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 格式:doc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9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的步骤如下:
1. 准备培养基:选择适合放线菌生长的培养基,常用的包括土壤提取物富集培养基、葡萄糖琼脂糖培养基、镜菌素琼脂糖培养基等。
2. 取样:在选择好的采样地点,使用消毒的工具(如消毒棉签或无菌铲子)采集土壤样品。
注意避免土壤样品的污染。
3. 预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放入无菌研钵中,加入合适的无菌生理盐水或者缓冲液,悬浮土壤样品,使放线菌被更好地释放出来。
可以对土壤样品进行稀释处理,以降低微生物密度。
4. 稀释平板法:将预处理好的土壤样品用无菌移液管分别
在培养基平板上均匀涂布。
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
孵育时间一般为3-4周。
在培养箱内,放线菌会产生菌落
形成。
5. 单菌分离:在培养箱内观察到单个的放线菌菌落后,使
用消毒的工具将其分离到新的培养基上,形成纯种菌落。
这一步可以采用传统的传代分离法或微量分离法。
6. 纯种菌株保存:将得到的纯种菌株存储在适当的冻存管中,通过冻存进行长期保存。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上述步骤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的原则,避免样品或培养基的污染,以保证得到纯种的
放线菌菌株。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一、实验目的1. 学习、掌握从土壤稀释分离、划线分离各类微生物的技术。
2.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3.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
4. 学习平板菌落计数法。
二、实验原理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定的稀释,使微生物的细胞(或孢子)尽量呈分散状态,选用有针对性的培养基,在不同温度、通风等条件下培养,让其长成一个纯种单个菌落。
要想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还需提供有利于该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见表2-1所示。
表2-1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和培养要求样品来源分离对象分离方法稀释度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培养时间/d土样细菌稀释分离10-5,10-6,10-7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土样放线菌稀释分离10-3,10-4,10-5高氏1号28 5~7 土样霉菌稀释分离10-2,10-3,10-4马丁氏琼脂28~30 3~5面肥或土样酵母菌稀释分离10-4,10-5,10-6马铃薯葡萄糖28~30 2~3细菌分离平板细菌单菌落划线分离10-2 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三、实验材料1. 菌源土样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制平板和斜面),见附录Ⅲ。
3. 无菌水 250 mL锥形瓶,每瓶装99 mL无菌水(或95mL为分离霉菌用),内装10粒玻璃珠。
4.5 mL无菌水试管(每人5~7支)。
4. 其他物品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无菌玻璃涂棒(刮刀),称量纸,药勺,橡皮头,10%酚溶液。
(一)系列稀释平板法1. 取土样选定取样点,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
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杂物,装入已灭过菌的牛皮纸袋内,封好袋口,并记录取样地点、环境及日期。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实验材料:培养基成分: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
实验内容: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 、NaCl 、K2HPO4•3H2O 、MgSO4•7H2O 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
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
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
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
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先将可溶性淀粉称好,在小烧杯内用50~100ml水调成糊状,再在另一容器内加入900~950ml热水,将小烧杯内淀粉倒入混匀。
再分别称取其它药品,并加热搅拌使之溶解后,调pH至7.2~7.4,分装,0.1Mpa (15lb/in2)15~30min高压蒸汽灭菌。
2.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1)取9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3、10-4、10-5)、组别、姓名、操作日期等。
每个稀释度做三个培养皿。
然后在每皿中倒入已溶化并冷至50℃左右的高氏一号培养基15~20ml左右,待冷凝成平板。
(2)将土样放入用酒精擦拭过的乳钵中,除去石块、草根、研磨压碎后,称取5g,放入盛有45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一、实验目的1、掌握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会根据微生物培养特征初步判断未知菌的类别。
