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检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 格式:pdf
- 大小:129.25 KB
- 文档页数:5
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1.无处不在的监测:入侵检测系统应该能够监测和分析网络中的所有流量,包括入站和出站的流量。
对于大型网络来说,一个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分布式的入侵检测系统。
2.实时响应:入侵检测系统需要能够实时检测到入侵事件,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如阻止入侵者进一步访问,或者通知安全管理员做进一步处理。
实时响应可以减少安全事件对网络和系统造成的损害。
3.高度准确的检测:入侵检测系统需要具备高准确性的检测能力,能够区分正常网络活动和恶意活动。
为了达到高准确性,入侵检测系统可能会使用多种技术和算法,如基于规则的检测、基于统计的检测、基于机器学习的检测等。
4.多种检测维度:入侵检测系统需要能够检测多种类型的攻击和入侵行为。
这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扫描、漏洞利用、恶意软件、异常登录行为、数据包嗅探等。
入侵检测系统应该能够对网络中的各种恶意活动进行全面检测。
5.可扩展性:入侵检测系统需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和威胁。
它应该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不同规模的网络,并且支持增加和移除新的检测规则及技术。
6.高性能和低延迟:入侵检测系统需要具备高性能和低延迟的特性。
它需要快速处理大量的网络流量,并及时响应检测到的入侵事件。
高性能和低延迟可以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7.日志和报告功能:入侵检测系统应该具备日志记录和报告功能,可以记录检测到的入侵事件,并生成详细的报告。
这些日志和报告可以帮助安全管理员分析网络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威胁。
8.全面的管理功能:入侵检测系统需要具备全面的管理功能,包括策略管理、报警管理、用户管理等。
这些管理功能可以帮助安全管理员更好地管理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对网络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
总之,入侵检测系统需要满足以上要求,以提供有效的网络安全保护和防御手段。
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不断增加和演化,入侵检测系统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
随着入侵检测系统的广泛应用,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开发者希望通过测试和评估发现产品中的不足,用户希望测试和评估来帮助自己选择合适的入侵检测产品。
本文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测试评估的标准、指标,方法步骤、数据来源、环境配置、测试评估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引言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各种各样的IDS也越来越多。
那么IDS能发现入侵行为吗?IDS是否达到了开发者的设计目标?什么样的IDS才是用户需要的性能优良的IDS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都要对IDS进行测试和评估。
和其他产品一样,当IDS发展和应用到一定程度以后,对IDS进行测试和评估的要求也就提上日程表。
各方都希望有方便的工具,合理的方法对IDS进行科学。
公正并且可信地测试和评估。
对于IDS的研制和开发者来说,对各种IDS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可以及时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系统存在的不足,从而将讲究重点放在那些关键的技术问题上,减少系统的不足,提高系统的性能;而对于IDS的使用者来说,由于他们对IDS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所以也希望通过评估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避免各IDS产品宣传的误导。
IDS的用户对测试评估的要求尤为迫切,因为大多数用户对IDS本身了解得可能并不是很深入,他们希望有专家的评测结果作为自己选择IDS的依据。
总地来说,对IDS进行测试和评估,具有以下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刻划IDS的特征。
通过测试评估,可更好地认识理解IDS的处理方法、所需资源及环境;建立比较IDS的基准;领会各检测方法之间的关系。
·对IDS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估,确定IDS的性能级别及其对运行环境的影响。
·利用测试和评估结果,可做出一些预测,推断IDS发展的趋势,估计风险,制定可实现的IDS质量目标(比如,可靠性、可用性、速度、精确度)、花费以及开发进度。
入侵检测系统1. 引言1.1 背景近年来,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其它的一些利益的驱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各种官方机构网站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近年来由于对电子商务的热切需求,更加激化了各种入侵事件增长的趋势。
作为网络安全防护工具“防火墙”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措施,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 IDS)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依赖防火墙建立网络的组织往往是“外紧内松”,无法阻止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对信息流的控制缺乏灵活性从外面看似非常安全,但内部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
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入侵来自于内部。
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对于企业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防火墙形同虚设。
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
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
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知识库内,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
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1.2 背国内外研究现状入侵检测技术国外的起步较早,有比较完善的技术和相关产品。
如开放源代码的snort,虽然它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但它也是各种商业IDS的参照系;NFR公司的NID等,都已相当的完善。
虽然国内起步晚,但是也有相当的商业产品:天阗IDS、绿盟冰之眼等不错的产品,不过国外有相当完善的技术基础,国内在这方面相对较弱。
2. 入侵检测的概念和系统结构2.1 入侵检测的概念入侵检测是对发生在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中的事件进行监控及对入侵信号的分析过程。
使监控和分析过程自动化的软件或硬件产品称为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
入侵检测及其技术分析摘要:介绍入侵检测系统,并对其和其他信息安全技术进行比较,入侵检测的不同体系结构,主流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入侵检测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结构分析方法一.当前国内外入侵检测技术情况介绍:入侵检测技术是继“防火墙”、“数据加密”等传统的安全保护措施后新一代的安全保障技术。
计算机系统各部分在设计、实现和部署使用中会给系统带来漏洞,因为没有经济可行的手段完全消除这些隐患,有效的入侵检测手段对于保证系统安全是必不可少的。
即使一个系统中不存在某个特定的漏洞,入侵检测系统仍然可以检测到相应的攻击事件,并调整系统的状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侵入做出警告。
