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9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一篇: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二、重点难点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河蚌的浸制标本、各种软体动物的图片、自制课件四、引入新课教师猜谜:“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
”请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对,是蜗牛。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蜗牛属于哪种动物啊?对,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软体动物。
学生回答:蜗牛、软体动物。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探究新知一、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利用多媒体展示蜗牛、河蚌、石鳖、乌贼等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
下面我们通过软体动物的代表——河蚌来了解软体动物的特点。
二、观察河蚌的内部结构取出河蚌的浸制标本,组织学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3.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4.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教师总结:(1)河蚌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食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标本,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观看图片,注意观察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
学生分组观察河蚌标本,边观察边记录。
小组派代表总结观察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篇一: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通过对当地常用的软体动物的观测,并使学生学会观测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方式和观测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写作,并使学生晓得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展开人工育珠的国家,进一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唤起其努力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努力学习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认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就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回去本节课又必须使学生晓得哪些动物属软体动物,它们属软体动物的依据就是什么。
教具准备工作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1213板书设计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常用的软体动物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坚硬的身体表面存有外套膜,大多具备贝壳;运动器官就是肢。
三、与人类的关系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堂堂清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a河蚌b蜗牛c乌贼d扇贝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c)a鳃b贝壳c斧足d腹足3、软体动物用肢缓慢运动,在排出和排泄水的过程中摄食,并确定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展开体温4、完成课后练习题课后反思14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案主备人: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讲人:_____________ 上课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 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3. 距离说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一课时软体动物一、课前自研1. 软体动物概括(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由来:因而称之为软体动物。
(2)地位: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___________ 种以上,是动物界的__________ 类群。
二、小组互动<一>自主探究2. 代表动物缢蛭(1)双壳类动物:身体外表有_____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___ 贝壳。
(2)外套膜:壳内柔软的身体________ 包裹着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外套膜。
贝壳是由_____________ 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3)运动器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呼吸器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摄食:通过身体后端的_______________ 吸入水,水流经身体的一些器官后,在通过_____________ 排岀体外。
在吸入和排岀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排岀<二>合作交流(1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 ,运动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2.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物学意义。
3.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
4.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2.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内容1. 软体动物1.1 定义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门,其表皮不含外骨骼和硬板,因而身体柔软或薄如膜,又可收缩伸展,在陆地和水中都有分布,目前已知约有10万种以上。
1.2 分类软体动物门包括头足类和双壳类两个亚门:•头足类:–指足类:章鱼、乌贼、墨鱼等。
–腕足类:鸳鸯螺、海螺、海兔等。
–枪乌贼类:鱿鱼等。
•双壳类:–原始双壳类:扁蜷、实螺、沟青贝等。
–真双壳类:蛤蜊、海蛎子、珠母贝、扇贝等。
1.3 形态特征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没有外骨骼,通常为海水或淡水动物。
其主要形态特征包括:•走动方式:有少数能在陆地行走,大多数在水或泥中爬行。
•器官:具有简单的消化、循环、排泄、神经、感觉等器官。
•呼吸和循环:体壁薄而柔软,可自由收缩,呼吸方式多样,血液无定形体。
•交配和繁殖:性别分离,卵生或胎生,具有特征性的群体繁殖和克隆繁殖。
2. 节肢动物2.1 定义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门,可分为昆虫类、蜘蛛类、甲壳类和多足类四个亚门,种类繁多,数量很大。
节肢动物栖息于陆地和水中,包括一些对人类有危害的昆虫和蜘蛛。
2.2 分类节肢动物门包括以下四个亚门:•昆虫类:包括蚊子、蝴蝶、蜜蜂、蚂蚁等。
•蜘蛛类:包括蜘蛛、蝎子、螳螂等。
•甲壳类:包括蟹、龙虾、虾等。
•多足类:包括蜈蚣、蚂蟥、百足虫等。
2.3 形态特征节肢动物的身体由相互重叠的体节组成,每个体节上有一对附肢,可分为口肢、步肢、翅肢、退化肢等几种。
其主要形态特征包括:•骨骼:具有外骨骼,具有保护身体、支持体形等作用。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教学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设计思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两大类群。
这两大类群中的许多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同时采取问题引导、表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由具体动物的特征逐步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节肢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
此外,运用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2.学生准备搜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例(如有条件,还可调查市场中软体动物的种类,并准备1至2种熟悉的种类用于交流。
)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展示:各类软体动物的图片,重点说明乌贼、章鱼的结构特点。
提问:这些种类的软体动物和双壳类动物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特征?反馈:下列动物中,哪些是软体动物,哪些不是?你还知道哪些软体动物?观察其他种类的软体动物,与双壳类动物进行比较,与教师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观察判断,进一步巩固软体动物的概念。
