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主要教学原则和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孔子教育思想综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顺应当时“学术下移”的潮流,于春秋末年首创私学,“上说下教”孔子从三十岁起就从事教育工作,前后有四十余年, 培养了三千位弟子和七十二位贤人, 并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学主张:教师方面他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主张:教学方面:主张作为教师,要做到“温故知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和“循循善诱”,采用“启发教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和“以身作则”等方法教育学生;其教学方法与原则:启发诱导。
这条原则在孔子的教学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他说: “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问题。
因材施教。
这是孔子教学理论中的另一项重要原则。
虚心笃实。
孔子认为, 学生要获得知识, 首先得有虚心笃实的态度。
他的学生仲由好胜心强,极不虚心, 他便严加训斥; 另一个学生颜渊常“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 实若虚”则经常受到表扬。
孔子认为, 在学习上是否虚心最重要的是看有无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说: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固然重要, 思考也是不可缺少的, 他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阁, 思而不学则殆。
”学问结合。
孔子认为, 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多闻、多问, 甚至“不耻下问”。
学行结合。
孔子认为学不能离开行, 学行要统一。
他所说的“行”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 二是对所学知识的力行过程。
因此他主张不应该把所学的东西停留在口头上, 而应该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说到做到。
二、教学主张:学生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方面, 要“博学”、“好学” , 从“多闻”、“多见”、“多识”中以求得广博的知识; 主张要“学”与“思”相结合, 又主张“学”“行”结合提出身体力行的原则。
在认知真理方面, 则主张采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求知态度。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采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后半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立了我国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教育思想(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孔子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导学生不仅要学典籍文献,进行道德实践,而且对人要忠诚,办事要讲信用。
一是以人为本。
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他认为: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
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是以德为先。
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教育学孔子知识点归纳总结教育学孔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孔子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人的仁德,使人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去做好人、做有道德的人,并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2. 教育方法与过程:孔子主张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教育,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内容,即父子之纲、君臣之纲、夫妻之纲,以及忠、孝、仁、义、礼五个常行之道德规范。
3. 教育环境与条件:孔子强调教育必须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包括有好的师资、优质的教材和教具,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他也强调国家政治制度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国家政治稳定的情况下,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4. 教师角色与使命:孔子非常重视教师的角色和使命,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升。
他提出了“为政以德,以德报德”的观念,也就是通过自己的高尚品德和道德行为去影响和启迪学生。
5. 教育意义与价值:孔子认为,教育是改造人的工具,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他强调教育的人本主义价值,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二、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原则:1. 以德育人:孔子认为德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他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做人的修养。
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教,道德不完。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德育的高度重视。
2. 以教为主:孔子强调教育要以教为主,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
他说过一句名言:“教无常师,才无常友。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启发的重要性。
3. 以乐育人: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认为通过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1. 教学目标基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本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观念并提升其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如下: -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 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正观念; - 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2.1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2 体验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与孔子思想相关的体验活动,例如参观孔庙、阅读经典文献、模拟古代学宫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孔子思想的实际应用和教育效果。
2.3 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和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2.4 视频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用视频、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孔子的教育思想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2.5 反思和总结每节课结束后进行课堂反思和总结,让学生思考所学内容的意义和应用,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教学内容3.1 孔子的教育思想概述•孔子的生平和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核心要点;•孔子对人格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视。
3.2 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勤学苦练,追求卓越;•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
3.3 孔子的教育案例分析选取孔子的教育典故和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和讨论,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3.4 孔子的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联系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关联,引导学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理解并应用孔子的教育原则。
4. 评价方式4.1 参与度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学习。
阐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育内容等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在整个中国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道德教育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建立的三大基础条件之一。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观点中有三大立国要素——“庶、富、教”,分别指较多的人口、丰富的物质财富以及充足的教育。
从三者的表述顺序也可以看出,“庶、富”是先决条件,“教”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进行发展,实现这三个方面,国家和社会才会稳定。
二、教育对象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这一举措,打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将原本只有贵族才享有的受教育权扩展到平民阶层,丰富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从孔子的弟子出身来看,成分复杂且来自于不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也有很多贵族家庭出身,同样也有个别商人出身。
