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设计2节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6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1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出示投影: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师生交流歌词,小结:看来人生无奈啊。
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出示引号中文字)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房子在哪里?飘零江湖。
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
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
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热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老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解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老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记承天寺夜游》一、活动背景承天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也是北京市文化旅游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推广北京文化旅游,提升承天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决定举办《记承天寺夜游》活动。
二、活动目标1.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承天寺,增加旅游收入。
2.提高承天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夜游活动。
3.通过活动呈现承天寺的历史文化和风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活动内容1.灯光秀:在承天寺主要建筑物的外立面设置灯光装饰,展示北京传统文化元素。
结合音乐和灯光变换,打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2.文化展示:在承天寺内设立文化展示区,展示北京传统工艺品、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作品。
3.街头表演:在承天寺周边设立表演舞台,安排民间艺人表演传统文艺节目,如京剧、杂技等,吸引游客驻足观看,增加游玩乐趣。
4.传统手工体验:在夜游活动期间,设置传统手工工艺品制作区,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制作过程,亲身体验传统工艺之美。
5.夜市小吃:活动期间设置夜市小吃摊位,供游客品尝传统北京小吃,丰富游客的夜晚活动。
6.抽奖活动:开展承天寺纪念品抽奖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并提高游客对承天寺的关注度。
四、活动时间和地点1.活动时间:每年的5月至10月,每周五、六晚上7点至10点。
2.活动地点:承天寺及周边广场。
五、宣传推广1.视频宣传:制作宣传片,展示夜游活动的精彩瞬间和承天寺的魅力。
通过社交媒体和电视广告播放,吸引更多游客关注活动。
2.旅游网站推广:合作旅游网站发布活动信息,并提供特别优惠的门票购买通道。
3.海报宣传:在景区、地铁站、公交站等显眼位置张贴活动海报,增加活动的曝光度。
4.合作推广:与当地旅游景区、旅行社合作,提供活动参与优惠活动的游客打折门票。
六、活动安保1.在活动期间加强承天寺周边的安保力量,确保游客的安全。
2.设立活动区域人员管控,防止人员拥堵。
3.配备专业医疗人员,做好应急医疗准备工作。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一)【设计意图】《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
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10 记承天寺夜游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仍能保持的豁达的心态。
教学重点:简洁朴素的语言中深蕴的意味。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是我们非常熟悉宋代的文学家。
二.走近苏轼:介绍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才华横溢的苏轼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对这篇文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过,对于这个评价我们不少同学在初读课文时是持有疑义的,甚至有同学说是因为这文章是苏轼写的,有名人效应了才被评为“精品”的。
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精读这篇文章,看看它是否当得起“精品”二字吧!三、一读课文,知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注意正音及停顿。
2、学生齐读,要求字正腔圆地读。
3、谈所得:(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2)借助文下注释,串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相与步于中庭”。
4.小结:通过初读,我们发现这篇短文字约意丰,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却不再添枝加叶。
看来确实当得起“精品”二字。
四、二读课文,析妙句:1、男生读课文,要求节奏分明地读。
2、析妙句:(1)既为赏月,作者如何写月色?女生齐读文章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借助文下注解释句。
4、谈所得:这个写景的句子妙在何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突显月色的清明。
5、小结:“月色如水”这比喻并非自苏轼开始,但是苏轼化明写为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
难怪被称为“精品”了。
五、三读课文,品感情:1、齐读课文,要求带点感情地读。
2、设问:(1)经过前两次分析,我们发现这篇短文确实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意境。
学会通过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来理解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贬谪中的豁达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乐观情怀。
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记承天寺夜游》的全文背诵与理解。
苏轼的生平介绍及其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对苏轼豁达人生观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苏轼的生平,激发学生兴趣。
简述《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引入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全文,标记生字词。
教师辅导生字词的解释和句式的理解。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文中的情感表达。
讨论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复述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记承天寺夜游》的全文背诵。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苏轼豁达人生态度的理解。
3. 调查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篇一」课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难点: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他的山水游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受他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一篇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解题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断,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这篇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耐人寻味。
(三)学习课文⒈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2)播放应掌握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⒈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遂寝藻荇⒉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⑶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思下考以问题: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二:思考题一: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用文中词语)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问题一: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翻译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⑺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①学生思考、讨论。
②明确:第一层:(开头相与步于中庭)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何夜无月结尾)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⒉精读课文⑴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三:思考题二: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来?思考题三:文章第三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⑵学生思考、讨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案背景夜游承天寺是一次独特而难忘的文化体验,它将带来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碰撞,使学生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承天寺夜景、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和佛教艺术,增加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承天寺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
2. 掌握描述古代建筑和夜景的词汇和句型。
