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马铃薯专家云南师大论马铃薯与粮食安全
- 格式:doc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土豆”牵动大战略作者:陈小菁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5年第2期农业部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
那么,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有着怎样的背景?“小土豆”主粮化将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起到怎样的作用?实现马铃薯主粮化,还面临哪些挑战和制约?——三问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陈小菁谁也没有料到,日历刚翻过新年,极为平常、俗称土豆的马铃薯一下子火起来了,成为重要农事新闻的热点。
农业部年初发布消息称,今后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000 多万亩扩大到1.5 亿亩,把马铃薯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为何要实施这一举措?扩种马铃薯成为我国主粮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何在?且听我们一一细说。
凭什么瞅中“小土豆”?理由:营养高耐储存,主粮化潜力巨大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历史已有400 多年。
不久前,马铃薯突然地位“升级”,被宣布将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
有网友调侃“这种转变有点想不到”。
连日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关于“小土豆”的讨论很多。
何为“主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认为,“平时吃饭端在碗里、拿在手里的叫作主粮。
”他解释:要成为主粮,一是看能否在较大区域内、大规模进行生产,二是看能否大量、长期储存,三是看能否为食用者提供一日三餐所需的营养。
在我国百姓的餐桌上,五谷杂粮和红薯都是主粮。
目前,公认的“当家”主粮则是水稻、小麦、玉米。
据传说,我国在神农时代就已播种水稻,因此水稻一直占据我国主粮“霸主”地位。
作为外来作物的马铃薯似乎没有那么幸运。
尽管西方国家早已将其作为主粮食用了几千年,但我国的马铃薯加工技术一直难以突破。
“马铃薯粉很难利用传统工艺被加工成馒头、面条等,直接影响它成为主粮。
马铃薯在全球粮食安全中的作用作者:魏蓓娜(Barbara H. Wells)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年第29期目前,世界上有10多亿人以马铃薯为主粮。
由于马铃薯适应性广,容易栽培,营养价值高,因而马铃薯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量稳定增加。
马铃薯深受人们的喜爱,对提高全球的粮食安全和营养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尽管全球有10多亿人食用马铃薯,但是每天仍然有很多人在饥饿中挣扎。
马铃薯让我们找到了战胜饥饿的武器,让人们摆脱贫困。
它可以在世界各地种植,已经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营养丰富,是一个经济作物。
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应单纯依靠国际马铃薯中心这类组织或国家政府,而且应该让私营机构等相关方也积极参与进来,和政府机构及研发机构并肩奋斗。
长期以来,粮食安全被认为是粮食供需的平衡。
政府的政策往往仅限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或者减缓人口增速,一些地方现在仍是如此。
为了实现真正的粮食安全,粮食要供给充足,我们要能够获得粮食,并且粮食质量好、供应稳。
粮食安全的四个支柱就是粮食的可供性、可获性、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马铃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然而,马铃薯的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晚疫病,估计其每年在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高达100亿美元。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农业机构都在探索扶贫的方式。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马铃薯微量元素的含量、病毒抗性、产后管理和贮藏,使其成为扶贫战略的一部分。
不仅国际马铃薯中心在寻求丰富扶贫战略的内容,其他科研和发展机构也在不断探索。
不过,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仍有必要进行改革,加快扶贫战略的实施。
为了抓住机遇,提高粮食安全和营养水平,国际马铃薯中心在未来的8年中会重点开展两项工作。
第一,我们将在亚洲的目标国家推广早熟马铃薯,提高当地生产系统的生产力和至少700万农户的收入水平。
第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推广市场销路好的生物强化品种及优质种薯,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和至少60万小农户的生活水平。
马铃薯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马铃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物,它在全球粮食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根茎类植物是世界上第四大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仅次于玉米、小麦和稻米。
1.马铃薯是一种高效、高产、适应性强的农作物。
它可以在各种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生长,并具有很高的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等能力。
这使得马铃薯成为了许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马铃薯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农作物。
马铃薯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如维生素C、钾、镁、铁等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保健作用。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成为贫困地区居民的重要粮食来源,帮助他们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
