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检测专题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 格式:doc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8
(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1,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2,教学建议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征.豪迈奔放,谓之豪放.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须有据. (2)《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感情在驾驭着,所以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不显得空洞浮夸.对这样的乐府歌行,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中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3)李白的特点是"真""狂""野",紧紧抓住诗歌的体类特征.歌行体,最适合表达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情,李白的心理有着一种青春的躁动的情感.3,教学案例李白《将进酒》教学简案(一)[教学目的]1,诵读诗歌,解决难读字读音.2,把握诗歌感情起伏变化.3,了解李白相关思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二,解题三,诵读自学检查:四,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1,请找出体现这首诗情感基调的句子.2,这首诗情感发展的线索是什么3,这首诗能看出诗人思想上的什么特点五,理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六,诵读全诗,为了表达感情作者运用什么了哪些手法七,有关名句李白《将进酒》教学简案(二)(省级研究课)导入示范朗读,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展示李白的诗作,印发学生课前搜集的李白的相关学习资料,总体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结合本诗探讨李白诗歌的特点:内容,个性,艺术特色总结李白诗歌风格:豪放飘逸研究性学习推荐课题及方法指导:(1)推荐课题:论李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李白饮酒诗中的生命价值取向李白与陶渊明的饮酒诗比较痛饮狂歌的李白之我见论李白的幽愤酒·中国古代文学·失意文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李白与老庄孔的人生哲学比较(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历史溯源法纵横比较法。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测试题 2019.9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倒下)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C.列缺霹雳(列缺:指闪电。
列,同“裂”)D.忽魂悸以魄动(悸:心惊,心跳)2,以下对“之”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结构助词“的”)B.仙之人兮列如麻(衬音助词)C.惟觉时之枕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失向来之烟霞(衬音助词)3,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势拔五岳掩赤诚”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诚。
赤诚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
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
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古来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忧无虑温馨和睦的神仙世界。
B.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
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吟诵留别之情的诗作。
虽写梦游,实则为“吟”,诗中含有慷慨悲愁之情。
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一石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D.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沛公安在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云青青兮欲雨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别君去兮何时还7,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一、诗人名片李白—-入长安前的壮游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自幼涉猎群书,年轻时仗剑任侠、喜纵横术。
25岁那年,李白“仗剑去国,群豪远游”.出蜀后,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
娶故相许圉师之孙女为妻,遂留居湖北安陆。
三年后,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长安时期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
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臣的荐引,结识了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山东及湘、鄂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
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有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做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
一年后就遭到谗毁.天宝三年春,被放还归乡。
二、诗词故事斗酒诗百篇一日,宫廷中牡丹花竞相开放,唐玄宗与杨贵妃月夜赏花,又诏令16名最出色的乐工演奏助兴。
著名乐师李龟年正准备演唱。
玄宗觉得不能再唱旧词,于是命李龟年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填写新词。
等来到翰林院,发现李白又喝得烂醉如泥,伏桌睡着了。
李龟年推也推不醒,无奈,只得用马驮着李白去见玄宗。
李白到了宫中,又折腾了好久,最后被人用清水洒在脸上,才算清醒,醒来忙向玄宗谢罪,并请玄宗赐他美酒。
玄宗说你酒醉刚醒,再喝岂不误了填新词之事?李白说:“臣无酒不能写诗,喝斗酒便能做诗百篇,越醉,诗写得越快越好。
”玄宗于是用大杯赐美酒,李白一饮而尽,然后奋笔疾书,三首著名的《清平调》顷刻而成.于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谈便传开了。
三、文题背景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年春,即李林甫、杨国忠权倾朝野之时.李白备受排挤,有志难伸,其孤独与冷落可想而知.原诗共四首,这是第一首。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将进酒一、诗人名片李白——安史之乱时期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金陵、溧阳一带。
后隐居于庐山。
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率师东下,恭请李白,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
不料肃宗李亨与永王李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兵败被杀。
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
当时李白正陷于“世人皆欲杀”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致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
李白沿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
762年,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令族叔李阳冰家。
初葬采石矶。
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
李白平生浪迹天下,身世遭遇大起大落,富有传奇色彩,其诗今存九百多首。
二、诗词故事李白诗讽县太爷唐代彰明县令平时也爱吟诗作对,对李白也很谦恭,故同李白有了交往。
一次,李白随县令一起察看江水暴涨的情况,路过一段河堤,忽见江岸边的芦苇丛里有个溺死的女尸,随波摇荡,小鸟瞅着尸体噪叫,鱼儿围着尸体转悠。
李白心酸,县令诗兴大发,高声吟道:“二八谁家女,飘来倚岸芦。
