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年级语文《狮子和兔子》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2
兔子和狮子的故事|狮子和兔子课文《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课文,内容简单易懂,下面为大家狮子和兔子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看吧!狮子和兔子原文从前,有一只狮子,他力气很大,脾气也很大。
他自认为是百兽之王,根本不把别的动物放在眼里。
一天,狮子躺在草丛中晒太阳,没想到一群红蚂蚁爬到他身上,咬得他又疼又痒。
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想把红蚂蚁赶走,可是累得筋疲力尽,还是赶不走身上的蚂蚁。
兔子蹲在一边“哧哧”地笑。
狮子恼羞成怒:“笑什么?这讨厌的东西没叮你是不是?”兔子笑嘻嘻地说:“如果红蚂蚁叮在我身上,我就跳到水里去。
”一句话提醒了狮子,他纵身跳进河里,河水立即把红蚂蚁冲走了。
兔子在岸上说:“这回你明白了吧,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附:狮子和兔子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版语文书第四册中的课文。
《狮子和兔子》是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
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
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狮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二者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想象空间比较大。
因此,这篇课文正好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兔子最后说的话,懂得遇到问题,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不行的,应该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重难点与关键:1.读懂课文,受到思想教育,养成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
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图片导入: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个动物朋友。
你们看看它们是谁?(1)出示狮子图片。
你们觉得狮子是什么样的?(2)出示兔子图片。
你们觉得兔子是什么样的?(整体感知狮子和兔子,为学习下文做铺垫)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狮子和兔子》。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兔子》教案教案:《狮子和兔子》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故事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2.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中发生的事情。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故事背后的道理。
2.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教学难点: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道理。
2.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教具准备:1.教材《狮子和兔子》2.相关图片和实物教学步骤:Step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导读故事(10分钟)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狮子和兔子》,了解故事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狮子和兔子分别是怎样的动物?3.故事中有什么寓意?Step3:讨论和分享(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想法。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Step4:语言表达(15分钟)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道理。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Step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教育价值,并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Step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物。
以上为教案,仅供参考。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兔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狮子和兔子的性格特点,懂得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应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勇敢品质。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小组讨论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狮子和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和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狮子和兔子的性格特点。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识记方法。
3.教师选取部分生字词,让学生用动作或图片解释。
四、课文内容分析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狮子和兔子分别有什么特点?3.教师提问:狮子为什么不敢捉兔子?兔子又是如何面对狮子的?第二课时一、复习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朗读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2.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狮子和兔子的性格特点。
三、课文寓意理解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狮子和兔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勇敢面对困难。
四、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果你是兔子,你会如何面对狮子的挑战?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文中的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短文。
六、课后作业1.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短文。
3.与家长分享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并懂得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遇事要动脑筋
孔老师:《狮子和兔子》讲的是狮子听了兔子的话,跳到河里把身上的红蚂蚁赶走的故事。
可是在文中兔子为什么在笑狮子呢?
小叮当:兔子在笑狮子遭到红蚂蚁的叮咬,只顾着发脾气与花力气,没有动脑筋想办法。
小猫咪:还有,兔子的笑是善意的。
“如果红蚂蚁叮在我的身上,我就跳到水里去。
”——这是兔子在教给狮子赶走红蚂蚁的办法,帮助狮子解决问题。
孔老师:兔子怎么不直接告诉狮子跳到水里去呢?
小猴子:兔子这样做是为了让狮子明白,虽然他的力气很大,但遇到问题时,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还得认真动脑筋,想办法才能真正把问题解决清楚。
孔老师:看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光着急、害怕是不行的,而应该积极动脑筋,想出既简单又好用的办法才是最重要的。
狮子和兔子的寓言故事
《狮子和兔子》
从前,有一只狮子和一只兔子生活在同一片森林里。
一天,狮子在森林中巧遇了兔子,兔子恭敬地向狮子问候:“大王,您好!”狮子不屑一顾地看着兔子说:“你这个小家伙,为什么要向我问好?难道你有什么事要求我吗?”兔子谦卑地回答:“不,大王,我只是想表达我对您的敬意。
”
狮子听后大笑起来,嘲讽兔子说:“你这个小不点,竟然敢向我表达敬意?你有什么能力值得我关注呢?”兔子并不生气,而是平静地说:“大王,虽然我身体小,力量弱,但是我有一颗勇敢坚定的心,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
狮子对兔子的回答感到不屑,认为兔子只是在说大话。
于是,它向兔子挑战,要进行一场比赛,看谁能先跑到山顶。
比赛开始了,狮子凭借着强大的力量和速度,很快就遥遥领先。
而兔子则一步一个脚印,虽然速度慢,但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步伐。
在比赛的过程中,狮子因为过于自信而忽视了路上的陷阱,最终掉进了一个大坑里,无法自拔。
而兔子则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所有的陷阱,最终成功地到达了山顶。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视任何人,无论对方看起来多么弱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保持谦虚的态度,并且不要过于自信,忽视了潜在的危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北师大版二下《狮子和兔子》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狮子和兔子》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故事情节的解读、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合作探究活动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情节,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
2. 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故事卡片、数学题卡、磁性板。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狮子和兔子》故事动画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解读故事,引导学生找出数学问题。
(2)针对问题,讲解加减法运算方法。
(3)展示解题过程,强调运算顺序和验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发放数学题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合作探究活动(15分钟)(1)分组讨论,探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2)各小组汇报成果,分享解题方法。
5. 情感态度培养(5分钟)(1)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故事主题:《狮子和兔子》2. 数学问题:加减法运算3. 解题步骤:找出问题→列出算式→计算结果→验算4. 情感态度:团结合作、主动探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数学题卡上的练习题。
(2)根据故事内容,自编一道加减法问题并解答。
2. 答案:(1)数学题卡答案见附页。
问题:狮子和兔子一共摘了多少个果子?答案:狮子摘了3个,兔子摘了5个,一共摘了8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引入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