3、练习微生物接种、移植和培养的基本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长和栖息的良好基地。
土壤具有绝大多数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是自然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基地。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资源的巨大宝库。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可用于培养细菌。
链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对酵母菌和霉菌不起作用。
加入一定量链霉素的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
重铬酸钾或苯酚对土壤真菌、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选择分离放线菌。
三、实验器材1、材料:10cm左右深层土壤。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3、其他物品: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电子天平、精密pH 试纸、培养皿、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枪、枪头、接种环、酒精灯、链霉素(1万单位/ml) 、10%苯酚、无菌水。
四、实验步骤1、土样采集:取10cm左右深层土壤10g备用。
2、制备土壤稀释液:称取土壤1g,放入有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均匀,即为稀释10-2的土壤悬液。
然后进行十倍梯度稀释,依次制备10-3、10-4、10-5、10-6、10-7 稀释度的土壤稀释液。
3、培养基平板制备:按培养基配方各配置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各100ml。
灭菌后分别倒3个平板。
(高氏Ⅰ号培养基灭菌前加入10滴10%苯酚;马丁氏培养基倒平板前加入2ml去氧胆酸钠(2%)和0.4ml 1万单位/ml链霉素)4、接种:用无菌吸管吸取0.1ml相应浓度土壤稀释液,以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在平板上,涂布均匀。
细菌选用10-4、10-5、10-6 三个稀释度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放线菌与霉菌选用10-2 、10-3、10-4三个稀释度,分别接种于高氏Ⅰ号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精选5篇)第一篇: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一、实验目的1、制作MS培养基的方法,掌握母液的保存方法。
2、掌握培养基的灭菌方法。
掌握外植体的消毒和超净工作台的使用。
4、掌握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及染色的基本流程;5、掌握高氏一号培养基的配制方法;6、复习分离纯化放线菌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方学会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
7、培养微生物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材料高压蒸汽锅、培养瓶、石斛的愈伤组织、超净工作台,酒精灯、酒精棉球、镊子、电子天平、称量纸、烧杯、量筒、显微镜、三角锥形瓶、无菌培养皿、接种环、酒精灯、分析天平;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珠、移液枪、剪刀三、实验原理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第 1 页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
四、实验步骤1、配制MS培养基8L,称取马铃薯1600g、香蕉400g、蔗糖240g、活性炭8半勺、琼脂80g、配制母液。
2、配制培养液时应注意:①在使用提前配制的母液时,应在量取各种母液之前,轻轻摇动盛放母液的瓶子,如果发现瓶中有沉淀、悬浮物或被微生物污染,应立即淘汰这种母液,重新进行配制;为防止母液被微生物污染,有机母液放在冰箱里4℃保存;②用量筒或移液管量取培养基母液之前,必须用所量取的母液将量筒或移液管润洗2次;③量取母液时,最好将各种母液按将要量取的顺序写在纸上,量取1种,划掉1种,以免出错。
溶化琼脂用粗天平分别称取琼脂9 g、蔗糖30 g,放入1 000 mL的搪瓷量杯中,再加入蒸馏水750 mL,用电炉加热,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液体呈半透明状。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简介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地球各种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和生物学功能。
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对于获得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解析放线菌菌株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方法及过程,并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分离方法样品收集选择合适的样品收集地点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草地、农田、果园等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放线菌资源。
在进行样品收集前,应先清理收集工具和容器,并使用无菌绳固定收集区域,避免外界杂质污染。
样品处理1.从采集的土壤中取得样品,并将其放入无菌锥形瓶中。