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李白听了很不满意,便接着吟道:“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县令知道李白在讽刺他,也无可奈何。
李白吟完扬长而去。
李白如何讽刺他呢?他用了“秋胡戏妻”的典故。
春秋时,有个叫秋胡的,出外十年,当了官,回家探亲,看见桑园里有个美貌妇女,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妻子,便前去调戏,遭到妇女的臭骂。
李白以古喻今,讽刺县太爷的流氓无赖。
三、文题背景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尝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诗人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2.采石矶太白楼联侍金銮,谪夜郎,他胸中有何得失穷通。
但随遇而安,说什么仙,说什么狂,说什么文章身价。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学习重点;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内容一:梦游天姥形式:吟,古体歌行体中的一种,形式自由内容二:留别三、解读诗篇1.朗读诗歌: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
天姥: mǔ瀛洲:yíng剡溪:shàn 在嵊县境内,溪水名。
渌水:lù 清澈。
脚著谢公屐:zhuó 穿;jī鞋子。
暝:míng 日落,天黑。
殷岩泉:yǐn 雷声。
訇然:hōng 大声。
水澹澹:dàn 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青冥:míng 深远。
魂悸: jì 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jiē 叹息。
2.结构分析。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明确:“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先自读,找出这部分内容)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给学生时间仔细找,答案在结尾处)明确:“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③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木屐(zhī)渌.水(lù)殷.岩泉(yǐn)B.澹澹..(dàndàn)石扉.(fēi)不解.饮(jiě)C.魂悸.(jì) 邈.远(miǎo) 将.进酒(jiānɡ)D.馔.玉(zhuàn)沽.取(kū)千金裘.(qiú)解析:选B。
A项,“屐”读jī;C项“将”读qiānɡ;D项,“沽”读ɡ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摧:低着C.青山横.北郭横:遮蔽D.呼儿将.出换美酒将:拿解析:选C。
横:横亘。
3.对下列诗句涉及的历史人物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谢公宿处今尚在谢公:谢朓,南朝诗人B.一骑红尘妃子笑妃子:指杨玉环C.杜郎俊赏杜郎:指诗人杜牧D.白也诗无敌白:指唐朝大诗人李白解析:选A。
“谢公”指谢灵运。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A.势拔.五岳掩赤城B.仍怜故乡..水C.永结无情..游D.高堂..明镜悲白发解析:选B。
A项,拔,古义,超出;今义,拉出。
C项,无情,古义,忘情;今义,没有感情。
D项,高堂,古义,高大的厅堂;今义,借指父母。
5.补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诗句。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____________!(《梦吟天姥吟留别》)(2)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3)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
(《送友人》)(4)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5)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
(《将进酒》)答案:(1)使我不得开心颜(2)举杯邀明月(3)落日故人情(4)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5)惟有饮者留其名二、阅读鉴赏(一)文本阅读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测试第一部分:课内基础(共 20 分)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失向来之烟霞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5.下面对各句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6. 名句默写 (10 分)李白《月下独酌》 (其一)中真诚与月相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李白《将进酒》 诗中化用曹植 《名都篇》 之典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诗中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 5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24 分)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1)九世孙。
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十岁,通诗书。
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2)不应。
苏 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曰: “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然喜纵横术,击 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 饮,号“竹溪六逸” 。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
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 曰: “子,谪仙人也! ”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
帝赐食,亲为调羹,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 . 钟鼓馔玉zhu d n 岑夫子cen 奔流 b e nB . 扪参历井shen 噫吁嚱x 1 轻裘qi uC . 砅岩转石p e ng 恣欢谑xu e 殷红 y 1nD . 烹.羊宰牛 p e ng 将进酒qi eng恣睢su 1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 分)()A . 人生得意需尽欢B .天生我才必有用C . 径须沽取对君酌D .暂伴月将饮3. 加粗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 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会、 须,皆有应当之意。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2019.101,对下面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2,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
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锌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或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司马迁居然是长须飘飘的老者。
既然受过宫刑为何还会长胡子?见过太监长胡子吗?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B.春节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C.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义愤填膺,褒贬不一。
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李白与歌行体古体诗也称古风,与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一般指隋唐以前的诗歌。
每篇句数不拘,字数不限。
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歌行体。
汉魏以来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统称为“歌行体”。
《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
”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
“行”,有“乐曲”的意思。
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