3.马铃薯生长迅速,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快速地生长并产生高产量的收成。
这使得马铃薯成为一种容易种植和收割的作物,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大片耕地或技术资源的国家而言。
4.马铃薯还具有良好的保藏性能,它可以保存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这种特性使得马铃薯成为应对突发粮食短缺的重要工具。
当其他粮食作物因天气等不可控因素而减产或歉收时,马铃薯可以作为替代品来提供食物。
此外,马铃薯还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转化品。
除了可以被直接食用外,马铃薯还可以制成多种食品,如薯片、马铃薯泥、炸薯
条、土豆饼等多种食品。
此外,马铃薯也可以用于生产淀粉、酒精以及工业上的造纸和纺织等。
中国未来粮食增产一半要靠“土豆”国际马铃薯中心理事会原主席彼得?范德?桑格近日登上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讲坛”,作主题讲座阐述“马铃薯在保障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他分析认为,中国未来20年必须增产粮食1亿吨,其中一半将来自马铃薯。
作为国际著名的薯类作物专家,彼得?范德?桑格教授对薯类作物的营养、在化解粮食危机以及促进地区发展等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讲解。
“薯类作物是重要减缓粮食危机的农作物,这些薯类作物可以在山地、酸性土壤、干旱环境中等都可以生长,是解决世界各地贫困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
同时,薯类作物还富含营养成分和微量营养素。
”彼得?范德?桑格说。
“中国想要达到粮食自给的目标,在接下来的20年里粮食产量必须增加1亿吨,其中5000万吨将来自马铃薯。
中国多年来大力发展薯类种植,科学家们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能做的还有很多。
”彼得?范德?桑格认为,中国马铃薯增产潜力巨大,“目前中国的马铃薯产量是16吨每公顷,而在试验田里,马铃薯的产量已经达到45至75吨每公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叶燎原教授表示,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为此中国确立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和95%粮食自给的粮食安全保障国策。
马铃薯作物的研究和开发,对粮食安全保障至关重要。
他同样认为,中国未来的粮食增产,马铃薯将发挥主要作用。
自1985年以来,彼得?范德?桑格教授两次受聘为云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与该校教授王军合作,引进并合作选育了“合作88”和“中心24”等5个马铃薯新品种,目前这些品种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常年播种面积达600多万亩。
2012年,云南省政府授予彼得?范德?桑格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彩云奖”。
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小编整理了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希望能帮助到您。
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
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朱有勇人物故事介绍减农药控病害遗传多样性研究世界难题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
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导师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会回答的考题”。
为了解答这道题,朱有勇开始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路。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
如何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控制病虫害?这个命题难倒了全球的农科专家。
人类的智慧往往从“问号”开始。
如果换一种思路,在栽培上实现品种多样性,是否会简单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严重。
一次,正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过石屏县,路边田野里一个奇异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发现,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患病现象很轻微。
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额济纳旗统考试题一、判断推理1.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
是不是素质教育,关键不是有没有考试,而是考什么、怎么考。
如果考死记硬背、考一些僵化知识,当然应该明确反对;但考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或者是促使一个人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那就没什么不对。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A、素质教育就是没考试B、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C、考试需要辩证地对待D、考试对社会的贡献极大2.必要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
其特点是: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而且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一个人不可能单独构成犯罪。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必要共同犯罪的是()。
A、李某对城管的执法不服,遂纠集周围摊位的摊主堵住城管行政执法局大门,使得城管局日常工作不能正常进行B、王某酒后驾车,撞坏马路旁的红绿灯、公交站牌等公共设施后,将车停在马路中央造成交通堵塞,甚至和上来理论的其他司机争吵、打架C、一辆载有电子产品的大货车在经过一个小镇时发生车祸,司机被送往医院后,散落的电子产品被附近的村民一抢而空D、刘某从小到大游手好闲,十几岁时和同街道的小混混欺负来往的学生,现在凭着“仗义”“勇猛”组织起一个小社团,欺压市场里的商户,收取保护费等3.一个社会只有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才能对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要想取得经济增长,该社会必须保障其每个公民的经济机会是均等的,要保障经济机会的均等就必然要求社会的政府去积极地推动它。