2.将样品添加至无菌水中,形成土壤悬浮液。
可以通过搅拌或振荡等方式充分悬浮土壤颗粒。
3.通过离心的方法,去除悬浮液中的大颗粒和杂质。
分离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出放线菌的选择培养基非常重要,一般常用的培养基有:•考马斯琼脂培养基(Koj A)•聚芽孢杆菌琼脂培养基(SGA)•苯丁三唑糖脂琼脂培养基(BIS)其中,考马斯琼脂培养基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可以选择性地培养出放线菌。
分离操作1.在无菌条件下,将处理好的土壤悬浮液均匀涂布于分离培养基上。
2.用一次性平皿、玻璃块或玻璃棍等工具均匀划开土壤悬浮液,以增加放线菌的分离点。
3.培养皿密封后,放入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通常在28-30℃下培养7-10天。
鉴定和筛选在培养箱中培养的结果显示出放线菌的单独菌落后,可以进行以下鉴定和筛选步骤:1.观察和记录菌落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等。
2.进行显微镜下的形态观察,例如菌丝形态、芽孢形态等。
3.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包括酶活性、产生代谢产物等。
4.进行16S rRNA或其它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鉴定,以确定放线菌属别。
实践经验1.分离培养基的配制需要细心严谨,避免污染。
最好在无菌工作台环境下操作。
2.鉴定放线菌时,不同菌株之间可能存在形态和生理差异,需要谨慎观察和鉴定。
3.放线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早期菌落的筛选和鉴定需耐心等待。
实验3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1 目的1.1 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原理1.2 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2 原理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平板分离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3 材料3.1 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
3.2 溶液或试剂10%酚液,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4%水琼脂。
3.3 仪器或其它用具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无菌培养皿,链霉素和土样,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涂布器等。
4 步骤4.1 稀释涂布平板法4.1.1 倒平板将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高氏I号琼脂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加热溶化待冷至55~60℃时,高氏I号琼脂培养基中加入10%酚数滴,马丁氏培养中加入链霉素溶液(终浓度为30μg/ml),混合均匀后分别倒平板,每种培养基倒三皿。
4.1.2 制备土壤稀释液称取土样l0g,放入盛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振摇约20min,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合,将细胞分散。
用一支lml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充分混匀,然后用无菌吸管从此试管中吸取lml(无菌操作见图-2)加入另一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以此类推制成10-1、10-2、10-3、10-4、10-5、10-6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溶液,注意:操作时管尖不能接触液面,每一个稀释度换一支试管。
4.1.3 涂布将上述每种培养基的三个平板底面分别用记号笔写上10-4、10-5和10-6三种稀度,然后用无菌吸管分别由10-4、10-5和10-6 三管土壤稀释液中各吸取0.1或0.2ml,小心地滴在对应平板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一、实验目的1. 学习、掌握从土壤稀释分离、划线分离各类微生物的技术。
2.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3.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
4. 学习平板菌落计数法。
二、实验原理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定的稀释,使微生物的细胞(或孢子)尽量呈分散状态,选用有针对性的培养基,在不同温度、通风等条件下培养,让其长成一个纯种单个菌落。
要想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还需提供有利于该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见表2-1所示。
表2-1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和培养要求样品来源分离对象分离方法稀释度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培养时间/d土样细菌稀释分离10-5,10-6,10-7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土样放线菌稀释分离10-3,10-4,10-5高氏1号28 5~7 土样霉菌稀释分离10-2,10-3,10-4马丁氏琼脂28~30 3~5面肥或土样酵母菌稀释分离10-4,10-5,10-6马铃薯葡萄糖28~30 2~3细菌分离平板细菌单菌落划线分离10-2 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三、实验材料1. 菌源土样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制平板和斜面),见附录Ⅲ。