李白虽然也使用近体诗如五律、七绝写诗,但是依据他自由率真的本性和充沛多变的感情,还是非常喜欢用古体诗,尤其像歌行体写作,他最擅长七言歌行,他在描写名山大川的诗篇中,往往将自己胸中喷薄的豪气融入自然景色,以出神入化的想像驾驭着情感,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诗歌境界。
像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体以及楚辞句式的使用(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对表达这种诗歌境界能起到错综参差、节奏徐疾多变、奔放而不流易的效果。
下面引用清朝高宗弘历敕编的《唐宋诗醇》一段话来很好地说明李白与这种歌行体的关系: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
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
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
意象与意境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形成大量的意象,创设了丰富的意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涵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作者丰富、奇特的想像物(意象)——月是其思想感情的寄托,作者把“月”和“影”想像成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好朋友,月在自己周围徘徊,依依不去,影在月光下与自己共舞。
这奇特美好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寂寞和孤傲。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内容赏析】这首诗写乡思,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第二句极度夸张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
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之情。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常识·速览][识作者]“诗仙”——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四川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遇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他具有超出寻常的艺术天分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省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其诗风雄奇豪迈,飘逸雅致,感情奔放,形象鲜明,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送友人一、诗人名片李白——离开长安后的漫游李白离开长安后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適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
后来,在山东兖州,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一带。
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的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
他四处浪游,漂泊在山东、金陵一带。
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
二、诗词故事赐金放还李白在长安期间,恰逢渤海国呈报的国书故意用他们自己的文字书写,以此蔑视朝廷。
当时这种文字只有李白一人识得。
唐玄宗命李白拟回书,并极为郑重其事,请贵妃为他捧砚。
李白想趁机戏弄杨国忠、高力士,于是请皇上允许让杨国忠代为磨墨,坐下后又让高力士替他脱靴。
玄宗一一应允。
为此,杨、高二人恨之入骨,借机向贵妃进言,谎说李白把杨贵妃比作汉朝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讽刺她。
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了气,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
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了,于是把李白赐金放还了。
三、文题背景宣城,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有情衷。
《送友人》这首诗是在玄宗天宝末年(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首诗充满了自然美和人情美。
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二、悟读,诗情画境李白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专题导语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
而这种歌唱,带有李白强烈而独特的风格:豪放飘逸。
因此,学习本专题,首先要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其次能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最后能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学习本专题,尤其要加强诵读,去感知诗的节奏、韵律、语言。
展开丰富的联想、想像,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体验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还要抓住李白诗中“月”、“酒”等意象,体验李白诗中那种豪迈、不哀伤的感情基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人名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迁居四川江油。
幼年时,其父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
李璘起兵,事败,李白连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
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诗词故事金龟换酒李白第一次从蜀地来到京师长安后住在一家店铺里。
秘书监贺知章久闻李白的诗名,得知他来到京师,便立即前去拜访。
刚一见面,贺知章就称赞李白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并索求李白的诗文拜读。
李白见其态度恳切,当即就取出《蜀道难》一诗送给他。
贺知章读完便赞声不绝,认为李白是天上谪到人间的仙人,称之为“谪仙”,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并随即解下腰间所佩的金龟,换来酒与李白共饮,直到大醉方才停杯。
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荡漾.(yánɡ)盛馔.(zhuàn)邈.远(miǎo)B.木屐.(jī) 戏谑.(nuè) 訇.然(hōnɡ)C.嗟.叹(jiē) 云霓.(ní) 斟酌.(zhuó)D.沽.取(ɡū) 鸾.鸟(luán) 渌.水(lǜ)答案C 解析A项“漾”应读yànɡ;B项“谑”应读xuè;D项“渌”应读lù。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难求月既不解.(懂得)饮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插)B.会须..(会当,应该)一饮三百杯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熊咆龙吟殷.(震响)岩泉C.云青.青(黑沉沉的)兮欲雨列缺..(云的缝隙)霹雳訇然.(形容许多人的大笑声或喧哗声)中开D.呼儿将出..(拿出)换美酒怳.(恍然,猛然)惊起而长嗟须.(等待)行即骑访名山答案B 解析A项横:遮断。
C项列缺:闪电。
D项怳:通“恍”,心神不定的样子。
3.下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答案C解析A项拟人;B项比喻;D项对偶。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
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诗中虽流露出苦闷和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表现了诗人自由不羁的个性。
B.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愈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
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荡漾(yánɡ) 盛馔(zhuàn) 邈远(miǎo) ...B.木屐(jī) 戏谑(nuè) 訇然(hōnɡ) ...C.嗟叹(jiē) 云霓(ní) 斟酌(zhuó) ...D.沽取(ɡū) 鸾鸟(luán) 渌水(lǜ) ...答案 C解析 A项“漾”应读yànɡ;B项“谑”应读xuè;D项“渌”应读lù。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难求.月既不解(懂得)饮.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插) .B.会须(会当,应该)一饮三百杯..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 .熊咆龙吟殷(震响)岩泉.C.云青青(黑沉沉的)兮欲雨.列缺(云的缝隙)霹雳..訇然(形容许多人的大笑声或喧哗声)中开.D.呼儿将出(拿出)换美酒..怳(恍然,猛然)惊起而长嗟.须(等待)行即骑访名山.答案 B解析 A项横:遮断。