如果上文正确,那么从中可以推出()。
A、所有能够保障其全部成员经济机会均等的社会都是那些公平分配资源的社会B、一个社会只有在其政府积极地推动经济机会均等的条件下才能对资源进行公平分配C、一个社会要取得经济增长就必须保障对资源进行公平分配D、一些取得经济增长的社会没能保障其全部公民的机会均等4.时间:手表:计时()A、动物:猴子:进化B、公司:监事会:监督C、天才:音乐家:钢琴曲D、啤酒:饮料:粮食5.例外原则是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E1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保留例外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控制权。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意义、瓶颈与政策建议摘要:马铃薯在我国的主粮化不但可以推动种植行业的重组和革新,促进种植行业进一步向前发展,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也可以推动和丰富中国人民膳食营养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了马铃薯在我国的产量和消费特点,进一步阐明了中国推行马铃薯主粮化策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粮食安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引言基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保障的出发点,相关领域对土豆主粮化政策到底是“锦上加油”,抑或“雪中送炭”,讨论不断、褒贬不同,可谓有欢喜也有忧虑。
马铃薯在我国主粮化带来的社会热烈讨论,不仅折射出了人类对国家粮食安全、社会对粮食消费的重视程度,也表现出了我国国民还不能忘记历史上缺粮少食所留下的创痛,更显示出了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中所固有的一份对粮食的关注和执着。
但不管怎样,对一个拥有如此大量人口以及粮食需求的国家来说,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所带来的种种讨论,充分体现着人类社会对农业生产和保障人民口粮消费的重视,必将促进着新时代国家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订与执行。
一、我国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意义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成为了新时代的一种新常态,但其继续扩大的空间受限、困难因素较多。
在这种新常态下,较为丰裕的口粮数量为粮食品种之间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必要条件,但由于一方面中国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可耕作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数量持续下降,所以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必须开发新的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口粮资源。
为了实现口粮数量的不断增加,以适应国际市场上对不同口粮种类的需要,于是原本就是主要口粮种类之一的马铃薯的当地主粮化战略被推到了议事日程上,这个战略符合我国在新时代下关于农产品调内部结构、转形式、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具体要求。
[1]从减贫致富的角度来看,马铃薯栽培的地域与我国贫困地区的分布情况高度吻合,马铃薯在这一些区域的产出与收入效益显然高于其他经济作物,因此它在向本地人民供应基本口粮的同时,还能销往外地甚至是出口国外,实现很高的经济效益。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土豆主粮化通俗讲,是把土豆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继稻米、小麦、玉米后土豆将跻身主粮“第四大主粮”。
预计2020年50%以上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马铃薯主粮化,实际上就是把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平时习惯的像馒头、面条、米粉等一样的主食。
”专业经营马铃薯产业多年的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最终实现的是马铃薯由目前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逐渐成为第四大主粮作物。
土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背后,实际上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虑。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胡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原来我国的主粮只有水稻、小麦和玉米,今年又将土豆列入第四大主粮,“这标志着我国的粮食储备肯定出现问题了。
”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首次提出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的目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再次确认这一目标。
但事实上,统计数字显示,到2014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87%。
相比水稻和小麦,马铃薯种植需要的水量比较小,并且对土地质量要求不高,是马铃薯种植的优势所在。
梁希森认为,土豆的生长特点特别适合当下中国正在面临水短缺和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
在中国南方种稻米地区,农民可以在两个播种季节期间套种一茬生长快速的土豆。
在北方一些地方,土豆又是为数不多适合生长的作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首席马铃薯科学家谢开云认为,马铃薯在中国潜力巨大,大米、小麦、玉米,我们已经极尽其用了,但土豆还没被完全利用。
马铃薯主粮化涉及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环节。
