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认识说课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3
健康讲座-失眠的中医治疗失眠(I n s o m n i a)•中医称“不寐”•是指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或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或彻夜不眠,均属失眠。
一、常见证型:1.心脾两虚:• 多梦易醒,或寐而不酣• 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面色少华• 舌淡苔白,脉细弱。
2.阴虚火旺:• 心烦不寐,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健忘,腰酸,五心烦热,口干• 舌红苔少或有裂纹,脉细数。
3.余热夹痰:• 不寐头痛,头重,或时寐时醒• 痰多胸闷,吞酸恶心,心烦口苦• 苔腻而黄,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1.调摄情志• 说理开导:• 正确认识睡眠的生理、病理,消除顾虑,增强信心• 移情易志:• 消除心因性刺激,启发病人振奋精神,理性支配感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2.中药治疗:•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 余热夹痰:清热化痰、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神门、三阴交、内关。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厥阴俞,补法,加灸•阴虚火旺,加肝俞、间使、太冲、太溪,平补平泻•余热夹痰,加肺俞、丰隆、尺泽、平补平泻• 推拿:•点按印堂(半分钟)→抹法沿眉弓至太阳穴(往返5-6次)→按压眼眶周围→点压耳门、翳风→揉耳前、耳后(3-4次)→点按百会,揉头部→按拿风池、肩井。
4.饮食疗法:• 心脾两虚:酸枣仁粥;• 阴虚火旺:地黄枣仁粥;• 余热夹痰:百合杏仁粥5.体育锻炼• 气功:•临睡前做放松功,调节呼吸达到深、长、匀•暗示睡眠的意念活动,排除杂念,“我累了,该睡觉了” • 太极拳:•练简化太极拳,心静神敛,动中求静• 散步、瑜伽等运动6.娱乐康复• 音乐疗法• 观赏山水• 跳舞• 钓鱼等三、护理1.起居护理• 合理安排作息,注意劳逸结合。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居室温度适宜,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和不良刺激• 睡衣宜宽畅柔软,右侧卧位• 睡前不宜多看书、说话及思考问题• 夜间失眠者,可酌情不睡午觉2、饮食护理:• 清淡饮食,忌辛辣、肥甘、厚味• 晚餐不宜过饱• 睡前不宜吃零食、喝浓茶、咖啡,吸烟喝酒。
失眠的中医名词解释失眠,是指人在夜间不能入睡或者无法维持良好的睡眠状态,导致白天感到疲倦、精神不集中、情绪波动等不良反应。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学中,失眠被称为“不寐”。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多与心神不宣、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有关。
根据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睡眠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其中心脏主司血液的循环和控制心神。
心脏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
如果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如心血不足、心神不安等,就会导致失眠。
另外,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和调整情绪。
如果肝气郁结、肝经有热等病理变化,也容易导致失眠。
肺脏在中医中与情绪的调节以及与心脏的关系非常密切。
正常的肺气能维护人体的情绪稳定,如果肺气不足,就容易导致失眠。
肾脏在中医中与人体的精气之源有关,肾精的充足和盛衰也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外感风邪是中医中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风热与风寒之邪。
外感风热易导致人体阳气亢盛,使心神不宁,影响睡眠。
而风寒则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寒湿困于正气、胸怀不舒等病理表现。
传统中医学认为,失眠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阳盛阴虚型失眠、心火旺盛型失眠、肝气郁结型失眠等等。
不同类型的失眠对应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
针对阳盛阴虚型失眠,中医一般会选择滋阴清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熟地、玄参、天冬等。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阴液,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对于心火旺盛型失眠,中医则会采取清热安神的治疗方法,如酸枣仁、远志、黄柏等。
这些药物能够平热安神,降低心脏的兴奋性,帮助人体进入睡眠状态。
针对肝气郁结型失眠,中医会使用柴胡、香附、川芎等药物来疏肝理气,舒缓情绪,促进睡眠。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生和调节生活习惯对失眠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时间、良好的睡眠环境、调理饮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失眠的定义和解释着重强调了脏腑功能失调和心神不宣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失眠类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既包括药物治疗,也包括调节生活习惯和养生。