3. 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感受,展示个人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兴趣,增加他们的文化修养。
三、教学内容1. 承天寺简介a. 介绍承天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b. 了解承天寺的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
2. 承天寺夜景观赏a. 分析承天寺夜晚的景色、灯光和氛围。
b. 掌握描述夜景和建筑的相关词汇和句型。
3. 佛教文化介绍a. 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和信仰。
b. 探究佛教艺术在承天寺的表现。
四、教学步骤第一节:承天寺简介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承天寺的外观和夜晚的灯光,引发学生对夜游承天寺的兴趣。
2. 导入新知:介绍承天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了解。
3. 学习重点:承天寺的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
4. 学习方法:听讲和讨论相结合。
5. 检查学习效果:提问学生对承天寺的印象和了解程度。
第二节:承天寺夜景观赏1. 创设情境:播放承天寺夜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夜晚的景色、灯光和氛围。
2. 学习重点:描述夜景和建筑的相关词汇和句型。
3. 学习方法:观察、听讲和模仿。
4.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夜景观赏的感受和描述,分享彼此的体验。
5. 展示与评价:学生选拔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第三节:佛教文化介绍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佛像和佛教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佛教文化的兴趣。
2. 导入新知:简单介绍佛教的基本概念和信仰。
3. 学习重点:佛教艺术在承天寺的表现。
4. 学习方法:听讲、讨论和观察。
2024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及反思实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3.感受苏轼的人生感慨和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苏轼的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苏轼的人生感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苏轼及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简要介绍文章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情感。
二、课文分析1.教师详细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体会苏轼的情感。
三、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苏轼与友人夜游承天寺的场景。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深入分析苏轼在文章中表达的人生感慨。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苏轼人生感慨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审美价值。
二、课文拓展1.教师介绍苏轼的其他作品,拓展学生对苏轼的了解。
2.学生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审美情趣。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苏轼的审美情趣对当代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2.收集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充分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苏轼的情感。
2.课堂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度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教学中仍存在不足,如对苏轼其他作品的介绍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本文是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文章。
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文章,全文只有个字,但却生动地把当晚的精致描写的淋漓尽致。
文章既在有限的篇幅中诉说了作者与友人被贬的悲凉,更透出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本课以故事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品读领悟文中的“美景”、“美情”。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让学生在品味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作者豁达的胸襟。
二、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文言词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正式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个视频,看看视频中都有哪些人景物,这些人在干什么呢?看完视频,各位同学说说视频里出现了哪些人,景物,这些人在干什么呢?明确:晚上两个人在承天寺散步,有月光,松柏,树影等景物。
视频中一个是我们多才多艺的苏轼,另一个是苏轼的好友张怀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视频中所呈现的故事记承天寺夜游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请一学生简介作者,作品。
明确: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交横盖竹柏.影也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请一名学生读字音,有错的班内其他学生纠正。
2. 朗读课文:播放录音,请各位同学在听录音的过程中注意朗读的停顿,节奏。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另一位同学点评。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全班齐读课文。
3.结合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注意积累以下加点的重点词语: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解衣欲.睡欣然..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同桌交互,翻译重点词语和课文。
两人组发言,一人翻译重点词语,另一人翻译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领悟友情、逆境、乐观等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研究。
3. 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苏轼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苏轼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5. 情景教学(1)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
(2)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6. 口语表达(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常用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 对文中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及其生平。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课文: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等。
4. 品味文本: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作者情感,如对月光的描绘、对友情的珍惜等。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夜游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感受?3. 互动交流: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友情的珍视等。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如“闲步”、“夜游”、“月色”、“竹柏”等。
(3)掌握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宁静致远的境界,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断句和朗读的技巧。
2. 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3. 分析文中景色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 理解作者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抒发情感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记承天寺夜游》的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
2. 制作PPT,展示文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课文朗读,感受文中景色之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言文断句、词语理解和景色描写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承天寺夜游》与其他古代诗词的区别,如《静夜思》、《望月怀远》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的特点。
2. 文化背景:(1)教师介绍古代文人对月亮的赞美和寓意。
(2)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范文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念奴娇”、“承天寺”、“夜游”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锻炼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提问:“你们对承天寺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念奴娇”、“承天寺”、“夜游”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示范运用到写作中。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课堂练习题。
8. 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关键词语:念奴娇、承天寺、夜游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