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历史科复习提纲 (2016年)

九年级上册历史科复习提纲 (2016年)

九年级上册历史科复习提纲 (2016年)
九年级上册历史科复习提纲 (2016年)

九年级上册历史科复习提纲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14-16世纪)

1、时间及地点:14世纪前后,兴起于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2、根本原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经济基础)

3、实质: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4、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重视人的价值

5、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代表作:《神曲》;但丁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的一位诗人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5、影响: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根本原因及其他原因

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商品经济活跃;(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向往

③客观条件:天文、地理知识进步,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等。

2、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

3、过程:

①迪亚士(葡)—葡萄牙资助—1487--1488年—进入印度洋,发现好望角

②哥伦布(意)—西班牙资助—1492年—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开辟通往美洲的航路;

③达·伽马(葡)—葡萄牙资助—1497--1488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开辟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大陆的新航路;

④麦哲伦(葡)—西班牙资助—1519--1522年—完成了横渡大西洋、太平洋的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从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

4、影响:①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为殖民掠夺开辟道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各洲带去灾难。

第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间:1640年—1688年)

1、根本原因:英国实行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主要任务: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领导人物:【克伦威尔】

4、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5、经过

①、导火线:1639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②、开始的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③、1642国王挑起内战,克伦威尔打败王军

④、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⑤、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

⑥、结束标志: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光荣革命”)

6、《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②时间:1689年。通过机构:英国议会。

③内容: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④意义: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12课美国的诞生

一、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年—1783年)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主要任务:推翻英国的殖民压迫(民族解放性质),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4、领导阶级:(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领导人物:【华盛顿】

5、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6、美国独立战争过程

①、爆发: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开始标志)

②、建军:1775年举行第一届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

③、建国::第二届大陆会议,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

④、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英军5000人投降)。

⑤、取得胜利的决定性战役:1781年约克镇战役。

⑥、结束标志: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7、革命期间和革命后颁布的重要文献:

(1)、发表《独立宣言》:

①、时间: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

②、内容:痛斥了英国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③、意义:A、表达了资产阶级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自由的要求;B、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2)、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政府成立

①、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联邦制国家,

②、华盛顿被选举为第一任总统。

8、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原因:

①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②广大人民积极参加革命;③华盛顿具有杰出军事才能,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④得到法国、荷兰等国际军事援助。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时间:1789年—1794年)

1、根本原因: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3、主要任务: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罗伯斯庇尔)

5、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6、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

7、《人权宣言》的颁布(

①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意义:体现了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

③评价: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和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1792年)

9、结束标志: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等人被推上断头台。

10、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1、拿破仑政变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帝国——历史上称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资产阶级法典的典范);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乘胜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3、评价拿破仑:拿破仑是法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张法国势力。

4、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①革命性: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②侵略性:损害了被侵略国家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一、英国工业革命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2、直接原因: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进程:①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称为“珍妮机”的织布机;②1785年,瓦特改进蒸汽机。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用蒸汽作动力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轮船(当时人称“轮船”)。

2、1825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开始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2、路线:【出程】欧洲(携带劣质商品)【中程】非洲(用劣质货物换取黑人)美洲【中

程】(把黑人卖做奴隶,把得到的金银和原料运回欧洲)

3、影响:“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奴隶贩子却大发横财,利润高达百分之几百。很多人发财后,回到欧洲,把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形成过程:16世纪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

2、对印度的扩张和侵略(时间:17世纪)

①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

②扩张的步骤:建立沿海据点---在内地扩张----掠夺财富

3、影响:英国人利用抢来的这些财富发展国内经济;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

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战争

一、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

2、时间:1857年—1859年

3、1858年,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队,应用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章西实现后,她率军转战外地,誓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4、影响: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独占巴西;西班牙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拉丁美洲。

2、概况:

①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②玻利瓦尔在1816年以后的10年时间,由北向南,横扫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3、结果: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统治者为大势所迫,宣布独立。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时间:1836-1848年)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待遇却很差

2、纲领:《人民宪章》

3、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产生条件:

①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政治基础;②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经验;③吸收前人的精华

2、《共产党宣言》

①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或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②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2、经过:①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②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③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巴黎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3、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展示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4、《国际歌》(作词:欧仁·鲍狄埃;作曲:狄盖特)

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一、战争的爆发(时间:1861年4月)

1、根本原因:南(种植园经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矛盾的表现:①关税问题;②劳动力不足;③在西部新增的土地上是否实行奴隶制