通过归纳,将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由个别到一般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和描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够比较和contrast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不同之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技能来收集和分析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信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尊重和保护动物。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软体动物的特征和例子介绍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身体柔软、无骨骼、有外套膜等。
展示和讨论软体动物的例子,如蜗牛、蛞蝓、章鱼等。
2. 第二节:节肢动物的特征和例子介绍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身体分节、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
展示和讨论节肢动物的例子,如昆虫、蜘蛛、甲壳类动物等。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和实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和实物标本。
2. 视频或动画:关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视频或动画。
3. 实验材料:如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讲解: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例子,进行比较和对比。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不同之处,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4. 实验观察:学生使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物标本,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5. 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不同之处,并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不同之处。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挑战,如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
2.通过观察了解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
3.能概述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及生理功能。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常见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有哪些?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导学释疑】(一)自主学习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2.河蚌等双壳类身体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的。
3.双壳类软体的身体外面包裹着一层肉质膜,称为。
4.常见的软体动物有哪些?(二)合作探究通过观察河蚌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1.贝壳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河蚌依靠什么结构运动?又靠什么结构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呢?3.通过观察,想一想它是如何在水中获取食物的?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巩固提升】美丽的珍珠经常被用作装饰品,那么珍珠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检测反馈】1.河蚌、蜗牛和乌贼共同具有的特点是()A.都有贝壳 B •都有外套膜 C •都用腹足运动 D •都用腕足捕食2.河蚌的运动器官是()A.腹足B •腕足C •斧足D •纤毛3.能形成珍珠的结构是()。
A.贝壳B •外套膜C •珍珠层D •斧足4.采集蜗牛的正确地点是()。
A.干燥的,阳光充足的草地 B •阴湿的树木丛,墙角C.潮湿的地面 D .松软的土壤中5.河蚌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A.当水流经鳃时,水与鳃中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B.河蚌总有一部分身体露出水面,便于鳃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C.河蚌肺中的毛细血管与水进行气体交换D.河蚌的肺需要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拓展延伸】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它们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节肢动物的种类。
2. 掌握昆虫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教案: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软体动物(1)软体动物的特征;(2)软体动物的分类。
2.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软体动物的生活方式;(2)软体动物的适应环境。
3.什么是节肢动物(1)节肢动物的特征;(2)节肢动物的分类。
4.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节肢动物的生活方式;(2)节肢动物的适应环境。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动物,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了一些“软的”和“长腿的”动物。
2.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介绍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如没有骨骼、柔软的身体等;(2)介绍软体动物的常见分类,如腹足类、头足类等。
3.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软体动物的生活方式,如腹足类通过足以爬行、头足类通过喷射水柱逃避捕食;(2)让学生分析软体动物的适应环境,如水中的腹足类适应水生生活。
4.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介绍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外骨骼、分段的身体等;(2)介绍节肢动物的常见分类,如昆虫、甲壳类动物等。
5.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节肢动物的生活方式,如昆虫的飞行、甲壳类动物的摄食;(2)让学生分析节肢动物的适应环境,如昆虫适应陆地生活。
6.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来评价他们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理解程度。
五、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类和归纳,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时间有限,需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并适当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定义。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和观察等直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4 教学活动引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概念。
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第二章:软体动物的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
软体动物的呼吸和排泄系统。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和观察等直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2.4 教学活动展示软体动物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呼吸排泄系统。
第三章:常见的软体动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软体动物。
3.2 教学内容常见的软体动物种类。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和观察等直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3.4 教学活动展示常见的软体动物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常见的软体动物。
第四章:节肢动物的特征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2 教学内容节肢动物的身体结构。
节肢动物的呼吸和排泄系统。