3. 无菌水 250 mL锥形瓶,每瓶装99 mL无菌水(或95mL为分离霉菌用),内装10粒玻璃珠。
4.5 mL无菌水试管(每人5~7支)。
4. 其他物品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无菌玻璃涂棒(刮刀),称量纸,药勺,橡皮头,10%酚溶液。
(一)系列稀释平板法1. 取土样选定取样点,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
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杂物,装入已灭过菌的牛皮纸袋内,封好袋口,并记录取样地点、环境及日期。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中放线菌的采集、分离和纯化方法。
2. 学习放线菌的培养技术,观察其生长特征。
3. 提取放线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并对其活性进行初步鉴定。
二、实验原理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水中。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许多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均由放线菌产生。
本实验通过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和活性物质提取,旨在了解放线菌的生长特征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 高氏一号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 试剂:重铬酸钾、无菌水、酒精等2. 实验仪器:- 培养皿- 牛津杯- 接种环- 酒精灯- 无菌涂棒- 三角锥瓶- 高压蒸汽灭菌锅- 天平- 药匙- 烧杯- 量筒- 玻璃棒- 试管- 牛皮纸- 线绳四、实验步骤1. 土壤放线菌株的采集(1)选择取样点:选择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如菜地、林地等。
(2)采集样品: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3)将5点样品混合均匀,用无菌水稀释至10-1、10-2、10-3、10-4、10-5倍。
2. 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1)制备高氏一号培养基平板:将高氏一号培养基加热溶解后,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后备用。
(2)将稀释后的土壤样品涂布于高氏一号培养基平板上。
(3)将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5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4)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化,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放线菌。
3. 放线菌的培养(1)将纯化后的放线菌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将种子液按一定比例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发酵。
4. 活性物质提取(1)将发酵液离心分离,收集上清液。
(2)用重铬酸钾对上清液进行氧化反应,观察颜色变化,以初步鉴定活性物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放线菌分离与纯化:成功分离纯化出放线菌,菌落呈菌丝状,颜色多样。
实验四、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一、实验目的1、从土壤中分离、纯化放线菌;初步掌握药用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和操作技术。
2、了解不同生境条件中土壤放线菌的种类与数量。
二、实验内容筛选放线菌永远是新抗生素研究的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抗生素约有80%来自于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最丰富,品种齐全。
通常情况下,放线菌在比较干燥、偏碱性、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数量居多。
随着地理分布、植被及土壤性质的不同,放线菌的种类、数量和拮抗性也各不相同。
从堆肥或过热的材料中如干草或蔗渣中可分离到大量的嗜热放线菌,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可分离到嗜碱性的和嗜酸性的菌种。
土壤中含有的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人们通常将除链霉菌以外的其它放线菌统称为稀有放线菌,如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诺卡氏菌等,它们是生物活性物质重要的产生菌。
但往往由于样品中稀有放线菌的数量太少,常规的分离方法很难得到。
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培养基添加重铬酸钾等方法可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以提高放线菌的获得率。
用干热和苯酚处理可减少链霉菌数量和比例的方法,可以分离得到更多种类的放线菌。
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稀释法、弹土法、混土法和喷土法等,本实验主要采用稀释法来获得放线菌。
注:从土壤中分出的放线菌要进一步鉴别是否为抗生菌。
首先应根据筛选目的确定试验模型,然后利用培养基平板进行拮抗性测定。
常用的方法有琼脂块法和滤纸片法。