失眠中医全解【概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眠。
作为一种症状,失眠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均可出现失眠。
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
【病因病理】失眠的原因都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失眠。
病理变化为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阴血黯耗,营血亏虚,上不奉心,以致心神不安;或素体虚弱、久病之人,肾阴耗伤,水不济火,心阳独亢及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均可扰乱神明而致心神不宁;或为情志所伤,气郁化火及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尚有宿食酿痰,胃气不和,痰热上扰,而致失眠。
【诊断要点】1.失眠轻症可有入睡困难,多梦,容易惊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
2.失眠重者可见彻夜不眠,白天精神疲乏,记忆力减退。
3.体检一般无异常。
【辩证分型】1.肝郁化火症状:不寐,情绪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日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青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候分析:忧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测急躁易怒;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火热上扰,故目赤口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2.痰热上扰症状:不寐,心烦,痰多胸闷,恶食暧气,吞酸恶心,口苦,头重目眩。
苔腻而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宿食停滞,积湿成痰,因疾生热,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痰湿壅遏于中,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见胸闷,恶食暧气或呕恶;清阳被蒙,故头重目眩;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宿食内停之征。
3.阴虚火旺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
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虚热扰神,故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头晕,耳鸣,健忘;腰府失养则腰酸;精关不固,故而梦遗;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第1期2019年2月通知各位村民:为提高我辖区村民掌高失眠症防治失眠症的中医保健相关知识,让广大居民了解失眠症病防治和失眠的中医保健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卫生室决定于2019年2月6日上午9点在村会议室举行失眠症知识健康讲座,望广大居民积极参加。
地点:讲座内容:失眠症知识讲座讲座人:参加人员:本辖区村民2019年2月5日失眠症健康知识讲义一、教学目的:让辖区居民掌握失眠症和失眠症的中医保健知识,指导社区民积极参与失眠症病防治和失眠症的中医保健相关工作。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失眠症的症状2.失眠症的诊断3.失眠症的治疗及中医保健三、教学知识内容:1、失眠症的定义2、失眠症病因3、失眠症的症状4、失眠症的治疗及中医保健2019年2月5日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填表人:负责人:填表时间:2019年2月6 日2019年度第1期中医健康教育讲座活动照片失眠症知识讲座计划为进一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提供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指导,培养民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最终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我卫生室计划2019年2月6日在村会议室开展失眠症知识讲座,为保障讲座顺利有序进行,特制订以下计划:1、人员安排:2、讲座内容:失眠症知识讲座3、资料准备:失眠症中医保健宣传彩页,签到表等。
2019年2月6日2019年2月份失眠症知识讲座总结一活动时间:2019年2月6日上午九点至十点二参加人员:三活动地点:村会议室四活动记录:1 失眠症资料宣传折页2 失眠症知识讲座五活动小结:此次讲座围绕失眠症防治和失眠症中医保健知识内容开展,让社区居民对失眠症防治和失眠症中医保健相关知识有更深的认识,知道怎样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大家都期待今后能有更多机会参加这样的知识讲座。
本次活动共有30多名居民参加听讲,发放宣传资料30多份。
2019年2月6日失眠症知识的中医讲座失眠症的定义:1.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常见病证。