C项列缺:闪电。
D项怳:通“恍”,心神不定的样子。
3.下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答案 C解析 A项拟人;B项比喻;D项对偶。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
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了自.A.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诗中虽流露出苦闷和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表现了诗人自由不羁的个性。
B.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愈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专题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荡漾.(yánɡ)盛馔.(zhuàn)邈.远(miǎo)B.木屐.(jī) 戏谑.(nuè) 訇.然(hōnɡ)C.嗟.叹(jiē) 云霓.(ní) 斟酌.(zhuó)D.沽.取(ɡū) 鸾.鸟(luán) 渌.水(lǜ)答案 C解析A项“漾”应读yànɡ;B项“谑”应读xuè;D项“渌”应读lù。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难求月既不解.(懂得)饮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插)B.会须..(会当,应该)一饮三百杯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熊咆龙吟殷.(震响)岩泉C.云青.青(黑沉沉的)兮欲雨列缺..(云的缝隙)霹雳訇然.(形容许多人的大笑声或喧哗声)中开D.呼儿将出..(拿出)换美酒怳.(恍然,猛然)惊起而长嗟须.(等待)行即骑访名山答案 B解析A项横:遮断;C项列缺:闪电;D项怳:通“恍”,心神不定的样子。
3.下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答案 C解析A项拟人;B项比喻;D项对偶。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
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诗中虽流露出苦闷和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表现了诗人自由不羁的个性。
B.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愈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
古体诗有“歌”、“吟”、“行”等体裁。
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
D.“歌”、“吟”、“行”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的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
答案 C解析唐诗中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
5.阅读下面的文字,适当调动画线部分内容的语序,使“死气沉沉”这一含义得到强调。
年轻的李白,肯定从心底轻视孔子。
对于那些“白发死章句”(《嘲鲁儒》)的腐儒,李白更是看不上眼了。
人应当生动活泼地活在世界上,不能死气沉沉地泡在死了的纸上。
答案不能泡在纸上,死气沉沉的。
6.请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与画波浪线的部分构成排比句,使上下文连贯、流畅。
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
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不疑精神,“输肝剖胆效英才”的积极奋进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神。
总之,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豪气,是他生活的风度;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
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
7.下面是关于李白的一段话,请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总结性的话,概括其主要意思使上下文连贯流畅。
(不超过40字)尽管李白出身于西域,与中土汉人有着不同的气质特点,然而,李白性格的底子仍然是中国文化,仍然与中国文化的哺育分不开。
这是李白少年时代在蜀地读书生活的积极影响。
他五岁就背诵《关雎》,他的诗歌有浓郁的书卷气,深深浸渍着青少年时代苦读而来的学养。
至今流传着他匡山苦读的故事:匡山有读书台,夜晚常有光如灯,老人说:“李白又在读书了。
”至今流传着“铁杵磨成针”的励志故事,正是李白融身而为中国诗书人文传统的一个美好传说,正是李白其人底子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证明。
文化取决于教育,无论李白有多么深刻的西域情结,也仍然抹不掉青少年时代的文化记忆。
8.文学常识填空。
(1)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韩愈称赞他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2)“脚著谢公屐”中的“谢公”指的是谢灵运。
他是晋(东晋)朝时的著名山水诗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的诗歌名句。
李白的另一首诗中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这里的“小谢”是指南朝诗人谢朓。
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二、阅读鉴赏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①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②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此诗是李白离开蜀地到楚地游历时所作。
②大荒:辽阔的原野。
(1)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答案诗人写离开蜀地后见到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山岭逐渐消失,原野悠悠呈现,长江飞泻,径直奔入万里原野。
(2)尾联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特点?答案采用拟人手法,从故乡水的角度着笔,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案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
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战士英勇精神的反衬。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的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诗人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高尚情操。
三、体验高考12.(2013·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答案 B解析本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
“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
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解析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
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
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
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
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13.(2010·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答案 A解析“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
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
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
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14.(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