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和观察等直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4 教学活动展示节肢动物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节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呼吸排泄系统。
第五章:常见的节肢动物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节肢动物。
5.2 教学内容常见的节肢动物种类。
5.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和观察等直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5.4 教学活动展示常见的节肢动物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常见的节肢动物。
第六章:软体动物的生态系统角色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3.能够描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 软体动物1.1 基本特征软体动物是一类无脊椎动物,身体柔软,没有骨骼和外骨骼,通常有壳或外套膜保护身体。
软体动物的体内有一个柔软的、类似于肌肉的组织,称为软体组织。
软体动物的呼吸器官多样,有的通过皮肤呼吸,有的通过鳃呼吸,还有的通过肺呼吸。
1.2 分类软体动物分为腹足类、头足类和双壳类三大类。
其中,腹足类包括蜗牛、蛞蝓等,头足类包括章鱼、乌贼等,双壳类包括蛤、蚌等。
1.3 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和陆地上,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它们在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既是食物来源,也是食物消费者。
此外,软体动物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蚬、蛤、鲍等。
2. 节肢动物2.1 基本特征节肢动物是一类有外骨骼的无脊椎动物,身体分节,每个节上都有一对附肢。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是由硬壳组成的,可以保护身体,但也限制了身体的生长。
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多样,有的通过皮肤呼吸,有的通过气管呼吸。
2.2 分类节肢动物分为甲壳动物、蜘蛛动物、多足动物和昆虫四大类。
其中,甲壳动物包括虾、蟹等,蜘蛛动物包括蜘蛛、蝎子等,多足动物包括蜈蚣、千足虫等,昆虫包括蝴蝶、蚂蚁等。
2.3 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节肢动物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水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它们在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既是食物来源,也是食物消费者。
此外,节肢动物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蜜蜂、蚕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
四、教学过程1. 讲授1.1 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2 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2.1 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2 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2. 讨论1.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应用价值。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教学目标:1、说出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2、描述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3、说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列举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双壳类软体动物及节肢动物中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2、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形态结构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教授教学法为主,直观教学法、讨论及归纳总结法为辅。
四、教学用具:河蚌实物、蜗牛、蝗虫彩图。
节肢动物的几种动物形态结构分析对比表格。
五、课时安排:2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开始:(一)、导入1、上课的要求(严肃、配合,不许讲话时千万别随便讲话,影响我讲课及其他同学听课,否则要么上台了讲,讲不好,下课再讲,讲好了再回去吃东西;下课以后我们可以随便玩,我都不介意,但是在工作方面一定要听我的。
)2分钟2、课程以《蜗牛的谜语》和蜗牛的彩图导入。
师:即谜语是:名字叫做牛,不能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打一动物。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看看这个谜语的谜底到底是什么?(然后板书: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软体动物:)(4分钟)学生回答:(…………)师:对,是蜗牛,蜗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软体动物,什么是软体动物呢?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的彩图,蜗牛表面:有贝壳,体内有非常柔软的身体的动物就叫做软体动物。
同学们将书本12页第一段将它这句话画下来,将它记住。
师:软体动物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经命名的就10万多种,是动物界的第二类群。
由于之类之多,本节课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来学习,一类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类是其他软体动物。
首先我们来学习双壳内软体动物,所谓双壳类:就是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体内有非常柔软的身体的动物。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双壳类软体动物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有……,或者是不知道……(7分钟)师:常见的有河蚌、扇贝、文蛤、縊蛏等等。
高中生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一、知识目标1. 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特征。
2. 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3. 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 能够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的异同点。
2.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和生物特征。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情感目标1. 培养爱护和尊重动物的观念。
2. 培养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特征及其结构和生活习性。
五、教学难点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腔肠动物的结构和分类,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介绍软体动物的结构和分类特征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门的一个亚门,包括头足纲、腹足纲、双壳纲和单壳纲等。
软体动物的特点是身体柔软,没有内骨骼,且有硬壳或软壳保护。
以腹足纲为例,教师介绍腹足纲的结构和分类特征,如:(1) 身体柔软,内脏包裹在足上面的体腔中。
(2) 通常有一只大型的足,具有吸盘、钩和鳃等结构。
(3) 体表有硬壳,可提供保护和维持水分平衡。
(4) 腹足纲的分类很多,按照壳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分为腔隙腹足类、扁缩腹足类和盾状腹足类等。
3. 介绍节肢动物的结构和分类特征节肢动物包括甲壳动物、昆虫、蜘蛛等多个类群。
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被分成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上生有一对足。
以昆虫为例,教师介绍昆虫的结构和分类特征,如:(1) 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一般为六只脚和一对前翅和后翅。
(2) 呼吸系统构成复杂的气管系统,能够通过呼吸裂解氧气和二氧化碳。
(3) 昆虫有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包括捕食、寄生、食草和蜜源搜寻等。
(4) 昆虫的分类很多,按照翅的形态可以分为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膜翅亚目等。
