涉及耕作田块修筑、田面平整、水系沟通等内容。
在土地平整过程中,要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方便耕作的原则,对土地进行平整和划分,使每个田块都具备灌排能力,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和机械作业的要求。
(2)集中连片集中连片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特征,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科学制定建设方案,合理确定建设重点区域,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
(3)设施完善设施完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灌溉、排水、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设施的配套和兼容性,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和灌溉效率,保证农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4)农田配套农田配套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等内容。
在农田配套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建设方案一、科学规划: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农田发展需求,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农田规划,合理布局农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田综合效益。
二、综合治理:将综合措施应用于农田管理中,包括优化土壤结构、合理施肥、合理种植结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三、强化管理: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管理,建立健全农田管理体系,加强农田监测和评价,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四、创新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包括新型农机具、高效农业生产工艺和信息化农业管理技术等,提高农田生产效率和质量。
五、合作共享:鼓励农田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和共享,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农田经营规模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3、管护机构高标准粮田竣工后,及时进行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后严格进行工程管护,充分发挥好本项目工程管护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运行管理,提高运行质量,以发挥工程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一、概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农业科技服务、道路通达、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农田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实现农田生产的现代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
本技术标准旨在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各项技术措施,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二、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合理规划田间道路、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土地平整应达到田面平整、土壤细碎、无杂草、无杂物、无石块等要求,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种植管理。
土地平整应避免造成土壤压实和表土层破坏,保护土壤结构和水土保持设施。
三、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应根据土壤类型、肥力和作物生长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抗逆性。
土壤改良应包括物理改良、化学改良和生物改良等方面,如增施有机肥、客土改良等。
土壤改良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法,避免对土壤造成损害。
四、灌溉与排水灌溉系统设计应符合水资源利用规划,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农田灌溉充分、均匀、适时。
排水系统设计应考虑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确保农田排水顺畅、防洪排涝安全。
灌溉与排水系统应定期维护保养,确保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五、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防护应包括风害、水害、虫害等方面的防护措施,确保农田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生态环境保持应采取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等措施,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六、农田输配电输配电线路应合理布局,满足农田灌溉、照明和其他用电需求。
输配电线路应采用安全、可靠、环保的电气设备,确保用电安全和环境友好。
输配电线路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七、农业科技服务应配备专业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
应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应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区域选择、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5-2012 农用地定级规程GB 50265-2010 泵站设计规范NY 525-2012 有机肥料标准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标准农田well-facilitied farmland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按照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农田。
3.2 高标准农田建设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围绕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内容: 1. 土地平整:通过对农田进行土地平整,提高农田的土地质量
和利用率,改善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2. 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修建水库、
泵站、灌溉渠系等,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包括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4. 农田基础设施: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修建农田道路、桥梁、灌溉设施等,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5.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实施生态移民、水
土流失治理、荒漠化治理等,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可持续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还包括农田防护林建设、土壤改良、农田土地整理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农田生产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方案一、项目概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旨在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本项目的施工内容包括土地平整、排水设施建设、灌溉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等。
二、施工流程1.方案设计: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确定施工方案。
2.土地平整:对农田进行土地整治,包括平整地表、填补坑洼等。
3.排水设施建设:根据土地的排水状况设置排水设施,包括果渠、排水沟等。
4.灌溉设施建设:根据农田的灌溉需求,建设灌溉设施,包括渠道、喷灌设备等。
5.田间道路建设:建设田间道路,方便农民的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的运输。
6.绿化美化:在项目施工完成后,对农田进行绿化美化,增加农田景观价值。
三、施工要点1.科学规划: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农田的土地利用和农作物的种植布局,确保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符合农田的特点。
2.材料选用: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材料,确保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质量和安全可靠。
3.施工技术:采用先进的农田施工技术,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
4.节约资源:在施工过程中,注意节约资源的使用,降低工程成本。
5.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环保措施,防止土地污染和水体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四、施工周期根据项目的实际规模和施工条件,预计本项目的施工周期为6个月左右。
五、项目风险评估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材料供应等方面的风险。
为降低风险,我们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六、投资预算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暂定投资预算为500万元,具体的预算细化将在项目方案设计完成后进行。
七、施工监督项目施工过程将由专业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督,确保施工的质量和时间进度。
以上是本项目的施工方案,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如有需要进一步讨论和调整,可随时与我们联系。
最后,希望本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为农田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批准:审核:编制:***工程公司项目部二〇一六年x月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施工部署,包括施工方案、施工组织及管理程序安排一、工程概况xx市2016年度第一批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石横片)第一标段位于xx市边院镇境内,主体工程为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工作。
二、编写依据通过对本工程各阶段具体情况的分析,结合我公司的技术实力,施工水平,我们认为本工程重点是保证田间工程顺利进展,使部分工程在尽量躲开冬季施工,因此分片区分阶段的工序必紧凑,安排要合理,在施工过程中,要抓住以上重点,合理部署,切实做好技术、设备、材料的准备工作,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保证工程工期完成。
(1)xx市2016年度第一批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石横片)一标段施工招标及合同文件;(2)山东新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的施工图纸:(3)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整理标准;(4)现行的施工操作规程,施工验收规范。
