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6
颈椎病的诊断与保守治疗原则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和骨关节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肩背部不适以及上肢放射性疼痛等。
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准确的诊断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在早期采取保守治疗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
本文将重点论述如何进行颈椎病的诊断,并介绍几种常见的保守治疗原则。
一、颈椎病的诊断1. 病史询问首先,在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时,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的个人基本情况和既往史。
特别关注与颈部有关的过去外伤、手术史以及家族遗传性相关信息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确定导致颈椎问题出现的原因。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颈椎病常用方法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触摸来评估患者的颈部状况。
包括检查颈部活动度、触摸颈椎的压痛点以及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等。
3. 影像学检查为了明确诊断,医生常常会要求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摄影、CT扫描和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关于颈椎骨骼结构、间盘退变和压迫神经根情况的详细信息,有助于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二、颈椎病的保守治疗原则1. 休息与活动控制对于早期和轻度颈椎病患者,保持适当的休息和避免过度劳累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改善工作姿态,并减少对颈部以及相关结构的损害。
此外,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如长时间使用电脑或看手机等;适当安排运动并加强颈部肌肉锻炼也是必要的。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物理治疗手段包括热敷、冷敷、超声波、电疗和按摩等,这些手段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疼痛。
此外,针对个体患者的情况,物理治疗师还会制定具体的运动计划,以加强颈椎周围肌群的稳定性和力量。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药物的镇痛、消炎和减轻神经根压迫等作用来减轻颈椎病患者的不适。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肌松剂、镇静剂和维生素B族等。
其中,非甾体抗炎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能有效缓解颈椎的压力反应并减少组织水肿。
浅谈颈椎病的诊疗心得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诊断和治疗颈椎病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浅谈颈椎病的诊疗心得。
一、颈椎病的病因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病理性改变,导致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颈椎过度疲劳,缺乏运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会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如无良好的睡眠姿势、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长时间工作在电脑前等。
二、颈椎病的临床症状颈椎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颈部疼痛、颈部僵硬、头痛、肩部疼痛等。
颈椎病的程度不同,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轻度颈椎病患者可能只会感到颈部疼痛和僵硬,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麻木、头晕等严重症状。
此时,患者需要尽早就医治疗。
三、颈椎病的诊断诊断颈椎病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包括症状分析、临床检查和拍片。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先了解患者的病史、主要症状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检结果,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
主要有颈椎 X 线、颈椎 CT 或者 MRI 等检查。
通过这些检查手段,可以明确患者颈椎病的性质和病程。
四、颈椎病的治疗颈椎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包括止痛药、消炎药、保护神经的药物等,主要是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病痛。
而非药物治疗则是采用物理疗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物理疗法包括针灸、理疗、按摩等。
另外,颈椎病患者还应注意其生活习惯,并进行自我保健,如保持正确的坐姿、适当的运动等。
五、预防颈椎病如何有效预防颈椎病?首先要注意优良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良好的睡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避免过度疲劳、加强锻炼活动等。
其次,使用正确的仪器设备,如办公桌椅、电脑显示器等,以减少颈椎的负荷。
此外,颈椎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精神压力。
六、结束语颈椎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合理的预防和正确的诊疗是缓解颈椎病的关键。
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疗和保健,以期尽早恢复健康。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从而出现压迫或刺激神经、脊髓、血管所表现的症状与体征等相应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诊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有颈椎病的一些临床表现;②影像学显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③影像学征象必须与临床表现相一致。