3、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

4、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二、北方的胜利

1、战争经过:①1861年3月,南方十一个州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盟”;②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③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战争出现重大转折;

④1865年,北方军队攻占“南部联盟”的“首都”里士满,取得战争的胜利

2、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林肯在剧院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身亡

3、美国内战的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1861年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过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废除奴隶制的改革

3、内容:法律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4、意义: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二、日本明治维新(时间:1868年)

1、背景:①内: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②外:以美国最先挑起的民族危机

2、倒幕运动(时间:1868年)

3、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

2、标志: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3、新能源:电力和石油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1、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

2、爱迪生发明许多电气产品,正式注册的发明有一千三百多种,被誉为“发明大王”

3、1876年3月10日,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1、汽车

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②影响: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飞机

①发明者:美国的莱尔兄弟

②标志及时间: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制成飞机,试飞成功

③影响:把人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飞机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根本原因

1、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概况

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

1、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2、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3、战争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取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第22课思想和科学的力量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时间:18世纪)

1、代表人物:法国的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

2、思想理论:

①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②卢梭:否定封建王权,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民意,侵犯人权,撕毁大家都应遵守的契约,人民就有权推翻他(即“社会契约论”);

③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3、影响: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加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二、科学的革命

1、英国的牛顿: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2、英国的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出版(时间:1859年):

①提出了自然界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②《物种起源》的意义: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促进了社会的竞争发展

3、德国的爱因斯坦及相对论的发表(时间:20世纪初):

相对论的意义: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一、著名音乐家——贝多芬

德国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

二、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不朽名作,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美术名家——梵高

荷兰的梵高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梵高是在法国南方创作这幅作品的,南方的阳光赋予他创作灵感。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完整版)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知识点

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 第1课古代埃及 目标: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 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目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 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主要内容 (3)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经中亚传入中国,后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单元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新)教学文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 位同学分别做了这样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的质量,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 冷却后,再称量生成白色固体的质量。 实验二:如图甲,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 (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儿再称量。 实验三:如图乙,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大理石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过一会儿再称量。实验数据见表: ⑴从表中数据看,这三个实验过程中,发生化 学反应的前后物质质量(填“减小“增大”或 “不变”):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 ⑵这三个实验中,实验(选填:“一”、“二”或“三”)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⑵从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实验中,选择其中一个说明实验设计中 的不当之处,请写出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⑷由此可得出,在选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__________ _(填“密闭”或“开放”)的体系中进行。 (5)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原因:。 二、燃烧条件的探究 1、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 能燃烧的是 不能燃烧的是 物质燃烧要具有 实验2罩在玻璃杯中的蜡烛物质燃烧要 实验3较快被点燃的是 说明点燃小木条和小煤块所需的不同,物质燃烧还应满足的条件是 编号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变化前 4.8g 118.4g 112.6g 变化后8.0g 118.4g 111.0g

(完整word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综合卷

九年级数学综合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916916+=+ B.22a b a b -=- C.44ππ?=? D.2()a b a b +=+ 2.直角坐标系内,点P (-2 ,3)关于原点的对称点Q 的坐标为( ) A.(2,-3) B.(2,3) C.(3,-2) D.(-2,-3) 3.方程0)1(=-x x 的解是( ) A.0=x B.1=x C.0=x 或1-=x D.0=x 或1=x 4.时钟的时针在不停的旋转,时针从上午的6时到9时,时针旋转的旋转角是( ) A.30° B. 45° C. 60° D. 90° 5.如图,在纸上剪下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的纸片,使之恰好能围成一个圆锥模型.若圆的半径为r ,扇形的半径为R ,扇形的圆心角 等于90°,则r 与R 之间的关系是( ) A.R =2r B.3R r = C.R =3r D.R =4r 6、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行,然后随意落在如图所示的某 个方格中(每个方格除颜色外完全一样),那么小鸟停在黑色方格中 的概率是( ). A.1 2 B.13 C.14 D.15 7.抛物线图象如图3所示,根据图象,抛物线的解析式可能.. 是( ) A.223y x x =-+ B.223y x x =--+ C.223y x x =-++ D.223y x x =-+- 8.已知⊙O 过正方形ABCD 顶点A 、B ,且与CD 相切,若正方形边长为 2,则圆的半径为( ) A.34 B.45 C.25 D.1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9.若代数式32--x 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10.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162=+-x k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 11.口袋中放有3只红球和11只黄球,这两种球除颜色外没有任何 区别,随机从口袋中任取一只球,取得黄球的概率是_________. 12.在ABC ?中,∠A=500.三角形内有一点O ,若O 为三角形的外心,则∠BOC = ,若O 为三角形的内心,则∠BOC = 度. 13.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2cm 和7cm ,圆心距是5cm ,则这两个圆的 5题6题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人类的形成 1、人类形成的过程:攀树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2、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白种和黑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会是原始社会。 4、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闻名的摇篮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有非洲的古埃及和亚洲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这四个国家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2、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非洲的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古代埃及权利的象征是金字塔。它们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3、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 4、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5、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古印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1、西方文明之源——希腊、罗马