失眠的中医认识睡眠问题的中医认识失眠,中医称作不寐,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睡眠相关的两个重要状态是睡眠和觉醒,即寤寐,这是两个看似相反却是一体两面的状态,正如阴阳的关系一样。
其次,睡眠问题如许多其他病症一样,不仅仅是人体形质上的问题,而是心身共同失常的结果,即各种原因所致的人的神魂不能内舍。
现在我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我对失眠问题的认识。
阳不入阴《道德经》“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它阐释了“朴”与“器”的关系,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说“事物最原始的真朴,似一根圆木一样,它是各种形器的根本。
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
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的形器之内,它再不会有浑全之妙用。
”对失眠的认识亦然。
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睡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阳入于阴:眠阳动于阴:梦阳出于阴:醒一根“圆木”虽然可以变化无穷,但是终究不能“用”,它的无穷妙要也可能就此埋没,故我将在下文中从各个角度体现“阴阳”在睡眠问题上的各种体现。
这些虽然是“器”,但无不折射着“朴”的灵魂。
1、营卫与睡眠觉醒节律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他们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必需维持的基本生命节律。
从生理上看,卫气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人体的日常睡眠觉醒,而且这种规律是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应的。
《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夜半主阴,夜者卧。
”又,“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现代医学认为松果腺感光分泌褪黑素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用一种更加形而上的方式也阐述了人体睡眠与昼夜的关系,用一句老话形容“日出而卧,日落而息”,而落实到身体上,则是依赖于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
《灵枢.卫气行》对此有更加具体的阐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这是从整体上看卫气行于阴阳的走行。
具体到夜里人的睡眠时段即“阴受气”的阶段则是“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
是故人之所以卧起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这些生理上的阐述对临床治疗是有指导作用的。
后文中会单独分析。
至于失眠的病理,《灵枢.邪客》有详细的描述,并叙述了失眠的治则。
“卫气出其悍气之慓疾。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卫气在生成之后,当运行于阴分时,由于邪气客在脏腑而不能潜入其中,作为卫气出入的桥梁—阴阳跷脉相因也出现问题,卫气行于阳不得行于阴则阳跷脉过度满盛,相对地,阴跷脉则气不足,这二者的落差又进一步加剧了卫气出入的难度,阴跷脉主司闭目,故目不瞑。
故治疗上可以通过调跷脉一定程度上调控卫气的出入,如针刺阴跷脉照海穴(内踝下,在卫气行阴分前的必经之道上)。
此外,《素问.气穴论》言:“肉分之间,谿谷(肉之大会为谿,肉之小会为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所以我在思考,对人体气血壅堵的“谿谷”处予以针刺或按摩导引疏通,是否也可以改善睡眠?同时,调脾胃在调节卫气运行出入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脾胃与荣卫的生成也有密切关系,《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又《灵枢.营卫生会》“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故营卫的化源也当从脾胃中求。
其次,脾胃大肠与营卫运行也有密切关系,王洪图老师根据《内经》上卫气循行(如下图)┌—→┌→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阳阴│阳┌└—手阳明←足阳明←手少阳←┘昼跷│跷└→┌→肾→心→肺—┐阴└——└—脾←——肝←┘夜总结认为:“卫气在白天行于阳经,从足太阳膀胱经起,每循行一周,都要通过阳跷脉下注于足少阴(肾),受到足少阴肾的滋养。
即’阴为阳之基’。
卫气在夜间行于五脏,每循行一周,都在脾之处通过阴蹻脉,交会于足太阳膀胱一次,需要依靠阳气的鼓舞。
即“阳为阴之用”。
卫气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睡眠,引起睡眠异常,但从阳入阴,从阴出阳的关键在于(最后一站):手阳明大肠和脾——‘胃不和则卧不安’”。
如《灵枢·大惑》“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这段话描述了手阳明到阳跷之间的问题如何影响“寤寐”。
所以可见调脾和大肠是调节睡眠觉醒节律的关键。
而睡眠过程中中途觉醒的问题,是否与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严重失常(如肿瘤病人五脏有积),导致卫气难以相续运行有关?这个猜想还有待临床观察和验证。
假如睡眠觉醒和卫气在脏腑运行受阻有关,并有时间规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辅助诊断,或者采用调节脏腑盛衰,疏通脏腑间阻滞的针刺手段,如子午流注和五行针灸来诱导卫气的正常运行。