如果患者虽然有明显的与颈椎病类似的临床表现,但影像学上没有明显退行性改变时,就不能诊断为颈椎病。
因为,颈椎病的很多临床表现可以在颈椎病以外的疾病中同样存在。
如上肢麻木无力也可以由胸廓出口综合征引起;头晕也可以由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病或耳科等疾患引起;四肢痉挛性不全瘫痪可以有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等疾病引起。
同样,有些患者虽然影像学显示脊髓或神经根已经存在很严重的压迫,但是临床检查却没有任何相应的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此时也不能诊断为颈椎病。
因为55岁以上的人群中80%在放射学上显示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但他们绝大部分并没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因此,在诊断颈椎病时要注意症状、体征与影像学相一致。
即不能仅仅根据影像学征象做出颈椎病的诊断,也不能只根据临床表现,在没有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证实相应的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性病理改变的情况下确定诊断。
、颈椎病的分类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断标准根据受累组织结构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通常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等原因在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临床表现患者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劳累或轻伤后,或“落枕”后,开始颈肩痛,几天后疼痛放射到一只手的2个或3个手指,感麻胀。
患者间或有头晕、头痛,白天不能工作,夜间无法入睡;颈部活动受限,后伸时症状加重;患肢有沉重感,握力减弱随后不能提重物,手臂肌肉萎缩。
诊断治疗建议书颈椎颈椎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颈椎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颈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颈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颈椎疾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颈椎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颈部疼痛、颈部僵硬、上肢放射痛、手部麻木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
2. 影像学检查颈椎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片、CT和MRI等。
X线片能够清晰显示颈椎的骨性结构,CT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颈椎的骨质结构和椎间盘情况,MRI则能够显示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这些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了解患者颈椎的病变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颈椎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神经根受压或神经损伤等情况。
二、颈椎疾病的治疗建议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的颈椎疾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休息、理疗、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等。
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可以适当进行颈部按摩和拉伸操来缓解颈部疼痛和僵硬。
此外,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止痛药、肌松药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适当进行功能锻炼,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2. 微创治疗对于中度和重度的颈椎疾病,可以考虑采用微创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微创治疗主要包括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微创椎间融合手术等。
这些微创手术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患者的颈椎功能,同时还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3. 外科手术对于部分严重的颈椎疾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主要包括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等。
这些手术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患者的颈椎功能,但是手术风险较大,需要患者在手术后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
2019.14科学技术创新-55-颈椎病的若干问题探讨韩琳(重庆巴蜀小学,重庆40()000)摘要: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会压迫或刺激颈部眷驢及交感神经、椎动脉、颈神经根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本文详细阐述了颈椎病产生原因、颈椎病类型以及颈椎病的治疗,为解决颈椎病问题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颈椎病;原因;类型;治疗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4-0055-021颈椎病产生原因1.1颈椎失稳。
颈椎间各关节的不正常的松动、或位移,可沿前后、左右、旋转、左右侧倾、仰旋、俯旋。
失稳使得颈椎的颈部软组织、交感神经、椎动脉、脊髓、脊神经根受到挤压,并且较大程度上影响颈椎周边组织。