传统上,一般采用防火墙作为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但是随着攻击者技术的日趋成熟,攻击手法的日趋多样,单纯的防火墙已经不能很好的完成安全防护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入侵检测技术成为市场上新的热点。
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这些都通过它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二.入侵检测技术和其他安全技术的关系信息安全是指防止信息财产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法授权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统辩识、控制;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
为达到以上的目的,在实践经验和一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安全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PDR模型。
防护(Protection):安全的第一步,它的基础是响应与检测的结果检测(Detection):根据输入的数据,判断是否有入侵。
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各种信息技术设备。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安全和设备安全的威胁。
为了保障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通用要求,从而确保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和可靠性。
1. 安全策略制定并实施安全策略是确保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的关键。
安全策略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合规性和安全审计等方面。
通过教育培训,员工能够更好地了解安全风险和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设备被攻击的可能性。
安全合规性是指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安全审计是对设备安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
2. 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的基础。
只有授权的人员才能够访问设备,并且只能访问到其需要的信息和功能。
这可以通过身份验证、权限管理和加密传输等手段来实现。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信息泄露。
3. 强密码设备的密码设置非常重要。
强密码可以有效防止密码被破解。
强密码应该是由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组成的,长度不少于8个字符。
并且建议定期更换密码,避免使用简单的常见密码。
4. 定期更新定期更新设备的软件和操作系统是确保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
软件更新通常包括修复系统漏洞、优化系统性能和增强安全功能。
及时更新系统可以避免系统被利用漏洞进行攻击。
除了定期更新软件,还需要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以便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
5. 反病毒防护安装和及时更新反病毒软件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和恶意软件的感染。
反病毒软件可以扫描设备中的文件和程序,及时发现和清除潜在的威胁。
除了反病毒软件,还需要定期进行全盘扫描和移动介质的扫描,确保设备的安全。
6. 物理安全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
设备应该放置在安全的地方,同时配备相应的防盗设备和监控设备。
为了防止设备被盗或者损坏,可以使用进出控制系统、视瓶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等。
通过遵守以上通用要求,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性,防范各种安全风险。
入侵检测系统通用技术规范入侵检测系统采购标准规范使用说明1. 本标准规范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入侵检测系统通用物资采购的统一技术规范书,由通用部分、专用部分、投标人响应和使用说明等四个部分组成,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入侵检测系统通用物资集中采购采购。
2. 通用部分包括一般性技术条款,原则上不需要项目招标人(项目单位)填写,不能随意更改。
如通用部分相关条款确实需要改动,项目单位应填写《通用部分技术条款\技术参数变更表》并加盖该网、省公司物资采购管理部门的公章,及辅助说明文件随招标计划一起提交至招标文件审查会。
经标书审查同意后,对通用部分的修改形成《技术通用部分条款变更表》,放入专用部分中,随招标文件同时发出并视为有效。
3. 本标准规范的专用部分主要包含货物需求及供货范围一览表、必备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供货表、工程概况、使用条件、技术参数要求等内容,项目单位和设计单位在招标前应结合技术发展并根据实际需求认真填写。
4. 本标准规范的投标人应答部分主要包括技术参数应答表、技术偏差表、投标产品的销售及运行业绩表、主要部件列表、推荐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供货表、培训及到货需求一览表等内容,由投标人填写。
5. 本标准规范的页面、标题等均为统一格式,不得随意更改。
6. 本规范将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做出修编,各使用单位注意查询最新版本,以免物资采购出现差错。
目录1 总则 (1)1.1 一般规定 (1)1.2 投标人应提供的资质及相关证明文件 (1)1.3 工作范围和进度要求 (1)1.4 标准和规范 (1)1.5 需随设备提供的资料 (2)1.6 投标时必须提供的技术数据和信息 (2)1.7 备品备件 (2)1.8 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 (2)1.9 到货、安装、调试、验收 (2)2 其他要求 (3)3 试验 (3)4 质保、技术服务 (3)4.1 质保 (3)4.2 技术服务 (4)1 总则1.1 一般规定1.1.1 投标人应具备招标公告所要求的资质,具体资质要求详见招标文件的商务部分。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9 / 2谢宗晓 博士“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丛书》执行主编。
自2003年起,从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咨询与培训工作。
目前,已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近20本。
入侵检测(ID)技术及其产品标准化浅析李榛(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院)谢宗晓(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摘要:介绍了入侵检测防御产品(IDS/IPS)的概念、主要发展过程、主要技术路线、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国际和国家标准。
关键词:信息安全 入侵检测系统 标准化Analysis of Intrusion Detection (ID) Technology and its Product StandardizationLi Zhen(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land 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Institute)Xie Zongxiao (China Financial Certification Authority)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systems (IDPS), the main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main technical route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related international/national standards.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 standardization1 概念所有未经允许的进入都可以称为“入侵”,这个词汇在物理层面并不难判断,例如国土遭到了敌人入侵,但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入侵的概念变得广义且模糊,黑客攻击肯定是入侵行为,但是尚未破解的口令尝试也算,直至恶意代码等都可以列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