其主要依据是扩散原理,即观察在抗生菌周围是否会出现明显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和透明度则表明了该菌株抗菌活性的强弱。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原理一:稀释涂布平板法;如图1。
原理二: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原理三:向培养基添加适量的重铬酸钾能抑制其他细菌、真菌的生长,但不影响放线菌的生长。
图1 稀释涂平板法示意图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根据本实验的特点、要求和具体条件,采用“采用集中授课形式,分组试验进行”的组织运行模式。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土壤是一个很复杂,有许多层次的生态系统。
要想从事物体内分离得到目标产物,必须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而不能凭空臆断。
因此,实验室分离放线菌所需设备也应根据这些原则来选择和准备,如果单凭某种条件就妄加判断那么往往会导致实验失败或造成人力财力上的浪费。
一、样品制备与培养基配制1.取土称量,充分混匀;取干燥疏松的盆或缸或其它容器,将盛装样品的容器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并每天换水数次直至发出清香气味为止。
2.称取少量样品于蒸馏水中,混合均匀。
3.挑取含水量适当的样品接种于经灭菌消毒的马铃薯种子培养基平板上。
4.将经过灭菌消毒的培养皿置于恒温箱或酒精灯上加热使之软化。
5.软化后的样品立即倒入100毫升灭菌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中。
6.迅速摇动平板混匀,冷却至45℃左右,用无菌操作法倒平板并贴签标记好。
二、增菌接种三、初代培养和测试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挑取相同的稀释度再按照步骤一继续培养。
然后检查各种参数及观察培养结果,对比最终的数值,以判断微生物对放线菌的敏感程度和产率。
四、菌种保藏采集长期保存的菌种可采用50℃的马铃薯培养基,将菌液接入0.7%-0.8%琼脂斜面中,斜面凝固后将斜面置冰箱中低温保存。
五、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环境条件和杂菌污染的因素都会严重地影响放线菌的分离纯化效果,如果只注意控制某个方面,忽视了另外两个条件都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故要求分析工作者既要认真仔细又要灵活掌握,对那些关键性的技术环节和易受外界干扰因素影响的项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里只简略说明几点。
(1)温度是决定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分离放线菌要在25℃~28℃,湿度60%~70%的条件下进行,温度高达40℃,不但有碍于菌株的正常繁殖,还会导致菌种死亡。
2.采用多菌种混合分离的办法更能提高效率。
(3)琼脂浓度的影响在各种放线菌的分离中,无论是直接法还是间接法,均以琼脂培养基的营养丰富、无机盐和生长因子较多等优良特性著称,故为放线菌分离的常规方法,由于它在生长过程中氧化葡萄糖产酸,故利用这一特点来抑制微生物的呼吸,同时利用无机盐提供电子使酶钝化,因而提高了实验效果,并且减轻了劳动强度。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能力,因此在医药和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对于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则是研究数字多样性、发掘新生物活性成分和开发新型药物的必要工作。
一、分离放线菌的样品采集在进行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之前,需要先采集土壤样品。
首先对采样是否合理、样品储存条件等要求进行评估。
然后在采样地的不同位置取样,每个样品之间要有足够距离,避免重复或低效地采集。
将采集到的样品分别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处理,常用的包括罗氏囊和加热处理。
可采用直接接种法和制备菌液法进行分离,直接接种法是将样品直接接种在寡速生菌平板上,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制备菌液法先经过一定的处理如筛选、振荡等操作,然后再加入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优选后再进行接种。
三、放线菌的筛选分离后的放线菌种群中还包含其他微生物如生物体、细菌等,因此需要进行放线菌的筛选。
常用的筛选方法有颜色、形态、抗性和特异反应等多种选择,通过筛选后得到单个纯种放线菌株。
对于已经得到的放线菌菌株,进行菌株的鉴定是必要的。
鉴定的标准包括形态学特征如形状、大小、生长习性等、生化特性如酶系统、代谢途径等、分子生物学特性如16S rDNA序列等。
二氧化碳生成实验、酸碱性度测定、化学分析等,常用于进行放线菌菌株鉴定的方法。
对于分离和鉴定过的放线菌菌株,为了防止失活和污染,需要进行保存,并被录入保藏室中,应该根据放线菌不同的保存要求,选取合适的保存方式。
例如,低温保存的方法如短期保存冰箱法和长期保存冷冻物质保存法等。
通常选择液氮冷冻法则能够保证最长的保存时效。
总之,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是进行放线菌不同研究的基础,只有在得到了高纯度的菌株后,才能进一步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发掘其潜在的生物活性特性。
放线菌的分离与提纯摘要: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我们主要采用无菌培养、稀释法等方法对放线菌进行培养、分离和纯化,经过倒平板、制备梯度稀释液、涂布、培养、挑单菌落、保存等步骤即可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关键词:放线菌分离无菌一、实验目的学习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