颈椎岀现大于30。
侧向弯曲,会使钩椎关节发生错位,造成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受累;颈椎出现大于30°旋转,会使椎间孔变窄、变形,变窄达到2/3时,会压迫神经根,变窄达到1/3时,会刺激神经根;颈椎出现大于40。
伸屈,会使颈椎出现滑脱式前后错位,当出现2-3mm错位时,就会导致脊髓受压、椎管变窄。
1.2劳动损伤。
颈部因工作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位置,例如,电脑工作者长时间电脑前低头工作,很容易患颈椎病。
统计发现,年龄低于30岁的颈椎病人中,需保持同一姿势的低头工作的人占大多数。
1.3软骨板、颈间盘退变。
软骨板发生退变,造成椎间盘营养障碍.促进退变过程。
19岁后,纤维环开始出现退变,25岁后,髓核开始退变。
由于颈椎中含水量下降.使得其负载、弹性、体积均减小。
1.4因外部原因造成颈部受伤。
颈部因外部伤害而受伤很容易诱发颈椎病,据统计,髓型颈椎病发病的人员中,颈部外伤引发的占50%o1.5发育不良颈椎。
颈椎出现退变、先天性就是小椎管这些很容易引发颈椎病。
1.6姿势不正确。
例如枕着高枕坐着睡觉、在床上躺着看书、看电视;在卧铺车上睡觉,列车刹车时由于肌肉处于睡着时保护作用差的状态易引发颈部受伤。
颈椎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颈椎病(CerViaISPondyIOPathy)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退行性病变,约30%出现颈椎病症状,发病率仅次于脑血管病变。
颈椎间盘软骨退行性病变所造成的局部无菌性炎症及其所产生的自由基使局部渗出水肿,与骨质增生互为因果;加之椎间盘逐渐失去弹性和韧性,软骨丧失了保护垫和缓冲作用,更容易发生椎间盘突出和加重损伤。
自由基、水肿和骨质增生等因素刺激和压迫神经、血管与脊髓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诊断提示】(1)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脑力工作者和长期低头工作者(如电脑、文秘、编辑人员等)。
(2)因水肿、骨质增生和椎间盘软骨病变压迫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常见症状有颈部僵硬,颈部活动受限,肩颈痛,上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多为单侧),重者可有远端运动和感觉障碍,步态不稳及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心动过速,心前区压痛等。
(3)一般无病理反射和瘫痪表现。
(4)椎-基底动脉狭窄时,可有颈性眩晕。
(5)颈椎正侧位片、CT和MRl检查可发现椎间盘间隙变小及骨质增生改变,颈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
(6)可伴有或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需注意鉴别。
【治疗措施】1.预防从青少年开始就应注意不要低头读书或低头工作时间过长(每次少于30min)°经常做颈部旋转、前后运动和颈部肌肉按摩。
补充胶原蛋白、钙剂及微量元素。
具体预防方法,参阅本书第78章之颈椎病。
2.中医药治疗(1)可选用颈痛颗粒、颈复康胶囊及中药活血化瘀方剂。
(2)外用活血化瘀贴剂,如痛瘀消膏、消痛贴、骨质增生一贴灵、东方活血膏等。
(3)可选用针灸、推拿、耳针、刮痣及离子透入、磁疗和药疗枕等。
3,扩张血管、营养神经及抗自由基治疗可选用地巴哇、曲克芦丁、尼莫地平、维生素Bl、维生素BI2、维生素E、维生素C,必要时20%甘露醇25O1111,1〜2次/d静滴。
精编版颈椎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肩背痛、手臂无力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颈椎病,需要进行精编版的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和优化。
一、疾病诊断颈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
症状包括颈部疼痛、肩背痛、手臂无力等,体征包括颈部活动受限、神经根压迫征象等。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
在诊断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综合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得出初步诊断。
2.注意病史的获取:患者的年龄、职业、日常活动等都与颈椎病有关,需要注意收集相关的信息。
3.重视影像学检查:X线、CT和MRI等检查是诊断颈椎病的关键,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颈椎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二、治疗方案针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颈椎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休息:对于急性期的颈椎病患者,应尽量减少颈部运动,保持适当的休息。
-物理疗法:可以采用热敷、冷敷、理疗等物理疗法,缓解疼痛和改善颈椎功能。
-药物治疗: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
-康复训练:适当的颈部康复训练可以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加强颈部肌肉的力量。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严重压迫神经的颈椎病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椎间融合术:通过植入植骨和钢板等材料,使颈椎骨块固定在一起,达到融合的目的。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将病变的椎间盘移除,然后植入人工椎间盘,以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
-腔道椎板切除术:通过腔道技术切除椎板,减轻颈椎压迫,缓解症状。
三、优化方案为了提高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1.多学科综合诊疗:建立颈椎病的多学科诊疗团队,包括骨科医生、神经科医生、疼痛科医生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彷病请為.....健康向导......U鉴址…武俊英山西医科大学第-医院嚴夏科.副主任医师.山西省医師协会康复医師廿会委佶卷沁碑治中■m厂IIII_「靄型嘯的几个问题♦武俊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趋向久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颈椎病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避不开的问题。
