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心理学导论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心理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学的四个支柱。
其它的心理学分支都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人格心理学从人本身出发,探讨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心理学除了考虑个体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问题,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以它所提供的方法为基础;认知心理学则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作出反应,别人如何对我们作出反应,以及我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
总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与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同,迈尔斯(D.Myers)则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迈尔斯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它书中看不到的一些内容,比如社会信念等,他的书中也用较多的篇幅讨论了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国内学者也有人对社会心理学做了定义。
比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就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但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
实际上吴教授的观点和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有关,在他看来心理学的基础有两个: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章概论本章内容一、社会心理学定义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四、社会心理学主要相关理论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就存在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两种不同的说法。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他人存在影响”(G. W. Allport, 1985)。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Kotsmin, 1979)。
(一)国外流行的定义—— G.W.Allport, 1968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与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内隐的心理)、行为(外显的)是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
孙晔,李沂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内隐的):动态的心理过程:知、情、意静态的心理特征:人格、智力行为(外显的)社会心理/行为: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他人要求、自我暗示等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内隐反应/外显反应。
(三)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1964吉缔·基诺维斯事件美国第一宗集体自杀事件社会心理学就是来研究这样的行为及产生这样社会行为的内在社会心理。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一)个体社会心理发展(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一)研究方法(二)伦理学原则(一)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5.跨文化研究法1.观察法研究者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观察和记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即为观察法。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1.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人格特点&情境)、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价值(Sheldon—自主、能力、关系、自尊)2.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认知/归因)、人际(从众)、群体(跨文化、环境)。
(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1.假设的三个要求:可以证伪、可以量化表达、简单;2.理论的标准(准确、一致、简洁、广泛):统合现有的知识,解释已有的现象,有预测性,可以知道研究方向。
3.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区别4.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社会(社会学更关注),个人(临床:研究并治疗心理障碍;人格:理解个体之间存在的具有跨情景稳定的差异;社会:研究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大多数人;后两个都关注个体的思维、感受和行为),人际(用个体所处的情景及个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来解释行为,情景包括环境中的他人、他人的态度以及当时活动的背景)。
5.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①生物理论(本能和遗传差异)②学习理论(机制:联结、强化、模仿)③诱因理论(理性决策论、交换论、需求满足论)④认知理论(原则:分类、聚焦;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⑤角色理论(三)自我概念1.自我研究的历史:①威廉·詹姆斯(经验自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活跃的信息处理器,主我;②库勒:自我通过人际关系建立,是社会的产物,成为投射/镜中自我;③Mead: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④沙利文:看重社会和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具有直接作用;⑤Eormuth: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中实现动态平衡;⑥Tajfel & Turner:社会认同理论,人们努力使对自我感觉良好;⑦弗洛伊德: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⑧Rosenberg: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⑨Shavelson:自我概念是一种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源于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会环境的经验体验;⑩Markus & Wurf:动态自我概念,不同印象、图式、概念、原型、理论、目标、任务的集合体。
1社会心理学导论定义:研究人类的思想、感觉、行为如何受其他人真实或想像的存在的影响。
社会影响的威力:超越人们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成为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性的基本动机:社会心理学强调对社会环境的解读。
一个人对社会的解读来自两种基本动机:维护自尊的需求;正确了解自己和社会的需求。
只有考察人们如何解读社会环境的动机,才能了解社会影响的力量,避免归因错误。
社会心理学作用:应用到各种社会现实性问题解决,如减少偏见、遏制暴力及劝导人们更健康的生活。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而不是依赖常识或长者的智慧。
2 研究方法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假说的来源自研究者的灵感或以前的研究和理论。
观察法:描述社会行为。
外部观察不会加入他们自己的任何预成观点;参与观察法,研究者和被观察者互动;档案观察法。
相关法:相关系数高并不能决定因果关系。
实验法:社会心理学偏好的设计,因为他能使研究者推论出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确保除了自变量外,没有其他客观因素影响结果。
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确保实验结果能外化到不同的人群与情境中。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取舍被称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困境:不要尝试在单个实验中做到滴水不漏,通过实验室实验可以确保内部效度,通过现场实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外部效度。
跨文化研究表明:在某些文化中的发现并不总是能类化到其他文化中去。
基础研究旨在获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了解,应用研究旨在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
社会心理学伦理问题包括知情同意(能随时离开实验的自由)、确保匿名性、私密性、实用后释疑(尤其使用了欺瞒手法的时候)。
3 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社会认知:关于人们如何选择、解释以及运用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的研究。
自动化:低付出思维,它不带意识、意图和目的,不需要努力。
图式对我们所识、所思、所记都有强烈影响,非常有用,也存在缺陷,可能导致人们自动形成刻板印象。
图式的可提取性是指图式和概念在我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先性,以及我们在做关于社会世界的判断时使用这些图式和概念的可能性。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思考: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举例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事件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基本框架: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VS社会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生物自然属性、社会制约性
社会心理学: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西方学者
心理学家:奥尔伯特(美)认为社会心理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影响。
认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
社会学家:斯特克(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
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两者相结合的理论
☐(二)中国学者
☐孙本文(社会心理学第一人):社会心理学应以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的立场来说,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从社会立场来说,研究的是社会中个人的行为。
☐吴江霖(1982)
☐胡寄南(1991)
☐不同的定义从侧面反应出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的复杂性。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分为:
1、个体社会心理
2、群体社会心理
3、应用社会心理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被试”的定义:被安排或被选定接受实验和调查的人或动物。
(本课以后提到的被试,若无特别说明,则指人类被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2 实验法
3 调查法
4 个案研究法
5 跨文化研究法
(一)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VS非参与观察法(一般观察法)
☐观察法: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研究者的活动和表现。
☐非参与观察法:研究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并记录被观察者的活动和表现。
☐单向玻璃、摄像机等
(二)实验法
☐四个相关定义
变量:与研究有关的、可测评的可变因素或
条件。
自变量:实验中主试可以操纵和控制器变化的
变量。
因变量: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
测量出的因素。
无关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对被试的反映有一定影
响的变量。
想一想
☐社会心理学家想研究,当6个人挤在一个电话亭时,男人和女人,哪个会感到更不舒服?☐什么是自变量?