中国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镓金黎平此前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会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马铃薯专业物流、交易中心戓市场的出现;促进马铃薯专业机械、农药化肥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第一某些言语推理题1、物质文化、技术文化传播,其意义不但仅局限于物质和技术领域,她们还也许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甚至产生意料之外效果。
由于这些物质产品和技术创造,还体现了创造者、创造者精神理念、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她们作为某一文化共同体成员所接受文化老式濡染和教诲,而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输出,间接地传达了这种特质产品所包括精神内容和文化内涵,因而也就使其成为文化整体代表而传播并发生影响。
这段文字主旨是( )。
A. 物质产品文化内涵来自于文化老式B. 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也能影响人们精神文化C. 不同文化中共有文化老式增进了物质文化传播D. 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是在不同文化碰撞中发展对的答案:B解说: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
文段第一句为主旨句,后一句是在解释物质文化、技术文化对人们精神文化产生影响因素,故B项是对主旨最佳概括。
2、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许多社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她们生活小事不能自理,需要社会特殊照顾,当前,社会对某些独居老人关照仍显欠缺。
逢年过节,虽然关于部门上门送粮油、衣物、金钱等进行慰问,但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关怀还不到位,办法还不得力。
在这种状况下,需要成立某些老式养老院、敬老院、社区互助会等更加适合空巢老人欢度晚年场合,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生活需要,还可以解除子女后顾之忧,同步也加强了社区群众之间交流与互助,使越来越多老人晚年生活得丰富多彩。
这段文字重要阐明了( )。
A. 空巢老人浮现并非仅来自于老龄化B. 社区是解决空巢老人现象最佳途径C. 在解决空巢问题时子女应发挥更大作用D. 空巢老人需要生活与精神上多方协助对的答案:D解说: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
A项说法虽然客观,但并不是文段想要阐明重要问题;B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观点在文中并没有提及。
整体上把握文段,作者想要表达是呼吁社会对空巢老人提供更完善、更全面关怀和协助,故D项对的。
3、从本质上说,人类文明选取就是不断脱离动物过程,这一过程重要涉及人类体质进化与心性进化两个方面。
中国马铃薯战略储备的意义及体系构建谢春霞;李灿辉;杨雄;段晓艳;陶彩丽;杨嘉美;郝大海【期刊名称】《农业展望》【年(卷),期】2024(20)4【摘要】粮食储备和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在粮食安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人口增长、消费升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快速城镇化导致的农民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影响,以及粮食进口成本提高,中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提高粮食储备与粮食生产能力储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极为重要。
马铃薯具有群众基础广泛、种植优势明显、食用方式丰富、加工类型多样等战略储备优势,可通过鲜食、加工产品及生产能力等方式进行战略储备,但马铃薯战略储备需要特殊的贮藏条件、严格的种薯生产体系和质量标准作为支撑,目前国家对马铃薯的战略储备重视程度还不够,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还很不足。
未来,可以从整体构建、提升产能、加大主食开发力度和提高生产能力贮备水平等方面构建和完善马铃薯战略储备体系,让马铃薯在国家战略储备中充分发挥作用,为中国粮食安全再筑一道防线。
【总页数】6页(P43-48)【作者】谢春霞;李灿辉;杨雄;段晓艳;陶彩丽;杨嘉美;郝大海【作者单位】大理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大理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相关文献】1.中国建立稀土战略储备制度的国际战略意义2.扩大储备食油部分替代石油储备,一储二用,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3.国际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比较与中国的石油储备4.以培育珍稀大径级材为抓手构建木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安徽省建立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思考5.矿产储备环境变迁与管理体系变革的联动机制——从美国看中国战略性矿产储备管理体系的建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2023年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区域试验作者:沈成春张婷温宪勤来源:《南方农业·下》2024年第04期摘要为给云南省马铃薯品种合理布局、推广应用和品种登记提供科学依据,加快推广适合云南省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马铃薯新品种,促进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以合作88为对照,选取6个云南省冬马铃薯的主要生产区域,对新育成的11个马铃薯品种进行冬作马铃薯区域试验,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等综合性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云薯118、昆薯14号、会薯27号、昭薯11号及滇薯14023综合表现较好,可进行推广种植。
关键词马铃薯;新品种;区域试验;综合性状;云南省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08.001云南省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地理环境,可一年四季栽种马铃薯。
云南省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53.3万hm2,约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10%,面积、产量均居我国前4位,在省内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玉米,居第3位。