2、公元前8世纪,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在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权参政) 3、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大权,罗马帝国建立。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5世纪,奴隶制国家大和统一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天皇。 2、7世纪日本仿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此后,大和国正式改名为日本。 3、7世纪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号召大家都信仰真主,放弃本部落的神,这种一神教的宣传,有利于促进民族统一。 4、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5、630年,麦加贵族妥协,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1、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当时西欧社会等级森严。 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意大利、法国、英国、德意志等都有许多著名城市。 4、随着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由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试题(含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1、本试卷为开卷试题,分卷Ⅰ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卷面分3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同学们,你喜欢历史课吗?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丰富的中国古代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同学们,在几个月的学习中,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和体会,潇洒地走进历史展室,一展你的风采吧! 卷Ⅰ(选择题,共48分) 得分评分人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的字母标号填 在表中的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1、原始人的居住条件和生产情况同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你认为河姆渡聚落的主要粮食作物应是 A.玉米B.粟C.水稻D.大豆 2、“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前几年访问大陆时拜谒何处的祭文 A.黄帝陵B.炎帝陵C.始皇陵D.陵 3、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 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4、《左传》中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 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 B.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C. 西周的分封制 D. 朝的帝制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 兵马俑 B. 司母戊鼎 C. 竹木简 D. 青花瓷 6、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国 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7、灌县二王庙有这样一幅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联中的“太守”的最主要贡献是 A. 推官是用牛耕 B. 修建灵渠 C. 制造出铁农具 D. 修建都江堰 8、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的国农民,要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建立军功B.通过联姻C.努力生产粮食D.靠贵族推荐 9、右图的代砖文为“海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10、下列对胜吴广起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爆发于大泽乡 B. 建立过农民政权 C. 推翻了朝统治 D.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11、“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冻乱,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对朝一历史事件作出了否定的评价 A.统一度量衡B.统一文字C.焚书坑儒D.修筑长城 12、我国的成语有很多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就来源于

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实验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实验名称2: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氧气的性质 实验目的:1、掌握用KMnO 4制取O 2的方法 2、了解O 2的化学性质。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水槽、集气瓶、镊子、KmnO 4、木炭、石灰水、细铁丝、酒精 实验步骤: 一、氧气的制取:1、查,先在水槽中装适量的水,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往试管中装入KMnO 4,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定,固定各仪器(注意,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酒精灯与试管底部的距离)。4、倒,把两个装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5、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6、收,待气泡连续、均匀的放出时,开始收集,收集好后在水中盖上玻璃片取出正放于桌上。7、移,先将导管移出水面。8、灭,最后熄灭酒精灯。 二、氧气的性质:1、把烧到发红的木炭伸入到氧气瓶中,熄灭后滴入石灰水,振荡。2、把细铁丝先沾点酒精,点燃,再伸入到O 2瓶中。 实验现象: 1、木炭在O2中燃烧,发白光、放热、滴入的石灰水变浑浊。 2、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的熔融物。 分析及结论: 1、22CO O C 点燃 →+,CO 2使石灰水浑浊 2、432O Fe O Fe 点燃→+ 3、可燃物如: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如铁却可以在氧气里燃烧,说明O 2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 1.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 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 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 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10.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 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1.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 盟。 12.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 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15.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6.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 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 20.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 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2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 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3.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4.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25.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26.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27.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时期; 28.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 国”。 29.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 展而来的。 3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3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 32.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有确切时期 的记载。 33.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战国时期。 34.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珍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5.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被译成多国文字 处理;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36.湖北随州出土了战国时期珍贵的整套编钟。 37.孔子的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里。 38.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 里。 39.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一年级历史期中测试题时间:10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 题:请在正确答案下划横线 1、中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 A山顶洞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元谋人 2、下列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中,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3、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 B、会人工取火 C、过着群居生活 D、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4、下列原始人类中,已经掌握磨制技术的是: 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山顶洞人④河姆渡居民⑤半坡居民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③④⑤ 5、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A、夏-商-东周-西周 B、夏-西周-东周-商 C、夏-商-西周-东周 D、商-夏-西周-东周 6.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禹 7.武王伐纣中的“纣王”指的是哪一王朝的君主: A商朝B西周C东周D夏 8.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了有扈氏 9.商朝灭亡的原因是: A纣王的残暴B桀的残暴C犬戎入侵D奴隶起义10.以下人物与桀最为相似的是: A禹B周武王C纣王D汤 11.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立监狱是在: A夏B商C西周D东周 12.春秋时期,周天子依附诸侯,主要是因为: A.诸侯的强大 B.周天子不喜欢管理国家 C.周天子是由诸侯选举产生的 D.周天子喜欢依附诸侯 13.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是: A齐桓公B宋襄公C晋文公D秦穆公 14.战国初年,三家分晋,三家指的是: A齐楚秦B赵魏韩C赵魏秦D楚齐韩 15.经过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是: A楚B秦C齐D魏 16.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是: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综合提升卷