三、教育目的孔子出身士阶层,不满于当时混乱的国家统治,认为需通过政治改良的方式来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这一过程就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实现,而人才并非天生,是需要通过后天教育来实现,即通过教育,由平民中选拔和培养从政君子,这一主张可以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孔子的大多数弟子,或多或少均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
四、教学内容孔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国家的统治人才,这些治理国家的君子需要德才兼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孔子安排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孔子在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具体教学内容做出了新的发展。
孔子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在学习这些文化内容的过程之中,将道德教育贯穿其中,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品行皆优的治国人才。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孔子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故事――因材施教最近一直在听上海上海电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鲍鹏山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对其中的许多内容非常感兴趣,特整理出来,以便日后参考。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短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其实施需要贯彻四项原则。
因材施教对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原因:根据;材质:资质;给:申请;教学:教育。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
出之《论语·先进篇》。
原文是这样的: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的性情可以分为四种:鲁兹率直鲁莽,可能属于胆气;不过冉谦虚谨慎,可能是黏液和抑郁的混合体。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启发诱导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
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
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
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
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原则“举一反三”、“启发”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它出自《论语·述而篇》。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有三个词需解释清楚。
“愤”,原意是“烦闷”的意思。
许多人解释为:思考问题有疑难,想不通的样子。
应该不错。
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有了疑惑而百思不得其解时心里就会烦闷,就急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悱”,意思是心里想说口里却说不出来。
一个问题,在心里似乎懂了却又表达不清楚。
“隅”,角落的意思。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不到了有疑难而急着要弄明白的时候,不启发他,不到了心里想说而口里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启发他,举一个例子,不能由此及彼推出其他的问题,就不对他说第二遍了。
我教了40年的书,没有这样教过弟子。
弟子们不会自己主动到了“愤”、“悱”的地步。
一般是:讲课时,给弟子们提出一些问题,逼着让其思考。
弟子们还没有到了“愤”、“悱”的时候,我就耐不住启发了。
“你们说,是×××吗”?弟子们答道:是。
有气无力或者震耳欲聋。
有一次,我就这样给弟子们讲课,接连提了几个问题,他们都不假思索地答道:是!我突然问:“昨夜,是你们杀人了吗?”,弟子们脱口答道:是!反应过来后,全班哈哈大笑。
也许,我们还以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了。
年轻时,听函授广播课,说,河南有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给同学们讲毛主席的七律《送瘟神》。
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
老师问同学:春风杨柳多少条?同学们答:万千条!老师问:六亿神州尽什么?同学们答:尽顺尧!这就是我们的启发式教学了。
那孔子是如何教学生的呢?《庄子·渔父》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意思说:孔子游历到一个叫缁帷地方的树林,他坐在一个长有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在一边读书,孔子则弦歌鼓琴。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教学情境呢?弟子们坐在树荫下读书,没有到了“愤”、“悱”的时候,孔子便在杏坛上弦歌鼓琴。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启发诱导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
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
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
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
孔子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话题:孔子因材施教教育学习“因材施教”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而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思想时归纳出来的。
但从孔子一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他的确是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事教育事业,从事教学工作,把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关于这方面的事例比比皆是,在中国教育界也是众口皆碑。
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于不同学生的提问有着各种不同的回答,这在《论语》中有着不少的记载,这也是孔子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孔子的学生曾经多人向他请教关于孝的概念,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过不同的回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凡事不违背礼节。
“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属于贵族阶层,孔子告知以遵守礼教为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孟武伯为孟懿子之子,其父仅仅活了五十岁,可见孟武伯从师于孔子的时候其父身体已经不大健康,所以孔子告诫他时常关心父母的健康为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是孔子的晚期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孔子告之孝不仅仅是使老人有所养,更要敬。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夏家贫,孔子告诫他在父母面前不仅仅要劳父母之劳,也不仅仅是做到有饭让父母先吃,而且永远要做到和颜悦色。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并且其道理讲的合乎情理,可见他的因材施教已经做到细致入微的程度了。
例如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就是说“假如听到一件应当做的事是不是立刻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用现代话说就是“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对冉有却说:“闻斯行之。
”“可以去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不解而问孔子,孔子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因为“冉有性格懦弱多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气过人多冒进,所以需要压一压,使他知道进退。
古代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对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教学原则。
(1)启发式原则在世界教学发展史上,启发式原则是孔子最早提出的。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任何学习活动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原则要求,“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而启发的标志在于,教师能够围绕教学目标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启发式原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是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深刻阐述。
(2)循序渐进原则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教学原则,主张教学既要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进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这条原则事实上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先前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倾向等等彼此之间毕竟有一定的差异,教师的“教”毕竟是为了学生的“学会”,而学生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学的效果。
因而,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有成效。
(4)教学相长原则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的相辅相成。
