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县郭猛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10.2 血液循环》导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疑,思之始,学之端。
”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大约13分钟)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血管和心脏血管和心脏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学习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
本节教材通过插图、实验观察等活动使学生对血管和心脏有较深刻的认识!(二)、心率和脉搏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心率和脉搏之间的关系,并知道测脉搏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描述心脏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对于心脏和血管,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但初中学生在此内容之前已对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如结果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互协调的关系等有了逐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自学、模型观察、探究实验等形式,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重难点在血管和心脏。
首先通过情景导入引入血管是人体的“交通命脉”从而简单介绍血管功能及分类。
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较简单抽象,结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分角色扮演三种血管,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使枯燥的内容变的比较生动,最后通过表格比较,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心脏结构较难理解,学生通过观察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与此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
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过程中,了解脉搏和心率的有关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血液循环【学习目标】1.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导学展现】活动一:血管a.(讲义50页图10-6)你能说出人体中有几种血管吗?你能说说三种血管的散布吗?你能感觉它们的存在吗?(把脉、摸颈部,感觉到动脉的搏动;手背部的“青筋”——静脉;眼皮内表面的毛细血管)b.毛细血管有什么特点?它的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联系呢?活动二:心脏a.把手放在胸前感受心跳,准确的说出心脏的位置。
你明白血液什么缘故能在血管中流动吗?b.心脏究竟有哪些结构呢?说说心室壁的厚薄。
c.进一步熟悉心脏的结构,熟悉心脏的四个腔和相连的血管。
d.瓣膜的作用是什么?【个案补充】【清点收成】【反馈矫正】1.血液在哪一种血管中流得最慢,这有利于()A.动脉,气体互换B.静脉,物质互换C.毛细血管,气体互换D.毛细血管,物质互换课题:血液循环(2)【学习目标】1.心率和脉搏的大体知识。
2.对“把脉”诊病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有关血压的大体知识及卫生保健知识。
【导学展现】一、心率和脉搏(1)(讲义48页)明白什么是心率吗?运动对心率有阻碍吗?(2)明白把脉的方式吗?(按摸颈动脉,也能够感受到脉搏。
)(3)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有什么关系呢?二、血压(1)(讲义51页)你听说太高血压吗?明白什么是高血压吗?(2)什么是收缩压?什么是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3)高血压的病症有哪些?咱们应该怎么预防呢?【个案补充】【清点收成】【反馈矫正】1.我国每一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居总死亡人数的第一名。
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缘故有多种,要紧与人们的生活适应有紧密关系。
以下生活适应中,除哪项外,都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A.嗜烟、嗜酒B.常常进行体育锻炼C.长期精神紧张D.爱吃高脂肪的食物2.小明的奶奶最近常常头昏,经医生测定,她的血压是23/17kPa。
据此数据,她可能患有( )A.高血压B.贫血C.低血压D.脑炎。
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第3课时)(第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性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二)技能目标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高血压,关注人体的健康。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尾鳍颜色浅的小金鱼。
2.教师准备:观察实验“心脏的结构”、“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3.FLASH:(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心脏的结构;(3)血液循环的过程。
4.视频文件:(1)人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动脉、静脉、毛细血管;(3)人的心脏及血液运输;(4)血液的流动及循环。
巩固练习1、心脏内以及心脏和动脉之间的瓣膜使血液的流动只能是( )A.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B.左心室→左心房→主动脉C.肺动脉→右心房→右心室D.主动脉→左心房→左心室2(1)血液循环分为和。
(2)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的场所是[]的毛细血管。
(3)与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是[]和[],它们都流血。
(4)体循环终止部位是[],此时血液变成了血。
作业板书设计10—2 血液循环二、人体的血液循环:1、体循环:左心室(动脉血)—→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静脉血)2、肺循环:右心室(静脉血)—→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动脉血)3、动脉血:含氧气较多,颜色鲜红4、静脉血:含氧气少,颜色暗红5、血压: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6、收缩压:心室收缩,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12~18.7kPa)7、舒张压:心室舒张,血压下降到最低值(8~12kPa)8、高血压: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知识目标: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思路: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
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再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蓝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