对于颈椎病的防治,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些在颈椎病防治中比较关键,而大家又经常忽略的事情。
颈椎给倒15病变是因为上颈段过伸而卞颈段过屈结构上,很多人认为颈椎出现症状是因为我们的颈椎过度屈曲。
其实不尽然,我们总是以最舒适的方式坐着,此时胸椎、颈椎下段都是屈曲的,此种状态下我们就只能看到地面,但这样我们就没办法工作,看不见电脑、看不见周围环境,所以我们会抬头,这时我们的颈椎上段其实是过伸的。
因此,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的颈椎结构性病变是上颈段过伸而下颈段过屈。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在曰常生活中进行一些刻意的纠正。
颈推病的治疗上要强调稳定性的训练功能上,有些人可能见过非洲女性头顶着重物轻松行走的画面,非洲因为生活水平较落后,生存的需求使她们不得不进行较原始的搬运方式,但是这种顶着重物的方式并未给她们的行走带来任何障碍,还使她们的行走更加稳定、自然,而这些非洲女性颈椎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还有学者研究了猎豹奔跑的过程,发现猎豹在奔跑的过程中,全身都处于规律起伏的状态,而只有头与颈像静态画面一样始终保持着稳定,这些现象引起专业人士的思考,后来他们通过研究得出了结论,原来颈椎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左顾右盼”,而是为了稳定。
是的,稳定,这是一个很少引起人们注意的关键点,但它却为我们解决颈椎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们有必要在颈椎病的治疗上强调稳定性的训练。
祁邻关节的问题有可能引起瞬的症状颈椎病的根源不一定在颈椎,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各区域相互依赖,相邻关节的问题都有可能引起颈椎的症状。
李国民:颈椎病治疗,你所犯的最最最严重的错误!李国民:颈椎病治疗,你所犯的最最最严重的错误!你好,我是肩颈腰专家李国民。
每天写一篇文章,分享我的实际治疗经验和案例,希望给你些启发和帮助,这是第456篇原创文章。
一、颈椎病你犯了这样的错误吗?昨天晚上给一个朋友分析诊断她情况,她的颈椎病主要是疼痛,颈肩结合这个位置的疼痛为主。
但是我看她的颈椎的磁共振,它的片子并不是特别严重,应该来说我觉得还是属于轻度的。
不管是椎间盘突出还是骨质增生,都是属于轻度的,还是可以通过治疗和姿势矫正可以改善。
然后我就给她推荐了治疗方法。
可是令我不解的是,她反问李医生我,她的片子我看了吗?我其实想告诉她,她的片子其实我是看得非常仔细,每一个来咨询我问题的,片子我都看得非常仔细的。
其实我好想对你说一句这样的话,其实你的片子,从根本来说,对于你的这种疼痛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
就说你这个片子,并不是决定你治疗方案的关键性因素。
但是我发现我讲了很多遍,你基本上不能够理解。
这个主要是由于你所犯的3个错误的认知。
1、过度依赖颈椎片子2、片子上面的结果就是你的问题所在3、看片子就可以治疗好你的颈椎病其实我为什么要查颈椎的相关的一些片子,我查的目的是要排除一些疾病,并不是说我来用它来选择治疗方法。
一般我参考你颈椎的片子,只占我治疗方案里面的不到10%。
因为治疗方案更多的我会去评估。
所以我看到你来咨询你医生,直接发一个片子给我,然后问李医生怎么治疗。
我的天哪,你是这样去治疗你的颈椎病的吗?因为你光发一个片子,我连你是什么症状都不知道,我怎么给你指导方案呢?如果你连你的症状都不告诉我,光看一个片子,我无能为力。
有很多人我都会推荐你去做专科的检查,而不是单单一个片子。
二、为什么颈椎的片子没有那么的重要?当然颈椎的片子需不需要拍呢?肯定是需要的,因为要排除颈椎里面是不是有压迫脊髓,是不是有压迫神经,这个肯定是需要排除的。
但是你的片子里面,如果有压迫脊髓或者压迫神经,那你的片子的结果上面会告诉你。
颈椎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专家共识为了进一步规范颈椎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中华外科杂志》分别于1984年、1992年和2008年发表的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并结合具体临床实际,对于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经过2年时间的多次专题讨论并在较大范围内反复征求意见,形成了此最新的(2018)颈椎病相关问题专家共识。
此共识明确了颈椎病的定义及诊断原则,对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对于治疗若干争议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方向性的建议,但也明确指出,此共识仅作为学术性指导意见。
颈椎病的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相邻结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血管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的疾病。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基本内容:1、颈椎椎间盘退变或椎间关节退变。
2、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
3、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4、有相应的影像学改变。
颈椎病的诊断原则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方可确立颈椎病的诊断:1、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显示颈椎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
3、有相应的影像学依据,即影像学所见能够解释临床表现。
各种影像学征象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仅有影像学检查所见的颈椎退行性改变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颈椎病的分型根据不同组织结构受累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和其他型。
其中其他型涵盖既往分型中的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
个人认为,这种分型是一种进步,逐渐淡化没有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并逐步与国外主流颈椎病分型接轨。
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一、合乎生理要求的生活和工作体位是防治颈椎病的基本前提,应避免高枕、长时间低头等不良习惯。
二、非手术治疗应视为颈型、神经根型以及其他型颈椎病的首选和基本疗法。