云南省冬马铃薯种植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超过20.0万hm2,冬马铃薯在11—12月播种,次年3—5月收获上市,而6—7月才是全国其他主产区的马铃薯收获期[1]。
云南省冬马铃薯的生产填补了我国春、夏季鲜食马铃薯供应不足的缺口,具有较高的市场价格,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
但马铃薯主要种植地为冬闲水稻田,冬季雨水少、气温低、日照时间短,诸多限制因素导致云南省冬马铃薯品种相对单一[2]。
品种种质创新慢,突破性品种少,从而不能满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需要,云南省马铃薯种植产业遇到瓶颈。
研究人员需要加强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丰富马铃薯品种类型,优化马铃薯品种种植结构,为其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3]。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此次区域试验选取12个马铃薯品种,分别是昭薯11号(昭通市农业科学院)、昭薯12号(昭通市农业科学院)、滇彩薯101(云南农业大学薯类研究所)、滇薯14023(云南农业大学薯类研究所)、云薯116(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云薯118(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昆薯14号(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昆薯15号(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凤P7.1(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会薯27号(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会薯28号(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及1个对照品种合作88(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云南省地方马铃薯品种的来源及其影响作者:王伟伟陈园奎霞常莉易靖李灿辉唐唯来源:《农学学报》2019年第07期摘要:為明确云南省地方品种的来源及名称混淆问题,采用实地调查、植株形态学观察、细胞质基因组多态性分子标记检测与分析及相关历史文献查询等方法,对16个云南省地方马铃薯品种的来源及其影响进行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1)云南省地方品种主要分布于少数民族聚居的高海拔贫困山区。
(2)这些地方品种在花型/花色、薯形/皮色和肉色、株型和叶型等性状上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较为普遍。
(3)地方品种中存在丰富的叶绿体/线粒体基因组DNA(cp/mt DNA)多态性,包含W/a(D)、W(A)/β T/p和W/y (D)4种细胞质类型。
(4)马铃薯在18世纪中期传入云南,地方马铃薯品种的传入主要与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少数民族的迁徙与分布、改土归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开放与开发等有直接关联。
文章首次揭示了云南省地方马铃薯品种的主要来源和传入路径,探讨了这些品种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对中国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马铃薯育种思路的创新也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马铃薯;地方品种;细胞质遗传背景;传播途径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80500150 引言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别称地蛋、洋芋、土豆等,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虽然是一种外来作物,但传入后经中国几百年的种植、繁衍与培育,己成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马铃薯的引种与传播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改善了农作物栽培结构,在解决粮食和人口危机方面具有显著意义。
马铃薯于明朝中期经沿海传入中国,雍正9年(1731)《会泽县志>首次记录了马铃薯在云南有种植,清末在云南东北部已经有规模种植。
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溶著于1848年的《植物名实图考》,为云南最早的马铃薯图片报道。
据国际马铃薯中心(CIP)资料,1905年传教士带入马铃薯实生种子(TPS),至此,马铃薯逐渐取代了山区原有的荞、高梁、燕麦等作物在经济生活中的位置,成为了云南人民的主要生活食粮。
粮食不够吃了,让中国人主吃土豆可以保卫粮食安全么?1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相关机构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商讨马铃薯(土豆)主粮化发展战略,意在促成马铃薯逐渐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以此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但人民食物主权网络认为,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粮食不安全隐患的结构性问题,以马铃薯主粮化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中国的粮食不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公布的《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2014》报告显示,中国到2014年底仍有约1.5亿食物不足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6%,是“严重的地方性粮食不安全”国家之一。
中国政府向来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无论是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还是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激励,都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103.2亿斤,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
但吊诡的是,在粮食总量实现“十一连增”的情况下,中国粮食的进口量却是有增无减,以谷物进口为例,从2000到2012年,进口量从300万吨,增加到1400万吨。