三、施工总体规划我公司针对本工程施工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的组建项目班子,并且入选一旦经过建设、监理单位确认,全班人选将处于启动状态,未进场之前可根据设计要求积极为本工程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为按质、按时完成合同赋与的责任和义务,公司针对该工程严格实行“项目法”施工,新组建一个由公司技术经理亲自挂帅,公司副总工程师任技术负责人,由公司优秀的项目经理组建的项目经理部,负责具体施工管理。
通过对现场的踏勘及详细研读设计文件、图纸,利用我单位人员、设备及丰富的工程施工经验等诸多优势,拟对本工程施工作以下规划。
1、项目班子配备我单位现场将成立“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xx市2014年田间工程建设项目部”,项目部按项目法管理,负责该工程项目的实施。
我们将按照与业主签订的承包合同,按期组织进场开工,并根据工程需要,合理配置人力、机械设备等各种资源进场,选派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人员组成项目经理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严格按照项目法施工,对人、财、物进行合理调配,采用先进施工方法,严格控制质量标准,保质保量地圆满工。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分析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农田进行整治以及对农田进行集中化处理,同时为农田设置完善的配套设施,从而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
在进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工作过程中,通过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保证农田的灌溉效率能得以大幅度的提升,从而能有效减少水资源消耗,这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还能很大程度地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益,这对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帮助。
基于此,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分析引言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水资源利用效率,这是保障农业灌溉效率的基础条件。
目前,为了切实促进现代农业长远发展,需要应用更为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灌溉资源、精准灌溉,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户收益,并从根源上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1高标准农田特点(1)土地规划:根据土地的不同性质和优势条件,科学规划农田的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和最大化农田产出。
(2)灌排水设施:建设有效的灌溉和排水系统,确保农田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同时保证农田排水良好,防止涝灾和渍害的发生。
(3)土壤管理:通过科学施肥、合理轮作和有机肥料的运用等手段,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和抗病虫害能力,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4)农田防护:加强农田防风、防沙、防火等环境保护措施,保护农田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提高农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机械化作业:引进现代农业机械设备,推广农田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体力劳动的负担。
2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常见问题紫阳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县,没有大中型灌区,均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近年来,为切实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紫阳县将以粮食生产示范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前言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加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1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公众参与、权属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绩效评价等。
1.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
1.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4各省可按照本规范,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省级细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50288-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50509-2009灌区规划规范GB/T 50363-200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3-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3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活动。
3.2 高标准基本农田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3.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xx区xx镇6个区域地块土地整治复垦项目(第三批)项目编号:xx--053投标文件(技术标)采购人:xx镇土地垦复整理推进办公室招标代理机构:xx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投标单位:投标时间:年月日投标地点:目录第一章编制说明及工程概况 (1)第一节工程概况 (1)第二节编制说明 (1)第二章施工组织机构及技术保证措施 (4)第一节组织机构体系 (4)第二节技术保证措施 (6)第三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8)第一节施工总则 (8)第二节工程测量 (8)第三节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部署 (10)第四节田间道路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10)第五节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19)第四章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 (24)第一节施工总进度编制原则及依据 (24)第二节工期保证措施 (24)第五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28)第一节质量管理体系 (28)第二节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措施 (32)第三节质量保证的技术准备 (33)第四节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3)第五节不合格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5)第六节初步验收、运行检测、竣工验收 (36)第六章安全文明管理体系与措施 (37)第一节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37)第二节文明施工管理体系与措施 (40)第七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43)第一节建立健全环保体系 (43)第二节施工区、居民区及农田防尘 (43)第三节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周环境 (43)第四节项目部驻地环境保护措施 (44)第五节降低环境污染措施 (44)第六节减少扰民噪声措施 (45)第七节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45)第八章施工协调措施 (47)第九章季节性施工措施 (49)第一节雨季施工方案 (49)第二节夏季施工方案 (50)第十章成品保护措施 (52)第十一章资源配备计划 (53)第一节劳动力安排计划 (53)第二节施工设备及试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 (53)附表一: 拟投入本合同工作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53)附表二:拟投入本合同工作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55)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56)第一章编制说明及工程概况第一节工程概况项目名称:xx区xx镇6个区域地块土地整治复垦项目(第三批)项目业主:xx镇土地垦复整理推进办公室建设地点:xx镇计划工期:120天(日历天)。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9.29•【字号】•【施行日期】2022.09.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定(2022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现就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如下决定:一、本省应当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抓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工程,扎实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夯实基础、确保产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建改并举、注重质量,依法严管、良田粮用的原则。
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建设任务、建设资金和工作要求,加强考核激励,协调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属地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履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工作。
四、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组织编制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省级重点帮促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执行国家和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突出年亩产一千公斤粮食产能的核心标准,建设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生态环境良好、生产方式先进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
(详细版)高标准农田项目经济效益评估报告1. 引言根据《农田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导则》,本报告对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本报告所称高标准农田项目,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土地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措施,实现农田质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2. 项目概况2.1 项目背景高标准农田项目是我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农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包括土地整理、灌溉与排水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推广等五个方面。