颈椎相关疾病手法诊疗及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文章来源:詹红生.颈椎相关疾病手法诊疗及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医正骨,2018,30(3):1-3.当下基于对颈椎病的认识而开展的手法诊疗活动如火如荼,但手法操作种类纷繁,疗效不一,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颈椎病的概念过于宽泛,对其病理认识的出发点是椎间盘退变,但这并不能作为手法治疗的依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手法治疗优势的发挥。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适宜手法治疗的颈椎相关疾病的病机为颈部“筋出槽骨错缝”。
围绕“筋出槽骨错缝”这一核心理论,开展临床诊疗、评估和相关基础研究,有利于重构手法医学体系、提升手法诊疗品质、促进手法医学良性发展和完善。
从治疗效果和筋骨关系的角度来看,作为手法医学的专业术语,“整骨”较之“正骨”更为合适。
本文作者已与《中医正骨》编辑部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当下基于对颈椎病的认识而开展的手法诊疗活动如火如荼,但手法操作种类纷繁,疗效不一,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本文试从手法医学视角,对颈椎相关疾病手法诊疗及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总结和评述。
1适宜手法治疗的颈椎相关疾病的病机《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由此可见,手法治疗的作用部位是筋和骨,治疗目标是使受伤的筋骨“复于旧”。
筋骨系统损伤,主要涉及筋、骨、关节3种结构的损伤。
筋伤之后的病理状态在中医学著作中被称为“筋出槽”。
与正常情况下的筋“柔”状态相对应,筋出槽后,筋的形态结构、功能状态和位置关系均发生了改变。
以损伤部位疼痛,活动不利,筋的张力增高、呈结节或条索状,并伴有压痛为特征。
筋出槽可表现为筋强、筋歪、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弛、筋纵、筋卷、筋挛、筋转、筋离、筋长、筋骤、筋缩等多种形式。
骨的损伤表现为不同程度和类型的骨折。
关节损伤根据移位程度可分为脱位、错位和错缝3种类型。
脱位和错位依靠影像学检查均可明确诊断。
错缝是指间接外力或慢性积累性外力引起的骨关节细微移位,并伴有某一运动单元功能活动异常。
治疗颈椎病的难点与对策随着人类社会的老年化,颈椎病的发病率正在增长,而对颈椎病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
但至今为止,仍然认为颈椎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是复杂的,部分类型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颈椎病。
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所有的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都无法完全阻断其病理过程,所以从这种意义讲,颈椎病是难于根治的。
可以说,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仍然有较多的难点有待我们去解决。
难点一:如何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如眩晕、头昏、视力下降、失眠、耳鸣等,由于其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等甚为相似,且有时候同时存在,给鉴别诊断带来很多困难。
诊断之时,必须谨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乃椎动脉受到增生的骨赘刺激或压迫所引起,症状出现之初,必然与颈部的活动有关,往往是颈部旋到某一位置时引发症状出现;在查体时,要以旋颈征阳性作为重要的指征,如旋颈征阴性,则难于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当然,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还要排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疾病等。
在临床上,做椎动脉造影的毕竟是少数,而实际意义也不大。
因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与颈椎活动有关的眩晕及旋颈征阳性这两个要点而做出初步诊断,并可按椎动脉型的诊断采取相应的非手术疗法的综合措施进行治疗。
难点二:眩晕发作时如何治疗?颈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眩晕,其症状可轻可重,重者眼睛不能睁开、头颈不能动摇,更不能起坐。
这时,病人头颈部的活动往往使眩晕的症状加重,病人非常紧张,对头颈部的移动有恐惧感。
此时,颈部的手法按摩推拿、牵引等的措施在短时间内亦可能加重眩晕。
因此,治疗手段应该选择针药为主。
中医的针灸,对于眩晕的治疗疗效是肯定的。
作者师从薄智云教授,应用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无论诊断是椎动脉型或交感型,大多数患者第一次下针后眩晕都能缓解,尔后再根据患者情况施以其他方法巩固疗效。
中医辨证用药,或以温阳利水法,或以化痰祛湿法,或以活血化瘀通络法;部分患者在眩晕发作时,表现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恶心、舌淡胖苔白等为阳虚不足现象,而测血压往往偏高,此时宜大补元阳,用参芪附子,才能起效快。
关于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这篇文章我打满分!神经脊柱脊柱是人体最重要的骨关节因为它保护脊髓上方关注来源好医术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颈椎病的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颈型颈椎病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
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
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
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中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孙宇充分的前提下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颈椎的功能。
影像学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意义“颈椎病”一词具有非常明确的含义,1992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将颈椎病定义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相应的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必须注意避免单纯依赖CT、MRI检查而忽视临床体检,有些患者影像学虽然显示脊髓或神经根已经存在很严重的压迫,但是临床检查却没有任何相应的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此时就不能诊断为颈椎病。
