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专题
- 格式:pdf
- 大小:185.25 KB
- 文档页数:2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方汉奇是中国新闻史领域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考点: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包括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唐宋元明清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古代报纸的发展之民间的小报等。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包括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维新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等。
•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包括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等。
•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闻事业、国统区新闻事业的黑暗面等。
•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事业: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畸形发展等。
这些考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需要考生认真掌握。
1.《中国日报》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2)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3)《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于是着革命即将胜利。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转变立场。
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3.有人称民国初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试述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领域,其中第二章是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闻传播史,对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变革进行梳理和介绍。
清朝末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包括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革命思潮的兴起。
随着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的传入,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开始面临挑战。
最早的报纸在这个时期出现,虽然受到限制,但它们开始扮演起启蒙的作用。
同时,邮政系统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便利。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清朝的覆灭,也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在这个时期,新闻传播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系列的革命战争使得新闻传播成为推动革命的重要手段。
各种新闻机构出现,新闻报纸的数量也呈指数级增长。
新闻自由的倡导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之一,名记们通过新闻的力量传递着革命的火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新的篇章。
在新中国的初期,新闻媒体被国家掌控,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新闻部门的机构设置也发生了变化,新闻工作者开始扮演起宣传机关的角色。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媒体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同时,传统的媒体形式开始向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转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传媒机构和新闻人物。
他们通过批评和报道,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然而,新闻传播领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新闻自由的限制、媒体的商业化以及虚假新闻的泛滥等问题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话题。
这些问题使得社会对新闻传播的期望与实际发展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落差。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个由古至今的演进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传播史各自涌现出了众多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邸报”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
它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使用的一种称呼。
“定本”制度——进奏官们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所谓“小报”,是时人对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
“小报”的特点1、性质: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2、发展: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发行:发行人广泛;4、内容:朝廷动态报道,信息灵通、时效性强;5、技术手段:既有手写也有印刷;6、传播范围:发行量大,读者广泛。
《天变邸钞》是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时间的报道。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中国古代报纸的类型,官办“邸报” ,民办非法“小报”,民办合法“京报”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8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它创刊于1815年8月5日的马六甲,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引用《四书》、《五经》中的文字和孔孟程朱的言论来阐释基督教义形式:也采用线装书(书本)的样式,雕版印刷。
每期封面上都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字句。
在文章的写作上,大量采用章回体,如连载稿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传播策略:中国本土化。
迎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处处附会儒学,文风通俗浅显。
发行:每月出一期,主要在南洋一带华人聚居地免费赠阅,也有少量传入中国境内。
《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
1853年8月1日创办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1856年5月停刊,共出33期。
内容:新闻为主,以反映时事的中外新闻和评论为重点;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
在中文报刊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1.重视新闻并对新闻报道进行重大改革,标志着近代中文报刊的新闻报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
一、《新青年》创刊《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这份杂志由陈独秀创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宣传平台。
通过《新青年》的发行,中国的文化界开始探索以科学、民主、进步为导向的新思潮。
二、解放军报创刊解放军报的创刊是中国媒体史上重要的一步。
这份报纸成立于1946年,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学习、宣传和指导的重要媒体机构。
解放军报的创刊开创了军队媒体的先河,为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新华社成立新华社于1931年成立,是中国最重要的新闻机构之一。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从民族解放的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新华社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权威性,曾经报道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四、《人民日报》创刊《人民日报》的创刊是中国传媒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它成立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
《人民日报》的创刊改变了过去中国媒体行业政治性很强的局面,转而追求理性、准确和多元的报道,为中国媒体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五、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范围大大扩大,为公众获取新闻消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互联网也为公众参与新闻评论和互动提供了平台,推动了媒体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六、十九大精神的宣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
这次会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重要影响。
各大媒体广泛宣传了十九大的精神,引导了社会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阶段媒体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开元杂报: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孙樵在文中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副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这是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速迅速。
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没有固定的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看法,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是已知的最早的官报。
原件早已失存。
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园713年至公元741年)。
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失,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延续。
敦煌进奏院状: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0年在莫高窟出土,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
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因为沙洲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它已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以上两种报纸的性质:以这两种报纸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此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差别。
属于一种又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16世纪诞生在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其早诞生大约800年。
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松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中国新闻传播史》专题:整风运动《解放日报》194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整风运动。
主要任务: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抗日根据地当时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2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提出了党报改革的基本要求:1.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2.增强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3.加强报纸的战斗性经过:《解放日报》解决,(1 ):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2 ):克服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做法对他们的影响。
1942年4 月1 日,《解放日报》改版。
它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改版前,《解放日报》过量的刊登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延安解放区的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实际。
改版后,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
成就: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
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
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意义:《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
(三)收获或成就: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表现在,①重点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②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③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
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基础,即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哲学,是极端唯心主义的愚民哲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点传发的封建官报,记载的大差不多上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邸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治理下统一公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公布工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显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名词讲明一个)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进展1、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