二、实验原理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
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
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
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
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三、仪器与材料(一)培养基(二).溶液或试剂10%酚液,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4%水琼脂。
(三).仪器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无菌培养皿、链霉素和土样、显微镜、电热恒温水浴锅涂布器等。
(四).流程倒平板→制备梯度稀释液→涂布→培养→挑单菌落→保存四、操作步骤(一).来源土壤中放线菌丰富,品种齐全,可以筛选出新的放线菌。
(二).培养基的制备1、称量和溶化按配方先称取可溶性淀粉,放入小烧杯中,并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再加入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继续加热,使可溶性淀粉完全溶化。
然后再称取其他各成分,并依次溶化,对微量成分FeSO4 .7 H2 O可先配成高浓度的贮备液,按比例换算后再加入。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方法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于土壤和水体中。
由于其多样的形态和代谢特性,放线菌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和工业应用价值。
分离和筛选放线菌的方法是研究和利用其功能的基础,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分离方法:1.稀释和均匀涂布法:首先,将环境样品(如土壤、水样)进行适当稀释,并在培养基平板上平均涂布样品。
随着放线菌的生长,单个菌落会形成,然后可以通过挑选单个菌落进行分离纯化。
2.稀释和涂布法:方法类似于前者,但将初步培养得到的单菌落拖线在新的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再次分离,以获得更纯的放线菌。
3.祛除污染菌法:样品前处理的关键是去除非放线菌细菌的干扰。
常见的处理方法有在分离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改变pH值等。
4.冷冻-融化法:利用放线菌对低温和高温的耐受性不同,将样品进行多次冻结-融化处理,可以选择性地分离出放线菌。
二、筛选方法:1.对抗菌活性筛选:放线菌具有对其他菌株的抗菌活性,可以使用对抗菌活性筛选方法,通过将待测分离物与感兴趣的致病菌共同培养,观察是否产生抑菌圈来筛选放线菌。
2.抗真菌筛选:放线菌不仅对细菌有抑制作用,也能抑制真菌的生长。
可以通过共培养放线菌和待测真菌,并观察是否产生抑菌圈来筛选放线菌。
3.溶磷筛选:放线菌具有溶解磷酸盐的能力,可以利用Na-P亚硝酸盐琼脂平板培养基来筛选放线菌。
4.产生生物活性化合物筛选:放线菌可以生成一系列生物活性化合物,如抗生素、酶、生物胺等。
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相应的试剂盒,进行营养检测、酶活性测定或染色方法进行筛选。
5.双层平板筛选法:放线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将其转移到固体上层培养基上继续培养。
这种方法可以筛选出产生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放线菌。
以上介绍的方法只是一小部分常用的放线菌分离和筛选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有更多新的方法被提出。
分离和筛选放线菌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来选择适合的方法。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目的
1掌握放线菌的生长特性,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2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技术,纯种培养技术,以及抗生素检测等。
3掌握合成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4学习对微生物实验的中出现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重铬酸钾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
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
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
平板法。
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
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
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放线菌可以产生抗生素,抑制其他菌种的生长,故可用金黄色葡萄球菌(G+)和大肠杆菌(G-)作指示菌鉴别放线菌。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 、NaCl 、K2HPO4•3H2O 、MgSO4•7H2O 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K2HPO4 •3H2O 0.125g,可溶性淀粉5g,硝酸钾0.25, MgSO4•
7H2O0.125g, FeSO4•7H2O 0.025g,氯化钠0.125g,琼脂5g,水250ml。
配制时,先依次加入上述药品(除琼脂外)顺序溶解,加入无菌水至250ml,调节pH=7.4,再加入琼脂不断搅拌震荡至溶化后,121℃灭菌20分钟。
将6套平皿、12只试管灭菌。