更不能只要影像学显示有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不论临床表现如何就进行手术。
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对于了解颈椎骨性结构的基本状况、颈椎椎间关节的退变程度、颈椎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的平衡状态、是否存在发育性或退变性椎管狭窄、有无节段性不稳定,以及是否存在椎管内韧带骨化等有着重要意义。
颈椎病分型与治疗方法的选择颈椎病目前国内外仍然有许多分型方法。
北医三院根据病理损害和临床表现,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四个基本型。
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时称为混合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在椎间孔水平压迫和刺激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神经根受到刺激和压迫,出现充血和水肿并继发炎症反应,是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
交感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存在节段性不稳定,使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其临床特征为交感神经所支配的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失调,包括心血管、消化道、视觉、听觉、位置觉、体温调节等功能紊乱。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比较明显的椎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因颈椎节段性不稳定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使椎动脉痉挛,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
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研究证明,采用局部制动、牵引、理疗、以及服用活血通络的药物等可以明显改善颈椎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消除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症状。
大量的临床经验也已经证实,绝大部分神经根型、交感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通过保守疗法可以缓解甚至治愈。
我们从颈椎病的自然病史中观察到,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的自限性,即使不采取特殊治疗手段,有时患者的症状也可以逐渐减轻甚至缓解。
这可能与不稳定导致的局部损伤因素、神经结构受到刺激等有关,造成临床症状的病理因素是退变和继发性创伤反应等对神经组织的刺激,常常是可以逆转的。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脊髓受到突出的椎间盘或/和椎体后缘的骨赘压迫所致。
研究证明,慢性压迫可以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
临床研究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与病程和脊髓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病程越长、脊髓损害越重者,疗效越差。
尽早手术治疗是争取脊髓型颈椎病获得最佳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将颈椎病分成上述四型,不仅有助于了解颈椎病的病理损害,同时可以指导选择治疗方法。
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应当积极手术,而其他各型颈椎病应当积极采取保守疗法,只有个别患者出现①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②症状明显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③出现严重的神经根损害表现时才需要手术。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各型中最严重的类型,具有较高致残率。
国人颈椎管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关系密切。
当存在椎管狭窄时,由于椎间盘突出、骨刺生成,脊髓极易受到压迫而导致瘫痪。
北医三院通过对411例健康人的颈椎侧位X线片的测量,发现中国人颈椎管狭窄的发生率为10%。
而在1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83例有发育性椎管狭窄,提示脊髓型颈椎病好发于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人群中,即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在我国发病率偏高的重要原因,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诊断不仅有助于加深了解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指导选择手术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而接受的是前路手术,再次行后路减压手术后疗效满意;而对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行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均获得满意疗效。
从而进一步证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诊断对选择治疗方式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存在椎管狭窄时只有采取后路椎管扩大术才能彻底解除脊髓的压迫,这是脊髓型颈椎病争取获得最佳疗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可以造成急性颈脊髓损伤,尽管没有颈椎骨折脱位。
这是由于患者颈椎管内储备间隙狭小,当出现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赘生成、黄韧带肥厚时,脊髓周围几乎没有任何缓冲间隙,当受到外力使颈椎突然过伸时,脊髓受到挤压而损伤。