期末综合提升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汽车标志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图1 2.抛物线y =x 2-2x +2的顶点坐标是( ) A .(1,1) B .(2,2) C .(1,2) D .(1,3) 3.线段MN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2所示,将MN 绕点M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M 1N 1,则点N 的对应点N 1的坐标为( ) 图2 A .(0,0) B .(-5,-4) C .(-3,1) D .(-1,-3) 4.若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5 2ax +a 2=0的一个根,则a 的值为( ) A .1或4 B .-1或-4 C .-1或4 D .1或-4 5.如图3,已知⊙O 的半径为13,弦AB 的长为24,则点O 到AB 的距离是( )

图3 A.6 B.5 C.4 D.3 6.某小组在“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试验中,统计了某种结果出现的频率,绘制了如图4所示的折线统计图,那么符合这一结果的试验最有可能的是() 4 A.袋子中有1个红球和2个黄球,它们只有颜色上的区别,从中随机地取出一个球是黄球 B.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六面体骰子,落地时面朝上的点数是6 C.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小明随机出的是“剪刀” D.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落地时结果是“正面向上” 7.如图5,正八边形ABCDEFGH内接于圆,点P是弧GH上的任意一点,则∠CPE 的度数为() 5 A.30°B.15°C.60°D.45° 8.如图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的圆心坐标是(3,a)(a>3),半径为3,函数y =x的图象被⊙P截得的弦AB的长为42,则a的值是()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课程标准: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埃及 1.概况: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约在公元前3100年,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都城在孟斐斯。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象征。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概况: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首都是巴比伦。 2.《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性质),也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地位)。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概况:古印度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城邦。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 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四、四大文明古国 ①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②古代印度——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③古巴比伦——两河流域;④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 第3课欧洲文明的起源课程标准: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一、爱琴文明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兴起)历时约800年,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 二、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 ⒈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城邦。 ⒉伯利克里当政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⒊改革措施:①通过抽签,所有公民都可以担任各级官职;②公民大会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任何公职人员不能专权;③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给工资或补贴,以便贫苦公民广泛参政。 三、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⒈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出现:公元前6世纪末,意大利半岛中部。 ⒉布匿战争: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的扩张与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 ...发生冲突,两国在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境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 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原始居民能够定居下来的根本原因是?答: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3、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的比较: ①半地穴式房屋保暖、抵御风雨;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 ②分别这样建造的原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干栏式房屋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 答: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互换、制作乐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会炼铜,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商、周的更替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 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权力:管理封地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进行再分封。 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题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题(精心整理) 1、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序号,下同),气体收集装置为____或___ ;实验室制取二 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或, 其中更好的是,优点有,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右图电解水实验中的现象,请回答: A端为电源的极。 写出B端所连接试管内气体的一点性 质。 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3、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2)用A与D相连可制取的一种气体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小明将B与C相连,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操作有:a.停止加热b.固定试管c.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d.装药品和