在现代意义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动态的信息互动,通过这种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5)量力性原则量力性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并据此来确定教学知识的广度、难度和教学的进度。
[3]8当代教学李秉德教授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教学整体性原则。
它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应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废;二是指教学活动的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启发创造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孔子的教育教学原则作者:高级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21期孔子开办平民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人才,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原则,《论语》中记载的有:一、“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原则孔子眼里的人才,应该兼具文化素养与行为规范,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就是要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再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6·27》)。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 博学于文,这个文不仅是文学,而是代表了一切学术文化。
以现代名词来说,包括了文法、文理和一切知识。
所以说要博学于文。
博就是渊博,样样要懂,才能成为通才。
但是渊博的人,常是样样都懂,门门不通。
所以先求渊博;后要求专精。
要渊博而专精,并且还要约束自己,做人处事最在合礼。
孔门的思想要讲礼,礼并不是教我们行礼,而是《礼记》所包涵的文化精神。
孔子说如果做到这样,大体上人生的道路,可以走得出来,不会离谱太远了。
“弗畔”,畔通叛,“弗畔”,就是没有离经叛道的意思。
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二、启发性原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篇7·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这是教育方法也是教育原则。
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
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愤心理的一种。
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句话,就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
“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
“启发式”教学原则,不到学生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学生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
论语教学原则这是论语教学原则,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教学原则第1篇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与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因此,《论语》也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考试分析。
中公讲师从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以及对老师的态度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些总结:1.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要给出不同的答案,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因材施教是朱熹提出来的,而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所体现,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一个点。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即有教无类,把一切的教育传授给一切的人。
2.在教育原则方面(1)启发性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想明白却不明白;悱:明白却说不出来)。
译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2)知行统一原则:如:“力行近乎仁”。
译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
(3)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译为: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4)学思行结合(巩固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学习了新知识之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复习,并且还要复习旧知识,光学习知识还不行,还要勤思考,这样才能做好学问。
(5)循循善诱原则:“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译为:老师循着教育的思路善于诱导人们学习,用文章使得我博学,以礼节来约束我,想要罢休也是不可能的了。
3.教师态度方面:孔子主张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
同样,在于学习方面,也要做到谦虚,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要做到“不耻下问”,这才是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
1.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
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2.“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3.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
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
《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编撰而成。
《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
孔子认为,礼是立国之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乐》:“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容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
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教学方法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1)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才能牢固掌握。
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另外,还强调“学以致用”。
(2)启发诱导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3)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原文摘抄(一)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原文摘抄词语摘抄•教学大纲: 孔子强调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指导教学的核心目标。
•温故而知新: 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复习旧知识,进一步理解新知识。
•患难之交: 孔子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真正的朋友关系,共同度过困难。
•读书破万卷: 孔子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
•不患失之不自得: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要担心知识的丢失。
句子摘抄•孔子曾经说过:“由周公至于德行,端,表,据之不愈;修之不越。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教师品德和行为的严格要求。
•孔子认为“教书不传,何以传道”。
这句话提醒教师应当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便他们继续传承。
•孔子强调:“学者必有所求,然后不困。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追求中不会感到困惑。
•孔子教导学生时曾说:“问而不知,害人也。
”他提醒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获得知识。
•孔子认为:“不患失之不自得者,何以利他人?”他鼓励学生掌握知识,并将其用于造福他人。
段落摘抄教学原则孔子对于教学有着清晰的原则。
首先,他强调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指导教学的核心目标。
其次,他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
此外,温故而知新也是孔子的教学原则,通过复习旧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最重要的是,孔子认为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真正的朋友关系,共同度过患难。
教师责任对于教师来说,孔子提出了明确的责任要求。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优秀的品德和行为,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其次,教师需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继续传承。
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获得知识。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督促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
以上是《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原文中与相关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摘抄。
这些内容展示了孔子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和教育家,在教学方法、教师责任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