4.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 软体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角色,如腹足纲的一些种类能够提供食物、保持生态平衡和娱乐等功能。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1. 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定义及其特征;2. 了解软体动物的分类及其特点;3. 掌握节肢动物的分类和特征;4. 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软体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定义:软体动物是一类无脊椎动物,其身体柔软,无骨骼结构。
–特征:身体分节,有足或伪足,体表一般有贝壳或腹足。
2.软体动物的分类和特点:–腹足类软体动物:主要特点是有一块贝壳覆盖前部体表,如蜗牛和蛞蝓。
–鳃足类软体动物:主要特点是体表有鳃,如蛤蜊和蛏子。
–柔软类软体动物:主要特点是体表无骨骼结构,如海葵和水母。
3.节肢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定义:节肢动物是一类有节肢和外骨骼的无脊椎动物。
–特征:身体分节,每个节肢上都有一个对应的附肢。
4.节肢动物的分类和特征:–昆虫:属于节肢动物的一大类,有头、胸、腹三个部分,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六条腿。
–蜘蛛:属于节肢动物的一类,具有两个体节,头胸部和腹部,没有触角和复眼。
–螃蟹:属于节肢动物的一类,有五对步足,头胸部和腹部明显分离。
5.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软体动物: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软体动物可以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同时也起到分解和清理底泥的作用。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各种角色,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的方式,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定义、特征、分类等知识点。
2.图片展示法:使用图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貌特征,加深学生对于这些动物的印象。
3.实地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彼此观察和发现的结果,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资源1.幻灯片:包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和相关的知识点;2.生物实验室: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观察和记录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习,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用贝壳组成的装饰品。
设疑:这些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属于什么动物?(二)新课讲授1.软体动物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中的动物,教师讲述:由于贝壳内的身体非常柔软,因而称为软体动物。
像河蚌、扇贝、文蛤这些软体动物,它们的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设疑:(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观察到的动物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3)试着想一想,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之后,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2.节肢动物引导学生说出教材14页的动物名称,教师讲述:它们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讨论15页的讨论题。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5页图,并尝试回答如下问题:(1)说出蝗虫的形态结构和动能。
(2)昆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节肢动物主要特征是什么?(4)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关系呢?(三)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开放性作业:上网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认识更多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四、板书设计<pstyle="TEXT-ALIGN:right">。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分类和生活方式;2.熟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语言;3.能够简单地分类和鉴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分类和生活方式;2.熟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语言;难点1.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内容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2.软体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语言;3.软体动物的生活方式;4.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语言;5.节肢动物的生活方式。
第一课时1.教师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并准备笔记;3.教师和学生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和鉴别方法;4.名词解释:软体动物的壳、软体动物的足、软体动物的腹足等。
第二课时1.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并准备笔记;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描绘和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3.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设计实验,观察和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方式;4.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语言和生活方式。
第三课时1.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并准备笔记;2.结合实验结果,学生讨论和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物学习语言;3.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分类表,帮助学生快速地分类和鉴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4.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通过实验探究其他底栖动物的生物学习语言、生活方式和分类方法。
四、教学评估与反思教学评估1.根据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自学、参与讨论、实验设计和实验表现等;2.根据考试结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认识和分类能力等。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以组织更多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2.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提高课堂互动性:增加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互助成长。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教案标题: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3. 能够辨认和描述一些常见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内容:1. 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a. 软体动物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结构;b. 软体动物的分类:腹足类、头足类、双壳类等。
2. 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a. 软体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营养获取方式;b. 软体动物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3. 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a. 节肢动物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结构;b. 节肢动物的分类:昆虫类、蛛形类、甲壳类等。