因此,对于出现急性颈脊髓损伤而没有骨折脱位的患者,应当注意有无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早期手术、后路减压是争取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节段性不稳定与颈椎病研究证实,应用颈椎间盘切除加椎体间植骨治疗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可以认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在各型颈椎病发病中的都具有重要作用。
不稳定导致的动态椎管狭窄、创伤性炎症反应、以及颈椎屈伸运动时对脊髓的钳夹机制,是导致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单纯压迫或不稳定都不一定导致脊髓型颈椎病发病,只有当两种因素共同存在时患者就可以出现症状。
从治疗角度讲,解决二者之一,如减压或稳定都可以使症状得到改善。
北医三院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造影观察,发现因颈椎不稳定导致的瞬间椎动脉血流变化是导致症状的重要原因,面单纯前路椎间盘切除加椎体间植骨获得较好效果,进一步证实了认识节段性不稳定的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节段性不稳定有影像学测量的标准,即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于椎体后缘连线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相交一点至同一椎体后缘之距离之和≥2mm;椎体间成角>11°。
但是仍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情况,因为目前人们只能观察颈椎各个节段在两个运动极端点的位移情况,而导致症状的病理变化和损害则可能发生于运动的过程之中,这些变化以及不稳定与局部病理的关系还不清楚,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脊髓型颈椎病术式的选择目前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根据人路分为前路和后路。
前路手术的目的是彻底减压、稳定颈椎。
后路手术的目的是扩大椎管、解除脊髓的压迫。
从手术选择的角度把脊髓型颈椎病分为两类:①脊髓多节段受压,尤其是腹背侧均受压者,如发育性和退变性颈椎管狭窄、OPLL,采用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双开门、单开门)。
②脊髓单节段或二个节段受压而椎管比值等于或大于0.75者、颈椎后凸畸形或有明显不稳定者,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对于伴有局限性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应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
实践证明,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如果采取前路减压,往往出现减压范围不够、减压不彻底、容易复发或甚至无效等现象。
因此,术前仔细阅片,确定是否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选择合理术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颈椎病手术治疗中的问题1. 充分减压与颈椎功能的保护。
充分的减压是保证颈椎病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术前仔细分析致压物的性质和部位,判断有无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是否已经突破后纵韧带进人椎管、后骨刺的范围等,有助于做到充分的减压。
前路减压属于直接减压,即直接去除致压物,后路减压是间接减压,即通过扩大椎管,使脊髓后移,从而避开致压物。
因此,前路减压应当包括所有的致压物,即病变节段的后骨刺、突出的椎间盘、肥厚的后纵韧带,遇有椎间盘突入椎管者应当切除后纵韧带,取出游离的椎间盘组织。
后路手术属于间接减压,其原理是利用颈椎生珲前凸与脊髓形成的“弓弦原理”,当后路减压后脊髓向着张力小的方向移动,从而避开前方的压迫,实现减压。
因此后路减压必须做到多节段,即从门或C3到C7或T1,才能够做到充分减压。
但是过分减却可能对颈椎的功能造成很大影响。
目前常用的颈椎前路和后路于术,在解除神经系统的压迫、稳定颈椎的同时,又对颈椎的功能造成损害。
前路融合后相邻节段的退变加快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后路减压后颈部伸肌装置受到破坏,患者长期存在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
研究结果表明,颈椎前路融合术对颈部运动功能的影响是明显的,根据北医三院一组资料,66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的患者,平均随访10.5年,相邻节段不稳定发生率为72.73%,颈部症状明显者为48%。
Baba 报告一组106例前路术后的患者,平均随访8.5年,有17例由于相邻节段退变引起症状复发或加重而再次手术。
但是研究发现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术对颈部运动功能也有明显的影响,Satomi报告乎均随访7.8年,单开门术后颈椎总活动度减少50%,陈维善发现术后2年,颈椎总活动度减少25%,北医三院一组病例随访3年,颈椎总活动度减少15%。
另外术后颈部疼痛症状与颈椎运动改变也有一定的关系,北医三院一组资料发现,52例患者中有42术后出现颈部疼痛症状,伴有明显的颈椎运动幅度减少,文献报告:单开门术店患者有长期颈背痛的占45-80%,并与颈椎运动幅度减少呈正相关。
从北医三院资料来看颈椎前路和后路手术对颈椎运动的影响的比较,前路短节段(1~2节段):整体活动度平均减少14.620(59例,10年),前路多节段(3~4节段):整体活动度平均减少29.22°(59例,10年),后路C3~7单开门:整体活动度平均减少6.8°(52例,3年)。
文献报告前路减压与节段有关,节段越多,颈椎总活动度减少越多,而后路减压与术式有关,颈椎总活动度减少15%~50%。
因此在颈椎病手术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减压节段和手术术式,在减压充分的前提下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颈椎的功能。
近年来问世的人工颈椎椎间盘,实现了前路减压的同时保留颈椎运动的节段的目的,但是确切疗效有待于长期观察和随访。
2.椎间植骨与植骨替代物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是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经典术式。
良好的植骨技术是取得满意融合效果的前提。
因此植骨床的处理、植骨块的选择、术中内固定的应用环节就显得更为重要。
实践证明,保证植骨床与植骨块有良好而足够的接触面是融合成功的基本条件。
内固定虽然可以稳定植骨节段,提高融合率,但是不能代替植骨技术。
因此应当避免依赖内固定而忽视植骨界面的处理。
但是由于髂骨取骨存在许多并发症,人们一直在寻找椎间植骨的替代物。
同种异体骨、羟基磷灰石、珊瑚磷灰石、磷酸钙等材料都被人们用来作为椎间植骨的替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