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后在米怜的协助下,加上刻字工人梁发,在马六甲创建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同时制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3、《遐迩贯珍》:是1853年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1-3名词讲明或填空)4、《申报》的创新。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2)重视新闻的真实性;(3)为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4)持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5)加大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6)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题集一、《申报》成功的原因1.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2.为了提高新闻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3.《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4.《申报》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5.《申报》重视报纸言论工作6.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举7.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8.在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经验。
9.在经营业务上,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和物力从事其他出版行业,出版发行各类期刊10.申报馆在国内率先出版了以图画为主的刊物11.兼营书籍出版业务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外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王韬的办报思想1.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即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3.新闻自由4.报纸的文风应该直抒胸臆,词达而已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广博的“通材”,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四、《循环日报的》的宗旨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五、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特点1.报刊数量多2.办报地区广3.报刊种类多六、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七、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八、《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问题和意义1.问题: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②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2.意义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转变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九、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2.无法取信于民,缺乏执法的体制上的保证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十、袁世凯控制新闻的手段1.创办御用报纸2.收买报纸或报人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4.建立新闻法律制度十一、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十二、《新青年》创办的时间、地点、宣传内容1.时间地点:1915年9月15日,上海2.宣传内容:①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发起文学革命运动十三、“五四运动”精神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候所表现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精神十四、中国早期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任务;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十五、北大新闻研究会创办的时间、地点、宗旨1918年10月14日,北京,“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专题:整风运动《解放日报》194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整风运动。
主要任务: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抗日根据地当时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2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提出了党报改革的基本要求:1.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2.增强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3.加强报纸的战斗性经过:《解放日报》解决,(1 ):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2 ):克服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做法对他们的影响。
1942年4 月1 日,《解放日报》改版。
它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改版前,《解放日报》过量的刊登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延安解放区的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实际。
改版后,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
成就: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
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
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意义:《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
(三)收获或成就: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表现在,①重点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②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③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
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基础,即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哲学,是极端唯心主义的愚民哲学。
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提出和解决那些新闻理论问题?《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署名文章,如(社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致读者》、《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党与党报》、《政治与技术》、《本报创刊一千期》、《提高一步》、《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陆定一)(署名文章)等。
对一些重大的新闻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批判了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主要在以下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唯心主义的新闻观,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1946年9 月1 日,《解放日报》发表陆定一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指出:“新闻的定义,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第二、确立“全党办报”思想,批判“同人办报”观点。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所谓“集体”,“是指整个党的组织而言的集体”。
全党办报的实质就是:办报要在党的领导下走群众路线。
第三、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观点。
第四、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批判“技术第一”的思想。
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
第五、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第六、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第七、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
经过整风改革,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深入改革。
全党办报:全党办报方针既包括组织建设又包括思想建设。
1942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并责成各级党组织在党内进行关于党报的教育。
经常看党报,是每个党员应当努力尽到的责任。
《解放日报》配合该决定的贯彻执行,发表题为《党与党报》的重要社论,比较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1944年《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总结为经验为“全党办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专题: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战线中两条战线的斗争反“客里空”是怎么回事?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6 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语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
“客里空”是一些不真实新闻的代名词。
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收获:经过:在土地改革初期,实际工作中宣传地主拥护土改,一派“和平”土改的虚幻景象。
《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
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之翻译的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个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在我们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设过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晋绥日报》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
新华社发表署名总社编辑部的专论《锻炼我们的立场与作风──学习< 晋绥日报> 检查工作》。
9 月1 日,新华社又发表社论《学习< 晋绥日报> 自我批评》。
后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普遍展开反对“客里空”的运动。
意义: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说了什么?对新闻学有何贡献?1948年4 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
毛泽东的讲话,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1948年8 月15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提出城市党报工作的三大注意事项:①报纸主要为工农兵服务,但同时也要为干部、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服务;②报纸以报道农村与工厂的消息为主,同时兼顾市场、学校以及其他地方;③报纸副刊,必须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浅出地对读者做教育工作。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说了什么?对新闻学有什么贡献?1948年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由华北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 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
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刘少奇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答: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中国新闻传播史》专题:1956年改革《人民日报》1956年《人民日报》的工作改革与收获:背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得到发扬光大,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给中国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但是,我国新闻工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矛盾更为明显。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对苏联的经验和做法照抄照搬,从而造成了新闻机构单一化、新闻宣传公式化。
1956年7 月1 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当天的社论《致读者》阐述了改版的目的与重点。
着重从三个方面改进工作: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
1956中央批准这个报告,认为《人民日报》改进工作的办法是可行的。
中央还希望各地党委所属的报纸也能够进行同样的检查,以改进报纸的工作。
目的:1956年初,<人民日报>率先行动为全国新闻界该改革作出了典范,人民日报的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成绩纠正错误缺点,求的更大的进步。
(1)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力求适应读者的需要。
(2)开展自由讨论,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在群众性的讨论中,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
(3)改进文风。
提倡写短文,造成生动活泼的文风,杜绝党八股。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把人民日报进一步办成党的报纸和人民的报纸。
作法和特点:(1)发扬“全党板报”的传统。
取得了中共中央的关怀和领导,发动了广大读者参与报纸改革。
(2)编辑部全体人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既务实又务虚,思想解放措施落实。
(3)广泛征求读者的批评和建议(4)研究和借鉴国内外报纸的有益经验。
意义: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其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
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后,这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因反右扩大化等诸多原因而中途夭折。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在半年多里,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较好地报道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了群众的声音,体现了全国欣欣向荣的,生机勃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势,为如何办好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机关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带动了全国报纸/通讯社/电台等新闻事业的改革。
当然,这次改革也有偏颇之处。
在反对教条主义思想时,有的人又走向另一极端,全盘否定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必然性和受益的方面。
在对待旧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传统问题上,有的人主张不加分析批判地学习继承。
结局:(1)新闻报道面扩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