4. 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a. 节肢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营养获取方式;b. 节肢动物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这两类动物的兴趣,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学习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通过展示软体动物的图片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软体动物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三:学习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通过教师讲解和视频展示等方式,介绍软体动物的生活方式、营养获取方式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可以利用实验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软体动物的适应策略。
步骤四:学习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通过展示节肢动物的图片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节肢动物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五:学习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通过教师讲解和视频展示等方式,介绍节肢动物的生活方式、营养获取方式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可以利用实验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节肢动物的适应策略。
步骤六:巩固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软体动物或节肢动物进行深入研究,并设计展示形式,展示他们对所选动物的了解和研究成果。
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学学习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和适应性;3.能够描述一些常见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物样本;2.PPT演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准备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发他们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兴趣;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是软体动物?你们观察到过哪些节肢动物?你们对它们有什么了解?二、知识讲解(15分钟)1.软体动物的特点和分类:a.解释软体动物的定义:软体动物是一类没有内骨骼和外骨骼的动物,身体柔软、不规则的形状;b.示意图展示软体动物的种类,包括腹足纲、头足纲和双壳纲;c.解释每个种类的特点和例子,如腹足纲的蜗牛和蛞蝓、头足纲的章鱼和鱿鱼、双壳纲的贻贝和蛤蜊等。
2.节肢动物的特点和分类:a.解释节肢动物的定义:节肢动物是一类具有外骨骼和分节体的动物;b.示意图展示节肢动物的种类,包括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和多足纲;c.解释每个种类的特点和例子,如昆虫纲的蝴蝶和蚂蚁、蛛形纲的蜘蛛和蜱虫、甲壳纲的龙虾和螃蟹、多足纲的蜈蚣和千足虫等。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展示一些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或实物样本;2.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四、知识巩固(20分钟)1.布置一份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教师布置学生互相批改答题,并讲解答案;3.群策群力,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五、拓展延伸(15分钟)。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1. 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定义。
2. 讲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概念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软体动物的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掌握软体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物种。
教学内容:1. 讲解软体动物的特征。
2. 介绍软体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物种。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分析软体动物的特征。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软体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物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软体动物特征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软体动物分类和代表物种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节肢动物的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掌握节肢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物种。
教学内容:1. 讲解节肢动物的特征。
2. 介绍节肢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物种。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分析节肢动物的特征。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物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节肢动物特征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节肢动物分类和代表物种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习性教学目标:1. 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习性。
2. 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
教学内容:1. 讲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习性。
2. 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习性。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生态习性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施教时间:2013年9月4日八年级班教师:总第 4课时课题: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课时:1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我们适应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
特征
教学难点难点:节肢动物
的结构特点
教学
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
新课导入学生欣赏
学生回答问题
目标展示多媒体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
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我们
适应大自然的意识。
学生认真阅读
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教师巡视指导(10-13分钟)
1、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万种,是动物界第
二大门类。
2、常见的软体动物
有:,,,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为贝壳。
贝壳能随着,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4.地球上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是,常见
的种类有。
5、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躯体、
足和触角均。
使得它们的运动更
加,活动范围更加,体表有
既能内部结构,又能有效的防
学生自学教材
(页)
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目标
对疑难问题进
行标记
止。
6、常见的节肢动物有:蝉、、蟹、等。
自学检查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5-8分钟)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展示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评
价。
针对学习目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解答。
学生按学习合作小
组对自学目标进行
展示
各合作小组之间开
展竞赛
讨论切磋教师点拨(10-15分钟)
1、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
生活有可意义
2、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
3、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
论
学生讨论、交流
思考问题
达标检课堂练习(5分钟)
1.白天下过雨后,经常见到蚯蚓爬到地面上
来,这是因为()
A 土壤中缺少空气,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进行
学生合作完成
各学习小组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