☐什么是因变量?
☐班杜拉关于儿童侵犯的研究。
实验法的分类
☐1、实验室实验法
特点:严格控制较多的外部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从而
确定因果关系。
优点:能控制实验变量,可以随机安排被试
缺点:与现实相去甚远、难以消除主试对被试的影响
☐2、自然实验法(如研究温度对司机按喇叭的影响)
特点:介于观察法与实验室实验法之间,在日常情境中观察两个以上对立情
况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优点:减少人为性
缺点:控制不严、费时
☐3、现场实验法
特点:对环境加以控制。
把现场当实验室。
优点:被试反映客观真实
缺点:难以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难以保护被试的权利与安全
(三)调查法
☐调查法:研究者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范围,依据研究问题的性质,预先拟定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可以分为
1、问卷法(民意测验等)
2、访问法(易出现社会期许偏差)
(四)个案研究法
☐定义: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一种
方法。
个案研究过程中的两个注意点:
1、广集个案资料片
2、多种方法并用(问卷法、测验法、身体检查)
(五)跨文化研究法
☐定义:通过对2种或2种以上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与处在原始状态的萨摩亚人生活了9个月,通过参与观察,记录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她进行了青春期、性与文化的有关研究,发现了青春期危机的社会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偏向与伦理
☐(一)研究偏向
1、研究者的偏向
(1)研究者的期望
(2)研究者的表情、动作、语气等
2、被试的偏向
(1)知道自己在当被试,表现的不自然
(2)尽量做出“正确”的反映
解决研究偏向的方法
☐研究者的偏向
1、双盲法:主试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目的
2、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
☐被试的偏向
1、不暴露被试的身份、保持实验情境的自然
2、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
(二)研究伦理
三个伦理问题
1、侵犯隐私(如个案研究)
2、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
3、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
三个原则
1、自愿、清楚告之
2、风险最小
3、进行“风险—获益分析”
对于实验性欺骗问题
☐有时候,为了在实验中创造出更加真实的实验条件而对被试掩饰真正的实验目的。
☐对此要做到:
1、知情同意(尽可能多的告之被试要做什么的信息)
2、详细的事后解释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霍兰德在《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中指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论三个阶段。
☐我国针对这三个阶段提出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
☐时间:古代—十九世纪上半叶
☐特点:对“人性”的争论
☐对人性的思想有2条线索
(1)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等级是由人内在的心理气质决定的。
形成时期
☐时间: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特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边缘性问题,不能简单归为其中的某一类。
☐标志:1895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施坦达尔主编的《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75年,德国人A·舍夫勒首先使用“社会心理学”这个词语。
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
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代表人物:M·拉扎勒斯和H·施坦达尔
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代表人物:塔尔德和黎朋
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麦孤独
1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主要观点: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或“整体精神”,这种精神通过艺术、家教、语言、风俗习惯和神话表现出来。
☐冯特发展了民族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由生理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组成。
2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塔尔德用“模仿”解释一切社会现象。
☐认为人的任何聚集都是“群众”,群众丧失了观察能力。
人在群众中失掉个性、感情的作用超过理智、失掉了社会责任感,群众是没有秩序的、混乱的,需要领袖。
☐“暗示和模仿”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影响重大
3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麦独孤:先天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的)的基本源泉或动力。
☐他在《社会心理学导论》列举;求食、合群、性及生殖、母爱等12种本能,并认为从这些本能衍生出所有的社会现象。
☐要了解人的个性发展和变化,必须了解其本能
确立时期
☐主要特征:从描述转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分析。
☐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
1 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
☐研究倾向:个体心理学
☐
☐研究目的:社会需要
☐研究成果:1924年《社会心理学出版》
——标志着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
2 乔治·米德与社会心理学
☐米德认为用实验研究社会行为,有较大局限。
他将对社会的宏观研究转为微观研究。
☐
☐米德的思想为“符号互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直接孕育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后形成的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
3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前后,文化人类学家进入世界各地原始民族的栖息地,开始了现场研究。
☐人类学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特征,揭示文化与社会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四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三个阶段
(1)1949年前初步发展
(2)1949-1980 停滞空白阶段
(3)1980至今新的起步和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