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五、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人体血液循环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 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过程:、血管二、心脏 心脏的结构:r 厂左心房:连通 ____________ , 流动脉血 四 左心室:连通 ______________ ,流动脉血 r 个V 右心房:连通 ____________ ,流静脉血 心脏j 腔 |右心室:连通 ______________ ,流静脉血结构瓣 0脉瓣:位于动脉和心室之间,只能朝 动脉开 匕膜 b 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丿心室开心脏中,上为房,下为室;左为动(脉血),右为静(脉血); 上下通,左右圭寸;房连静(脉),室连动(脉)三、思考下列问题1、三种血管分别有哪些功能2、比较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3、 毛细血管有哪些特点适合进行物质交换4、 心脏的位置及结构学习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学习重难点:5、 心脏的四个腔分别联通着哪些血管6、 血液为什么能沿着一个方向流动,你能说出血液流动的方向吗 四、基础题1、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A 、心脏 E 、动脉 C 、静脉2、 人体 三种血管中,管腔内血流速度最慢的是()A 、动脉 E 、静脉 C 、毛细血管 D 、一样慢3、 在心脏的结构中,能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结构是()A 、瓣膜 E 、动脉 C 、左心房D 、左心室4、下列关于毛细血管叙述错误的是()A 、是连通动脉和静脉之间最小的血管 E 、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 、数量大、分布广,管内血流速度快 D 、管腔小,几乎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5、 心脏瓣膜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 )A . 心室T 心房T 动脉 B. 静脉T 心室T 心房 C . 心房T 心室T 动脉D. 心房T 心室T 静脉6、 甲血管与心房 相通,流着动脉血,乙血管与心室相通,流着静脉血,那么,甲、A 、肺动脉、上下腔静脉E 、上下腔静脉,主动脉C 、肺静脉,肺动脉D 、主动脉、肺静脉D 、毛细血管乙的名称分别是()。
血液和血型【学习目标】1 •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2 •了解血常规化验。
【导学展示】血液a. 观察血液的组成的演示实验中,量筒内的血液有几种颜色?根据颜色,可以将血液分为几部分?b. 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血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c. 红细胞有怎样的形态结构特点?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红细胞中有一种什么特殊蛋白质使它具有这种功能?d. 白细胞有怎样的形态结构特点?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白细胞数量增多时, 异常?e. 血小板有怎样的形态结构特点?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f •血常规化验检查的项目有哪些?课题:血液和血型(2)班级 _____ 组别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使用日期 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 •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鉴定过程。
2 •掌握输血的原则。
【导学展示】输血和血型常常提示身体有什么【个案补充】【盘点收获】厂血浆:血液组成Y 「红细胞:-血细胞2白细胞:血小板:【反馈矫正】1 •血浆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A. 葡萄糖B. 血红蛋白2 •防止血液凝固的方法是A.不断震荡B.C.置于热水中D.3 .三种血细胞中,都不具有细胞核的是A.红细胞和白细胞B.C.红细胞和血小板D.C.( ) 无机盐D. 水( ) 在血液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在血液中加入0.9 %的氯化钠溶液() 白细胞和血小板上述三组都无细胞核a.若一次失血不超过 (约ml )对人体没太大影响,若一次失血超过(约ml )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甚至威胁生命。
b. ABO 血型系统血型有: __________ 型、 ________ 型、 ________ 型和 _________ 型。
c. 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 生红细胞凝集成团的反应,阻碍血液循环,甚至导致死亡。
那么输血有哪些原则?d. 1滋年..1.2.月.的.日,第丿(届全国人大常霎会if 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血法、,该法坝宦:国家: 实厅无偿献血制度,提倡 ___ 岁至 _______ 岁的公民自愿无偿蔽血。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材分析:《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时。
在上一节学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从内容呈现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思维能力相对高年级学生较弱,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满堂灌方式教学,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新知。
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本节教学目标设定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第一课时:认识血管和心脏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复习10.1节血液和血型内容,由生病输液体引出血管知识。
(出示三种血管图片)出示: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请学生说出三种血管的概念既功能。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静脉:把血管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毛细血管: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
讨论: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联系?实验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的尾鳍血液流动。
教师强调操作要点,根据(“红细胞单行通过”找到毛细血管,实验结束后将鱼放回水中,不要损伤鱼)。
血液循环
【学习目标】
1.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导学展示】
活动一:血管
a.(课本50页图10-6)你能说出人体中有几种血管吗?你能说说三种血管的分布吗?你能感觉它们的
存在吗?(切脉、摸颈部,感觉到动脉的搏动;手背部的“青筋”——静脉;眼皮内表面的毛细血管)
b.毛细血管有什么特点?它的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联系呢?
活动二:心脏
a.把手放在胸前感受心跳,准确的说出心脏的位置。
你知道血液为什么能在血管中流动吗?
b.心脏究竟有哪些结构呢?说说心室壁的厚薄。
c.进一步认识心脏的结构,认识心脏的四个腔和相连的血管。
d.瓣膜的作用是什么?
【个案补充】
【盘点收获】
【反馈矫正】
1.血液在哪种血管中流得最慢,这有利于()
A.动脉,气体交换
B.静脉,物质交换
C.毛细血管,气体交换
D.毛细血管,物质交换
课题:血液循环(2)
【学习目标】
1.心率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2.对“切脉”诊病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有关血压的基本知识及卫生保健知识。
【导学展示】
一、心率和脉搏
(1)(课本48页)知道什么是心率吗?运动对心率有影响吗?
(2)知道切脉的方法吗?(按摸颈动脉,也可以感受到脉搏。
)
(3)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有什么关系呢?
二、血压
(1)(课本51页)你听说过高血压吗?知道什么是高血压吗?
(2)什么是收缩压?什么是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
(3)高血压的症状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
【个案补充】
【盘点收获】
【反馈矫正】
1.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居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
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有多种,主要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
下列生活习惯中,除哪项外,均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 )
A.嗜烟、嗜酒
B.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C.长期精神紧张
D.爱吃高脂肪的食物
2.小明的奶奶最近经常头昏,经医生测定,她的血压是23/17kPa。
据此数据,她可能患有 ( )
A.高血压
B.贫血
C.低血压
D.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