放棉花e .加热,收集氧气。上述过程中缺少的一步操作是 , 将该操作编号为f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4)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氨气(NH 3)的密度比空气小, 且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 合物可制取氨气。根据所查资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序号)。 4、下列是有关二氧化碳制取的相关问题: ①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鸡蛋壳与稀盐 酸反应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 。 ②如果用右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不熄灭的可 能原因是: ③实验操作中将鸡蛋壳捣碎的目的是 5、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 气 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 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 、B 两组,在相同的 条件下,A 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 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 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 测定氧气含量。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中华书局)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中华书局) 复习方法和步骤:(三步走,一路问) 1.结合提纲和笔记看书,并在书上打记知识要点。 2.结合试卷看书,补充知识和熟悉题型和解题方法与技巧。 3.做课外习题,查缺补漏。 4.如有不懂的问题,来问老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位于云南元谋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5、元谋和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6、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7、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8、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9、农耕和医药的始祖是炎帝,号称“神农氏”。 10、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 11、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1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4、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15、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16、西周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诸候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朝觐、纳贡,治理封国,战时出兵作战。通过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17 18、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发展而来的,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或钟鼎文。 19、商周是青铜器鼎盛时期。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20、“三星堆”文化(又叫“巴蜀文化”)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2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4、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九年级上册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总结 一、化合反应 1、木炭(碳)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红光 ..,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的气体;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白光 ..,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点燃CO2(充分燃烧)2C+O2点燃 2 CO (不充分燃烧) 2、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微弱的淡蓝色 ......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放出热量;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 ......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S+O2点燃SO2 3、红磷(或者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4P+5O2点燃2P2O5 4、注意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3Fe+2O2点燃Fe3O4 5、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冒白烟,生成白色粉末,放出热量。 2Mg+O2点燃2MgO 6、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2H2+O2点燃2H2O 7、铜在空气中加热现象: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2Cu+O2△2CuO 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火焰上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O2点燃2CO2 9、汞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2Hg+O2△2HgO 10、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11、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碳层:CO2 +C高温2CO 1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 +H2O == H2CO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一年级历史期中测试题时间:10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正确答案下划横线 1、中国境最早的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人 C蓝田人 D元谋人 2、下列祖国境的原始人类中,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3、下列关于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 B、会人工取火 C、过着群居生活 D、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4、下列原始人类中,已经掌握磨制技术的是: ①人②元谋人③山顶洞人④河姆渡居民⑤半坡居民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③④⑤ 5、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A、夏-商-东周-西周 B、夏-西周-东周-商 C、夏-商-西周-东周 D、商-夏-西周-东周 6.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禹 7.武王伐纣中的“纣王”指的是哪一王朝的君主: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夏 8.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了有扈氏 9.商朝灭亡的原因是: A纣王的残暴 B桀的残暴 C犬戎入侵 D奴隶起义 10.以下人物与桀最为相似的是: A禹 B周武王 C纣王 D汤 11.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立监狱是在: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12.春秋时期,周天子依附诸侯,主要是因为: A.诸侯的强大 B.周天子不喜欢管理国家 C.周天子是由诸侯选举产生的 D.周天子喜欢依附诸侯 13.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穆公 14.战国初年,三家分晋,三家指的是: A齐楚 B C D楚齐 15.经过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是: A楚 B C齐 D 16.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是: A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管仲变法 D商鞅变法 17.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器的使用 B用牛耕作 C大兴水利 D青铜器的使用18.商鞅变法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2.掌握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⑩过程与方法 1.实验操作时能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规则的操作方法。 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 能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教学用品: 药匙、镊子、试管、试管架、纸槽、试剂瓶、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石灰石、碳酸钠、澄清石灰水、酚酞试液、稀盐酸、水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回忆并模仿你在家里倒水、倒醋、倒酱油、取食盐、取味精的动作,并与同学们交流。回忆你家厨房中的调料、蔬菜、干菜、面粉等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并与同学们交流。 我家厨房中物品的摆放规律是 。 请认真学习《实验室规则》 l·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场所,进入化学实验室不准打闹,不准大声喧哗。 2.请保持实验室内的卫生。 3.进入化学实验室首先要检查自己的实验用品是否齐全、破损,如不全或有破损,请及时向老师报告并补齐,不许借用其他实验台的实验用品。 4.注意节约药品,按实验规定的量取用。 5.一般来说,课堂上只能做规定的实验,如果做规定以外的实验需征求老师的意见,不能擅自做规定以外的实验,以免发生危险。 6.实验结束后,请把废物和废液分别放入指定的容器中,把实验台整理好。 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