3. 评估方法本报告采用的主要评估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法。
3.1 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通过计算项目投入与产出的经济价值,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的主要投入包括土地整理、灌溉与排水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推广等费用。
产出主要包括粮食产量增加、农业产值提高等。
3.2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比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前后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变化,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
3.3 指标体系评价法指标体系评价法是通过构建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
4. 评估结果4.1 成本效益分析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本项目投入产出比约为1:3.5,项目投资回收期约为6年。
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1000吨,农业产值5000万元,农民收入2000万元。
4.2 比较分析项目实施前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粮食产量提高30%,农民收入增长20%。
4.3 指标体系评价根据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本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达到良好水平。
5. 结论与建议5.1 结论本项目经济效益显著,投资回报率高,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加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1范围1.1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公众参与、权属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绩效评价等。
1.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
1.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4各省可按照本规范,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省级细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50288-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GB/T 50363-200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3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活动。
3.2高标准基本农田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3. 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高标准农田一般规定(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标准农田一般规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
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8%,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
建成后的耕地质量等级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级。
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是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排需要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总称。
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实现耕作田块集中,田面平整。
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土壤理化指标应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
田块规格和平整度应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田块面积北方平原区宜不低于200亩,南方平原区宜不低于100亩;丘陵区水平梯田化率应不小于90%。
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总称。
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排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和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通过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形成“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灌排体系,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完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水资源,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灌溉保证率北方地区水浇地应不低于50%,水田应不低于70%;南方地区水浇地应不低于70%,水田应不低于75%。
满足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农田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
排涝标准应不低于10年一遇。
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是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它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总称。
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
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讨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等工程在耕地质量因素变化中的作用以及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并以斗门区莲洲镇项目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意义。
标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评价1 概述耕地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家对查清其面积、评价并划分等级给予高度重视。
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利于提高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
因此,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优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和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2 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质量等别评价2.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思路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评价单元,结合已有的耕地质量更新等别评价成果,掌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的建设前耕地质量等别信息。
再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引起的耕地分等因素变化,相应修正项目区图斑耕地分等因素参数,重新进行耕地质量等别计算评价。
详见图1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思路图。
2.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引起的耕地分等因素变化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耕地分等因素包括地形坡度、田面坡度、地下水位、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含量、pH值、灌溉保证率和排水条件10大因素。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以及其他等五种类型工程。
其中土地平整工程一般可改变耕地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等;灌溉与排水工程一般可改变耕地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田间道路及其他工程一般不会影起耕地分等因素变化;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一般可改变耕地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等。
高标准农田项目说明
高标准农田项目是为了提高农田的质量和产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而实施的重点项目。
以下是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详细说明:
1.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农田建设工程,以及退化土壤治理、障碍土层改良、轻度污染修复治理、土壤培肥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
2. 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其特点包括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并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
3. 投资标准: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不低于2250元。
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申报承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自筹资金不得低于财政资金的20%;农业企业申报承建的,自筹资金不得低于财政
资金总额。
4. 意义: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评价
1、评价内容
(1)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包括工程质量和耕地质量。
(2)工程质量评价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单项工程建设标准及工程质量构成要素。
(3)耕地质量评价内容应与工程质量评价相结合,实现对土壤、水资源和环境的综合支撑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
2、评价要求
(1)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调查、专家评议等方法,开展建设质量评价。
(2)查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资料,依据GB/T 30600、TD/T 10 41提出的工程建设内容和技术要求,对工程质量评价成果进行复核。
(3)查阅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耕地质量评价资料,依据GB/T 28405、GB/T 28407、NY/T 1634等规定,对耕地质量评价成果进行复核。
(4)按比例抽查项目,开展现场调查和专家评议,现场抽查、检验工程质量和耕地质量。
抽样比应不低于10%。
填写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调查复核表,详见附录F。
(5)当单项工程质量评价中的任一必选指标不满足附录C规定的最低限值要求时,该单项工程建设质量评价项目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