以上诸多分析在著名的“内经十三方”之一的“半夏秫米汤”中有深刻的体现。
《灵枢.邪客》认为失眠的治则治法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治疗上“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半夏汤的原文如下:“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
”这里面每一句都体现着上面的那条治则,首先,它的煎煮用水是“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用火是中空的“苇薪火”,久煎后又“去其滓”,这三点有一个共性—轻清通利;其次,秫米(黍?心之谷)和胃安神,资营卫之化源,“补不足”,半夏化胃中积滞痰饮,以“泻有余”“去其邪”。
但和胃化痰的药这么多,为什么选择半夏?它的生长方式十分特别,得至阴之气而生,可以很好地体现阳入于阴的意思,(与此类似,夏枯草也常用于失眠,取其得至阳之气而长,如《冷庐医话》中它与半夏合用,平衡阴阳,治遍方不愈的失眠,效果甚佳。
)张锡纯认为“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
”;又秫米与半夏相和后久煎去滓,久煎一方面制半夏之辛烈,另一方面让药的气和味可以充分的融合,也体现了“通阴阳”的意思,而滓由于其味已充分融入汤中,空留重浊之形,故弃之不要。
以上几点从营卫之生,阴阳之通,养正去邪等角度阐释了失眠的治法。
不仅有实用价值,更可以用其意衍生出其他的方子,如对于“营不足,卫有余”的失眠病人,常可以用治“阳浮而阴弱”的桂枝汤治疗,并且可以酌情增加白芍的剂量。
又如对于入睡困难或者多眠难醒,阴阳出入失常的病人,可以加入青蒿鳖甲,或者夜交藤、合欢等药物,以潜阳入阴或引阴出阳。
在针刺治疗方面可以借鉴《难经.七十一难》中“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的手法:刺卫时卧针而刺,刺荣时先按所针之处,等气散之后再纳针。
具体选穴主要依据营卫稽留阻滞的地方,补泻则遵从“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原则,补泻操作可参《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
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从营卫的角度考虑,对于肿瘤病人,他们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因荣卫气血不足而失眠。
《灵枢.营卫生会》言“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肿瘤病人,体内元气耗损巨大,类似于老年人的状态。
又宗气不足,不能推动营气,营气的质地与行动力皆不足,卫气内客营气之所,二者质地皆不纯粹,五脏之气也彼此搏结,所以昼夜混沌不清,清浊相干,昼日疲倦,夜里难眠。
②卫气运行通路受阻导致睡眠问题。
前文中已经提到卫气运行的顺序,卫气夜行于阴,内走五脏,而肿瘤属阴证,且多为有形实邪,势必导致通路受阻,卫气不能周流,不能周流则夜间易醒,而觉醒时间多与积聚所在脏腑经络有关。
(此处有待大样本调查验证)。
治疗上相应地以补养营卫和治疗积聚本身两方面着手。
2、从“水”“火”角度论睡眠问题人体不能处于睡眠状态,主要在于阳不能潜藏入阴,阴阳处于格拒状态,不能交感互藏。
从脏腑角度来说上焦心肺为阳,下焦肝肾为阴,土斡旋于中。
阴阳失交的情形很多,不外乎两类:一曰阴虚不能纳阳,二曰阳盛不得入于阴。
如《诸病源候论》言“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卧者,胆冷也。
”《素问》:“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肺大,不能偃卧。
”皆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的体现。
然而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莫过于心肾关系的失衡,即水火失衡。
易经中有两个卦象,坎上离下为“既济”卦,而离上坎下为“未济”卦,水火既济方能亨通,方能安眠,如人尚未出生之时,倒立于子宫,自然呈现既济之态,待出生之后,行于世间,孜孜汲汲,为外物所牵累,心火燔灼于上不得潜降,又“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致肾水涸竭,不能涵藏。
火独燔于上,水自枯于下,呈现出否塞不通的未济之象。
对于这样的病人,一方面要注意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不良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药物涵养其肾水收摄其浮越的心火。
现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例对第二方面加以阐述。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出自《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统括心肾,心为火脏,肾为水脏。
生理情况,心火下交于肾,则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则心火不亢,即心肾相交。
邪犯少阴,因病人体质等原因邪从热化,致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形成既有阴虚又有火旺的未济局面。
治疗上当滋阴与降火同用,方中芩连皆气寒味苦而色黄,降心肺之火,作用偏中上二焦;白芍苦酸微寒,《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其“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阿胶为黑驴之皮,用济水熬制而成,驴与济水皆属心,而驴皮色黑入肾,熬制而成取心肾相交之意,兼滋肝肾;鸡子黄,鸡属火,鸡子黄色黄属土,以中焦济水伏火以交心肾,《辅行诀》中此方被称作“小朱鸟汤”,陶弘景云:“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