难怪已有专家、学者对粮食“十一连增”提出了质疑。
生产和进口数据同比增长这一现象,一般的解释会认为,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消费量增加,当然使得中国的粮食消费量越来越大。
然而,消费增加这一点不足以完全解释我国目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
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粮食不安全隐患的结构性问题1、粮食区域分工体制的结构性失策。
2001年,国家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重新划分布局,划定了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基本平衡区。
但这一原本想发挥“比较优势”的制度设计,反而是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一个制度性顽疾。
它不仅没有加强粮食安全,反而导致了粮食主产区的不断萎缩和粮食主销区的不断增加。
目前,原先划定的13个粮食主产区中,只有5个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可以稳定输出粮食;5个省份只略有盈余(江苏、山东、江西、湖南、河北);而辽宁、湖北、四川已经成为缺粮省。
试述马铃薯主粮化生产绿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第四大主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主粮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马铃薯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绿色生产技术也逐渐成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
马铃薯主粮化生产绿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以绿色生产技术为指导,以提高马铃薯主粮化生产效率和品质为目标,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旨在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生产绿色关键技术研究(一)优质良种选育通过遗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手段,选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马铃薯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并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二)精准施肥技术采用土壤测试和植物营养诊断技术,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配比,实现对马铃薯生长期不同阶段的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三)病虫害治理技术采用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预警监测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农作物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四)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田的耕作成本。
(五)绿色种植模式推广绿色种植模式,如有机种植、无土栽培等,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产品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二、示范推广(一)建立示范基地选取适宜的土地,建立马铃薯主粮化生产绿色关键技术示范基地,进行绿色生产技术的示范试验和推广。
(二)开展培训和宣传组织马铃薯主粮化生产绿色关键技术的培训和宣传活动,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给农民普及绿色生产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的绿色生产技术水平。
(三)政策支持制定相关的农业政策,对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农民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推动马铃薯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国际著名马铃薯专家、国际马铃薯中心理事会原主席、云南师大客座教授彼得•范德•
桑格博士
云南网讯(记者自建丽实习生张潇予)2014年4月10日,国际著名马铃薯专家、国际马铃薯中心理事会原主席、云南师大客座教授彼得•范德•桑格博士作为《西南联大讲坛》第十一讲的主讲嘉宾,为该校广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马铃薯在保障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的讲座。
讲座上,彼得•范德•桑格博士指出,中国未来新增粮食的一半,需要靠马铃薯来完成。
他说,粮食可以视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至2008年,世界部分地区发生了食物暴动,而暴动正是基于食品价格的上涨。
“这其实不是粮食的危机,而是谷物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危机。
”常见粮食,诸如玉米、小麦价格的上涨,让人们必须面对已经迫在眉睫的食物安全问题。
“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其中包括饮食结构的变化,燃料生产的需求,而与此同时,生产力却没有增加。
”彼得•范德•桑格解释了为什么过去几十年谷类价格上升那么快?他说,1990年的世界饥饿人口为8.2亿,2014年的数字则为9亿。
这说明联合国的千年计划,关于消除饥饿方面的尝试已经失败。
“对于没有土地的农民粮食问题就更加严重”,彼得•范德•桑格说,薯类的增长速度,远比谷类增长速度快,产量更容易实现翻倍。
相同条件下,可食用农作物效益最高的也是薯类。
因此,薯类食物是保证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主要食物。
“此外,薯类含蛋白质、维生素A、胡萝卜素等多种微量元素,可有效解决世界贫困地区人口营养缺乏问题,对于儿童的成长也十分有好处。
”
那么,中国人未来如何养活自己?彼得•范德•桑格表示,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要增加1亿吨粮食,其中5000万吨需要靠马铃薯解决。
马铃薯的种植可结合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结合展开,种植技术也有待提升。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种植马铃薯的重要性,加大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