2.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编号,分装:取6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3、10-4、10-5)。
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培养皿。
然后在每皿中倒入已溶化并冷凝至50℃左右的高氏一号培养基15~20ml左右,待冷凝成平板。
另取5支盛有9ml一只盛有10ml无菌水的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标明10-1、10-2、10-3、10-4、10-5、10-6。
2.稀释倾注分离
称1g土样放入10ml无菌水试管中振荡10min,即10-1的土壤悬液,静置30s。
用无菌吸管无菌操作取10-1浓度的土壤悬液1ml并加入编号10-2
的无菌试管中,并吹吸吸管2~3次,吸时伸入管底,吹时离开水面,使其混合均匀。
即为10-2浓度的土壤稀释液。
依此类推,直到稀释至10-5的试管中(每个稀释度换1支无菌吸管)。
如图
3.倒平板分离培养
于上述盛有不同稀释度菌液的培养皿中,倒入溶化后冷却至45℃左右的高氏培养基约10—15ml,置水平位置,迅速旋动混匀,待凝固。
(若融化的培养基温度太高,会产生太多的冷凝水,影响观察。
)用1ml无菌吸管分别精确地吸取10-4、10-5、10-6的稀释菌液1ml,对号放入编好号的无菌培养皿中,每一浓度对应两个平板。
用无菌涂布棒(从浓度小液开始)将加入平板培养基上的土壤稀释液在整个平板表面涂匀,涂完一个平板用酒精灯灭菌。
稀释涂布平板法
4培养接种完毕,将平皿和试管放入28℃恒温箱培养7天,观察平皿上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菌落。
菌种纯化
1、倒平板将加热融化的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倒平板,并标号。
2、平板划线
划线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划线,其目的都是通过划线将
样品在平板上进行稀释,使形成单个菌落。
常用的划线方法有下列二种:
图Ⅴ-3 划线分离示意图
⑴分区划线用接将培养皿底部用姆指和无名指固定成倾斜状态,在火焰旁将培养皿稍微打开。
在此同时,用环状接种针在火焰旁刮取少许菌苔,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1次平行划线 6~7条,转动培养皿约70°角,用烧过冷却的接种针,通过第1次划线部分作第2次平行划线(图Ⅴ-3),然后再用同样方法,作第3次平行划线。
划线时,接种针应与平板表面成30°角左右。
不要使接种针碰到培养皿边缘,也不要将培养基划破。
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于温室培养。
⑵连续划线将挑取有样品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上作连续划线
(图Ⅴ-4,B)。
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28℃培养。
V—4划线分离示意图
拮抗实验
长出菌落后,要判断是否已分离到了纯菌种。
1配置鉴别培养基配置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培养基。
2标号在两平板上标注均匀间隔的7个区域。
2挑菌落在纯培养的平板上切取生长较好的放线菌落依次放入标注区域中(在火焰旁切取),置于28℃恒温箱培养1天后可观察到有抑菌圈生成。
讨论
1 高氏培养基的配置关键是pH值的调节和重铬酸钾的加入。
放线菌的最适生长条件是23~37,pH7.0~7.5,而在同样条件下也利于霉菌生长。
在高温杀菌下,放线菌和霉菌的孢子仍可以存活,所以必须加入重铬酸钾抑制霉菌和细菌的生长(对放线菌无抑制作用)。
否则霉菌大量生长。
如图
培养基配置时各成分的溶解顺序应是先加缓冲化合物,后是主要元素、次要元素。
调节pH值时,加入酸碱要缓慢、少量、多加搅拌,防止局部过酸或过碱而破坏营养成分。
我们第一次配置的高氏培养基很可能就是由于酸碱调节时酸碱过
量和未加入重铬酸钾而导致失败。
2 放线菌可以产生色素,且放线菌代表属也分好几种。
其菌落一般为圆形,菌落质地致密表面呈较紧密的绒状或坚实、干燥、多皱,地衣状。
表面干燥。
可作为鉴别菌种的基本参考依据。
孢子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可形成孢子由于孢子含有不同色素,成熟的孢子堆也表现出特定的颜色,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稳定,故也是鉴定菌种的依据之一。
但孢子的形态和大小不能笼统地作为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3 整个过程要保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基及仪器可用高压蒸汽灭菌。
接种时,实验桌要用95%的酒精擦拭,且在接种时要在火焰区的无菌范围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灰尘、细菌和霉菌孢子等造成污染),且打开培养基时间尽量短。
4 稀释倒平板法时涂布要均匀,否则,细菌密度不均导致菌落生长过于集中,细菌无法充分利用营养成分影响生长,且在鉴别时较难看到明显的抑菌圈。
稀释时除了应用平板涂布外还用了划线法。
涂布主要是通过稀释溶液方法减少细菌分布密度,划线法通过多次划线逐渐被稀释,最后可得到单独存在的菌落。
5 放线菌是产生抗生素最多的菌种,其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且耐药性普遍,可观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产生的抑菌圈辨别菌种。
放线菌的接种方法同细菌,多用密状蜿蜒划线法,以获得大量菌体细胞,观察孢子颜色。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题目承建技术有限公司局域网设计
所在系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计算机网络技术班
学生姓名鲁成坤
学生学号1304090129
指导老师范新刚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务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