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76.50 KB
- 文档页数:13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肝包虫病是我国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肝包虫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一直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中外相关文献,对肝包虫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肝包虫病;外科治疗;手术治疗;综述肝包虫病(hydatid disease of the liver)又称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of the liver),目前在我国有两种分型,细粒棘球蚴引起的肝囊性包虫病和多房泡球蚴引起的肝泡型包虫病,是我国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肝包虫病以狗为终宿主,通過直接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方式寄生于人体内各部位,其中以肝脏最为常见。
在肝包虫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一直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手术后的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的方式方法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日臻完善,本文通过查阅中外相关文献,对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传统术式内囊摘除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该术式早在19世纪中叶开展。
手术时首先将病变部位暴露充分,穿刺针穿刺后吸尽囊腔内容物(囊液、囊皮、子囊),将杀虫药物注入包虫囊腔内以杀灭包虫头节。
将注入的药物吸出后见包虫囊腔塌陷,包虫外囊与内囊分离,将内囊摘除,然后用双氧水纱布或20%高渗盐水或70%~95%酒精纱布擦拭囊腔以杀死可能遗留下的头节。
该疗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术后复发率高(4.5%~20.2%)和并发症多(10.8%~65.8%)[1-5]等。
因此,各种残腔处理方式陆续提出,如内囊摘除外囊缝合引流术、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术等。
内囊摘除外囊缝合引流术由于包虫外囊壁较厚不易塌陷,进而导致残腔留存较多积液,因此需要在囊腔置入多孔引流管并进行负压吸引。
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则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肝包虫病的治疗进展包虫病是人感染棘球蚴的幼虫后所得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主要对肝脏造成严重的损害。
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医学辅助器械的创新,对包虫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包虫病的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射频消融,药物治疗及免疫预防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标签:肝包虫病;手术治疗;射频消融;微创治疗;免疫治疗包虫病(Hydatidosis),又名棘球蚴病,是流行于畜牧业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我国西部属于包虫病高发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
根据引起包虫病的棘球绦虫种类,临床上可分为由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肝囊性包虫病(HCE)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肝泡型包虫病(HAE),因其在肝内的生长方式和病理形态的不同,其治疗标准、手术方式以及预后也不同,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医学影像学以外科技术的提高,肝包虫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本文旨在对当前肝包虫病的治疗进展做扼要概述。
1 肝囊型包虫病的外科治疗1.1内囊摘除术传统内囊摘除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内囊摘除术不仅最大程度保存有功能的肝组织,而且具有操作简单,风险小,疗效好的优点。
但存在术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不足,因此目前术式逐渐倾向对内囊摘除术后残腔的处理,比如: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加置管引流术,可根据是否合并包虫及外囊胆汁渗出情况,决定是否留置引流管。
对于有较大感染的肝包虫难以缝合封闭可选择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即用大网膜覆盖外囊壁,填充残腔,大网膜具有较强的粘连,吸附作用,可减少术后胆瘘及出血,预防术后感染。
1.2外囊剥除术随着肝胆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包虫病认识逐渐提高,1965年法国学者曾提出完整包虫外囊的”根治性手术”的概念,俄国Napalkoff提出外囊切除并列人手术规范(即Napalkoff Procedure);近来中国彭心宇、温浩等进一步提出根治型手术方式的改进及多种术式比较评价,即紧贴包虫外囊壁完整剥除外囊或者减压后剥除外囊,称之为肝CE外囊完整剥除术,可更好地解决术后复发和胆瘘合并感染两大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